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特别是当他上路,朝未知的远方行走的时候,翠翠也会跟着他一齐上路,在他最孤独的时候陪伴他。他睁开眼睛的时候看不见她,一闭上眼睛,她就冲着他笑。他会在想象里用最细的笔触画出她的脸庞。而当他在深不可测的夜里突然醒转,翠翠的目光正好在凝视他,他也就在倏忽间沉静下来,像秋日包裹下的潭水一般安妥了。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朋友说,翠翠不过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何须如此劳我牵挂。可我,却从不把翠翠当做一个虚构的人物。她是我心底的一个梦。我相信总有一天会遇见她,听她说话,看她微笑。而且一定是在湘西,在茶峒,在渡口。对她,我只是一个无名的过客;而对我,却是一个摆渡梦想的渡船。我只要看清那只被风雨剥蚀的老船,以及那张在岁月中憔悴的容颜。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在无比深邃的夜空,月亮显得格外突兀、光亮。我会看见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娇小玲珑。我不会吹笛,就为她吹响口琴曲,游丝般迷离的口琴声或许会在冰凉的夜里带来一点温暖。我知道自己无助于她。纵然能够排遣她一时的寂寞,也好。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影,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在酉水上游的一个渡口,曾见到一位摆渡的老妇。两鬓白发,面容清癯,穿着朴素的苗衣,背着一只斗笠。她也有一条渡船——“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的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一切都和沈从文描写的一样。我悚然一惊。她是当年的翠翠吗?我不敢想,更不敢问。我害怕是。我害怕见证命运与岁月的无情。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如今的翠翠们都到城里坐台去了。”是朋友的笑言,听了让人心惊。我没有笑,心底漾出无尽的苦涩。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速食,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萧萧、三三是风景,翠翠更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地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特别是当他上路,朝未知的远方行走的时候,翠翠也会跟着他一齐上路,在他最孤独的时候陪伴他。他睁开眼睛的时候看不见她,一闭上眼睛,她就冲着他笑。他会在想象里用最细的笔触画出她的脸庞。而当他在深不可测的夜里突然醒转,翠翠的目光正好在凝视他,他也就在倏忽间沉静下来,像秋日包裹下的潭水一般安妥了。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朋友说,翠翠不过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何须如此劳我牵挂。可我,却从不把翠翠当做一个虚构的人物。她是我心底的一个梦。我相信总有一天会遇见她,听她说话,看她微笑。而且一定是在湘西,在茶峒,在渡口。对她,我只是一个无名的过客;而对我,却是一个摆渡梦想的渡船。我只要看清那只被风雨剥蚀的老船,以及那张在岁月中憔悴的容颜。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在无比深邃的夜空,月亮显得格外突兀、光亮。我会看见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娇小玲珑。我不会吹笛,就为她吹响口琴曲,游丝般迷离的口琴声或许会在冰凉的夜里带来一点温暖。我知道自己无助于她。纵然能够排遣她一时的寂寞,也好。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影,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在酉水上游的一个渡口,曾见到一位摆渡的老妇。两鬓白发,面容清癯,穿着朴素的苗衣,背着一只斗笠。她也有一条渡船——“渡船头竖了一根小小的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横牵了一段竹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竹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一切都和沈从文描写的一样。我悚然一惊。她是当年的翠翠吗?我不敢想,更不敢问。我害怕是。我害怕见证命运与岁月的无情。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如今的翠翠们都到城里坐台去了。”是朋友的笑言,听了让人心惊。我没有笑,心底漾出无尽的苦涩。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速食,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萧萧、三三是风景,翠翠更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