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课文支点 激活学生思维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xxhj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每一堂课总有最适合它的 “突破口”,若找到了这个教学的支点,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寻找教学支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找关键,理矛盾,解悬念,看变化,抓课题,辨不同。
  【关键词】支点;关键;矛盾;悬念;变化;课题;异同
  在语文课堂中,有许多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果,比如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课堂鼓励的艺术、有效的课堂讨论等。但就其根本也就是文本而言,教师更要下功夫好好研究,精心设计课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你将引导学生从哪里入手开始学习一篇课文?一般我们都是从文章的开头部分分析,但学生们早已习以为常,所以感到很乏味。因此我们要另辟蹊径,找到一篇课文的“突破口”或称其为“教学支点”是很重要的,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就能带动学生对全文的分析,使学生产生问题,在一开始就投入到积极的思考中去。我们可以在课文中找哪些“支点”作为我们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课文学习的起点呢?
  一、找关键
  这里说到的关键是指课文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
  课文关键句的位置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中具有过渡作用的句子也是很重要的,当然还有议论、抒情的文句。
  品味开头,統摄全文。一般文章的开头都有总领全文的作用,从开头语段入手,往往就明白全文的构思、内容。如《往事依依》的开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读了之后便可知全文会采用倒叙的写法,这段中“模糊”“历历在目”形成了反义,也必然会激起学生的疑问,为什么这几件事会历历在目,是哪些事情呢?这两个问题便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这样抓住重点就能很流畅地进入了课文的具体学习。
  重视结尾,卒章显志。中国有卒章显志的传统,抓住文章的结尾,就明白了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目的。如《夏》这篇课文中:“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这段中就体现了作者赞美劳动、热爱夏天的情感。由这段结尾开始,再进入课文学习,在明白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就更加明朗了。
  中间过渡,梳理结构。过渡的语句在文章中起着“桥梁”作用,找到这样的句子既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又可以理清文章的结构,教学时以此为切入口一举两得。在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时,因为课文篇幅较长,所以我就先让学生找找文中的过渡句。学生找到了这句:“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这句话就把全文自然分成了两部分,下面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先读北大的书,然后再读北大的人,因此整个课堂的教学流程也很紧凑。
  文章的关键词也不能小觑,有时它能统领全文,抓住文中这些词语,就如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能很有效地使课文讲解铺展开。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就尝试寻找文中的关键词,从关键词入手来分析课文。文中有三段,每段各有一个重要的词,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明”,第三段是“闲”。我围绕这几个词,设计了三个板块:“寻乐”“赏明”“论闲”来逐步带领学生欣赏月光的皎洁,体会作者的心境。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由浅入深,层次更加明晰。
  二、理矛盾
  文章中前后看似矛盾的地方,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关注的地方,也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的环节,解开这个小小“纽扣”的过程,将充满了乐趣。在教授《柳叶儿》一文时,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读文章中的两句话:“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两句话中学生就看到了一“苦”一“乐”存在矛盾的两个词,自然他们就会产生疑问:乐在何处,苦在何处,到底是苦还是乐?还未真正进入课文,学生们就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研读课文恰到好处。《孔乙己》一文中出现了七八处“笑”字,孔乙己是在大家哄笑声中出场,也是在大家的笑声中退场,这个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人,他的一生却是个悲剧,这一喜一悲又是个矛盾,为什么都会统一在孔乙己身上?这样的一个发问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开始通过文中的人物描写去认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另一篇课文《多收了三五斗》也可从文中存在的“矛盾”入手。我在上课开始就说:“农民企盼丰收,丰收会带来好收入,但文中有句话却是这样写的‘去年是水灾,收成不好,亏本。今年算是好年时,收成好,还是亏本!’----丰收成灾,那么‘丰收成灾’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一语未完,学生们早就表露出疑惑的神情,他们很想探究一下“丰收”“灾祸”矛盾的原因在哪里。所以,老师在备课时好好研究一下教材,在许多课文中都可以找到存在“矛盾的地方”,把文中“主要矛盾”摆在学生面前,给他们创设一个思考的空间。
  三、解悬念
  悬念、悬疑往往会勾起读者的兴趣,如果在课堂开始时老师以“悬念”示人,这种突破口能诱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有些课文的悬念是隐在文中的,如《安恩和奶牛》《枣核》,这两篇课文是设置悬念的典型篇目;有些课文的悬念直接显示在课题上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在上《安恩和奶牛》这一课时就抓住了文中“安恩拒绝别人要买奶牛的要求”这一情节上的悬疑,开始这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文中阅读关于描写奶牛的语段,通过阅读后大家知道这头奶牛是很棒的,但为什么在有人表示想要时,安恩却不卖呢?而且接二连三的买客都被拒绝,一次比一次令人疑惑,悬念逐渐加深。同样《枣核》一文中从“索枣核”开始巧设悬疑到“见枣核”加深悬疑,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些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去理解文章。
  四、看变化
  文中存在的变化是课文的一个看点,我们何不一开始就抓住这个看点去引导学生,这也会勾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在看到变化时,我们往往会产生这些问题: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这个变化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初中语文课本中呈现变化的课文有很多,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月迹》《范进中举》《最后一课》等,在上这类课文时就可以找到文中的变化,以此为课堂的起点和中心。如上《月迹》一文时,我在一上课就让学生找到文中孩子们的变化,孩子们开始时想独自占有美好的东西而发生了争执,最后他们知道美好的东西应该大家一起拥有。我就抓住这个变化开始本课,首先问学生看到孩子们内心出现的变化你会产生哪些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后罗列在黑板上,如孩子们为何会争执,他们的心灵最后为何会得到提升,其中至关重要的人是谁,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些纲领性的问题就构筑了整堂课的框架。   五、抓课题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可以把握到很多信息,我们可以通过课题来进行扩展。课题的类型有很多:设疑型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情感型如《往事依依》,话题型如《错过》,观点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事件型如《明天不封阳台》等。我们抓住课题的特点来设计突破口,以此探求课文的内涵。如设疑型文题本身就以问题形式存在,就可从文题的问题出发领起全文。情感类文题可从题目中所透露的情感出发,如《始終眷恋着祖国》文题中“眷恋”一词表达了全文中主人公对祖国的情感,“始终”一词说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是如此,因此可从这两个词出发设问:文中从哪些地方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的眷念之情,“始终”一词结合课文材料该如何理解?话题型文题,可就题发挥设计问题。如看到《错过》这个题目可让学生发挥联想,说说这篇文章里可能会写关于“错过”哪些问题,如:错过什么,为什么会错过,如何不错过,如果错过该怎么正确对待?观点型的题目已经提炼出作者的看法,就应该作为课堂的核心,探究作者是怎样树立起这个论点的。事件型文题往往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由此进行扩展。如《明天不封阳台》一题中,事件的核心词是“不封”,那么可以对此设疑:为什么开始要封阳台,后来为什么又决定先不封阳台,父亲和儿子同样都不主张封阳台,那么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么?通过这些问题逐步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对文章主旨的探求上。
  六、辨异同
  前五个角度都基本局限于一篇课文,从中去探求切入口。其实也可以把两篇或更多的可比较的课文联系在一起,寻找它们的异同来作为课堂学习的“支点”。如教授《我的母亲》一文时,我就找了胡适和老舍写的《我的母亲》,在两文中选出典型片段放在上课的开头,让学生先去认识一下这两位作家的母亲各有何特点,得出结论:胡适的母亲是慈母兼“严父”;老舍的母亲坚强,具有韧性。认识两个母亲的性格特点后,再让学生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邹韬奋的母亲和上面两个母亲相比有何异同,这样既可以知道学生预习的深浅做到心中有数,又使学生充分进入课文学习,显得很顺畅。
  综上所述,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选好课文的“支点”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之一。仔细寻找,认真辨析,每堂课总有一个最适合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徐旦泽.语文学科中的素质教育探索[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很多人认为课堂作业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认为课堂上应该注重教学,到课外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点、形成技能,而作业则重视在作业的量、作业的方式上。笔者认为大多数老师忽略了“课堂”一词,“课堂作业≠课堂+作业”,而是把握课堂时间,在数学课堂内高效地完成课堂作业,将课堂教学和课堂作业有机结合。本文将从课堂作业的现状、反思、实践、希望四部分阐述如何利用“课堂作业”来促进“减负增效”。  【关
期刊
【摘要】本文从学校中层干部的角色定位、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应培养的几种意识三个方面,对学校中层干部应增强的几种意识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建议,以期能进一步提高学校中层干部的工作效能。  【关键词】学校; 中层干部;意识  学校中层干部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充当着兵头将尾的位置。中层干部既是校长室决策的执行者,又是具体工作落实的领导者。结合我在与学校中层干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谈谈中层干部
期刊
【摘要】小学低段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对于知识重难点,反复地机械练习与说教效果甚微,我尝试利用课始三分钟进行数学小活动,以此来突破低段教学中的重难点,在新知学习后的最短时间内尽可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尤其帮助学困生及时解决困惑,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课始三分钟;理解和掌握;解决困惑  由于小学低段孩子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数
期刊
【摘要】低年级学生犹如小蜗牛一般,走路慢,吃饭慢,作业慢,在写话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放慢脚步,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想象的声音,寻找最适合的方法,让他们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关键词】兴趣;想象;联系生活;读者意识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地爬,为何每次总是只爬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功能及价值,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实践活动的形式统一起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定初衷不谋而合,生活实践,在学生最自然的状态下逐渐构筑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梦想彼岸。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童谣作为孩子们容易接受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中加强对童谣系列活动的重视是教育的发展趋势。童谣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够明显体现幼儿自身的教育功能,基于此,让童谣走进课堂并活起来成为教师提升童谣园本课程开发力度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对现阶段幼儿园中童谣系列园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 童谣活动;园本开发;必要性  童谣是人民群众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创作
期刊
【摘要】 如果说同课异构的赛课是寻找教的“另一种”可能,那么与我而言的“洗课”则是达成学的“这一种”捷径。洗课要有课可洗。我坚持“一课三备”; 再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删繁就简,去伪存真:一、学什么:关注文体,聚焦表达;二、怎么学:领会方法,迁移运用。  【关键词】省“蓝天杯”;小学语文 《夹竹桃》;洗课  感谢江苏省“蓝天杯”小学语文会课活动,使我这个从未在小学上过一天班的小语骨干教师的培训者有机
期刊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评价,其内容固然重要,也是大家一直研究的话题,但形式其实也是重点,它能让内容更具长效性,因此,对美术教学的评价形式,我思考了从口语面批到文字表格,再到淘宝格式的一种形式探究,希望通过探索与实践,找到最简便易行、最有效的评价形式。传统的面批形式能及时给出同学和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但这种评价仅局限于一种语言交流,给学生看到的只有一两个字的等第;在此基础上,我创新出档案式评价,以文
期刊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内容到底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如何定位、如何评价。基于此,我校开展了《小学数学“综合與实践”板块的课程开发与校本研究》,除了研究教材编排的“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教学外,努力拓展更丰富的教学资源,重点在低年级引入“数学绘本”阅读活动。基于儿童,选择绘本内容;经历体验,立足核心素养;多彩活动,关注终身发展。  【关键
期刊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对文本的钻研与解读比较全面,忽视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设计。本文旨在提醒一线老师应更多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并由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活动设计;思维品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已改变了原来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尝试用PPT或者是师生问答等形式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但是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琐碎的师生问答式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