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古典乐,在我们印象里是阳春白雪,但在维也纳这样的城市,却是人们的日常
2017年的开年,歐洲特别冷。西欧间或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滋润还好一些,中欧的捷克、奥地利和匈牙利处于北冰洋寒流和西伯利亚的夹击中,降雪,结冰,看不到阳光。幸好,还有无处不在的古典乐,从伏尔塔瓦河到多瑙河,是这沉郁画卷中的暖色。
作为一枚古典乐迷,我在初中一次音乐鉴赏课上结识了浪漫乐派,从此与各种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相伴数载,所以这次专门选择了一条古典乐线路。
在布拉格的第一个清晨是在捷克音乐巨匠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的旋律中开始的。落座酒店的早餐厅,音箱里放的不是贝多芬的交响乐、莫扎特的协奏曲,就是德沃夏克的小品。前台处有近期两场音乐会的演出信息,我订了晚上布拉格鲁道夫音乐厅的演出,心满意足地推开酒店门,走进零下10度的空气里,去看看那条我听了无数遍的伏尔塔瓦河到底长什么样。
淡季里查理大桥依然游人如织。斯美塔那的雕像矗立在桥头,和桥上的30尊圣者雕像遥遥相对。捷克的母亲河伏尔塔瓦河比我想象中更为开阔、平静,诉说着一种经年的沧桑。河水在零下10度的低温中没有封冻,缓缓流淌,成群的飞鸟时而掠过河面。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正是我眼前这条河的真实写照——开篇是长笛缔造的潺潺流水声,之后是波澜壮阔的交响音画,向森林河谷奔腾不息。
诞生于1884年的鲁道夫音乐厅因徐静蕾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而出名。第一次在捷克本土听到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有一种特别的感动。之前我最喜欢看的是帕尔曼和马友友合作的版本,帕尔曼的小提琴和马友友的大提琴相互应和,两人不时抬头含笑交换一两个会心的眼神,那种因音乐之美妙而产生的心意相通,随着他们自如飞旋的手指在琴弦上流淌。这次则是在现场聆听捷克爱乐乐团室内乐队的倾心演绎,除了一开始的装饰音似乎诠释着幽默,我听到的更多是凝望、期盼与深情。
从布拉格往南,伏尔塔瓦河神奇地拐了个弯,这里就是被称为欧洲最美小镇的克鲁姆洛夫。不过更让我感到神奇的是,一天晚上10点,在通向城堡的桥上,一个小伙子裹着棉袄棉帽,用戴着半截手套的手在冰天雪地里弹奏着六弦琴,浑然忘了周遭。我录了一段像,发现画面里他背后那间酒店的名字正好叫德沃夏克。
移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随处可见的巴洛克或哥特式宏伟建筑提示着昔日奥匈帝国的荣光。每天都有各类音乐会、芭蕾舞剧、歌剧在上演。热爱艺术的人到了这里一定会有一种老鼠跌进米缸的幸福感吧。
我花了32欧元,在世界三大歌剧院之一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看了一场芭蕾舞剧。多年来游历欧洲在世界顶级歌剧院看一场演出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演出十分精彩,虽不是熟悉的经典剧目,也绝对值回票价。
那两个小时好似时光倒流七十年,古典主义的即视感扑面而来: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木结构的包厢,男士身着燕尾服,女士身着晚礼服,虽然最便宜的站票仅仅10欧元。演出前没有安检,演出时没有人看手机。中场休息在咖啡厅小坐,来一杯香槟。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古典乐,在我们印象里是阳春白雪,但在维也纳这样的城市却是人们的日常。大大小小的音乐厅遍布城市各处,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金色大厅不过是维也纳众多音乐厅中的一座,教堂和古老的宫殿也是音乐的殿堂。
我在奥尔斯佩格宫欣赏了一场以施特劳斯和莫扎特作品为主的室内音乐会。出其不意的是,最打动我的一首曲子是意大利作曲家蒙蒂的《查尔达什》。如果说有什么乐器最能让我感受到明媚的忧伤和甜蜜的芬芳,那一定是小提琴。这首曲子的开篇即是一段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旋律,主题深沉而略含忧愁,接着是流畅而华丽的小调旋律,带有强烈的吉普赛舞曲特征。尤其是一段16分音符的高速段落,是整首舞曲的华彩乐章,被小提琴手极为高超的演奏技巧完美诠释出来了,让我这个异乡游客听得如痴如醉。演出结束后,我还沉浸其中,走回酒店的路上一直用手机放着现场录音。冬夜的街道空无一人,静谧美好。
沿多瑙河顺流而下,就到了另一个古典乐之都——布达佩斯。伟大的浪漫派作曲家和演奏家李斯特就诞生在这里。不要以为那些“高深”的旋律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我女儿所在的小学便是用李斯特的《钟》作为两分钟预备铃,用他的《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作为下课音乐。
只可惜逗留布达佩斯期间的天气实在太糟糕了,天上下着雨,地上结着冰,我们只能乘坐双层巴士绕城市一圈,隔着雾蒙蒙的车窗玻璃远远看了一眼李斯特音乐学院。这是一所有着古老传统的著名公立音乐高校,建于1872年,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完整教育体系的现代音乐学院,依然传递着古典乐的神韵。
我许了自己一个愿,要在春、夏、秋中的一季回到这里,看看连空气中都飘散着古典乐因子的姹紫嫣红的布达佩斯,继续沉醉于“古典迷情”。
2017年的开年,歐洲特别冷。西欧间或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滋润还好一些,中欧的捷克、奥地利和匈牙利处于北冰洋寒流和西伯利亚的夹击中,降雪,结冰,看不到阳光。幸好,还有无处不在的古典乐,从伏尔塔瓦河到多瑙河,是这沉郁画卷中的暖色。
作为一枚古典乐迷,我在初中一次音乐鉴赏课上结识了浪漫乐派,从此与各种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相伴数载,所以这次专门选择了一条古典乐线路。
在布拉格的第一个清晨是在捷克音乐巨匠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的旋律中开始的。落座酒店的早餐厅,音箱里放的不是贝多芬的交响乐、莫扎特的协奏曲,就是德沃夏克的小品。前台处有近期两场音乐会的演出信息,我订了晚上布拉格鲁道夫音乐厅的演出,心满意足地推开酒店门,走进零下10度的空气里,去看看那条我听了无数遍的伏尔塔瓦河到底长什么样。
淡季里查理大桥依然游人如织。斯美塔那的雕像矗立在桥头,和桥上的30尊圣者雕像遥遥相对。捷克的母亲河伏尔塔瓦河比我想象中更为开阔、平静,诉说着一种经年的沧桑。河水在零下10度的低温中没有封冻,缓缓流淌,成群的飞鸟时而掠过河面。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正是我眼前这条河的真实写照——开篇是长笛缔造的潺潺流水声,之后是波澜壮阔的交响音画,向森林河谷奔腾不息。
诞生于1884年的鲁道夫音乐厅因徐静蕾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而出名。第一次在捷克本土听到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有一种特别的感动。之前我最喜欢看的是帕尔曼和马友友合作的版本,帕尔曼的小提琴和马友友的大提琴相互应和,两人不时抬头含笑交换一两个会心的眼神,那种因音乐之美妙而产生的心意相通,随着他们自如飞旋的手指在琴弦上流淌。这次则是在现场聆听捷克爱乐乐团室内乐队的倾心演绎,除了一开始的装饰音似乎诠释着幽默,我听到的更多是凝望、期盼与深情。
从布拉格往南,伏尔塔瓦河神奇地拐了个弯,这里就是被称为欧洲最美小镇的克鲁姆洛夫。不过更让我感到神奇的是,一天晚上10点,在通向城堡的桥上,一个小伙子裹着棉袄棉帽,用戴着半截手套的手在冰天雪地里弹奏着六弦琴,浑然忘了周遭。我录了一段像,发现画面里他背后那间酒店的名字正好叫德沃夏克。
移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随处可见的巴洛克或哥特式宏伟建筑提示着昔日奥匈帝国的荣光。每天都有各类音乐会、芭蕾舞剧、歌剧在上演。热爱艺术的人到了这里一定会有一种老鼠跌进米缸的幸福感吧。
我花了32欧元,在世界三大歌剧院之一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看了一场芭蕾舞剧。多年来游历欧洲在世界顶级歌剧院看一场演出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演出十分精彩,虽不是熟悉的经典剧目,也绝对值回票价。
那两个小时好似时光倒流七十年,古典主义的即视感扑面而来: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木结构的包厢,男士身着燕尾服,女士身着晚礼服,虽然最便宜的站票仅仅10欧元。演出前没有安检,演出时没有人看手机。中场休息在咖啡厅小坐,来一杯香槟。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古典乐,在我们印象里是阳春白雪,但在维也纳这样的城市却是人们的日常。大大小小的音乐厅遍布城市各处,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金色大厅不过是维也纳众多音乐厅中的一座,教堂和古老的宫殿也是音乐的殿堂。
我在奥尔斯佩格宫欣赏了一场以施特劳斯和莫扎特作品为主的室内音乐会。出其不意的是,最打动我的一首曲子是意大利作曲家蒙蒂的《查尔达什》。如果说有什么乐器最能让我感受到明媚的忧伤和甜蜜的芬芳,那一定是小提琴。这首曲子的开篇即是一段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旋律,主题深沉而略含忧愁,接着是流畅而华丽的小调旋律,带有强烈的吉普赛舞曲特征。尤其是一段16分音符的高速段落,是整首舞曲的华彩乐章,被小提琴手极为高超的演奏技巧完美诠释出来了,让我这个异乡游客听得如痴如醉。演出结束后,我还沉浸其中,走回酒店的路上一直用手机放着现场录音。冬夜的街道空无一人,静谧美好。
沿多瑙河顺流而下,就到了另一个古典乐之都——布达佩斯。伟大的浪漫派作曲家和演奏家李斯特就诞生在这里。不要以为那些“高深”的旋律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我女儿所在的小学便是用李斯特的《钟》作为两分钟预备铃,用他的《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作为下课音乐。
只可惜逗留布达佩斯期间的天气实在太糟糕了,天上下着雨,地上结着冰,我们只能乘坐双层巴士绕城市一圈,隔着雾蒙蒙的车窗玻璃远远看了一眼李斯特音乐学院。这是一所有着古老传统的著名公立音乐高校,建于1872年,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完整教育体系的现代音乐学院,依然传递着古典乐的神韵。
我许了自己一个愿,要在春、夏、秋中的一季回到这里,看看连空气中都飘散着古典乐因子的姹紫嫣红的布达佩斯,继续沉醉于“古典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