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外语课堂中所出现及面临的实际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外语教学课堂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内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互动策略构建和谐生态化外语课堂,使其形成多维的,互动的,动态的,互相依存的生态课堂环境,从而提高语言学习效果,使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生态化;互动策略;生态化课堂;外语教学课堂
1.引言
自德国生物学家Ernst 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ecology)这一概念到20世纪初,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具有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主旨是整体、系统、多元化、和谐、动态、发展和共生的思想。随着生态学影响不断扩大,其理论逐渐渗透到人文社会学科,直至后期促成生态语言教学的形成,即把语言学习者与语言环境关系相结合。语言学者Haugen(1972)提倡从生态视角研究环境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以及语言使用者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共同关系(秦丽莉 戴炜栋,2013)。因此,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Waller提出“课堂生态学”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关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从生态学角度看,外语课堂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生态环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是课堂微观生态系统中多维互动着的相互关联的生态因子。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子,教师作为主导因子,两者之间互相制约和影响。20世纪80至90年代,学术界对微观课堂生态的研究逐渐成形,瑞恩( Van Lier,1996)认为当要从复杂的课堂现象中理出头绪时,学习观察的生态学观点要求关注的是互动的过程。而语言教学中互动发生的场所就是课堂,外语学习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 它对学生的外语掌握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课堂是保证语言输入与输出质量的场所, 同时也是学生和谐成长与发展的环境。 基于此,本文拟从微观角度阐述互动策略的有效使用与和谐生态化外语课堂构建的辨证关系。
2. 外语课堂教学生态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生态化即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与环境之间、各个因子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之互相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因此,外语课堂也应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不断地进行着输入与输出,处于互动状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种种不和谐现象打破了这种平衡,使外语课堂不生态化,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1 课堂主体因子主动性缺失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交流的含义则是“表达和接收的思想”。在外语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生态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是单向的流动,是在平等的相互交流中互动促进,共同成长。学生作为主导因子应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然而,在现实的非和谐生态化课堂上,学生往往是缺乏主动性,上课时不爱发言、不愿参与集体讨论、公共场合不敢开口,这些现象使语言课堂的特性完全丧失。
2.2 课堂主导因子作用失衡
教师作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本应该创建积极的外语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引导学生成为自我指导和自主的学习者,推动外语学习的良性发展。但在现实中,出于各种原因,作为主导因子的教师却无视最适度原则在课堂上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把课本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以命令口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硬性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只扮演听者的角色;从而导致原本生动灵活的教学内容变成了没有意义的符合组合,无法呈现动态的语言课堂。
2.3 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教育生态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和区间。但在当前情况下,外语课堂教学的生态空间环境处于失衡的状态,外语教学的班级模式多是大班授课,使有限的教室空间产生了“拥挤效应”,而且班级人数的增加使生态系统中主体因子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对主体因子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出现了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另外,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加之课时有限,教学任务量大,以至于教师这个主导因子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加速知识的迁移,按照教学目标来分解语言,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而不是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变成了“死”的知识碎片,造成整个外语课堂如同花盆环境,即局部环境效应。这大大削弱了课堂生态个体,群体的创造性,求异思维能力,泯灭了实践精神、开拓精神,导致了狭隘和讲话的思维,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3. 有效使用互动策略构建和谐生态化课堂
3.1 和谐生态化课堂阐释
具有独特的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和生态环境的课堂,是一种特殊生态形式,是教师、学生、环境各个因子之间相互关联和共同作用的有机生态整体。和谐生态化外语教学课堂应展现出其多样性特征,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课堂环境在外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具体方面来说,课堂环境指课堂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及状况的总和以及课堂参与者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课堂心理氛围等(范春林 2005)。其具有多变性、主观性、潜隐性、互动性等特点(孙汉银 2010)。
课堂互动使学习者进行交流时高度关注对方的语言,不断进行有意义的协商,增强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增加语言输入数量。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是生态化的,作为主导因子的教师要成为信息的加工者、积极建构的指导者、和谐生态的营造者和生命活力的调节者,从而使课堂的主体因子——学生,不再做被动消费信息者,而是对知识信息进行再加工,主动参与课堂交流,从而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交际互动式。
3.2 “互动”之阐释及其策略
“互动”这个社会心理学概念被引入语言教学界后,“做中学,用中学”成为语言学家们提倡的主题,其关注点就是探讨互动行为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促进互动概念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Long(1983)从心理和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早期互动理论的核心思想,即意义协商,也就是学习者在意义表达和信息传递时遇到障碍时的互动过程。Rivers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指出,即使交际过程中没有出现障碍,只要所传递和接受的信息是真实的,这个过程也是互动。Rrown对互动做了更为全面的阐释“互动是两者或者两者以上进行思想、感觉、观点的互相交换并相互产生影响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互动是在真实交际或类似真实交际中让语言学习者创造和表达目的意图、学会运用语言的最好方式之一(李燕 贾放,2007)。 为了达到互动的最佳效果,互动策略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其包括clarification request、confirmation check、comprehension check、to repeat the words of oneself and to repeat the words of other,通过这些策略达到互动双方完成意义协商的目的。当然,语言课堂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表明互动不只包含指意义协商,也指那些不以意义协商为目的的互动过程。譬如促进学习主体的自我发展、促成语言自动生成和开展以语言输入为主的活动等等。在语言课堂教学中互动策略通常表现为:问答,小组讨论,辩论,团队协作及有意义的任务分配等形式。
3.3 互动策略的有效使用
课堂互动依据生态系统各个因子之间关系可归纳为四类:师生互动、教师与教材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无论怎样划分互动类别,其主体(师生)是不变的,关注的重心依旧是课堂内。课堂互动是外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作为主导因子的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要建立的课堂氛围,这些要素将对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和心理吸收状态产生影响。当然,影响必须经过课堂互动过程才能作用于学生,因此,必须有效地运用互动策略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1)以角色互换策略构建价值平等的课堂生态主体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师生,师生之间发生着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互动。在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多是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忽视学生这个主体的能力发挥和主体性培养。而采用角色互换策略后,通过互位质疑、互位讲授、互位小结、互位评价等方式,主体之一的教师能更直观真实地获知另一主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感受,并依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优质教学效果。同样,学生这一主体通过角色互换对教师主体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并在互换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同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由此整个课堂教学就由原来的教师主体一言课堂转变为交际互动型课堂,学生成为生态化课堂上的主体因子,教师成为主导因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练习机会,尊重个体的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达标。
(2)采用团队协作策略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
针对目前外语教学课堂大班授课,座位固定,个体差异等种种消极因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倡导人人参与、互动互助的团队协作模式,营造生动和谐的课堂生态情感环境。此种合作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团队协作模式是学生群体进行学习的模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如师生、生生、组组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常是以完成某种任务的形式进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交际始终处于互动状态,通过意义共建增进语言习得,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趣和有效,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3)运用有意义任务分配创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教学课堂
有意义任务分配能积极地创造语言使用机会并促进语言使用。课堂上围绕着任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多维互动关联网。作为任务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参与到学生互动学习中,并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课堂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统一的任务分配要求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不仅不能起到巩固提高之效果,相反成为学生学习的枷锁,束缚了学生自我发展。提高语言输入与输出质量的有效方式是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并进行有意义任务分配,即学生面对同一任务时,依据自身特点采用不同方式并有各自不同完成目标;同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保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对话互动,就任务内容进行有效协商,通过各自已有语言知识促进新知识习得,进而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综上所述,互动策略的有效使用使外语教学课堂各因子之间具有多元关联,教师作为主导因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教学设施,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不断反思和创新,为学生创设开放式学习生态环境;学生作为最活跃生态主体因子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自主地对知识进行吸收,充分发挥自主性,体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合理并形成良性发展。
4. 结论
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对科学发展的挑战,外语教学应朝着如何妥善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之间关系的方向发展。(一)将语言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使人们认识了语言的本质,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整个世界的生态系统。课堂的生态化意味着能最佳地协调外语教师、学习外语的学生以及课堂环境三个生态因子的关系, 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而互动策略的有效使用、外语课堂教学的能动性使得外语课堂教学产生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有效地进行知识信息交换, 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师生和谐共进, 师生与环境协调一致, 因此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外语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使其能适应外界对于各类各层次外语人才的需要。此外,课堂生态化的程度对学生潜质潜能的开发, 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互动对于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大有裨益。课堂内的互动能促进语言互动,增强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在互动的状态下,学习者在交流的过程中会高度注意对方的语言,并经常进行有意义的磋商,因而比被动听教师单向讲解有更多的语言输入的机会,语言输入的数量会有明显增加。(三)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思想是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发展的前提。因此,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给学生以全面发展和展示个性的机会,也就是给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Brown,H.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57-162.
[2]Haugen,E.1972.The Ecology of Language [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Long,M.1983.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A].Clark,M&Handscombe,J.Ed.on TESOL'82:Pacific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and Teaching.Washington,DC:TESOL.
[4]Rivers,M.2000.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3.
[5]Van Lier. 1996. 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urriculum:Awareness,Autonomy,and Authenticity [M].Harlow:Longman.
[6]范春林 董奇,2005.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8):61-66.
[J]李燕 贾放,2007.“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0):38-42.
[7]孟春国.2011.高校教师反思教学观念与行为研究[J].外语界,(4):44-54.
[8]孙汉银.2010.课堂环境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分析[J].教育科学,26(3):32-37.
[9]秦丽莉 戴炜栋.2013.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生态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41-46.
[10]朱巧蓓.2011.创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实践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8(6):66-70.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山东 日照 276826)
关键词:生态化;互动策略;生态化课堂;外语教学课堂
1.引言
自德国生物学家Ernst 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ecology)这一概念到20世纪初,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具有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主旨是整体、系统、多元化、和谐、动态、发展和共生的思想。随着生态学影响不断扩大,其理论逐渐渗透到人文社会学科,直至后期促成生态语言教学的形成,即把语言学习者与语言环境关系相结合。语言学者Haugen(1972)提倡从生态视角研究环境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以及语言使用者之间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共同关系(秦丽莉 戴炜栋,2013)。因此,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Waller提出“课堂生态学”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关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从生态学角度看,外语课堂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生态环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是课堂微观生态系统中多维互动着的相互关联的生态因子。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子,教师作为主导因子,两者之间互相制约和影响。20世纪80至90年代,学术界对微观课堂生态的研究逐渐成形,瑞恩( Van Lier,1996)认为当要从复杂的课堂现象中理出头绪时,学习观察的生态学观点要求关注的是互动的过程。而语言教学中互动发生的场所就是课堂,外语学习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 它对学生的外语掌握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课堂是保证语言输入与输出质量的场所, 同时也是学生和谐成长与发展的环境。 基于此,本文拟从微观角度阐述互动策略的有效使用与和谐生态化外语课堂构建的辨证关系。
2. 外语课堂教学生态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生态化即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各因子与环境之间、各个因子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之互相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因此,外语课堂也应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不断地进行着输入与输出,处于互动状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种种不和谐现象打破了这种平衡,使外语课堂不生态化,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1 课堂主体因子主动性缺失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交流的含义则是“表达和接收的思想”。在外语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生态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是单向的流动,是在平等的相互交流中互动促进,共同成长。学生作为主导因子应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然而,在现实的非和谐生态化课堂上,学生往往是缺乏主动性,上课时不爱发言、不愿参与集体讨论、公共场合不敢开口,这些现象使语言课堂的特性完全丧失。
2.2 课堂主导因子作用失衡
教师作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本应该创建积极的外语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引导学生成为自我指导和自主的学习者,推动外语学习的良性发展。但在现实中,出于各种原因,作为主导因子的教师却无视最适度原则在课堂上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把课本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以命令口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硬性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只扮演听者的角色;从而导致原本生动灵活的教学内容变成了没有意义的符合组合,无法呈现动态的语言课堂。
2.3 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教育生态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和区间。但在当前情况下,外语课堂教学的生态空间环境处于失衡的状态,外语教学的班级模式多是大班授课,使有限的教室空间产生了“拥挤效应”,而且班级人数的增加使生态系统中主体因子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对主体因子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出现了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另外,外语教学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加之课时有限,教学任务量大,以至于教师这个主导因子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加速知识的迁移,按照教学目标来分解语言,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而不是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变成了“死”的知识碎片,造成整个外语课堂如同花盆环境,即局部环境效应。这大大削弱了课堂生态个体,群体的创造性,求异思维能力,泯灭了实践精神、开拓精神,导致了狭隘和讲话的思维,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3. 有效使用互动策略构建和谐生态化课堂
3.1 和谐生态化课堂阐释
具有独特的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和生态环境的课堂,是一种特殊生态形式,是教师、学生、环境各个因子之间相互关联和共同作用的有机生态整体。和谐生态化外语教学课堂应展现出其多样性特征,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课堂环境在外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从具体方面来说,课堂环境指课堂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及状况的总和以及课堂参与者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课堂心理氛围等(范春林 2005)。其具有多变性、主观性、潜隐性、互动性等特点(孙汉银 2010)。
课堂互动使学习者进行交流时高度关注对方的语言,不断进行有意义的协商,增强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增加语言输入数量。在互动过程中,学生是生态化的,作为主导因子的教师要成为信息的加工者、积极建构的指导者、和谐生态的营造者和生命活力的调节者,从而使课堂的主体因子——学生,不再做被动消费信息者,而是对知识信息进行再加工,主动参与课堂交流,从而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交际互动式。
3.2 “互动”之阐释及其策略
“互动”这个社会心理学概念被引入语言教学界后,“做中学,用中学”成为语言学家们提倡的主题,其关注点就是探讨互动行为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促进互动概念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Long(1983)从心理和认知的角度阐释了早期互动理论的核心思想,即意义协商,也就是学习者在意义表达和信息传递时遇到障碍时的互动过程。Rivers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指出,即使交际过程中没有出现障碍,只要所传递和接受的信息是真实的,这个过程也是互动。Rrown对互动做了更为全面的阐释“互动是两者或者两者以上进行思想、感觉、观点的互相交换并相互产生影响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互动是在真实交际或类似真实交际中让语言学习者创造和表达目的意图、学会运用语言的最好方式之一(李燕 贾放,2007)。 为了达到互动的最佳效果,互动策略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其包括clarification request、confirmation check、comprehension check、to repeat the words of oneself and to repeat the words of other,通过这些策略达到互动双方完成意义协商的目的。当然,语言课堂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表明互动不只包含指意义协商,也指那些不以意义协商为目的的互动过程。譬如促进学习主体的自我发展、促成语言自动生成和开展以语言输入为主的活动等等。在语言课堂教学中互动策略通常表现为:问答,小组讨论,辩论,团队协作及有意义的任务分配等形式。
3.3 互动策略的有效使用
课堂互动依据生态系统各个因子之间关系可归纳为四类:师生互动、教师与教材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材互动。无论怎样划分互动类别,其主体(师生)是不变的,关注的重心依旧是课堂内。课堂互动是外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作为主导因子的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要建立的课堂氛围,这些要素将对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和心理吸收状态产生影响。当然,影响必须经过课堂互动过程才能作用于学生,因此,必须有效地运用互动策略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1)以角色互换策略构建价值平等的课堂生态主体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师生,师生之间发生着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互动。在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多是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忽视学生这个主体的能力发挥和主体性培养。而采用角色互换策略后,通过互位质疑、互位讲授、互位小结、互位评价等方式,主体之一的教师能更直观真实地获知另一主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感受,并依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优质教学效果。同样,学生这一主体通过角色互换对教师主体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并在互换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同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由此整个课堂教学就由原来的教师主体一言课堂转变为交际互动型课堂,学生成为生态化课堂上的主体因子,教师成为主导因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练习机会,尊重个体的个性,因材施教,分层达标。
(2)采用团队协作策略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
针对目前外语教学课堂大班授课,座位固定,个体差异等种种消极因素,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倡导人人参与、互动互助的团队协作模式,营造生动和谐的课堂生态情感环境。此种合作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团队协作模式是学生群体进行学习的模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如师生、生生、组组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常是以完成某种任务的形式进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交际始终处于互动状态,通过意义共建增进语言习得,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趣和有效,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3)运用有意义任务分配创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教学课堂
有意义任务分配能积极地创造语言使用机会并促进语言使用。课堂上围绕着任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多维互动关联网。作为任务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参与到学生互动学习中,并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课堂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统一的任务分配要求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不仅不能起到巩固提高之效果,相反成为学生学习的枷锁,束缚了学生自我发展。提高语言输入与输出质量的有效方式是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并进行有意义任务分配,即学生面对同一任务时,依据自身特点采用不同方式并有各自不同完成目标;同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保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对话互动,就任务内容进行有效协商,通过各自已有语言知识促进新知识习得,进而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综上所述,互动策略的有效使用使外语教学课堂各因子之间具有多元关联,教师作为主导因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教学设施,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不断反思和创新,为学生创设开放式学习生态环境;学生作为最活跃生态主体因子积极主动参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自主地对知识进行吸收,充分发挥自主性,体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合理并形成良性发展。
4. 结论
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对科学发展的挑战,外语教学应朝着如何妥善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之间关系的方向发展。(一)将语言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使人们认识了语言的本质,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也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整个世界的生态系统。课堂的生态化意味着能最佳地协调外语教师、学习外语的学生以及课堂环境三个生态因子的关系, 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稳定的平衡状态。而互动策略的有效使用、外语课堂教学的能动性使得外语课堂教学产生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有效地进行知识信息交换, 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师生和谐共进, 师生与环境协调一致, 因此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外语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使其能适应外界对于各类各层次外语人才的需要。此外,课堂生态化的程度对学生潜质潜能的开发, 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互动对于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大有裨益。课堂内的互动能促进语言互动,增强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在互动的状态下,学习者在交流的过程中会高度注意对方的语言,并经常进行有意义的磋商,因而比被动听教师单向讲解有更多的语言输入的机会,语言输入的数量会有明显增加。(三)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思想是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发展的前提。因此,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给学生以全面发展和展示个性的机会,也就是给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Brown,H.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57-162.
[2]Haugen,E.1972.The Ecology of Language [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Long,M.1983.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A].Clark,M&Handscombe,J.Ed.on TESOL'82:Pacific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and Teaching.Washington,DC:TESOL.
[4]Rivers,M.2000.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3.
[5]Van Lier. 1996. Interaction in the Language Curriculum:Awareness,Autonomy,and Authenticity [M].Harlow:Longman.
[6]范春林 董奇,2005.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8):61-66.
[J]李燕 贾放,2007.“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0):38-42.
[7]孟春国.2011.高校教师反思教学观念与行为研究[J].外语界,(4):44-54.
[8]孙汉银.2010.课堂环境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分析[J].教育科学,26(3):32-37.
[9]秦丽莉 戴炜栋.2013.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生态化”任务型语言教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41-46.
[10]朱巧蓓.2011.创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实践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8(6):66-70.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山东 日照 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