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了解新进地方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情况,通过数据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构建开设课程和学生选课数据的矩阵并进行聚类分析,以期发现公共选修课开设和学生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水平。
[关 键 词] 公共选修课;聚类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078-02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1]。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多种技能、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国内外许多大学都把公共选修课作为体现学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处于转型时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开设情况在学科专业建设及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收集海南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2019年公共选修课数据,并对学生选课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水平。
一、公共选修课程开设门类分析
经统计分析,该高校公共选修课共开设60门课,其中人文社科类26门,艺术体育类17门,科学技术类14门,外语语言类3门。从课程开设情况来看,课程总量较低,科学类、艺体类、语言类的课程较少,这显然不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及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开发。
二、学生选课情况分析
来自7个学院的4132名同学参与了选课过程(见表1),其中,学前教育学院人数最多为832人,占总选课人数的20%,这与该院校是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有关;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是大学生求职礼仪与求职技巧,为161人,占总选课人数的3.89%,选修人数较少的课程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仅有21人。
三、基于学生选课数据的课程聚类分析
通过构建课程与各学院男女生选课人数的数据矩阵,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挖掘学生选课中的盲從现象。聚类分析是将个体或者对象按相似程度划分类别,聚到同一个数据集中的样本彼此相似。基于学生选课数据的课程聚类分析可知,60门课程划分为7个类别:(1)礼仪课程、生命教育、工具类等课程被聚为一类。(2)实用型课程如西点烘焙艺术和初级韩国语被聚为一类。(3)文史类、工具类课程被聚为一类。(4)体育类中的课程与儿童手工编织聚为一类。(5)羽毛球基础与射艺聚为一类。(6)儿童绘画技巧与小学数学课件制作聚为一类。(7)其余课程聚为一类。
从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选课中对多数课程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四、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公共选修课程供应不足,学科门类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外语语言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低。理应完善公选课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结构,丰富公共选修课的资源,提高可选择度。公共选修课开设总量不足,且不均衡,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选课机会,而学生又必须修足学分才能毕业,就容易出现学生为了凑学分而选课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从学校选修课开设课程来看,课程门类极其不均衡,学校应对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有系统的设置和科学论证,平衡课程门类,优化学科结构,合理配置不同领域的课程,体现出学科交融、文理渗透的特点[2]。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学者专家及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士来校开课,以弥补某些学科门类的不均衡问题,授课教师要站在科学发展前沿,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不断用新知识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使公选课的知识覆盖面更宽,更能满足学生需要。
2.缺乏体现地方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应该开设以当地文化经典解读、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等形式的课程。通过对具有的独特地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配置,开设体现当地特色的课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情感。特色课程的创建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地方特色课程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活化教学方式,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滋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拓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认识并参与社会以及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3]。
3.公共选修课程分类标准模糊,课程学分无差异,应细化课程分类标准,权衡不同课程的学分值。学校对公选课类别简单划分为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等类别,各类公选课学分一样,相对于专业性、知识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投入较大的精力,而一些电影欣赏类的课程教与学都比较轻松。如果在学分上没有差异,学生肯定优先选择学起来容易的课程。学校应邀请不同知识系列的专家组建认定机构,科学、合理划分公共选修课学科类别,并确定各类课的学分权重。学校也应该扶持教学质量高、学生反映好的热门课程,建设公选课中的精品课程,推动公共选修课的良性发展。
4.学生选课中存在盲从现象,加大公共选修课的宣传力度,相关工作者应在学生选课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选修较为实用且对其学业以及未来就业有所帮助的公共课程,降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聚类分析中,距离越近的课程证明学生选课的盲从现象越多,选课盲从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个人知识自我管理的能力[4]。相关部门应该编制公共选修课课程指南,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学时、学分、选修要求、主讲教师等基本情况,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参考条件。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应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宣传,专业主任发挥学业的选课指导作用,多方协同工作,摆正学生的选课心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正确认识公共选修课的学习目的。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职业规划,选择对今后学习和发展有益的公共课程,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五、小结
通过研究发现:
(1)公共选修课程供应不足,学科门类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外语语言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低。理应完善公选课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结构,丰富公共选修课的资源,提高可选择度。
(2)缺乏体现地方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应该开设以当地文化经典解读、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等形式的课程。
(3)公共选修课程分类标准模糊,课程学分无差异,应细化课程分类标准,权衡不同课程的学分值。学生选课中存在盲从现象,相关工作者应加大公共选修课的宣传力度,在学生选课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选修较为实用且对其学业以及未来就业有所帮助的公共课程,降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蒋湘祁,魏书敏,夏丹凤.高校公共选修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3):117-119.
[2]鲁红艳.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的新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10):157-159.
[3]李臣之,王虹,董志香.地方文化的课程价值刍议[J].教育科学研究,2014(9):61-66.
[4]杨从军.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117-118.
◎编辑 李建军
[关 键 词] 公共选修课;聚类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078-02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1]。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多种技能、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国内外许多大学都把公共选修课作为体现学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处于转型时期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开设情况在学科专业建设及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收集海南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2019年公共选修课数据,并对学生选课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水平。
一、公共选修课程开设门类分析
经统计分析,该高校公共选修课共开设60门课,其中人文社科类26门,艺术体育类17门,科学技术类14门,外语语言类3门。从课程开设情况来看,课程总量较低,科学类、艺体类、语言类的课程较少,这显然不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及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开发。
二、学生选课情况分析
来自7个学院的4132名同学参与了选课过程(见表1),其中,学前教育学院人数最多为832人,占总选课人数的20%,这与该院校是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有关;选修人数最多的课程是大学生求职礼仪与求职技巧,为161人,占总选课人数的3.89%,选修人数较少的课程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仅有21人。
三、基于学生选课数据的课程聚类分析
通过构建课程与各学院男女生选课人数的数据矩阵,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挖掘学生选课中的盲從现象。聚类分析是将个体或者对象按相似程度划分类别,聚到同一个数据集中的样本彼此相似。基于学生选课数据的课程聚类分析可知,60门课程划分为7个类别:(1)礼仪课程、生命教育、工具类等课程被聚为一类。(2)实用型课程如西点烘焙艺术和初级韩国语被聚为一类。(3)文史类、工具类课程被聚为一类。(4)体育类中的课程与儿童手工编织聚为一类。(5)羽毛球基础与射艺聚为一类。(6)儿童绘画技巧与小学数学课件制作聚为一类。(7)其余课程聚为一类。
从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在选课中对多数课程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四、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公共选修课程供应不足,学科门类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外语语言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低。理应完善公选课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结构,丰富公共选修课的资源,提高可选择度。公共选修课开设总量不足,且不均衡,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选课机会,而学生又必须修足学分才能毕业,就容易出现学生为了凑学分而选课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从学校选修课开设课程来看,课程门类极其不均衡,学校应对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有系统的设置和科学论证,平衡课程门类,优化学科结构,合理配置不同领域的课程,体现出学科交融、文理渗透的特点[2]。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学者专家及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士来校开课,以弥补某些学科门类的不均衡问题,授课教师要站在科学发展前沿,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不断用新知识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使公选课的知识覆盖面更宽,更能满足学生需要。
2.缺乏体现地方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应该开设以当地文化经典解读、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等形式的课程。通过对具有的独特地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配置,开设体现当地特色的课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情感。特色课程的创建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地方特色课程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活化教学方式,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滋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拓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认识并参与社会以及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3]。
3.公共选修课程分类标准模糊,课程学分无差异,应细化课程分类标准,权衡不同课程的学分值。学校对公选课类别简单划分为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等类别,各类公选课学分一样,相对于专业性、知识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和学生都投入较大的精力,而一些电影欣赏类的课程教与学都比较轻松。如果在学分上没有差异,学生肯定优先选择学起来容易的课程。学校应邀请不同知识系列的专家组建认定机构,科学、合理划分公共选修课学科类别,并确定各类课的学分权重。学校也应该扶持教学质量高、学生反映好的热门课程,建设公选课中的精品课程,推动公共选修课的良性发展。
4.学生选课中存在盲从现象,加大公共选修课的宣传力度,相关工作者应在学生选课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选修较为实用且对其学业以及未来就业有所帮助的公共课程,降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聚类分析中,距离越近的课程证明学生选课的盲从现象越多,选课盲从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个人知识自我管理的能力[4]。相关部门应该编制公共选修课课程指南,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学时、学分、选修要求、主讲教师等基本情况,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参考条件。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应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宣传,专业主任发挥学业的选课指导作用,多方协同工作,摆正学生的选课心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正确认识公共选修课的学习目的。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职业规划,选择对今后学习和发展有益的公共课程,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五、小结
通过研究发现:
(1)公共选修课程供应不足,学科门类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外语语言类课程所占的比例低。理应完善公选课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结构,丰富公共选修课的资源,提高可选择度。
(2)缺乏体现地方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应该开设以当地文化经典解读、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等形式的课程。
(3)公共选修课程分类标准模糊,课程学分无差异,应细化课程分类标准,权衡不同课程的学分值。学生选课中存在盲从现象,相关工作者应加大公共选修课的宣传力度,在学生选课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选修较为实用且对其学业以及未来就业有所帮助的公共课程,降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蒋湘祁,魏书敏,夏丹凤.高校公共选修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3):117-119.
[2]鲁红艳.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的新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10):157-159.
[3]李臣之,王虹,董志香.地方文化的课程价值刍议[J].教育科学研究,2014(9):61-66.
[4]杨从军.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7):117-118.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