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ra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明的源头,常常是以人类历史的童年形象被认知和接受的。我们把热烈的、野蛮的、直切的中华民族祖先的脾气,统统灌注进对人类稚气未脱的物质、精神文明生产的考察和阐释中,从远祖留下的只言片语和残垣断壁中,对自身遥远的历史展开逆向回忆。一切文明的进化都离不开对本族历史的总结和反思,而这种逆向回忆正是反思的第一步。


  在以孔子为历史节点的早期理性伦理时代到来之前,华夏文明的自发力量所形成的社会秩序,经历了许多重大变迁,即由原始氏族社会中的无差别的公约式的部落规范,到周代帝王政治雏形的确立。在这些变迁中,华夏文明的性格也随之几经变化,在这个复杂、充满血腥气息的历史过程中,正是青铜器文明在历史舞台中最活跃的时期。
  我们所熟知的“楚王问鼎”的故事,正是青铜器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鼎——的著名历史事件。作为诸侯一员的楚庄王,似无意而有意地以九鼎之事问起王孙满的时候,正是青铜文化所折射的先秦华夏文明最活跃的一段,而此时,也正是先秦诸家巨型贵族之间权力的游戏之高潮。
  我们不妨回到这个游戏的准备期来考察一番。
  夏禹初定天下,威望与权力集乎一身,原始氏族公约的平衡瞬间变得脆弱而顷刻瓦解,于是“公天下”之易姓,成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的游戏之第一步。夏王朝倾诸侯之力所集中起来的铜,成为游戏开始的最响亮礼炮。一声震天巨响之后,这些铜化为巨大无匹的九鼎,鼎上铸有九州山川文物,成为稳固而义正言辞的权力象征。
  权力的集中过程,是现代文明心知肚明而又避而不谈的话题之一。这一过程与当今我们所自觉尊奉的一切价值观念背道而驰,成为今天人类文明硕果累累的局面之背后的永恒疮疤。夏王朝之所以能集中天下为数本不多的铜,并非一时之功。在夏禹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甚至更久远的以前,人类社会早已开始了权力集中的过程。
  彼有血气者必有争,争则而不胜必至于剥林木,林木未利必至于造五兵。……自剝林木而来,何日而无战?大昊之难,七十战而后济;黄帝之难,五十二战而后济;少昊之难,四十八战而后济;昆吾之难,五十战而后济;牧野之师,血流漂杵;齐宋之战,龙门溺骖;延于春秋,以抵秦汉,兵益以炽,战益以多。
  ——【宋】罗泌《路史》卷五
  毫无疑问,这些战争数字并不是用论辩、奏乐的方式堆积起来的。这一过程的丑陋和残酷,现代人在心安理得地享受文明红利的时候,常常缄口不提。当然,历史进步的成本总是难于避免。在权力的游戏中,每一个角色都面临着许多难以启齿和无可奈何,当然更多的是心惊胆战。先民踏过无边的尸首之后,权力的游戏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期。过去的原始氏族公约已经悄然分崩离析,新的平衡带来了新的公约,于是沾满鲜血的青铜九鼎化为冰冷威严的权力游戏的公告——旧的游戏从此停止,新的游戏已经开始。


  青铜九鼎的落成,给过去的流血漂橹和哀鸿遍野赋予了一副严肃而崇高的表情,也成为对过去一系列屠杀、劫掠、奴役和压迫的总结和集中展示,是游戏胜利方发出的炫耀和警告。于是后来殷周一系列青铜器的诞生都成为九鼎权力象征的一个缩影,成为后代祭拜先祖之功和祈求保佑的礼器。这个“礼”和孔子的 “礼”是不同的,前者充满野蛮者的暴力,后者充满理性者的自觉。于是,殷周以来的青铜器造型充满着怪异和恐怖,其上所纹饰的也多是以饕餮为首的凶狠之兽,因为这些纹饰之发端,正是权力争夺游戏中流出的凶戾、狠辣所集中而成的震慑力。正如李泽厚所说:
  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对异氏族、部落是恐怖、威吓和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又具有保护的神力。
  ——李泽厚《美的历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权力的游戏中,所谓天子乃至诸侯王这些巨型贵族,虽然站在权力的高地之上,却常常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得不将权力分出一部分,交于一些特殊人群之手。正是这些特殊人群几乎确立了所有青铜器纹饰的造型规范。他们正是从事占卜之事的巫觋。正是他们用敏感的内心和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将权力的游戏的核心精神符号化为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制造规范。他们是在权力的游戏之特殊生态中,运用自身的特殊技艺,将难以捕捉而又约定俗成的虚无力量形式化、具象化,从而符号化,于是凶戾的饕餮、狰狞的面孔、怒睁的眼睛、突兀的牙齿等青铜器造型(或纹饰)成了他们一次又一次符号化的成品。
  因为巫师们的“真实地想象”(李泽厚语)的能力,使得他们实际上摇身成为权力游戏的规则制定者和掌握者。从现代的眼光看,他们或许比身为王公贵族的统治者更加具备游戏色彩。然而,纵使权力的游戏充满了原始的血腥味和野蛮色彩,它毕竟是祖先挣脱动物性、走向更高级文明的必经过程。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中,杀戮的血气和野蛮的戾气在时间的淘洗中逐渐消散,而其中所保留的先民的幼稚而淳朴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单纯认知方式,却实实在在地折射出强烈的美感。这种美从先民神秘化的宗教意识、历史意识中提炼而出,积淀着深沉的历史力量。先民在野蛮而粗暴的现实生存中,用自己稚气未脱的认知与自然、与历史进行着笨拙而勇敢的对话,这些淳朴而天真的对话内容,正是青铜器在今天所展示出的巨大的崇高之美和历史意识。


  历史不能重来,游戏难于复位,并不是一切野蛮和暴力都能带来美感,绞刑架、闸刀、刑具的运用距离当今的文明并不遥远,无论它们如何制作精巧、纹饰造型多么细腻生动,仍然会散发出逼人的冰冷与恐怖。青铜器时代所折射出的权力游戏,实际随着孔子的礼教(与诗教、乐教是一体的)在士人乃至统治阶级的文化心理中得以确立之时就已经宣告终结。是以战国及其后的青铜器,亦即郭沫若所说的青铜器“新式期”的青铜器,原本狰狞抽象的纹饰(有时还有造型)逐渐趋于写实,竟至于原本严肃的青铜器,逐渐从宗教、权力的象征意味中疏离,而成为实用型的器物或欣赏型的玩物了。于是那种狰狞的、冷酷的美,又变换成为另一种性格活泼的、基于模仿的艺术品之美。
  在今天,人们从原始宗教的简单认知中已然脱出许久,社会的情感方式也早已从暴力的强横野蛮走向平等、怜悯,物质已然高度发达,原始的残暴和我们之间有着不计其数的时间、历史、理性组成的障壁,只有这时,遥远记忆中的杀戮和震慑,才能和我们当前的理性认知站在平等的阶梯之上相互对话。
  青铜器的美,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之中得到确证。
其他文献
士者,事也。上古时期,是掌刑狱之官。先秦时期,为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级, “四民”(士、农、工、商)中的最高一级。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多次谈到士,这些学说对士做出的种种要求形成了士人精神,奠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  铁肩担道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期刊
二十五年前,我在宁波市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白话注解《四书》 ,书价伍元整。《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古书,白话注解《四书》就是在四部古书原文的基础上,附上了白话翻译,方便读者阅读。我空闲的时候,经常性翻阅其中的一个章节或几个章节,细细地品味文中的精要之义,渐渐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大学》是初学者入德的教材,在封建社会里成为一门政治课。《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期刊
读《诗经》让我们了解到,不是西方才有婚礼进行曲,中国也有。贺新娘的《桃夭》,就是中国的婚礼进行曲。  西方的婚礼进行曲庄重神圣,于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男女双方在神的见证下交换誓词;而中国的婚礼进行曲,该是喜庆活泼、众声相和的。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婚礼不只是新郎新娘两个人的事,而是一场家族亲朋、甚至天地日夜都要参与进来的一个重大节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
期刊
大梦一场,小半如常  时光会懂得  你眼眸的江水,你低眉的深情  入戏禅定,回响三分  到老了,也还是当年的往事当年情  秋水长  写作之外,大概我最喜欢的就是唱戏了。虽然我唱的挺“二八刀”,但在作家中应算是可以的。  我迷上唱戏都二十多年了。摇滚迷过了,西方哲学迷过了。忽然有一天听张火丁的《锁麟囊》,也不知道什么是程派,就觉得这个东西等我太久了,一下子就掉了下去,再听摇滚和流行歌曲,白开水一样,
期刊
物品,特别是精美、有蕴涵的物品,没有人不爱惜。因为爱惜,所以收藏。能收藏的东西很多,或有形的物品,或无价的精神产品,收藏什么,因人的地位、境遇、爱好而各不相同。  中国作为瓷器的故乡,有很多精美绝伦、耐人寻味的瓷器物什,在时间的淘洗中,顺理成章地成为国宝级藏品。当然,堪为国宝的物件,不只局限于瓷器,还有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紫砂、书法、绘画、石刻、建筑物等工艺精湛、意蕴深厚的物品。应该说,大凡
期刊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向美无怨  《蒹葭》,不仅美在字句间,更美在境界里。——它在对美的不辍追寻、对未知的执着思虑
期刊
在与汪伪政权打交道的女性中,有两个人影响最大。她们一个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乔治市的富商家庭,父亲经营橡胶业,家里的钱多得像太平洋的沙子一样。此人从小喜欢阅读进步书籍,有浓厚的民主自由思想,15岁从当地的华侨小学毕业,随后进入当地的璧如女校读书。为了提高子女的国文水平,其父亲甚至还从国内专门请老师为孩子上课。当年孙中山由日本来到马来西亚槟城开展革命活动,小小年纪的她就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她又与所爱
期刊
“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读《匠人精神》,想到《庄子·寓言》里这段学生对老师说的话。但凡专习一事而有成,所经关要大抵无差。  秋山木工八年育成,见习一年,学徒四年,匠人三年,第九年可以独立出去闯荡世界。学徒多为高中毕业生,十八九岁的年纪,最好的时光。八年里,不许恋爱,禁用手机,不论男女一律留光头,一年
期刊
他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却也曾是不折不扣的窮人。做过木匠,画过肖像,搞过刻印……贵人不少,敌人不乏。终于觅得柳暗花明则源自他的“农民”本质;那是最真实的他自己。  (1)  齐白石闯过北京。  农村小,挣钱不易,五十七岁时想去外面溜溜。都说繁华的都市机会多,好,去北京吧。  跟现今诸多“北漂族”一样,他揣上热情奔去。无奈现实盘缠不给力,只好硬着头皮去法源寺借住。他没日没夜地画。可在这拨人眼中,他的
期刊
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年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