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學评价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是监督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如何有效地做好音乐教学的评价呢?笔者以为要立足于音乐课堂,把握音乐学科特点,从学生音乐学习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课程学习目标的实现。
现状分析
前不久,我们对江苏南通地区部分学校的九年级学生做了一次音乐课调研。调研分笔试与面试两部分。笔试共10道选择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体系,主要考查学生音乐的基础知识,如分辨音符、辨识力度记号、了解乐器分类、辨识音乐符号、分辨演唱形式、识读节奏、辨识变化音符号等。音乐的基本技能主要考查了学生识读乐谱、分辨民歌、分辨体裁的能力。面试内容是演唱一首歌曲,视唱一段8小节的二拍子或三拍子的简谱。
从笔试情况看,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掌握均不太理想。10道题中,仅有2道题掌握较好。其中,“找出下面四种乐器中,不属于中国民族乐器的乐器”一题,平均得分1.7分,得分率84.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体裁是什么”一题,平均得分1.9分,得分率93.97%。而其他8道题,均不理想。其中,“下面的力度记号中,表示强的是哪个”一题,平均得分仅0.5分,得分率仅为26.44%;“下列音乐符号中哪个是升记号”一题,平均得分仅0.6分,得分率28.81%;“哼唱下面的旋律(简谱或五线谱),正确的拍号是( )”“歌曲《杨柳青》是我国哪里的民歌”两题的平均分仅在0.6至0.9之间,得分率最低为30.78%,最高也只有43.57%。
面试部分的情况更是糟糕,参与调研的学校的城乡差别较大,城里学生50%不能大胆自信地演唱表现歌曲,75%的学生没有一定的音高概念,而农村学校学生79%不能大声歌唱,不识谱的学生高达65%。
本次调研结果给笔者很大的触动:学生的音乐素养远不是平时舞台上展示的那么光鲜与靓丽;真实的音乐教育现状、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已到了不得不抓的程度。笔者不断地追问和反思:为什么经过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音乐学习,学生的音乐素养还是如此之差呢?
提高思想认识,提升高效课堂
我们来看一看九年的义务教育,孩子所有的音乐课堂学习时间:
反思与结论:小学和初中看似有9年的时间,但真正分配给音乐课堂的时间只有369个小时,算下来还不到16天!如此少之又少的教学时间,怎能不珍惜呢?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抓住这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脚踏实地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尽职尽力。
确定课时目标,落实过程评价
新课标规定的主要评价内容有:以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反观我们的音乐评价,侧重点是: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的程度,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背唱歌曲及演奏乐曲的数量,识读乐谱的程度等显性的、便于操作的、定量性的评价。这却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绪反应,对音乐实践的参与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音乐的欣赏感知,集体合作完成的演唱、演奏及创编活动等过程性的定性述评内容。以音乐欣赏课《脚铃舞曲》为例。我们在完整欣赏时,可以结合节拍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三拍子音乐转换成二拍子时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是否能随音乐情绪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表情、动作方面)。
再如,在熟悉第一部分的主题后,是否能在全曲中听辨出主题的不同变化等。这就要求老师能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成,并能随时做好记录。要加强音乐课堂教学“当堂测”的意识,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机制,为初中生音乐素质测评做好充分的准备。长此以往,将能更大程度地保障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形成音乐的基本素养”。
立足学科特点,实践活动测评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有些地方的测评以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合卷的方式进行笔试。它更多的是考查了学生的音乐概念,而不是考查学生的能力,其音乐技能的掌握没有得到体现。笔者觉得,这不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评价原则上也不应要求死记音乐知识和概念,而应该重点测评学生运用音乐要素进行艺术实践的综合能力。如在听音、识谱、演唱、演奏、唱游、欣赏、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测评。
结束语
笔者认为,音乐教师要善于抓好音乐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在做好音乐教育教学的同时,更要用心做好学生的音乐课程评价,切实有效地发挥好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让学生的音乐素养落地生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现状分析
前不久,我们对江苏南通地区部分学校的九年级学生做了一次音乐课调研。调研分笔试与面试两部分。笔试共10道选择题,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体系,主要考查学生音乐的基础知识,如分辨音符、辨识力度记号、了解乐器分类、辨识音乐符号、分辨演唱形式、识读节奏、辨识变化音符号等。音乐的基本技能主要考查了学生识读乐谱、分辨民歌、分辨体裁的能力。面试内容是演唱一首歌曲,视唱一段8小节的二拍子或三拍子的简谱。
从笔试情况看,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掌握均不太理想。10道题中,仅有2道题掌握较好。其中,“找出下面四种乐器中,不属于中国民族乐器的乐器”一题,平均得分1.7分,得分率84.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体裁是什么”一题,平均得分1.9分,得分率93.97%。而其他8道题,均不理想。其中,“下面的力度记号中,表示强的是哪个”一题,平均得分仅0.5分,得分率仅为26.44%;“下列音乐符号中哪个是升记号”一题,平均得分仅0.6分,得分率28.81%;“哼唱下面的旋律(简谱或五线谱),正确的拍号是( )”“歌曲《杨柳青》是我国哪里的民歌”两题的平均分仅在0.6至0.9之间,得分率最低为30.78%,最高也只有43.57%。
面试部分的情况更是糟糕,参与调研的学校的城乡差别较大,城里学生50%不能大胆自信地演唱表现歌曲,75%的学生没有一定的音高概念,而农村学校学生79%不能大声歌唱,不识谱的学生高达65%。
本次调研结果给笔者很大的触动:学生的音乐素养远不是平时舞台上展示的那么光鲜与靓丽;真实的音乐教育现状、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已到了不得不抓的程度。笔者不断地追问和反思:为什么经过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音乐学习,学生的音乐素养还是如此之差呢?
提高思想认识,提升高效课堂
我们来看一看九年的义务教育,孩子所有的音乐课堂学习时间:
反思与结论:小学和初中看似有9年的时间,但真正分配给音乐课堂的时间只有369个小时,算下来还不到16天!如此少之又少的教学时间,怎能不珍惜呢?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抓住这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脚踏实地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尽职尽力。
确定课时目标,落实过程评价
新课标规定的主要评价内容有:以教学领域的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全面考查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反观我们的音乐评价,侧重点是: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的程度,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背唱歌曲及演奏乐曲的数量,识读乐谱的程度等显性的、便于操作的、定量性的评价。这却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绪反应,对音乐实践的参与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音乐的欣赏感知,集体合作完成的演唱、演奏及创编活动等过程性的定性述评内容。以音乐欣赏课《脚铃舞曲》为例。我们在完整欣赏时,可以结合节拍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三拍子音乐转换成二拍子时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是否能随音乐情绪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表情、动作方面)。
再如,在熟悉第一部分的主题后,是否能在全曲中听辨出主题的不同变化等。这就要求老师能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成,并能随时做好记录。要加强音乐课堂教学“当堂测”的意识,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机制,为初中生音乐素质测评做好充分的准备。长此以往,将能更大程度地保障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形成音乐的基本素养”。
立足学科特点,实践活动测评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有些地方的测评以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合卷的方式进行笔试。它更多的是考查了学生的音乐概念,而不是考查学生的能力,其音乐技能的掌握没有得到体现。笔者觉得,这不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评价原则上也不应要求死记音乐知识和概念,而应该重点测评学生运用音乐要素进行艺术实践的综合能力。如在听音、识谱、演唱、演奏、唱游、欣赏、创作等音乐实践活动中测评。
结束语
笔者认为,音乐教师要善于抓好音乐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在做好音乐教育教学的同时,更要用心做好学生的音乐课程评价,切实有效地发挥好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让学生的音乐素养落地生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