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洋彼岸,走过158年风风雨雨的雷曼兄弟轰然倒塌,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正袭来。然而,中国金融业的探索和发展历程并没有因为危机而放慢脚步。纽约华尔街的溃败对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是深刻的启示,或许更是追赶的绝佳机会。
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地流动,而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发达的金融业和繁荣的资本市场。上海市政府已率先提出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去年北京市政府也相继提出了要构建“重要的金融中心”。深圳、广州、杭州,以及青岛、大连、苏州都纷纷提出要构建“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俨然成了各大城市争相戴在头上的顶盖花翎。
所谓区域金融中心,简单而言就是能够集聚金融要素,并且能够辐射到周边,使之接收金融服务。当这种辐射能力主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时,这就是区域金融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早已明确,而在杭州积极打造长三角南翼的区域金融中心之时,南京也在9月份首次明确提出“推动南京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长三角沪宁杭等城市对自身的定义和诉求,折射出这一区域金融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现实需求。
质疑挡不住南京的号角
南京近年来对金融这一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一直没有相对明确的反应,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时间表”。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杨中南也没有避讳金融是南京发展“短板”的观点。仅以创业投资领域来看,在南京市发改委登记备案的创投企业仅有6家,而临近的无锡与苏州分别达到了8家和14家,上海张江高科园区有创投企业58家,深圳更是超过了250家。
然而,9月11日南京市政府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终于吹响了“推动南京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号角,南京市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加强金融业发展意见》以及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业投资体系建设以及河西金融聚集区发展等4个配套实施办法(简称“1+4”)。按照“1+4”文件提出的“金融强市”的预期目标,到2012年,南京要基本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50亿元左右,在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达到16%左右,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超过7%。
在诸多扶持和优惠政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政府每年将投入2000万元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到2010年,该市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对信用担保机构给予扶持,并建立补偿机制,最终使得更多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信用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些无疑将缓解现阶段很多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困境,促进金融向更深层次发展。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杭州还是南京,都不应该提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这一想法。南京、杭州金融中心的建设覆盖到周边城市可以,但如果定位在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上,就可能会有定位不准确的担忧,容易削弱其原有的优势。“300公里外的上海已经是全国的金融中心,还需要南京建金融中心吗?” 对于这一质疑,杨中南的解释不无道理。上海的定位是世界金融中心,考虑的是与新加坡、香港、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竞争,南京考虑的是与国内广州、杭州、深圳等同类城市的竞争。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定位,主要面向长三角和华东地区,将服务于扬州、镇江、马鞍山、芜湖,也可以服务于合肥、南昌等长江流域城市。“从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金融中心,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更需要国家、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进行有组织的融通和调剂,这就在客观上为不同层次和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南京在区域范围内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成为区域范围内的重要金融中心城市。”
南京市政府这些铿锵之语,基于其对自身实力的一份自信。据统计,全市现有分行(分公司)以上级金融机构92家,其中银行机构29家、保险机构60家、证券机构3家。已初步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各业并举,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样化金融体系和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在29家银行机构中有5家外资银行,目前还有5家外资银行机构在积极地争取到南京发展,也就是说,将来在南京的外资银行机构要占到近三分之一。南京的60家保险机构中15家是外资机构。南京的金融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四。这些都为南京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错位发展,杭州的梦想与现实
雄心勃勃的杭州正为下一个发展目标而努力——成为长三角南翼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对于杭州的定位,杭州市市长蔡奇强调,杭州将定位于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示范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先行区和金融生态引领区,以发挥杭州在服务民营经济方面的特色。
规划中杭州区域金融功能区将采取“一区两带”的布局,即以钱江新城CBD为主平台的金融核心区,以及以庆春路及周边商务区和延安路及周边商务区为辅平台的金融集聚带。杭州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孟繁明介绍说,金融中心建设是项系统性的金融工程,杭州未来将分“三步走”, 在10年左右时间里将杭州建设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第一步是到2010年夯实杭州金融中心的基础,即在“钱江新城”打造出有型的主体;第二步,在2010年-2015年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轮廓,使三个定位更加突出;第三步是在2015-2020年,杭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格局在全国的竞争格局中更加清晰。
根据一些学者的数据模型分析,杭州在长三角15个城市金融实力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而最新统计认为,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杭州的金融总量仅次于上海,同时杭州也是全国各类金融机构和部分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重要站点。去年浙江全省存款总额达2.9万亿元,杭州的占比超过1/3,其贷款规模接近9000亿元,存贷比高达90%。杭州的存贷款规模继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之后,排在全国第五位,除此,杭州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全国的排名中也名列前茅。从数据上来看,杭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已有一定的底气,初步具备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实力。
金融中心的两个主要功能是集聚和辐射,杭州特别制定了《杭州市金融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于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到杭州来,包括那些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其次是促进证券、期货、保险、信托、担保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并通过市场化渠道对地方金融机构资源进行整合,以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推动企业到主板、创业板等市场上市,并争取做大做强产权交易市场,以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大树底下不长草,金融这块大蛋糕,分到杭州的究竟还有多少?经济、金融基础的深厚及高效益恐怕是杭州敢提出发展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最大本钱。“在我看来,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所以,在承认杭州和上海金融发展的层次性差别之外,我们还应当看到互补的一部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仅仅依靠某个城市是不够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金雪军表示,“上海要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就要利用长三角的力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杭州就可以结合浙江的特点,错位打造第二层面的区域金融中心”。
“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成为概括了苏州接受上海辐射,与上海错位发展的成功经验。杭州方面也表示,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杭州将成为上海金融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金融中心建设上各有侧重。举个例子,上海做“批发业务”,杭州就做“零售业务”,并以中小企业、个人客户为重点服务对象,上海有场内交易市场,杭州可建场外交易市场。9月11日,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在杭州金融业发展专题商务说明会上也强调,杭州发展金融业不是和上海竞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是利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机会,主动承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借助地处上海腹地这一区位优势,分享其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使自己成为次级金融中心,形成杭州、上海两个不同层次金融中心之间的功能互补关系, 与上海开展金融领域的高层次合作,形成共同繁荣的金融资本市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大体系下,建成依托杭州、服务浙江、接轨上海、辐射周边的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
以上海为龙头的合作共赢
近日,国务院正式公布《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于上海,《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金融人才,大力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提高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众所周知的纽约、伦敦、东京这3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理定位也是烙上了深刻的地域性印记。所有提及上海地理位置的介绍都逃不脱“长江三角洲地区”,能让上海纳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版图的,除了上海延绵百年的悠悠金融文化之外,长江三角洲所给予的托力绝不可忽视。
如同《指导意见》所明确的,长三角地区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增长最快的区域。正是长三角地区所具有的经济战略要素,使得上海获得中国经济崛起的能量推动。长江三角洲在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和地理优势,其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发达的经济实力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长远发展的立足之本。与离岸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以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定是建立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之上,首先立足于服务全国、服务长江三角洲,在服务长三角地区的过程中,将不断增强长三角地区经济和金融对全国的辐射能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已十分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江浙一带金融业发达,民间资本充裕,金融机构实力雄厚,金融协调发展将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的资金、机构、人才等金融要素加速向上海集聚,其规模、流向已对该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夏永祥认为,随着长三角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入,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南京、杭州等地金融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在央行的大力推动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合作正在加快进程,地区内部以及该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资金资产的流动,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整合也逐步深化。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市场融合与创新、资金跨地区流动、金融机构发展合作、外汇管理改革创新、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建立金融风险的共同预警和防范机制、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等方面的问题上,两省一市共同签署了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协议。
前不久,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的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落成启用。有评论认为这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理念是金融磁场,特征是吸引力产生磁流和影响,如同强烈的磁场一样吸引人才和信息,使各种各样的事物在这里交汇,产生推动时代的新潮流,孕育崭新的文化。”这座大厦的理念或许正是海派气魄的缩影。
对于南京、杭州来说,在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龙头与腹地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一体化程度是关键。强调其地域性优势无可厚非,但远远不够,统计数据上的总量特征再大,如果互不往来,甚至互相拆台,其地域性得分就会大大降低。如果仅仅停留在宣传上,则有点类似于向上“要项目”。所以,宁杭等地还需要以务实的态度,拿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政策,找准定位,踏踏实实的推进金融发展,更多地着眼于与上海的协同合作,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国家战略提供支持。
长三角金融中心建设的三国演义已经上演,大家乐见的,不是你争我夺的演绎,而是一场合作共赢的大戏。
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地流动,而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发达的金融业和繁荣的资本市场。上海市政府已率先提出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去年北京市政府也相继提出了要构建“重要的金融中心”。深圳、广州、杭州,以及青岛、大连、苏州都纷纷提出要构建“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俨然成了各大城市争相戴在头上的顶盖花翎。
所谓区域金融中心,简单而言就是能够集聚金融要素,并且能够辐射到周边,使之接收金融服务。当这种辐射能力主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时,这就是区域金融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早已明确,而在杭州积极打造长三角南翼的区域金融中心之时,南京也在9月份首次明确提出“推动南京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长三角沪宁杭等城市对自身的定义和诉求,折射出这一区域金融发展的强烈愿望和现实需求。
质疑挡不住南京的号角
南京近年来对金融这一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一直没有相对明确的反应,也没有明确的发展“时间表”。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杨中南也没有避讳金融是南京发展“短板”的观点。仅以创业投资领域来看,在南京市发改委登记备案的创投企业仅有6家,而临近的无锡与苏州分别达到了8家和14家,上海张江高科园区有创投企业58家,深圳更是超过了250家。
然而,9月11日南京市政府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终于吹响了“推动南京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号角,南京市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加强金融业发展意见》以及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创业投资体系建设以及河西金融聚集区发展等4个配套实施办法(简称“1+4”)。按照“1+4”文件提出的“金融强市”的预期目标,到2012年,南京要基本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50亿元左右,在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达到16%左右,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超过7%。
在诸多扶持和优惠政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政府每年将投入2000万元鼓励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到2010年,该市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对信用担保机构给予扶持,并建立补偿机制,最终使得更多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信用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些无疑将缓解现阶段很多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的困境,促进金融向更深层次发展。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杭州还是南京,都不应该提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这一想法。南京、杭州金融中心的建设覆盖到周边城市可以,但如果定位在长三角区域性金融中心上,就可能会有定位不准确的担忧,容易削弱其原有的优势。“300公里外的上海已经是全国的金融中心,还需要南京建金融中心吗?” 对于这一质疑,杨中南的解释不无道理。上海的定位是世界金融中心,考虑的是与新加坡、香港、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竞争,南京考虑的是与国内广州、杭州、深圳等同类城市的竞争。南京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定位,主要面向长三角和华东地区,将服务于扬州、镇江、马鞍山、芜湖,也可以服务于合肥、南昌等长江流域城市。“从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拥有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金融中心,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更需要国家、地区或经济中心城市进行有组织的融通和调剂,这就在客观上为不同层次和功能互补的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南京在区域范围内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成为区域范围内的重要金融中心城市。”
南京市政府这些铿锵之语,基于其对自身实力的一份自信。据统计,全市现有分行(分公司)以上级金融机构92家,其中银行机构29家、保险机构60家、证券机构3家。已初步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各业并举,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样化金融体系和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在29家银行机构中有5家外资银行,目前还有5家外资银行机构在积极地争取到南京发展,也就是说,将来在南京的外资银行机构要占到近三分之一。南京的60家保险机构中15家是外资机构。南京的金融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四。这些都为南京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错位发展,杭州的梦想与现实
雄心勃勃的杭州正为下一个发展目标而努力——成为长三角南翼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对于杭州的定位,杭州市市长蔡奇强调,杭州将定位于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示范区,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先行区和金融生态引领区,以发挥杭州在服务民营经济方面的特色。
规划中杭州区域金融功能区将采取“一区两带”的布局,即以钱江新城CBD为主平台的金融核心区,以及以庆春路及周边商务区和延安路及周边商务区为辅平台的金融集聚带。杭州市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孟繁明介绍说,金融中心建设是项系统性的金融工程,杭州未来将分“三步走”, 在10年左右时间里将杭州建设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第一步是到2010年夯实杭州金融中心的基础,即在“钱江新城”打造出有型的主体;第二步,在2010年-2015年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轮廓,使三个定位更加突出;第三步是在2015-2020年,杭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格局在全国的竞争格局中更加清晰。
根据一些学者的数据模型分析,杭州在长三角15个城市金融实力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而最新统计认为,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杭州的金融总量仅次于上海,同时杭州也是全国各类金融机构和部分外资银行分支机构的重要站点。去年浙江全省存款总额达2.9万亿元,杭州的占比超过1/3,其贷款规模接近9000亿元,存贷比高达90%。杭州的存贷款规模继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之后,排在全国第五位,除此,杭州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全国的排名中也名列前茅。从数据上来看,杭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已有一定的底气,初步具备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实力。
金融中心的两个主要功能是集聚和辐射,杭州特别制定了《杭州市金融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于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到杭州来,包括那些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其次是促进证券、期货、保险、信托、担保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并通过市场化渠道对地方金融机构资源进行整合,以进一步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推动企业到主板、创业板等市场上市,并争取做大做强产权交易市场,以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大树底下不长草,金融这块大蛋糕,分到杭州的究竟还有多少?经济、金融基础的深厚及高效益恐怕是杭州敢提出发展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最大本钱。“在我看来,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所以,在承认杭州和上海金融发展的层次性差别之外,我们还应当看到互补的一部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仅仅依靠某个城市是不够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浙江省国际金融学会会长金雪军表示,“上海要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就要利用长三角的力量,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杭州就可以结合浙江的特点,错位打造第二层面的区域金融中心”。
“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成为概括了苏州接受上海辐射,与上海错位发展的成功经验。杭州方面也表示,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杭州将成为上海金融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金融中心建设上各有侧重。举个例子,上海做“批发业务”,杭州就做“零售业务”,并以中小企业、个人客户为重点服务对象,上海有场内交易市场,杭州可建场外交易市场。9月11日,杭州市副市长佟桂莉在杭州金融业发展专题商务说明会上也强调,杭州发展金融业不是和上海竞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是利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机会,主动承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借助地处上海腹地这一区位优势,分享其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使自己成为次级金融中心,形成杭州、上海两个不同层次金融中心之间的功能互补关系, 与上海开展金融领域的高层次合作,形成共同繁荣的金融资本市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大体系下,建成依托杭州、服务浙江、接轨上海、辐射周边的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
以上海为龙头的合作共赢
近日,国务院正式公布《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于上海,《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等多种金融创新,健全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金融人才,大力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提高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众所周知的纽约、伦敦、东京这3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地理定位也是烙上了深刻的地域性印记。所有提及上海地理位置的介绍都逃不脱“长江三角洲地区”,能让上海纳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版图的,除了上海延绵百年的悠悠金融文化之外,长江三角洲所给予的托力绝不可忽视。
如同《指导意见》所明确的,长三角地区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实力最强、增长最快的区域。正是长三角地区所具有的经济战略要素,使得上海获得中国经济崛起的能量推动。长江三角洲在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和地理优势,其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发达的经济实力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长远发展的立足之本。与离岸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以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定是建立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之上,首先立足于服务全国、服务长江三角洲,在服务长三角地区的过程中,将不断增强长三角地区经济和金融对全国的辐射能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已十分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江浙一带金融业发达,民间资本充裕,金融机构实力雄厚,金融协调发展将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的资金、机构、人才等金融要素加速向上海集聚,其规模、流向已对该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夏永祥认为,随着长三角区域合作与交流日益深入,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南京、杭州等地金融业“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
在央行的大力推动下,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合作正在加快进程,地区内部以及该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资金资产的流动,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整合也逐步深化。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市场融合与创新、资金跨地区流动、金融机构发展合作、外汇管理改革创新、经济金融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建立金融风险的共同预警和防范机制、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等方面的问题上,两省一市共同签署了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协调发展,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协议。
前不久,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的世界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落成启用。有评论认为这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理念是金融磁场,特征是吸引力产生磁流和影响,如同强烈的磁场一样吸引人才和信息,使各种各样的事物在这里交汇,产生推动时代的新潮流,孕育崭新的文化。”这座大厦的理念或许正是海派气魄的缩影。
对于南京、杭州来说,在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龙头与腹地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一体化程度是关键。强调其地域性优势无可厚非,但远远不够,统计数据上的总量特征再大,如果互不往来,甚至互相拆台,其地域性得分就会大大降低。如果仅仅停留在宣传上,则有点类似于向上“要项目”。所以,宁杭等地还需要以务实的态度,拿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政策,找准定位,踏踏实实的推进金融发展,更多地着眼于与上海的协同合作,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国家战略提供支持。
长三角金融中心建设的三国演义已经上演,大家乐见的,不是你争我夺的演绎,而是一场合作共赢的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