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十多年前,钱穆先生在他撰述的《国史大纲》一书开篇中鲜明地表达了对于历史应抱有的态度:敬畏、冷静、客观、辨证、不偏激。我认为是言之有理,值得尊重的。因为任何带着对历史的轻蔑、羞辱、主观、片面、偏激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或者虚无主义的态度,都会妨碍我们正确地来看待历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分析历史和看待历史的独特价值在于: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即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包括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而且这个变化总体的趋势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从野蛮向文明演化,从缓慢向急剧变化,就像自然界的生物进化一样,社会也在不断地向前进化。因而,厚古薄今,过分地推崇和仰慕远古,是片面的、偏颇的、有失公允的。
第二是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首先是着重于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历史的主流、主干、主脉络,而不为某个时期、阶段暂时性的停滞甚至倒退所困扰、所迷惑。例如笼罩欧洲中世纪一千年的黑暗,看似漫长而令人煎熬,但正是这漫长的黑暗,恰恰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乃至法国大革命积蓄了力量,孕育了曙光。同样,东汉灭亡后,三国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战乱和分裂局面,也为隋唐帝国的统一和强盛作了充分的准备,人心思定,统一遂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共同追求。其次,是要善于分辨和把握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矛盾的相互转化过程。譬如秦末农民大起义,起义之初社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秦朝统治者与六国贵族和广大人民之间,但随着秦帝国的覆灭,主要矛盾便转移到刘邦与项羽这两支在斗争中崛起和壮大的起义队伍之间了,矛盾的性质及焦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样是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例如对李世民个人的历史地位(作用)和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的评价。发动政变篡夺皇位,无疑是他抹不去的历史污点,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没有这个举动,他就不可能成为唐朝皇帝,也就没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和“盛唐气象”。丁是丁,卯是卯,功绩归功绩,败笔归败笔。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是第三个独特价值。每一个历史人物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每一个历史事件也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思想指导行动。人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打上时代的深刻烙印。尽管一些伟大的人物高瞻远瞩具有远见卓识,但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于他那个时代。而历史事件又都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所造就的,因此也是完全合乎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意愿去代替古人的想法,也不能要求古人按照我們今天的行为方式去行动。我们可以替古人担忧,也可以为他们去设想和策划一些也许更完善、更周密也更好的计划和行动,但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于事无补,于事无益也于事无损,改变不了事情的结果即改变不了历史。另外,由于选择的唯一性、排他性和不可逆性、不可重复性,人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是十分矛盾和纠结的,选择了这个就只好放弃那个,鱼翅和熊掌不可得兼。加上有时情况紧急,事态的发展由不得你去反复权衡、比较,作出最佳、最圆满、最合乎实际的决定。一念之差,结果就完全两样。也正因为此,人生才充满着无限的悔恨和遗憾。
因此,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唯其如此,才能更加客观、公允、冷静、清醒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明悉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以及历史特有的逻辑关系,从而理清历史脉络,看清历史方向,洞察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使历史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和哲学,指导人类今后的健康发展。这便是我们对于历史应有的正确的态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分析历史和看待历史的独特价值在于: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即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包括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而且这个变化总体的趋势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从野蛮向文明演化,从缓慢向急剧变化,就像自然界的生物进化一样,社会也在不断地向前进化。因而,厚古薄今,过分地推崇和仰慕远古,是片面的、偏颇的、有失公允的。
第二是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首先是着重于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历史的主流、主干、主脉络,而不为某个时期、阶段暂时性的停滞甚至倒退所困扰、所迷惑。例如笼罩欧洲中世纪一千年的黑暗,看似漫长而令人煎熬,但正是这漫长的黑暗,恰恰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乃至法国大革命积蓄了力量,孕育了曙光。同样,东汉灭亡后,三国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战乱和分裂局面,也为隋唐帝国的统一和强盛作了充分的准备,人心思定,统一遂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共同追求。其次,是要善于分辨和把握历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及矛盾的相互转化过程。譬如秦末农民大起义,起义之初社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秦朝统治者与六国贵族和广大人民之间,但随着秦帝国的覆灭,主要矛盾便转移到刘邦与项羽这两支在斗争中崛起和壮大的起义队伍之间了,矛盾的性质及焦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样是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例如对李世民个人的历史地位(作用)和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的评价。发动政变篡夺皇位,无疑是他抹不去的历史污点,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没有这个举动,他就不可能成为唐朝皇帝,也就没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和“盛唐气象”。丁是丁,卯是卯,功绩归功绩,败笔归败笔。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是第三个独特价值。每一个历史人物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每一个历史事件也都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思想指导行动。人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打上时代的深刻烙印。尽管一些伟大的人物高瞻远瞩具有远见卓识,但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于他那个时代。而历史事件又都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所造就的,因此也是完全合乎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意愿去代替古人的想法,也不能要求古人按照我們今天的行为方式去行动。我们可以替古人担忧,也可以为他们去设想和策划一些也许更完善、更周密也更好的计划和行动,但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于事无补,于事无益也于事无损,改变不了事情的结果即改变不了历史。另外,由于选择的唯一性、排他性和不可逆性、不可重复性,人们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是十分矛盾和纠结的,选择了这个就只好放弃那个,鱼翅和熊掌不可得兼。加上有时情况紧急,事态的发展由不得你去反复权衡、比较,作出最佳、最圆满、最合乎实际的决定。一念之差,结果就完全两样。也正因为此,人生才充满着无限的悔恨和遗憾。
因此,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唯其如此,才能更加客观、公允、冷静、清醒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明悉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以及历史特有的逻辑关系,从而理清历史脉络,看清历史方向,洞察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使历史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和哲学,指导人类今后的健康发展。这便是我们对于历史应有的正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