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赴宴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松龄屡考不中,回至家乡蒲家庄除了教书之外,便是将满腔的忧愤都倾注在《聊斋志异》上,从不与官场来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请帖,上面写着“请吃半鲁”。蒲松龄对此类请帖,深恶痛绝,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当官的还只顾吃喝玩乐。于是,对送请帖的来者说:“我身体不佳,不能前往,请回复宰相谅解。 ”其妻在一旁听到丈夫不去赴宴,认为不妥,对蒲松龄说:“这样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当了官没忘旧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经同窗共读,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去。”蒲松龄沉思良久,最后还是决定赴宴。
  来到宰相家里,席宴开始,只见两位侍女抬着一盆鱼汤送上桌來。宰相说:“请包涵,小弟入官以来,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烟尘,此非是席宴,不过想请尊兄尝试一下怎么混水摸鱼而已,只有悟此奥妙,才可步入尘世。”蒲松龄闻此,很是不悦,认为人生就该着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个法子,来日回敬宰相。
  事隔数日,果然,蒲松龄采用同样的方式,宴请宰相。宰相接到“请吃半鲁”的请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产生一种怜悯感:想当年,同窗共读,老兄的学识远远超过我几倍,只因性情刚直,对世态炎凉怀有不满,加之无钱打点各级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银两救助,蒲松龄坚决不收。只和宰相叙旧,却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觉腹中饥饿,不时地到屋外张望太阳,但直到太阳偏西,仍没有入席的动静。宰相饿得实在憋不住了,问蒲松龄:“尊兄何时置宴?”蒲松龄随口答曰:“一日三餐已毕,您又吃足半鲁,为何还要设宴?”宰相恍然大悟:鲁的下面,明明是个“日”字,我叫他吃了上头,他却叫我吃下头,这个含义可不一样呀,这个下头吃进去,不是满肚里的太阳吗?这不是明明劝我当个怀抱太阳的明官吗?宰相虽挨了一天的饿,但领悟了做官的道理。
  (摘自《德州日报》 图/王伟宾)
其他文献
表弟学的是会计专业,大学毕业后考进了一家银行。表弟刚上班时,见人就讲:“我这单位太好了,现在我还处在实习期,月工资就已领到3000多。”人们听了表弟的话,个个羡慕得不得了。  表弟转正之后,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因为那家银行给每个职工都分配了拉存款的任务。表弟尽管动用了所有关系,任务还是完不成。表弟完不成任务,工资、奖金都会受到影响,于是他呆了不到两年就不想干了。  前几天,我和表弟在一块聊天。他对我
期刊
厂里的订单大量增加,生产任务突然加紧,急需招聘大量生产工,老板要求我们人事部在一个星期内招够100名生产工,然而我们一个星期才招了10个人。在这个被叫做民工荒的时期,招工真是太难了,作为人事主管的我如今很是为招工头疼。  “一个星期才招到10个人,你们人事部都是干什么的,再给你们一个星期,要是招不到100个人,你们自己看着办吧。”发怒的老板看着这让人心慌的招工速度彻底地发怒了,毫不留情地给我们下了
期刊
我被电脑调戏了,而且是多次,一次比一次“荡气回肠”。  肠胃有疾,医生给我开单子做胃镜。做胃镜需空腹,当天晚上就开始喝粥,我是这样想的,吃得少点,里面的东西少点,胃镜照得会更加清楚。第二天早上自然不能用早餐。到了胃镜室前,乌鸦鸦的全是人。找了一个空位坐下来等,起先还有些精神,但等了一个多小时后,饥饿感来了,肚子“咕咕”地叫,狂想吃肉包子。我想忍一忍就过去了,又等了一个多小时,前面还有两位,此时已近
期刊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提倡通过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创始人凯恩斯不会想到,这套关于刺激经济的理论在26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提出来过。这个人就是管仲。  凯恩斯仅仅是一位经济学家,他的思想需要人们接受,能不能付诸实践还不一定。而管仲首先是“政府首长”,然后才是经济学家,它既是扩大消费理论的创始者,又是实践者。  管仲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使齐国的工、商业得到了发展,市场日益活跃,商品丰富,货币充盈。为了
期刊
古时候有个李有叔,曾经在京城里做官,后来又到地方上当知府。有一次,朝廷派出的监察使者要来视察,他就带着下属们在城门口迎接。忽听梆声阵阵,吏役禀报:酉时到了。李有叔就吩咐关闭城门。不一会儿,使者就到了,却被挡在城外。李有叔就从门缝中对使者说:“酉时关闭城门,这是朝廷的法律。请大人在城外住一宿,明天早上卑职再来恭候您的大驾。”  李有叔的家属仍然住在京城里。有时候京中的公文到了,李有叔拆开阅读,偶然里
期刊
1997年11月,法国古玩收集协会突然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所有的古玩收藏家,千万不要收藏一面边框刻有“路易斯·阿尔泼1743”字样的古镜,因为它是一面杀人“魔镜”,在过去200多年的时间里,已有38人命丧于它。  魔镜杀人  这面镜子出厂日期是1743年,路易斯·阿尔泼是制镜工匠的名字,也是首位被害人。这位做了一辈子镜子的匠人,在制作完这面镜子的两天后,突然一头栽倒在工作
期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曾有一支专门从事冒名顶替的部队──美国的第23特别大队。这支部队由82名军官和1023名士兵组成,并没有装备真枪实弹,却打了很多“硬仗”。  这支部队的装备很特殊,有充气橡皮坦克、大炮、汽车,闪光弹、音响器材、伪装网,等等。每个人还有各种不同部队的肩章。靠着这些高级“化妆品”,从1944年下半年至1945年上半年的一年时间里,这支部队先后“扮演”了美国第5装甲师、第4
期刊
小周最近愁眉苦脸的,我们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的老婆前不久因为工作压力大,辞职不干了,成天关在家里又特别无聊,居然得了失眠症,看了很多医生,也吃了许多药,还是不见好。  小周苦恼地说:“现在我老婆精神越来越不对劲,发展到我走到哪儿她就想跟到哪儿。”大家听了,一时也没有好办法。  过了几天,小周来上班时,果然带着他老婆来了,小周安排她在角落里坐着。她眼圈黑黑的,看上去很憔悴。  领导有时来了问起,小周
期刊
位于韩国首都首尔的心脏地带,有一条全长5.8公里的“清溪川”。在流水淙淙的小溪旁,父母带着孩子徜徉漫步;情侶坐在岸边喃喃细语;小溪上方点缀着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和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相映成趣……“清溪川”不仅是首尔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是这座繁华都市最闪亮的名片。  然而,从1958年5月开始,首尔政府竟以毁坏“清溪川”为代价,进行所谓“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先用钢筋水泥覆盖小溪,又在上面修建了横跨
期刊
去沈阳采访,电话联系一个老板。  老板:“你采访收钱吗?”  我:“不收钱。”  老板:“记者采访哪有不收钱的?”  我:“真不收钱。”  老板:“那你肯定是个冒牌记者。”  我:“我的确不收钱。”  老板:“有好多记者开始也说不收钱,采访完就暗示我给钱。”  我:“我可以保证。”  老板:“你们这种花招我见得多了。”  我:“我是从北京来的,大老远就想采访您。”  老板:“就是北京来的记者才收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