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武山县提出了努力把该县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蔬菜外销基地的目标。蔬菜产业作为武山县的支柱产业,对实现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对全县和周边县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武山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等方面阐述了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同时对武山县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武山县 蔬菜产业 建议对策
一、武山蔬菜发展的现状
“—亩园等于十亩田”,武山自古就有种菜的历史。改革开放后,洛门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王义仁开始在自家的承包地里钻研反季节种植大棚蔬菜技术,以提高蔬菜种植的产量与效益。在王义仁的带动下,东街村成立了全县第—个农民蔬菜专业研究会,先后发明了单棚、双棚、彩棚、双棚加地膜四项大棚种植技术。1986年,王义仁创造了蔬菜大棚亩产值3000元的奇迹,在全县引起了轰动,武山县委、县政府对洛门镇农民科技种菜的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倡导全县人民科技种菜,脱贫致富。从此,武山的蔬菜产业发展—浪高过—浪,蔬菜种植迅速向县内的渭河、大南河、山丹河、漳河和榜沙河流域发展。
近年来,武山县按照“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工作思路,以扶贫开发为切入点,依托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在渭河、南河、榜沙河、山丹河四大流域发展蔬菜产业,采取政府推动、科技带动、市场拉动、服务联动、产业互动等措施,通过渠路配套,整流域开发,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建成了广武以东渭河两岸、大南河和山丹河沿岸的塑料大棚基地,以十一大园区为核心的日光温室基地,广武以西川区露天夏秋菜基地,浅山区复种地膜蔬菜基地,并且产销两旺,使全县蔬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完成了胡萝卜、洋葱等12类21个食品的绿色A级认证,其中韭菜为全国首家认证,荣获“中国韭菜之乡”的称号;建成了韭菜、洋葱、胡萝卜、蒜苗、莴笋及复种菜瓜等六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马力北顺、滩歌黑池殿等日光温室示范园区的精细绿色蔬菜基地;完成了周庄“盘龙”韭菜、马力“红名”牌黄瓜等商标注册。通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初步形成了以日光温室、普通温棚、正茬菜和复种菜为主要类型的蔬菜产业发展模式,蔬菜品种日益繁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管理技术更趋完善,营销渠道逐渐顺畅,蔬菜产业已步入精细化发展轨道,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产销一体化、流通信息化的雏形。截止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42万亩,普通棚7.31万亩,复种6.5万亩,正茬露地菜 4.71万亩,菜用洋芋4.6万亩,全县无公害种植面积达21万亩,总产量66.2万吨,总产值达5.8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武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国的蔬菜强县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群众对蔬菜生产的社会认知力不足。武山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群众对蔬菜生产和消费已习惯于原有的传统模式,生产中只注重产品的外在质量而忽视了内在的质量安全。
2.蔬菜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程度比较低。尽管武山县已初步建成了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格局,但仍存在种植区域分散、品种布局杂乱、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目前全县仅有很小的数家蔬菜加工生产企业,加工范围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3.蔬菜生产水平低,设施栽培面积小。由于县域蔬菜栽培相对分散,群众在种植上追求“小而全,小而杂”,生产上务作简单,管理粗放,生产水平较低。设施栽培面积相对较小,反季节蔬菜供应十分有限,尤其是冬季蔬菜市场仍然存在只靠韭菜单一产品外销的问题。蔬菜病虫害发生较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蔬菜的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升。
4.蔬菜产业缺乏较大的项目支持,对群众扶持的力度不大,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基地建设配套设施设备落后,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应用水平不高。
三、对策建议
今后及“十二五”时期,武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是:建成中国西部蔬菜产业强县,把该县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蔬菜外销基地。以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狠抓技术推广、产品推介,不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坚持走“调整结构扩规模、完善设施夯基础、推广科技提质量、精深加工增效益”的产业发展路子,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1.优化蔬菜区域布局,推进蔬菜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重点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根据主产区乡镇的资源优势,确定骨干品种与专业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生产水平。积极调整蔬菜品种结构,逐步推广优势品种。由技术部门每年引进、推广适宜的主栽蔬菜新品种,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整体效益和质量档次。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播期与上市期、上市量,避免同品种、同季节的积压,夺取高效益。在栽培上,大力推广应用蔬菜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努力提高蔬菜单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商品率。
3.健全完善蔬菜营销体系,疏通销售流通渠道。以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扩大订单蔬菜面积,提高加工增值效益。与农户签订产品购销合同,根据产品订单指导菜农安排生产,严格兑现合同,保护菜农利益。组建蔬菜产业协会,组织蔬菜经销商、种植户及蔬菜产业主管部门成立产业协会,开展技术信息交流服务,开拓省内外市场,提高产品质量、生产规模,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建立营销体系,运用现有运销企业、大户、行业协会在周边城市设立直销点、代销点和连锁店,在各个主产区乡镇设立配菜收购站,解决蔬菜销售难的问题。
4.建立蔬菜信息服务网络,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争取省市资金,配备功能齐全、传递快捷的信息服务设施,在政府网站建立武山县蔬菜产销信息专版,在县内主要蔬菜市场建立信息采集点,及时向省内外客商提供生产、市场、供货信息,为各乡镇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向农民提供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服务。发挥县域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主体作用,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市场和区域市场,建立批发销售网点,发挥市场中枢作用和龙头作用。
5.进一步加大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技术和资金,吸引外地客商投资武山,创立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效益。根据市场需要,县乡每年拿出一定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扶持种菜大户和加工企业,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改善蔬菜销售、流通状况。
[关键词]:武山县 蔬菜产业 建议对策
一、武山蔬菜发展的现状
“—亩园等于十亩田”,武山自古就有种菜的历史。改革开放后,洛门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王义仁开始在自家的承包地里钻研反季节种植大棚蔬菜技术,以提高蔬菜种植的产量与效益。在王义仁的带动下,东街村成立了全县第—个农民蔬菜专业研究会,先后发明了单棚、双棚、彩棚、双棚加地膜四项大棚种植技术。1986年,王义仁创造了蔬菜大棚亩产值3000元的奇迹,在全县引起了轰动,武山县委、县政府对洛门镇农民科技种菜的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倡导全县人民科技种菜,脱贫致富。从此,武山的蔬菜产业发展—浪高过—浪,蔬菜种植迅速向县内的渭河、大南河、山丹河、漳河和榜沙河流域发展。
近年来,武山县按照“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农业工作思路,以扶贫开发为切入点,依托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在渭河、南河、榜沙河、山丹河四大流域发展蔬菜产业,采取政府推动、科技带动、市场拉动、服务联动、产业互动等措施,通过渠路配套,整流域开发,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建成了广武以东渭河两岸、大南河和山丹河沿岸的塑料大棚基地,以十一大园区为核心的日光温室基地,广武以西川区露天夏秋菜基地,浅山区复种地膜蔬菜基地,并且产销两旺,使全县蔬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完成了胡萝卜、洋葱等12类21个食品的绿色A级认证,其中韭菜为全国首家认证,荣获“中国韭菜之乡”的称号;建成了韭菜、洋葱、胡萝卜、蒜苗、莴笋及复种菜瓜等六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马力北顺、滩歌黑池殿等日光温室示范园区的精细绿色蔬菜基地;完成了周庄“盘龙”韭菜、马力“红名”牌黄瓜等商标注册。通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初步形成了以日光温室、普通温棚、正茬菜和复种菜为主要类型的蔬菜产业发展模式,蔬菜品种日益繁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管理技术更趋完善,营销渠道逐渐顺畅,蔬菜产业已步入精细化发展轨道,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产销一体化、流通信息化的雏形。截止目前,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42万亩,普通棚7.31万亩,复种6.5万亩,正茬露地菜 4.71万亩,菜用洋芋4.6万亩,全县无公害种植面积达21万亩,总产量66.2万吨,总产值达5.8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武山县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国的蔬菜强县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群众对蔬菜生产的社会认知力不足。武山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群众对蔬菜生产和消费已习惯于原有的传统模式,生产中只注重产品的外在质量而忽视了内在的质量安全。
2.蔬菜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程度比较低。尽管武山县已初步建成了蔬菜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定的生产格局,但仍存在种植区域分散、品种布局杂乱、规模化程度低的问题。目前全县仅有很小的数家蔬菜加工生产企业,加工范围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3.蔬菜生产水平低,设施栽培面积小。由于县域蔬菜栽培相对分散,群众在种植上追求“小而全,小而杂”,生产上务作简单,管理粗放,生产水平较低。设施栽培面积相对较小,反季节蔬菜供应十分有限,尤其是冬季蔬菜市场仍然存在只靠韭菜单一产品外销的问题。蔬菜病虫害发生较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蔬菜的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提升。
4.蔬菜产业缺乏较大的项目支持,对群众扶持的力度不大,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基地建设配套设施设备落后,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应用水平不高。
三、对策建议
今后及“十二五”时期,武山县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是:建成中国西部蔬菜产业强县,把该县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蔬菜外销基地。以增强蔬菜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狠抓技术推广、产品推介,不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坚持走“调整结构扩规模、完善设施夯基础、推广科技提质量、精深加工增效益”的产业发展路子,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1.优化蔬菜区域布局,推进蔬菜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突破“小而全”生产格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重点建设专业化生产基地。根据主产区乡镇的资源优势,确定骨干品种与专业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规模化经营新格局。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蔬菜生产水平。积极调整蔬菜品种结构,逐步推广优势品种。由技术部门每年引进、推广适宜的主栽蔬菜新品种,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整体效益和质量档次。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播期与上市期、上市量,避免同品种、同季节的积压,夺取高效益。在栽培上,大力推广应用蔬菜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努力提高蔬菜单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商品率。
3.健全完善蔬菜营销体系,疏通销售流通渠道。以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扩大订单蔬菜面积,提高加工增值效益。与农户签订产品购销合同,根据产品订单指导菜农安排生产,严格兑现合同,保护菜农利益。组建蔬菜产业协会,组织蔬菜经销商、种植户及蔬菜产业主管部门成立产业协会,开展技术信息交流服务,开拓省内外市场,提高产品质量、生产规模,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建立营销体系,运用现有运销企业、大户、行业协会在周边城市设立直销点、代销点和连锁店,在各个主产区乡镇设立配菜收购站,解决蔬菜销售难的问题。
4.建立蔬菜信息服务网络,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争取省市资金,配备功能齐全、传递快捷的信息服务设施,在政府网站建立武山县蔬菜产销信息专版,在县内主要蔬菜市场建立信息采集点,及时向省内外客商提供生产、市场、供货信息,为各乡镇制定指导性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及时向农民提供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服务。发挥县域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主体作用,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中心市场和区域市场,建立批发销售网点,发挥市场中枢作用和龙头作用。
5.进一步加大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技术和资金,吸引外地客商投资武山,创立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效益。根据市场需要,县乡每年拿出一定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激励措施扶持种菜大户和加工企业,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改善蔬菜销售、流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