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学生为本,以专业导向进行招生,“学科大类招生”的模式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关注和实践。同时,混合经营的趋势和潮流促进金融学由宏观转向微观,这对各大院校培养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该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不断满足当下社会和行业的需要。
關键词:金融学类;人才培养;实务班
1.金融学类大类培养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进行公布,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学生为本,以专业导向进行招生。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刚性化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中,“学科大类招生”的模式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关注和实践。
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的金融学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2018年开始以“金融学类”大类招生,前四学期为大类培养阶段,再根据学生意愿于第五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分为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四学期的通识教育期间可以充分了解专业的内涵和特点,挖掘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律,在全面了解和认知自己的基础上做出专业的分流。但是,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学生从众心理尤为明显,很难做到个人特质与专业进修、职业取向相匹配,从而达不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目的。以2018年金融学类专业为例,金融学分流61人,投资学分流60人,保险学未分流出学生。同时,大类专业通识教育期间的专业引导极度缺乏,也加剧了专业分化严重的问题。因此,需要高校重视和落实大类招生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完善。
2.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金融学类人才培养现状
2.1开展“企业实务班”形式,引入企业教学资源
为提高金融学类专业的企业应用能力,针对相关专业学生开办实务班教学。金融企业实务方向的专向限定选修课程具体划分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四个实务方向,学员在金融学专业学生中选拔产生,选拔考核于第4学期期末进行,综合考评学生在1-4学期各科学习成绩及综合能力表现,通过自愿报名、综合笔试、面试三个考核阶段,遴选出若干名企业实务方向学员,学员按照企业实务方向的课程进行修读。
从2018年开始,金融学类专业开展第一届“企业实务班”,并全部聘请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期货业的领导与优秀从业人员授课,由企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确定授课内容,以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2.2课程内容与行业大赛相结合,以赛促学
金融学专业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行业的技能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并选出优秀作品由指导老师带队参赛。目前相结合的课程有:保险学》课程结合“全国高等院校保险综合业务大赛”;《理财规划基础》课程结合“全国高等院校投资理财规划大赛”;《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结合“全国高等院校银行创新服务大赛”;《网络金融》课程结合“全国高等院校互联网金融大赛”;《期货与期权》课程结合“奇货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
2.3拓展毕业作品形式
金融学专业在往年以论文形式进行毕业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保险产品设计、银行产品设计、商业计划书等毕业形式,要求每个老师指导20%以上的实践类毕业作品。
同时鼓励学生用产品设计去参加行业竞赛,并通过得奖名次认定答辩分数;用商业计划书参加创业大赛,以晋级名等级认定答辩分数。以毕业作品形式增强比赛竞争力,以竞赛结果确认作品成绩。
2.4开设行业资格考试培训班
为了提高学生的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金融学类专业连续开设了四届证券从业资格证培训班。由具有行业从业经历和执业证书的老师进行培训,对每一门考试科目进行单独开课,以帮助学生通过该资格考试。金融教研室并于2020年采购了证券从业模拟考试平台和银行从业模拟考试平台,免费开放给报名学生使用。
2.5改革重点课程建设模式
金融学类专业的重点课程建设向信息化和应用型进行改革。老师的结题成果从之前的案例库、习题库,转变成系列微课作品、微信公众号作品、信息化实践教学案例作品、课件作品等。在多年的课程建设中,多位老师通过信息化改革与教学趋势相接轨,提高教学效果。
2.6以社团活动拓展课外学习
金融学类专业的“证券学社”与“经济学潮”等社团,与东方证券桂林中山中路营业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证券营销活动、证券投资经验交流会、证券公司观摩活动、证券投资报告会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于证券投资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对于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证券营销的能力。
2.7深化校企合作,打造“课程-实习-就业”链条
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形式,加强课程应用型建设,金融学类专业将主干核心课程进行校企合作竞赛建设,邀请企业方参与课程竞赛指导与评价。合作授课的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竞赛的资金和奖品激励,并且直接给出下一年度的面试实习名额,在课程竞赛过程中根据学生技能水平与获奖结果直接选拔实习生,取消了传统的一次性实习面试环节,使企业能找到更符合其需求的实习生,并在实习结束后推荐学生就业。
金融学类专业已有实践教学基地23家,覆盖本地金融各行业。目前已与授课企业合作开展“东方证券杯—漓江之星模拟炒股大赛”、“光大银行杯—金融营销大赛”、“兴业证券杯—证券投资大赛”、“建设银行杯—金融伴我行第八届银行业务技能大赛”、“建设银行杯—漓苑之星金融营销大赛”、“汇丰财经杯—外汇仿真交易大赛”等多门学科竞赛。学生通过竞赛获得实习名额,近两届已有10名同学在实习后实现入职。
3.金融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3.1专业选择倾斜严重
在专业分流中,金融学和投资学专业吸引了大批学生填报,但主动选择保险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特别是在2020年的专业分流过程中,51%的同学选择了金融学专业,49%的同学选择了投资学专业,没有学生主动填报保险专业。故当年保险学专业未分流出学生,没有成班。面对保險行业巨大的人才需求,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却后继乏人。主要原因是由于保险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致使学生对保险学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家长在专业分流过程中也给予学生较大阻力,不认可自己的子女选择保险学专业继续学习。
3.2银行类企业难以开展稳定校企合作授课形式
3.2.1银行从业人员无法以个人身份签约外聘教师
“企业实务班”涉及银行、证券、保险、期货4个模块的课程,其中证券、保险、期货4个模块均可找到稳定合作授课企业和行业人员,但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从业人员不能够以个人身份进行外聘教师签约授课,必须要由分行进行人员派遣授课。
3.2.2银行类企业无法提前一学期安排具体授课人员
银行人员常会有轮岗出差等临时变动,无法在本学期期末安排下学期具体授课人员,只能每周临时安排,授课人员变动较大,影响授课连贯性,排课时间和地点也难以协调。
3.2.3企业教师授课内容有一定重复
在课程安排中,学生已经上过由校内老师任教的“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在后续“企业实务班”的企业授课中,授课内容难免出现重复和衔接问题。需要相对应的校内任课教师与企业教师进行课前对接,就学生的课业进度与授课内容进行讨论,并安排校内任课教师随堂听课,并对企业教师进行课后反馈。
3.3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不均衡
一直以来,课程体系不均衡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金融学类的本科人才而言。首先,理论导向的课程比例较高,同时对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尽人意;其次,金融学类实践性课程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班建设滞后,兼具研究型与创业基础训练的课程设置不足;最后,金融学类选修学科课程内容落后,几乎没有涉及专业领域外的跨学科知识,与经济社会的衔接不顺畅,远远无法满足“新经济”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不利于“新经管”专业的建设。很多事实表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生长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方向。
4.关于完善金融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4.1完善专业分流引导机制
通过邀请本地企业进行分流前专业引导,来组织各企业给学生做行业宣讲,设置银行、证券、保险3个专业引导模块,银行模块对接金融学专业,证券模块对接投资学专业,保险模块对接保险学专业,每个模块各邀请2个本地知名企业进行分流教育,使学生接触当前金融各行业发展现状。
同时,利用开展校友讲坛进行专业渗透,通过邀请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从业以及在高校读研的优秀校友回校做讲座,用学长学姐的工作经历和体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前沿内容及各专业的发展和待遇情况,使学生对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划。
4.2拓展协助授课企业,完善校企合作思路
针对“企业实务班”银行模块课程无法由银行类企业单独承担这一问题,建议找第三方投资咨询公司与银行类企业协调承担部分课时内容。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想要搭建起校企合作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适合金融学类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之路,主要思路有:一是共建“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共建,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联合授课,另一方面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二是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共建了一批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是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四是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构建课程实训、项目实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4.3完善金融学类课程体系,支撑“新经管”人才需求
互联网科学、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在给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带来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在“新经管”战略从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前全新的网络技术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式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重造。同时,课程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固有的教学一般依靠高校自有专任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时代,高校应大力开展网络课程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在课程形式上,传统的高校教授方式一般为线下教学的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课程形式更加多样,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9/04/content_2745653.htm,2014-09-04.
[2]江金启,王振华,吴东立,刘强.高校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分流实践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7
[3]刘赛红.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时空,2016(7).
[4]王勇.“供给侧改革”思维下多主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8(2).
[5]郑军,孙铭昊.“新经管”战略背景下金融学类专业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
基金项目:2019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学科大类招生背景下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JGA38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区块链技术下应用型金融学科课程内容重构与创新研究”(编号:202002249005)。
作者简介:
胡乐天(1989-),男,河北保定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刘国璇(1986-),女,山西运城人,典阅教育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科技。
陈桃红(1991-),女,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人,湖南典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制度。
關键词:金融学类;人才培养;实务班
1.金融学类大类培养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进行公布,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以学生为本,以专业导向进行招生。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学科或行业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刚性化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中,“学科大类招生”的模式日益受到高等院校的关注和实践。
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的金融学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2018年开始以“金融学类”大类招生,前四学期为大类培养阶段,再根据学生意愿于第五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分为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四学期的通识教育期间可以充分了解专业的内涵和特点,挖掘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律,在全面了解和认知自己的基础上做出专业的分流。但是,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学生从众心理尤为明显,很难做到个人特质与专业进修、职业取向相匹配,从而达不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目的。以2018年金融学类专业为例,金融学分流61人,投资学分流60人,保险学未分流出学生。同时,大类专业通识教育期间的专业引导极度缺乏,也加剧了专业分化严重的问题。因此,需要高校重视和落实大类招生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完善。
2.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金融学类人才培养现状
2.1开展“企业实务班”形式,引入企业教学资源
为提高金融学类专业的企业应用能力,针对相关专业学生开办实务班教学。金融企业实务方向的专向限定选修课程具体划分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四个实务方向,学员在金融学专业学生中选拔产生,选拔考核于第4学期期末进行,综合考评学生在1-4学期各科学习成绩及综合能力表现,通过自愿报名、综合笔试、面试三个考核阶段,遴选出若干名企业实务方向学员,学员按照企业实务方向的课程进行修读。
从2018年开始,金融学类专业开展第一届“企业实务班”,并全部聘请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期货业的领导与优秀从业人员授课,由企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确定授课内容,以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2.2课程内容与行业大赛相结合,以赛促学
金融学专业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行业的技能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并选出优秀作品由指导老师带队参赛。目前相结合的课程有:保险学》课程结合“全国高等院校保险综合业务大赛”;《理财规划基础》课程结合“全国高等院校投资理财规划大赛”;《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结合“全国高等院校银行创新服务大赛”;《网络金融》课程结合“全国高等院校互联网金融大赛”;《期货与期权》课程结合“奇货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
2.3拓展毕业作品形式
金融学专业在往年以论文形式进行毕业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保险产品设计、银行产品设计、商业计划书等毕业形式,要求每个老师指导20%以上的实践类毕业作品。
同时鼓励学生用产品设计去参加行业竞赛,并通过得奖名次认定答辩分数;用商业计划书参加创业大赛,以晋级名等级认定答辩分数。以毕业作品形式增强比赛竞争力,以竞赛结果确认作品成绩。
2.4开设行业资格考试培训班
为了提高学生的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金融学类专业连续开设了四届证券从业资格证培训班。由具有行业从业经历和执业证书的老师进行培训,对每一门考试科目进行单独开课,以帮助学生通过该资格考试。金融教研室并于2020年采购了证券从业模拟考试平台和银行从业模拟考试平台,免费开放给报名学生使用。
2.5改革重点课程建设模式
金融学类专业的重点课程建设向信息化和应用型进行改革。老师的结题成果从之前的案例库、习题库,转变成系列微课作品、微信公众号作品、信息化实践教学案例作品、课件作品等。在多年的课程建设中,多位老师通过信息化改革与教学趋势相接轨,提高教学效果。
2.6以社团活动拓展课外学习
金融学类专业的“证券学社”与“经济学潮”等社团,与东方证券桂林中山中路营业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证券营销活动、证券投资经验交流会、证券公司观摩活动、证券投资报告会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于证券投资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对于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证券营销的能力。
2.7深化校企合作,打造“课程-实习-就业”链条
为了深化校企合作形式,加强课程应用型建设,金融学类专业将主干核心课程进行校企合作竞赛建设,邀请企业方参与课程竞赛指导与评价。合作授课的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竞赛的资金和奖品激励,并且直接给出下一年度的面试实习名额,在课程竞赛过程中根据学生技能水平与获奖结果直接选拔实习生,取消了传统的一次性实习面试环节,使企业能找到更符合其需求的实习生,并在实习结束后推荐学生就业。
金融学类专业已有实践教学基地23家,覆盖本地金融各行业。目前已与授课企业合作开展“东方证券杯—漓江之星模拟炒股大赛”、“光大银行杯—金融营销大赛”、“兴业证券杯—证券投资大赛”、“建设银行杯—金融伴我行第八届银行业务技能大赛”、“建设银行杯—漓苑之星金融营销大赛”、“汇丰财经杯—外汇仿真交易大赛”等多门学科竞赛。学生通过竞赛获得实习名额,近两届已有10名同学在实习后实现入职。
3.金融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3.1专业选择倾斜严重
在专业分流中,金融学和投资学专业吸引了大批学生填报,但主动选择保险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特别是在2020年的专业分流过程中,51%的同学选择了金融学专业,49%的同学选择了投资学专业,没有学生主动填报保险专业。故当年保险学专业未分流出学生,没有成班。面对保險行业巨大的人才需求,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却后继乏人。主要原因是由于保险行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致使学生对保险学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家长在专业分流过程中也给予学生较大阻力,不认可自己的子女选择保险学专业继续学习。
3.2银行类企业难以开展稳定校企合作授课形式
3.2.1银行从业人员无法以个人身份签约外聘教师
“企业实务班”涉及银行、证券、保险、期货4个模块的课程,其中证券、保险、期货4个模块均可找到稳定合作授课企业和行业人员,但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从业人员不能够以个人身份进行外聘教师签约授课,必须要由分行进行人员派遣授课。
3.2.2银行类企业无法提前一学期安排具体授课人员
银行人员常会有轮岗出差等临时变动,无法在本学期期末安排下学期具体授课人员,只能每周临时安排,授课人员变动较大,影响授课连贯性,排课时间和地点也难以协调。
3.2.3企业教师授课内容有一定重复
在课程安排中,学生已经上过由校内老师任教的“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在后续“企业实务班”的企业授课中,授课内容难免出现重复和衔接问题。需要相对应的校内任课教师与企业教师进行课前对接,就学生的课业进度与授课内容进行讨论,并安排校内任课教师随堂听课,并对企业教师进行课后反馈。
3.3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不均衡
一直以来,课程体系不均衡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金融学类的本科人才而言。首先,理论导向的课程比例较高,同时对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尽人意;其次,金融学类实践性课程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班建设滞后,兼具研究型与创业基础训练的课程设置不足;最后,金融学类选修学科课程内容落后,几乎没有涉及专业领域外的跨学科知识,与经济社会的衔接不顺畅,远远无法满足“新经济”时代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不利于“新经管”专业的建设。很多事实表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生长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方向。
4.关于完善金融学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4.1完善专业分流引导机制
通过邀请本地企业进行分流前专业引导,来组织各企业给学生做行业宣讲,设置银行、证券、保险3个专业引导模块,银行模块对接金融学专业,证券模块对接投资学专业,保险模块对接保险学专业,每个模块各邀请2个本地知名企业进行分流教育,使学生接触当前金融各行业发展现状。
同时,利用开展校友讲坛进行专业渗透,通过邀请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从业以及在高校读研的优秀校友回校做讲座,用学长学姐的工作经历和体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前沿内容及各专业的发展和待遇情况,使学生对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划。
4.2拓展协助授课企业,完善校企合作思路
针对“企业实务班”银行模块课程无法由银行类企业单独承担这一问题,建议找第三方投资咨询公司与银行类企业协调承担部分课时内容。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想要搭建起校企合作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出适合金融学类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之路,主要思路有:一是共建“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共建,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联合授课,另一方面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二是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共建了一批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是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四是共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构建课程实训、项目实训、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4.3完善金融学类课程体系,支撑“新经管”人才需求
互联网科学、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社会经济各个层面,在给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带来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在“新经管”战略从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前全新的网络技术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式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重造。同时,课程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固有的教学一般依靠高校自有专任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在信息技术时代,高校应大力开展网络课程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在课程形式上,传统的高校教授方式一般为线下教学的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课程形式更加多样,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9/04/content_2745653.htm,2014-09-04.
[2]江金启,王振华,吴东立,刘强.高校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分流实践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7
[3]刘赛红.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时空,2016(7).
[4]王勇.“供给侧改革”思维下多主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8(2).
[5]郑军,孙铭昊.“新经管”战略背景下金融学类专业建设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
基金项目:2019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学科大类招生背景下独立学院金融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JGA38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区块链技术下应用型金融学科课程内容重构与创新研究”(编号:202002249005)。
作者简介:
胡乐天(1989-),男,河北保定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刘国璇(1986-),女,山西运城人,典阅教育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科技。
陈桃红(1991-),女,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人,湖南典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