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激发兴趣
以悬念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学生就会特别享受学习的过程,就会打消学习是任务不得不完成的心理。比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国王老了,他想找一个人将来继承王位,你们想不想知道他选了谁,是怎么选的?”学生纷纷回答:“想!”于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以情境激趣 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新课开始,笔者便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委婉连绵的琴声中,学生很快进入情境。随即,笔者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由此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教学课文第五自然段时,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瞎子阿炳尽管饱受贫困与疾病的折磨,但他仍然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领悟乐曲中表现出来的他对生活的苦,怒,怨,恨,但更多的是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笔者再次播放这首二胡曲。随着琴声的升腾跌宕,学生的心也被紧紧地抓住了。乐曲结束了,可学生们仍然沉浸在乐曲中,笔者又引导学生再次交流听后的感受。有的说:“听了这首乐曲我仿佛看到瞎子阿炳正坐在二泉旁伤心的拉着二胡……”“我仿佛听到阿炳正在倔强的呐喊,老天,你让我爱上了音乐可又为何让我失去了双眼……”“我感受到他在坚强地说,老天,你虽然夺走了我的双眼,可是你夺不走我的决心……”此时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情绪激动,为阿炳的不幸遭遇,坎坷的命运愤愤不平。
除了上述交流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尝试,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兴趣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学会质疑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笔者在讲解《将相和》一课时,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①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②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胜负?③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种课堂辩论的形式能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深入思考,锻炼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辩论双方各抒己见,思维非常活跃。例如: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笔者在课堂预习后的质疑,有位同学提出:“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等。又如,教学完《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完新课程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有位学生提出:乌鸦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找水,只围着这小半瓶水想办法呢?“乌鸦会不会不小心放了一颗石子卡在瓶口呢?”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思维状态,求知欲望强烈。因此,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激活思维,把旧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中就会有创造,在独立解题时就会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鼓励求异
长久以来,很多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随着时代发展,“标准答案”的弊端日益凸显,很容易造成思维封闭。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由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当然,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給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天地,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一定的思维空间,同时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而且问题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例如:教学《司马光》一文时,笔者提出问题:“司马光为什么会想到砸缸呢?”“因为要让水离开人。”问题解决后,笔者请学生进行变通:你还有什么方法帮助那位掉在缸里的小孩脱离危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缸推倒”“用竹竿把小孩从水里拉上来”……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在教学中,笔者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通过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激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中求佳的独创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发挥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教学《放小鸟》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做一次动物翻译家,小鸟和他的妈妈在说些什么呢?”从而去体会鸟类中的亲情。教学完后,笔者又设计了一道题:小鸟回家以后……”
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想象人类与鸟类今后的生活,不仅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而且让他们尽情想象,锐意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这就是说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力,是一种自由,智慧的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古雄小学)
激发兴趣
以悬念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学生就会特别享受学习的过程,就会打消学习是任务不得不完成的心理。比如,在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国王老了,他想找一个人将来继承王位,你们想不想知道他选了谁,是怎么选的?”学生纷纷回答:“想!”于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以情境激趣 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新课开始,笔者便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委婉连绵的琴声中,学生很快进入情境。随即,笔者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由此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教学课文第五自然段时,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瞎子阿炳尽管饱受贫困与疾病的折磨,但他仍然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领悟乐曲中表现出来的他对生活的苦,怒,怨,恨,但更多的是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笔者再次播放这首二胡曲。随着琴声的升腾跌宕,学生的心也被紧紧地抓住了。乐曲结束了,可学生们仍然沉浸在乐曲中,笔者又引导学生再次交流听后的感受。有的说:“听了这首乐曲我仿佛看到瞎子阿炳正坐在二泉旁伤心的拉着二胡……”“我仿佛听到阿炳正在倔强的呐喊,老天,你让我爱上了音乐可又为何让我失去了双眼……”“我感受到他在坚强地说,老天,你虽然夺走了我的双眼,可是你夺不走我的决心……”此时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情绪激动,为阿炳的不幸遭遇,坎坷的命运愤愤不平。
除了上述交流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尝试,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兴趣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学会质疑
创新思维来自质疑。笔者在讲解《将相和》一课时,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①蔺相如会不会与和氏璧一起撞柱子,为什么?②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胜负?③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种课堂辩论的形式能最大化地激发了学生深入思考,锻炼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辩论双方各抒己见,思维非常活跃。例如: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笔者在课堂预习后的质疑,有位同学提出:“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大禹是怎样治水的”等。又如,教学完《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完新课程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有位学生提出:乌鸦为什么不去别的地方找水,只围着这小半瓶水想办法呢?“乌鸦会不会不小心放了一颗石子卡在瓶口呢?”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思维状态,求知欲望强烈。因此,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直接解答,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激活思维,把旧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中就会有创造,在独立解题时就会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鼓励求异
长久以来,很多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随着时代发展,“标准答案”的弊端日益凸显,很容易造成思维封闭。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由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当然,这必然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給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天地,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一定的思维空间,同时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而且问题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例如:教学《司马光》一文时,笔者提出问题:“司马光为什么会想到砸缸呢?”“因为要让水离开人。”问题解决后,笔者请学生进行变通:你还有什么方法帮助那位掉在缸里的小孩脱离危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缸推倒”“用竹竿把小孩从水里拉上来”……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在教学中,笔者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通过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激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中求佳的独创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发挥想象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教学《放小鸟》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做一次动物翻译家,小鸟和他的妈妈在说些什么呢?”从而去体会鸟类中的亲情。教学完后,笔者又设计了一道题:小鸟回家以后……”
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想象人类与鸟类今后的生活,不仅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而且让他们尽情想象,锐意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这就是说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力,是一种自由,智慧的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古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