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一节早读课,我走到教室门口,发现学生在无精打采地背诵《醉翁亭记》。看来这节早读课。他们不打算背下这篇课文了。“学生缺少背诵的动力。老师检查不现实,生多师少;小组长检查,同桌检查,老一套。”我思忖着,“这节课我们来个男女生背诵大比拼,看看谁的嘴上功夫厉害?”接下来我安排了男女生一一对应的名单。教室里顿时人声鼎沸,个个为尊严而战,为战斗而准备着。临下课时作背诵统计,女生先汇报检查结果。只见一位男生想走后门,让检查他的女生谎报军情,结果遭到女生的集体攻击。可想而知,此次检查结果绝对是公正的。女生胜利了,男生还要继续背下去。
案例(二)
出于好奇,我走进了初一美术课堂。“这节课我们学习折纸。”老师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迫不及待地问:“折什么?”“折扇会吗?”“太小儿科了!”学生拖着长腔喊道。“折‘w’形,你会吗?”老师边说边得意地展示自己作品。“怎么折的?老师快教我们吧!”学生被作品吸引了,急切地恳求道。“不教!用你的智慧去思考,用你灵巧的双手去探究,看谁先折成?”教师卖了一个关子。不服气的孩子们把教具翻来覆去地研究,拿出纸折来折去,互相学习,一起探究,失败了从头再来。整个教室沸腾了,孩子们真像是一只只忙碌的小蜜蜂。“耶!我折成了!”一个兴奋的声音传来。教师鼓励:“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你还能折出其他的造型吗?”她又开始忙活了。出人意料的是本节课学生竞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来。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我们的课堂太需要活力了,在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在无奈中接受着老师传授的知识,或者重复演练着同位交流、小组竞争等不变的教学方法。连坐在教室后面的听课教师都是一种煎熬,更何况天天受煎熬的学生呢?为什么学生一到某位老师的课就兴奋,一到你的课就睡觉?答案很简单,因为在你的课上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缺少学习的催化剂。要启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就要在适当的时机加入催化剂。第一个案例,教师根据班级男女生人数相近、男女生之间一直存在着良性竞争的情况,于是采取男女互查的策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他们心中想得到异性同学尊重的需要,再加上初次采取这样的检查方法,学生有太多的新鲜感,所以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样的课堂,我们何愁不高效呢?
第二个案例,教师的智慧在哪里?教师抓住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末后,来个一反常态。改“教”为“不教”。一句话点燃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合作探究自发形成,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有的只是学习的需要。从这节美术课,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语文老师总喜欢带领学生去解读课文,读、品、悟,把教参和教师个人的理解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唯恐疏漏一些什么。可纵观我们的语文课,有几节课学生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他们总是被老师繁琐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给学生一点阅读的动力,语文老师也可以轻松地教好一堂课。记得我教《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时,安排学生自学自讲两个问题:(1)这是一本______的书。(2)作者从这本书中读懂了。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本大书,要求学生把答案分别写在大书的左右两页,并借用文中的句子说明理由。我只负责统计谁的发言赢得了掌声。这下可好了,学生来劲了。整堂课紧张有序,精彩不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我惊叹,给学生一点学习的动力。就是给他一个学习的理由、一次学习的机会,虽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决定学生学习的行为,但从学习需要到学习行为之间有一个转化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诱因的。教师就是制造诱因的人。
给学生一点学习的动力,难吗?不难!每一个熟悉教育的人都能说出一二。教师的激情、语言的幽默、内容的有趣、方法的新奇、师生关系的和谐等都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但再好的方法用长不鲜,如同再好的药用长不灵,再美味的佳肴吃长不香一样。因此,要常换个方法、换个口味,让学生在你的课堂常有新鲜感。以上两个案例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高明,充其量算是宴席上的开胃小菜,为什么给学生带来如此强烈的学习动力呢?还不就是新鲜的原因吗?新的教学方法、奇的课堂设计、趣的教学内容从哪来?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课堂,不要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昨日的课堂,你说了上句,学生都知道你下句该说什么。方法需要智慧去发现。只要你热爱这个讲台,热爱你的学生,你就能创造出充满灵性的课堂。但变中有一个不变的真理:无论你采取怎样的方法,都要使学生取得有价值的成功,因为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有价值的成功。
给学生一点学习的动力吧!让他们享受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幸福的学习的人。
一节早读课,我走到教室门口,发现学生在无精打采地背诵《醉翁亭记》。看来这节早读课。他们不打算背下这篇课文了。“学生缺少背诵的动力。老师检查不现实,生多师少;小组长检查,同桌检查,老一套。”我思忖着,“这节课我们来个男女生背诵大比拼,看看谁的嘴上功夫厉害?”接下来我安排了男女生一一对应的名单。教室里顿时人声鼎沸,个个为尊严而战,为战斗而准备着。临下课时作背诵统计,女生先汇报检查结果。只见一位男生想走后门,让检查他的女生谎报军情,结果遭到女生的集体攻击。可想而知,此次检查结果绝对是公正的。女生胜利了,男生还要继续背下去。
案例(二)
出于好奇,我走进了初一美术课堂。“这节课我们学习折纸。”老师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迫不及待地问:“折什么?”“折扇会吗?”“太小儿科了!”学生拖着长腔喊道。“折‘w’形,你会吗?”老师边说边得意地展示自己作品。“怎么折的?老师快教我们吧!”学生被作品吸引了,急切地恳求道。“不教!用你的智慧去思考,用你灵巧的双手去探究,看谁先折成?”教师卖了一个关子。不服气的孩子们把教具翻来覆去地研究,拿出纸折来折去,互相学习,一起探究,失败了从头再来。整个教室沸腾了,孩子们真像是一只只忙碌的小蜜蜂。“耶!我折成了!”一个兴奋的声音传来。教师鼓励:“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你还能折出其他的造型吗?”她又开始忙活了。出人意料的是本节课学生竞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来。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我们的课堂太需要活力了,在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在无奈中接受着老师传授的知识,或者重复演练着同位交流、小组竞争等不变的教学方法。连坐在教室后面的听课教师都是一种煎熬,更何况天天受煎熬的学生呢?为什么学生一到某位老师的课就兴奋,一到你的课就睡觉?答案很简单,因为在你的课上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缺少学习的催化剂。要启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就要在适当的时机加入催化剂。第一个案例,教师根据班级男女生人数相近、男女生之间一直存在着良性竞争的情况,于是采取男女互查的策略。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他们心中想得到异性同学尊重的需要,再加上初次采取这样的检查方法,学生有太多的新鲜感,所以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样的课堂,我们何愁不高效呢?
第二个案例,教师的智慧在哪里?教师抓住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末后,来个一反常态。改“教”为“不教”。一句话点燃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合作探究自发形成,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任务,有的只是学习的需要。从这节美术课,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课。语文老师总喜欢带领学生去解读课文,读、品、悟,把教参和教师个人的理解想方设法传授给学生,唯恐疏漏一些什么。可纵观我们的语文课,有几节课学生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他们总是被老师繁琐的问题搞得晕头转向,给学生一点阅读的动力,语文老师也可以轻松地教好一堂课。记得我教《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课文时,安排学生自学自讲两个问题:(1)这是一本______的书。(2)作者从这本书中读懂了。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本大书,要求学生把答案分别写在大书的左右两页,并借用文中的句子说明理由。我只负责统计谁的发言赢得了掌声。这下可好了,学生来劲了。整堂课紧张有序,精彩不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我惊叹,给学生一点学习的动力。就是给他一个学习的理由、一次学习的机会,虽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决定学生学习的行为,但从学习需要到学习行为之间有一个转化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诱因的。教师就是制造诱因的人。
给学生一点学习的动力,难吗?不难!每一个熟悉教育的人都能说出一二。教师的激情、语言的幽默、内容的有趣、方法的新奇、师生关系的和谐等都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但再好的方法用长不鲜,如同再好的药用长不灵,再美味的佳肴吃长不香一样。因此,要常换个方法、换个口味,让学生在你的课堂常有新鲜感。以上两个案例采用的教学方法并不高明,充其量算是宴席上的开胃小菜,为什么给学生带来如此强烈的学习动力呢?还不就是新鲜的原因吗?新的教学方法、奇的课堂设计、趣的教学内容从哪来?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课堂,不要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昨日的课堂,你说了上句,学生都知道你下句该说什么。方法需要智慧去发现。只要你热爱这个讲台,热爱你的学生,你就能创造出充满灵性的课堂。但变中有一个不变的真理:无论你采取怎样的方法,都要使学生取得有价值的成功,因为持久的动力来自于有价值的成功。
给学生一点学习的动力吧!让他们享受享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幸福的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