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2月,焦裕禄的外孙余音收到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这张全家福是通过照片修复技术、数字合成技术制成的。
这是一张迟到了57年的全家福。
焦裕禄生前因为忙于工作,和儿女们聚少离多,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这也是焦裕禄的二女儿、余音的母亲焦守云此生最大的遗憾。收到这张特殊的全家福,让焦守云特别感动:“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们没有一张全家福,现在我们有了,一定要好好地珍藏。”
对于儿女来说,焦裕禄留下来的东西很少,但是父亲带给他们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
“不能搞特殊化”
一块二手的罗马牌手表是焦裕禄最值钱的随身物品。他把它留给了大女儿焦守凤,并叮嘱女儿:“这个我已经用不着了,你戴上它,上班不要迟到。”
焦守凤初中毕业后,母亲徐俊雅想让她在县委大院当个打字员,但父亲焦裕禄不同意。听说县委书记的女儿初中毕业了要工作,学校想请她当老师,邮电局里说缺个话务员……都被焦裕禄一一拒绝了。他觉得,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缺了劳动这一课。当时的焦守凤还赌气,不想理父亲。
最终,焦守凤被安排进了兰考的食品加工厂当临时工。焦裕禄还对厂长说:“你们不要因为她是我的女儿,就对她要求不严格。”
焦守凤因为工作,哭过闹过。有一天,焦裕禄对她说:“爸爸今天事情不多,陪你卖酱油吧。”焦守凤和父亲一起走街串巷,刚开始她很高兴,可是后来她觉得不对,父亲是县委书记,怎么能让父亲干这样的活?“爸爸你回去吧,以后我再也不闹了。”焦守凤说。
“不能搞特殊化。”一直是焦裕禄坚守的原则。他带着县里的干部们跑遍了兰考的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庄,并提出“三同”要求,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他的肝病已经十分严重。在生产队里吃饭,有的人考虑到他身体不好,就在他的面条里藏了两个荷包蛋,表面上看着还跟大家一样。他发现后很不高兴,说:“不能搞特殊化。”这也让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吃饭时,先端着碗走一圈,看看和大家吃得是否一样。他不仅不开“小灶”,而且每次在老乡家吃饭一定会交伙食费。
“隔着车窗老百姓看不清你”
在肝病已经很严重的情况下,焦裕禄依然决定接受组织的安排,去了形势严峻的兰考。那时的兰考受“三害”困扰,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很多人外出逃荒要饭。全县36万人,受灾群众就有19万多。
焦裕禄是骑着自行车走遍兰考的,他总觉得“隔着车窗老百姓看不清你”,就骑着自行车,一村一村地实地了解情况。越刮大风,他越往风里跑,查风口探流沙;越下大雨,他越往雨里钻,追洪水看流向。为了治“三害”,他费尽心思,他曾在会上这样动员群众:“在来韩村的路上,我看见一只小雞在地上挠食,我就想鸡有两只爪,能挠食,人有两只手,难道还搞不到吃的?”
在淄博博山的焦裕禄纪念馆,有一个焦裕禄使用过的耧,这是当地的一名记者从兰考县双杨树村收集到的。在兰考,每一个村都留下了焦裕禄的足迹。
在梁孙庄,焦裕禄走进了身患重病的梁俊才家里,坐在梁俊才的床头,关心地问:“大爷,您的病怎么样了?生活困难吗?”
梁俊才挣扎着坐起来,看着眼前的陌生人问:“你是谁啊?”
“我是您的儿子!”焦裕禄答道。
“儿子?”老汉满是疑惑。直到其他人提醒他——“这是县委书记焦裕禄”,他仍有些许疑惑:“焦书记,这大雪天,你来干啥呢?”
“是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焦裕禄朗声说道。
焦裕禄拿出20元钱交给了梁俊才老人,说:“这点儿钱您先补养一下身体。我给队里打招呼,等到天一晴就为您老修房子。”
梁俊才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的老伴张晴双目失明,她说,自己看不见,但一定要亲手摸摸毛主席派来的好干部。
2015年,焦守云跟随焦裕禄干部学院组织的活动,去看望了这位张晴大娘。大娘年事已高,别人说什么她都不怎么回应,直到有人在她耳边大声说:“焦裕禄的闺女来看您了!”大娘坐起来问:“焦裕禄的闺女?是哪个?让我摸摸。”大娘摸着焦守云,说道:“妮啊,你爸爸真是好人啊!”
那一刻,焦守云热泪盈眶。虽然父亲已经离开她很久了,但父亲对她的影响一直都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兰考,为了治理风沙,焦裕禄带着大家一起种树育林。当年与焦裕禄一同种下“焦桐”的魏善民回忆起种树的日子,说:“1962年,风沙大得很。焦书记一听说,泡桐能挡风沙,就决定推广种植。俺县和周围几个县都没有树苗,焦书记跑几个县城才给俺们找到点儿树苗。”
种树回去的路上,焦裕禄与魏善民一前一后地走着。焦裕禄发现放树苗的地方,还有一棵小树苗,他说:“别扔,可惜了,咱埋下吧。”这棵树就后来被大家叫作“焦桐”的树。
在兰考的475天里,焦裕禄只留下了四张照片,他常常叮嘱宣传干事刘俊生:不要照我,要把镜头对准劳动的群众。他不愿意自己被关注,却喜欢在治“三害”过程中立榜样,“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双杨树的道路”都是他树立的典范。他总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他也许还不知道,如今他已成为大家的榜样。
在电视剧《焦裕禄》里有这样一个细节:焦裕禄外套中间的两个扣子始终没有扣上。在兰考工作时的焦裕禄常常是这个样子的。因为那时他总是肝疼,为了减轻疼痛不影响工作,他就常常把手伸进去摁压肝部。没有扣上的扣子,是他为了方便摁压而没有系上的。
在兰考的焦裕禄纪念馆里有一把藤椅,藤椅上有一个洞,这个洞就是他为了减缓肝的疼痛用硬物顶出来的。病情如此严重,他依然坚守岗位。经常和他一起下乡的刘俊生对他的女儿焦守云说过:“你爸爸骑不动车子有时掉下来,他再骑的时候总趴在车座上,有时还用车座顶着肝,推着还往前走。”
1964年3月,焦裕禄因为病情严重,不得不住进了医院。5月14日,他因病逝世。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一直挂念着兰考。他说:“我死后不要为我多花钱,省下来支援灾区。我活着没有治好兰考的沙丘,死后,希望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下面,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去世的第二年,兰考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粮食自给。泡桐树,不仅是防治“三害”的宝贝,还是制作乐器的绝佳材料,成了兰考人致富的“种子”。现如今兰考已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
如今,“焦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魏善民从这棵“焦桐”的根系上,繁殖出了“焦桐二代”“焦桐三代”。这棵“焦桐”就像焦裕禄的精神一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这位“心里装的都是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这是一张迟到了57年的全家福。
焦裕禄生前因为忙于工作,和儿女们聚少离多,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全家福。这也是焦裕禄的二女儿、余音的母亲焦守云此生最大的遗憾。收到这张特殊的全家福,让焦守云特别感动:“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我们没有一张全家福,现在我们有了,一定要好好地珍藏。”
对于儿女来说,焦裕禄留下来的东西很少,但是父亲带给他们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他们不断向前。
“不能搞特殊化”
一块二手的罗马牌手表是焦裕禄最值钱的随身物品。他把它留给了大女儿焦守凤,并叮嘱女儿:“这个我已经用不着了,你戴上它,上班不要迟到。”
焦守凤初中毕业后,母亲徐俊雅想让她在县委大院当个打字员,但父亲焦裕禄不同意。听说县委书记的女儿初中毕业了要工作,学校想请她当老师,邮电局里说缺个话务员……都被焦裕禄一一拒绝了。他觉得,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缺了劳动这一课。当时的焦守凤还赌气,不想理父亲。
最终,焦守凤被安排进了兰考的食品加工厂当临时工。焦裕禄还对厂长说:“你们不要因为她是我的女儿,就对她要求不严格。”
焦守凤因为工作,哭过闹过。有一天,焦裕禄对她说:“爸爸今天事情不多,陪你卖酱油吧。”焦守凤和父亲一起走街串巷,刚开始她很高兴,可是后来她觉得不对,父亲是县委书记,怎么能让父亲干这样的活?“爸爸你回去吧,以后我再也不闹了。”焦守凤说。
“不能搞特殊化。”一直是焦裕禄坚守的原则。他带着县里的干部们跑遍了兰考的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庄,并提出“三同”要求,即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他的肝病已经十分严重。在生产队里吃饭,有的人考虑到他身体不好,就在他的面条里藏了两个荷包蛋,表面上看着还跟大家一样。他发现后很不高兴,说:“不能搞特殊化。”这也让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吃饭时,先端着碗走一圈,看看和大家吃得是否一样。他不仅不开“小灶”,而且每次在老乡家吃饭一定会交伙食费。
“隔着车窗老百姓看不清你”
在肝病已经很严重的情况下,焦裕禄依然决定接受组织的安排,去了形势严峻的兰考。那时的兰考受“三害”困扰,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还有很多人外出逃荒要饭。全县36万人,受灾群众就有19万多。
焦裕禄是骑着自行车走遍兰考的,他总觉得“隔着车窗老百姓看不清你”,就骑着自行车,一村一村地实地了解情况。越刮大风,他越往风里跑,查风口探流沙;越下大雨,他越往雨里钻,追洪水看流向。为了治“三害”,他费尽心思,他曾在会上这样动员群众:“在来韩村的路上,我看见一只小雞在地上挠食,我就想鸡有两只爪,能挠食,人有两只手,难道还搞不到吃的?”
在淄博博山的焦裕禄纪念馆,有一个焦裕禄使用过的耧,这是当地的一名记者从兰考县双杨树村收集到的。在兰考,每一个村都留下了焦裕禄的足迹。
在梁孙庄,焦裕禄走进了身患重病的梁俊才家里,坐在梁俊才的床头,关心地问:“大爷,您的病怎么样了?生活困难吗?”
梁俊才挣扎着坐起来,看着眼前的陌生人问:“你是谁啊?”
“我是您的儿子!”焦裕禄答道。
“儿子?”老汉满是疑惑。直到其他人提醒他——“这是县委书记焦裕禄”,他仍有些许疑惑:“焦书记,这大雪天,你来干啥呢?”
“是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焦裕禄朗声说道。
焦裕禄拿出20元钱交给了梁俊才老人,说:“这点儿钱您先补养一下身体。我给队里打招呼,等到天一晴就为您老修房子。”
梁俊才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的老伴张晴双目失明,她说,自己看不见,但一定要亲手摸摸毛主席派来的好干部。
2015年,焦守云跟随焦裕禄干部学院组织的活动,去看望了这位张晴大娘。大娘年事已高,别人说什么她都不怎么回应,直到有人在她耳边大声说:“焦裕禄的闺女来看您了!”大娘坐起来问:“焦裕禄的闺女?是哪个?让我摸摸。”大娘摸着焦守云,说道:“妮啊,你爸爸真是好人啊!”
那一刻,焦守云热泪盈眶。虽然父亲已经离开她很久了,但父亲对她的影响一直都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兰考,为了治理风沙,焦裕禄带着大家一起种树育林。当年与焦裕禄一同种下“焦桐”的魏善民回忆起种树的日子,说:“1962年,风沙大得很。焦书记一听说,泡桐能挡风沙,就决定推广种植。俺县和周围几个县都没有树苗,焦书记跑几个县城才给俺们找到点儿树苗。”
种树回去的路上,焦裕禄与魏善民一前一后地走着。焦裕禄发现放树苗的地方,还有一棵小树苗,他说:“别扔,可惜了,咱埋下吧。”这棵树就后来被大家叫作“焦桐”的树。
在兰考的475天里,焦裕禄只留下了四张照片,他常常叮嘱宣传干事刘俊生:不要照我,要把镜头对准劳动的群众。他不愿意自己被关注,却喜欢在治“三害”过程中立榜样,“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双杨树的道路”都是他树立的典范。他总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他也许还不知道,如今他已成为大家的榜样。
在电视剧《焦裕禄》里有这样一个细节:焦裕禄外套中间的两个扣子始终没有扣上。在兰考工作时的焦裕禄常常是这个样子的。因为那时他总是肝疼,为了减轻疼痛不影响工作,他就常常把手伸进去摁压肝部。没有扣上的扣子,是他为了方便摁压而没有系上的。
在兰考的焦裕禄纪念馆里有一把藤椅,藤椅上有一个洞,这个洞就是他为了减缓肝的疼痛用硬物顶出来的。病情如此严重,他依然坚守岗位。经常和他一起下乡的刘俊生对他的女儿焦守云说过:“你爸爸骑不动车子有时掉下来,他再骑的时候总趴在车座上,有时还用车座顶着肝,推着还往前走。”
1964年3月,焦裕禄因为病情严重,不得不住进了医院。5月14日,他因病逝世。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一直挂念着兰考。他说:“我死后不要为我多花钱,省下来支援灾区。我活着没有治好兰考的沙丘,死后,希望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下面,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去世的第二年,兰考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粮食自给。泡桐树,不仅是防治“三害”的宝贝,还是制作乐器的绝佳材料,成了兰考人致富的“种子”。现如今兰考已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
如今,“焦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魏善民从这棵“焦桐”的根系上,繁殖出了“焦桐二代”“焦桐三代”。这棵“焦桐”就像焦裕禄的精神一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这位“心里装的都是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