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波钢琴技师、钢琴企业家有浓厚的家族色彩,每个家族都可以写一本历史册卷。
程定国世家
程定国之父早年学木工,兼修理风琴。程定国继承父业,18岁到上海,在电影院里踩机器风琴的踏板,为无声电影配乐。1890年,程定国与同乡黄兴祥合作经营祥兴琴行,程定国1911年退出新祥兴,在闸北开设永兴琴行。公私合营后,永兴琴行并入上海钢琴公司。
程定国的后人都在钢琴行业中服务。程定国的大外孙李大成现为专业调律师,孙子程惠国后到加拿大多伦多开永兴琴行。
林炳炎世家
林炳炎原名林品云,16岁被招到罗班臣琴行做装配工,是第一个制成国产击弦机的人。
林炳炎离沪到了杭州,因搞钢琴调律结识了一些音乐界人士如李树化、顾西林。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林炳炎到了重庆,结识了我国著名钢琴家范继森、李翠贞等。1940年,林炳炎被聘为坐落在重庆青木关的国立音乐院特级钢琴技师。
1942年,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兼任国立音乐院院长,因教学急需增补钢琴,他将林炳炎召到院长室说:“今天请你来,就是要请你造钢琴。”时年8月,设在重庆化龙桥一所老式楼房的钢琴厂正式开工。抗日战争时期,造琴所需零配件及工具无法从国外进口,林炳炎只好亲自跑材料、制图、搞设计、制作,三个月完成了制作所需的母机。用牛角做琴键,用白马的皮包琴槌。
1943年,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架钢琴问世。7月7日上午,在国立音乐院召开全国音乐乐典研讨会,其间首次用中国自己制造的钢琴开音乐会。
1958年,林炳炎支援边区,接受内蒙古师范学院的聘约担任高级钢琴技师。“大跃进”中开办乐器厂,林炳炎主动提出要造钢琴,造出的钢琴送到北京展览受到好评,北京钢琴厂因此邀请他到北京工作。林炳炎把技术传给五个子女,他们都出色地继承父业。
王来安世家
王来安,13岁由邻居带到上海谋得利钢琴厂当学徒,他刻苦钻研技术,上世纪20年代成为上海同行中出名的钢琴组装快手。王来安曾为北平琴厂(中华乐社)组装钢琴,产品远销绥远、呼和浩特、张家口一带。
全国解放后,陈艾生、何汇泉等组建北京乐器厂,聘王来安为技师。他除加紧培养青年职工外,还从上海请来一批能人,终于在1950年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钢琴。
王来安家教极严,他的教育宗旨是:“上为艺术,下为养家,一定要学好手艺。”儿子王节才,15岁时随王来安的爱尔兰朋友麦坎琪学修钢琴技术,帮父亲为中华社组装钢琴。1950年初,中央音乐学院成立,王节才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持有证书的钢琴技师。国内许多著名音乐家请王节才调过琴,其中有李凌、周广仁、朱工一等。国务院外事服务局请他为各国驻华使馆调琴,访华的外国钢琴家所用钢琴经他调音后都满意得赞不绝口。
朱彬章世家
朱彬章原在英商谋得利琴厂工作,生产风琴。看到产品销路畅,20岁时自己开设鸣凤琴行,生产风琴20多年。
1944年后,日本败局已定,上海市面日趋稳定,鸣凤琴行逐步恢复生产,仍从风琴着手,同时筹备钢琴原材料。但最困难的是击弦机,于1953年开始自己生产,老工人王品林从日本卡瓦依琴行回国,手艺高超,他提出生产击弦机应按顺序排列,不得混乱,每套必须一气完成。这一改进使国内生产的钢琴质量大大前进一步。王来安当时用鸣凤琴行生产的击弦机,还怀疑是进口的。后来他亲自来沪考察,才知道是国内鸣凤琴行生产的。
朱彬章之子朱象文看到解放后的文娱活动兴盛,于是策划生产大型三角琴(暂以七尺开始)。经两个月时间的研制,成功地造出了国内第一架全部用国产材料生产的七尺大型三角琴。《解放日报》报道了这条消息,朱象文也成了热门人物。■
链接
本文选自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宁波钢琴百年》,本书收集了自1890年起宁波籍人士有关钢琴修制的艰辛历程,包含大量人物介绍及珍贵图片。这不仅是中国钢琴事业发展的简史,也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精神的一个真实写照。
程定国世家
程定国之父早年学木工,兼修理风琴。程定国继承父业,18岁到上海,在电影院里踩机器风琴的踏板,为无声电影配乐。1890年,程定国与同乡黄兴祥合作经营祥兴琴行,程定国1911年退出新祥兴,在闸北开设永兴琴行。公私合营后,永兴琴行并入上海钢琴公司。
程定国的后人都在钢琴行业中服务。程定国的大外孙李大成现为专业调律师,孙子程惠国后到加拿大多伦多开永兴琴行。
林炳炎世家
林炳炎原名林品云,16岁被招到罗班臣琴行做装配工,是第一个制成国产击弦机的人。
林炳炎离沪到了杭州,因搞钢琴调律结识了一些音乐界人士如李树化、顾西林。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林炳炎到了重庆,结识了我国著名钢琴家范继森、李翠贞等。1940年,林炳炎被聘为坐落在重庆青木关的国立音乐院特级钢琴技师。
1942年,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兼任国立音乐院院长,因教学急需增补钢琴,他将林炳炎召到院长室说:“今天请你来,就是要请你造钢琴。”时年8月,设在重庆化龙桥一所老式楼房的钢琴厂正式开工。抗日战争时期,造琴所需零配件及工具无法从国外进口,林炳炎只好亲自跑材料、制图、搞设计、制作,三个月完成了制作所需的母机。用牛角做琴键,用白马的皮包琴槌。
1943年,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架钢琴问世。7月7日上午,在国立音乐院召开全国音乐乐典研讨会,其间首次用中国自己制造的钢琴开音乐会。
1958年,林炳炎支援边区,接受内蒙古师范学院的聘约担任高级钢琴技师。“大跃进”中开办乐器厂,林炳炎主动提出要造钢琴,造出的钢琴送到北京展览受到好评,北京钢琴厂因此邀请他到北京工作。林炳炎把技术传给五个子女,他们都出色地继承父业。
王来安世家
王来安,13岁由邻居带到上海谋得利钢琴厂当学徒,他刻苦钻研技术,上世纪20年代成为上海同行中出名的钢琴组装快手。王来安曾为北平琴厂(中华乐社)组装钢琴,产品远销绥远、呼和浩特、张家口一带。
全国解放后,陈艾生、何汇泉等组建北京乐器厂,聘王来安为技师。他除加紧培养青年职工外,还从上海请来一批能人,终于在1950年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钢琴。
王来安家教极严,他的教育宗旨是:“上为艺术,下为养家,一定要学好手艺。”儿子王节才,15岁时随王来安的爱尔兰朋友麦坎琪学修钢琴技术,帮父亲为中华社组装钢琴。1950年初,中央音乐学院成立,王节才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持有证书的钢琴技师。国内许多著名音乐家请王节才调过琴,其中有李凌、周广仁、朱工一等。国务院外事服务局请他为各国驻华使馆调琴,访华的外国钢琴家所用钢琴经他调音后都满意得赞不绝口。
朱彬章世家
朱彬章原在英商谋得利琴厂工作,生产风琴。看到产品销路畅,20岁时自己开设鸣凤琴行,生产风琴20多年。
1944年后,日本败局已定,上海市面日趋稳定,鸣凤琴行逐步恢复生产,仍从风琴着手,同时筹备钢琴原材料。但最困难的是击弦机,于1953年开始自己生产,老工人王品林从日本卡瓦依琴行回国,手艺高超,他提出生产击弦机应按顺序排列,不得混乱,每套必须一气完成。这一改进使国内生产的钢琴质量大大前进一步。王来安当时用鸣凤琴行生产的击弦机,还怀疑是进口的。后来他亲自来沪考察,才知道是国内鸣凤琴行生产的。
朱彬章之子朱象文看到解放后的文娱活动兴盛,于是策划生产大型三角琴(暂以七尺开始)。经两个月时间的研制,成功地造出了国内第一架全部用国产材料生产的七尺大型三角琴。《解放日报》报道了这条消息,朱象文也成了热门人物。■
链接
本文选自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宁波钢琴百年》,本书收集了自1890年起宁波籍人士有关钢琴修制的艰辛历程,包含大量人物介绍及珍贵图片。这不仅是中国钢琴事业发展的简史,也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精神的一个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