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说起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o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的Culture time板块的教学为切入点,从板块的内容、教师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教师对这一板块的理解和解读,最终通过对比教学的人文性这一核心目标,力求找到教学Culture time这一板块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 人文性 中西方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从五年级起就在其教材的单元体系中增加了Culture time这一部分,是这套教材对于人文性最直接的反映。如何上好这一部分,体现了教师对英语人文性的理解,也反映了教师自身的人文情怀,承载着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本文将以Culture time板块的教学为切入点,从板块的内容、教师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教师对这一板块的理解和解读,最终通过对比教学的人文性这一核心目标,力求找到教学Culture time这一板块的有效方法。
  一、Culture time板块教什么?
  通过仔细研读发现,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Culture time板块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饮食、风景名胜、节日、生活习俗、常见动物、运动等各种文化现象,并且大多数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中西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知识性又有人文性。
  二、Culture time板块教学的现状
  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Culture time板块的教学现状如何呢?下面笔者分別从教学的课堂实例以及教学研究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力求从不同角度来反映这一板块的教学现状。
  1. 一个教学实例。
  最近笔者听了一堂英语课,非常具有代表性。该教师上的是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4 Then and now的Culture time,我们来看一下该教师是如何处理Culture time这一板块的。
  先把该部分在书本上的内容呈现如下:
  教学时,除了对这两个句子的朗读与理解,该教师还拓展介绍了发明飞机的美国人the Wright Brothers(莱特兄弟),发明火车的英国人George Stephenson(乔治·史蒂芬逊),然后教师还顺势引出了国外其他几位大发明家,如:Thomas Edison(拖马斯·爱迪生),Alexander Bell(亚历山大·贝尔)等,有了这么多国外发明家的铺垫,老师接下来把以上发明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进行了对比,告诉学生国内外都有伟大的发明,特别是中国的悠久文化值得我们赞美和骄傲。这里抛开语言本身的教学不谈,我觉得这位教师的教学重点集中在对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和通过对比中西方的文化现象,突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也是在笔者听到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对于Culture time板块的处理方式。
  2. 教学研究者的角度。
  笔者也从网上搜集并阅读了不少教师所撰写的有关Culture time板块教学的反思或论文,笔者自己以前也写过有关小学英语中文化意识的相关文章,感觉大多数还是以介绍中外不同的文化习俗为主,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较多,缺乏内在精神方面的引领。有一位教师在她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教材中Culture time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与区别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有益于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这位教师写得很好,对于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培养都是极为重要的,但光从文化优越性来激发民族情怀,显然不够全面,真正激发起这种情怀的是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未来是和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每个学生都能知道怎么去做才能让自己发展得更好。
  三、人文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以上分析了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Culture time板块的内容构成,并通过教学实例了解了大多数教师和教学研究者对这一板块的处理方式。从内容方面来看,大多以中西方对应的文化现象来呈现。那么我们是强调文化的不同呢,还是强调融合与发展?从教学实例及相关论文总结来看,我们看到教师主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的培养,但是否还可以挖掘得更深些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人文素养是中小学生素养的核心,那么如何找到人文素养的核心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以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为标准。
  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就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品质。还是以上文的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4 Then and now的Culture time板块教学为例,应该说该教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动了一番脑筋,并从中外发明的对比中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最后也带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但我却觉得如果从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来看的话还是不够的。首先,如果纵观近现代史,中国对整个人类社会在科技发明上面的贡献很少,拿古代的发明创造来进行对比有些不妥。其次,如果通过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和发明火车的史蒂芬逊都极具钻研和探索精神,且善于研究总结前人已有的经验。反观我们自己,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后,在这些发明上的进一步提升却相当有限,如:虽然发明了火药和初级的火器,但到炸药和现代枪炮这一步却是由西方国家完成的。如果要进行对比,我们不妨采用近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事例来激励我们的孩子,而不是把曾经的荣耀来对比别人现在的辉煌。
  2. 以利于塑造优秀的民族精神为目标。
  笔者认为要找到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所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从人文性对于优秀的民族精神的塑造角度出发。中国有句古话叫“和而不同”,笔者在这里改成“不同而合”,既然不同,何不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进行融合?放眼世界,许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优秀国家,大多都具有极强的文化包容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所以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而言,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何不取长补短,融汇和吸收先进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加体现出开放和包容的人文情怀。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主要介绍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我想这样编排的目的最直接的是让学生能够具有包容的精神和国际的情怀,而不是强调不同文化的对比。如果只强调不同,只抓住我们自己传统文化有多么优秀却不对比现在和不足,很可能只培养了盲目自信的民族优越感,却无法达到教学中人文性的目标,这不是教育中核心素养的本质。   3. 以英语学科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为出发点。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固然非常重要,但这更应该是语文等国学类课程的教学重点,而从英语学科的特点来看,我们更应该注重本学科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因为即使从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上来看,谈不上我们的文化一定是优于西方的文化,像介绍国内外的名胜,都是自然和历史的风景遗迹,各有各的特点,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同类之间的类比,而不是体现优越性的反衬。要激发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必然要通过对比体现本国文化的优秀,而这里我们也无法通过对比得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从新课程标准中对英语课程人文性的阐述来看,确实也有“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表述,但从总的叙述来看更多的是一种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而非以对本国文化的热爱为主要目的。
  四、如何挖掘Culture time板块的人文性?
  最后,我想从人文性的角度来简单谈谈我对Culture time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性的理解,我认为Culture time教学要关注如下三个方面:合理拓展、引起思考、独立思考。
  1. 立足文本,合理拓展。
  回到本文前面對6A Unit 4 Culture time教学的论述,首先我觉得值得肯定的是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拓展,既拓展了国外的其他发明创造,又增加了对国内四大发明的回顾,应该说为下面达到教学预设的目的作了充分的铺垫。如果光从表面来传授文化知识,恐怕只能算是碎片化的一个个知识点,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纯粹地以知识传授为教学目的,但如果是从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这个目标来看,高质量地完成Culture time板块的教学就应该对其进行合理地拓展。拓展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像前面这位教师一样拓展国内外的其他发明创造,形成对比;也可以就从课文中的内容为起点,进一步阐述其前因后果或是特点,如5B Unit 6 介绍了中国人用chopsticks,西方人用knife and fork吃饭,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餐具对饮食习惯的影响;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介绍。如5A Unit 7中讲了在美国、英国和中国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分别是basketball,football和table tennis,那我们不妨介绍一下形成这一体育文化现象的历史原因。
  2. 激发思维,引起思考。
  合理拓展之后,就是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这也和教育的启发过程是一致的。引起学生的思考就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手段,有了思考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才是积极地、主动地去学。比如:让学生思考使用chopsticks和knife and fork引起的饮食习惯的不同,就不难看出为什么中国人的菜肴加工过程相对比较精细,像肉类等等往往会切丝切块,为的是方便用筷子夹取;而西方人由于有了刀叉,所以吃牛排时一整块也是很好对付的。另外即使是对于知识的记忆也能够通过理解了其来龙去脉后而掌握得更牢固,例如通过对basketball,football和table tennis在美国、英国和中国流行起来的历史的介绍,学生往往会掌握得更加深刻,这种理解的记忆显然比直接告诉学生事实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3. 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标中对人文性阐述中的高级阶段,“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其最终目的就是“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什么?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什么是爱国精神?爱自己,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也爱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创造什么?创造自己的见解,拥有自己的观点,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格,这些就是每个人内在品格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最核心的部分。基于这种“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价值观”,才能让我们正确面对我们的历史文化,面对国外的文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健全的人格是与理性而有深度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在近现代对人类社会所作的巨大贡献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自己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是否也应该更多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当我们对比我国对于古代文明的贡献时,除了自豪更应感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压力。
  以上是本人结合译林版小学《英语》高年级教材中Culture time板块,对小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目标的一点简单的思考。如何实现人文性的教育目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是外在的,而内在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自身的人文情怀,要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教师就要有这种“跨文化的意识”;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自身就应该具备这种“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费如春.小学英语Culture time板块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 2016(9):68-7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2012.
  [3]核心素养,他们这么“读”,http://learning.sohu.com/20161206/n475057448.shtml,016.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海虞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儿歌,虽然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未作明确的教学要求,但教师可以根据儿歌特点把它作为汉语拼音教学的辅助材料,并根据教学需要自编儿歌,分类施教,挖掘儿歌的多样功能。  【关键词】儿歌 拼音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在大量的插图中隐藏着短小有趣的儿歌。有引出拼音字母的“语境歌”,有识记声母、韵母音形的“发音歌”,还有关于标调方法、书写规则、拼读规则等儿歌。教师要在平时的
期刊
曾国藩关于读书有一句精辟的言论:“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读书宜精宜熟。”我于2008年前后参加了教育理论读书班,算是真正开始“读书”,而不仅仅是“看书”了。  我最初阅读的是三本教育理论书籍:《给教师的建议》《教学理论》《静悄悄的革命》。对这三本书,我更在意的是有深度的浸入,并付诸实践,与当下、与自我、与教学现场发生积极联系。从此,我开始享受到了“教师的专业阅读”。  苏霍姆
期刊
教学内容:《青铜葵花》第九章(大草垛)  目标设定:  1.学习体会“置若罔闻”、“无动于衷”等成语的意思及在具体语境下的表达作用。  2.熟读小说结尾部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隽永,诗意醇浓。  3.感受青铜的执着,对葵花的深厚情谊,深化情感教育。  指导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世界上最动人的一刻是读书时皱眉的刹那。我们展开书页,其实是在走进作家的心田,去赴一个不见不散的约会。前不久,我们一同阅
期刊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门诗意浪漫的学科,应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唤醒儿童的游戏兴趣,在实现教育使命的同时,让适合儿童心性的诗歌走进课堂;在获得语言发展的同时,让游戏独特的活性价值发挥出来,这种游戏精神的自主调节功能将不断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美国诗人、插画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幽默而富有童趣,将其引入课堂,语文课因自由、平等、轻松而附加了更多边际价值,让儿童精神得到了关照。  【教学目标】  1.正
期刊
【摘要】文本再構是基于教材、结合所教对象、具有情境和灵魂的教材二次建构。在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旧知串联、改变文本形式、拓展文本、深层渗透等文本再构方式,丰富语篇,提供语境,优化输出,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文本再构 语篇教学  小学英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源泉。教师在教材中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译林
期刊
我们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展言语智能。言语智能即是言语的智慧与能力,而言语智慧就是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來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提出教学要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这个核心目标,让语文课堂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言语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
期刊
【摘要】“感受性阅读”作为新的阅读方法,与以理性分析为主的阅读方式相对应,更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和感受。本文从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内涵、实施策略、读教学价值三方面阐述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感受性阅读教学 实施策略 教学价值  感受性阅读是使学生从“鉴赏者”的阅读思维转变为积极构建“解读者”阅读思维的方式。它纠正的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分析、轻内化,重评判、轻构
期刊
【摘要】“补白”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方式,对挖掘文本深层内涵,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补白”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将“补白”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补白”的概念界定和其价值入手,著重梳理出常用的“补白”形式,进而提出“精准选点”“巧抓时机”“把准深度”的具体实践原则,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补白  一、
期刊
【摘要】建立和运行学校发展共同体是近年来促进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新样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唯亭实验小学、跨塘实验小学、娄葑学校四校共同体通过理念融合、优势互补、分层互助等举措,促进了联动发展,也为学校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份可复制样本。  【关键词】学校 共同体 合作 发展  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学校之间办学理念的交流、管理经验的分享、学校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互用等形式
期刊
【摘要】“全语文”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于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及以后的发展,其特点是“全”。只有从全语文的视野出发,发挥语文学科的全价值,即生长性价值、熏染性价值、慧智性价值,才能使语文课程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落实。  【关键词】全语文 文本的全价值 原生价值 教材价值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层面,不能只是教师经验主义的产物。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否适切?这是我们必须经常审思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