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三个主要的致病因素。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过去由于信息的闭塞和医疗界的一些错误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被漏诊、误诊的比例很高。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科学认识的进步,我国开始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但每个医疗机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水平不同、理念上的差异,也造成治疗方案的不同。
为什么确诊时已发病多天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但此时发病时间往往已经超过数天,对治疗显然是不利的。
早期诊断对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打个比方,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发现可以冲洗掉,但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
早期症状有哪些蛛丝马迹
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有经验的医生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应尽早检测血液D,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但是,B超对于小腿静脉血栓容易忽略,另外对于髂静脉或腔静脉血栓诊断率很低(肠道气体的干扰)。所以,临床上高度怀疑静脉血栓,而B超报告没有显示血栓的话,并不代表可以排除血栓。必要时可以采用静脉造影或者CT检查。
药物溶栓
网早期发现的血栓是否可以用药物溶解掉,医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最新的国际血栓治疗指南里,并没有推荐溶栓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治疗,其原因有三:一是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滞后,溶栓药物对机化的血栓无效;二是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很大,尤其是高龄病人可能发生致命性脑溢血;三是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溶栓治疗效果并不优于抗凝治疗。当然,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置管溶栓是否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还在进一步的经验积累中。
抗凝治疗
只要病人没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方面的问题,一般首选抗凝治疗。规范的抗凝治疗,由于华法林起效比较慢,一定要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启动方案,而且要等到华法林起效并相对稳定时,再停用低分子肝素。使用华法林时要随时检测凝血酶原(INR)指标,以INR维持在2.0—3.0为最佳,并根据INR的检测水平及时调整剂量。抗凝治疗的时间在3~6个月。另外,使用肝素后要检查血小板,预防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又称HIT)。对于病人近期有手术史、脑血管意外以及有凝血功能不良的病人,不应该使用或慎重使用抗凝治疗。这类病人如果有肺栓塞风险或已经发生肺栓塞,应该植入腔静脉滤器。
不规范的抗凝治疗,一是以辅助的药物治疗替代抗凝药物,容易导致新鲜血栓形成,使肺栓塞的概率大大增加;二是抗凝药物剂量和时间不足,导致效果不佳或是遗留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三是抗凝药物剂量过大,或是过度采用溶栓药物,造成出血;四是只对腿部的静脉做B超,忽略了髂静脉CT和肺动脉CT,使得部分病人错过预防肺栓塞的机会。
预防器具
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沿着血管走向到达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部分病人可在数分钟内死亡。因此,腔静脉滤器作为预防肺栓塞的有效手段,在临床广泛运用。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植入腔静脉滤器。在什么情况下植入,选择何种腔静脉滤器,国际上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一般认为,以下情况是腔静脉滤器植入的指证:(1)病人已发生肺栓塞事件;(2)血栓蔓延到下腔静脉;(3)病人在规范抗凝的情况下,仍发生栓塞事件;(4)病人有出血现象存在不能使用抗凝剂者;(5)病人处于脑血管意外或重大外科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可能导致致命性出血者;(6)髂静脉内存在漂浮血栓者。
为什么确诊时已发病多天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但此时发病时间往往已经超过数天,对治疗显然是不利的。
早期诊断对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打个比方,静脉血栓就像水泥,及早发现可以冲洗掉,但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这个比喻虽然不甚恰当,但是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却是事实,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
早期症状有哪些蛛丝马迹
虽然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有经验的医生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同样道理,大腿根部压痛往往提示股静脉血栓形成。当然,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就应尽早检测血液D,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但是,B超对于小腿静脉血栓容易忽略,另外对于髂静脉或腔静脉血栓诊断率很低(肠道气体的干扰)。所以,临床上高度怀疑静脉血栓,而B超报告没有显示血栓的话,并不代表可以排除血栓。必要时可以采用静脉造影或者CT检查。
药物溶栓
网早期发现的血栓是否可以用药物溶解掉,医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最新的国际血栓治疗指南里,并没有推荐溶栓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治疗,其原因有三:一是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滞后,溶栓药物对机化的血栓无效;二是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很大,尤其是高龄病人可能发生致命性脑溢血;三是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溶栓治疗效果并不优于抗凝治疗。当然,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置管溶栓是否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还在进一步的经验积累中。
抗凝治疗
只要病人没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方面的问题,一般首选抗凝治疗。规范的抗凝治疗,由于华法林起效比较慢,一定要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启动方案,而且要等到华法林起效并相对稳定时,再停用低分子肝素。使用华法林时要随时检测凝血酶原(INR)指标,以INR维持在2.0—3.0为最佳,并根据INR的检测水平及时调整剂量。抗凝治疗的时间在3~6个月。另外,使用肝素后要检查血小板,预防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又称HIT)。对于病人近期有手术史、脑血管意外以及有凝血功能不良的病人,不应该使用或慎重使用抗凝治疗。这类病人如果有肺栓塞风险或已经发生肺栓塞,应该植入腔静脉滤器。
不规范的抗凝治疗,一是以辅助的药物治疗替代抗凝药物,容易导致新鲜血栓形成,使肺栓塞的概率大大增加;二是抗凝药物剂量和时间不足,导致效果不佳或是遗留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三是抗凝药物剂量过大,或是过度采用溶栓药物,造成出血;四是只对腿部的静脉做B超,忽略了髂静脉CT和肺动脉CT,使得部分病人错过预防肺栓塞的机会。
预防器具
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沿着血管走向到达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部分病人可在数分钟内死亡。因此,腔静脉滤器作为预防肺栓塞的有效手段,在临床广泛运用。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植入腔静脉滤器。在什么情况下植入,选择何种腔静脉滤器,国际上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一般认为,以下情况是腔静脉滤器植入的指证:(1)病人已发生肺栓塞事件;(2)血栓蔓延到下腔静脉;(3)病人在规范抗凝的情况下,仍发生栓塞事件;(4)病人有出血现象存在不能使用抗凝剂者;(5)病人处于脑血管意外或重大外科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可能导致致命性出血者;(6)髂静脉内存在漂浮血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