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从实验到模型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普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fH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而建立物理模型则是物理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两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均起着关键作用。高中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重视物理实验,同时将“过程与方法”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予以显化呈现,而建模方法正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广大物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前教学一线,在实验与物理模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小部分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与物理模型建立基本上为“两张皮”,往往实验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当学生兴趣被提起来后却抛开实验而直接从理论上讲解模型,实验与模型建立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有些物理教师只是在口头讲解实验的基础上建构物理模型,由于缺乏实物的直观性而使得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尝试以《了解电容器》一课为例,探讨从实验到物理模型的教学策略。
  一、从实验到概念建模教学策略初探
  常见的物理模型包括实物模型和过程模型。其中实物模型采用缩小与放大几何尺寸并简化繁杂部件,突出与工作原理紧密相关的部件,制作出与原型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实体模型,如研究平动的物体将其看作质点正是忽略了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在物理教学中,有时会通过实验来建立概念,而所建立的概念往往是实验形体的抽象化与简约化,这实际上正是一种从实验到概念的建模教学。
  从实验到概念这个建模的过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与流程。第一步,呈现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演示。第二步,要求学生说出实验装置所包含的主要部件或要素。第三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主要部件或要素用物理语言进行抽象概括,得出新的物理模型。第四步,点拨实物建模的思想与方法。上述四步循序渐进,从实物到要素到模型,学生跟随教师经历整个概念建模的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下面以笔者在高二年级讲授的一节公开课《了解电容器》片断为例。
  教师: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容器,比如说装水的容器、装饭的容器,有没有用来装电(荷)的呢?(学生思考)
  教师: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实验。老师需要两位同学来配合一下……
  (两位男生举手上台,台前已摆好实验器材:两个大铝盆,中间垫一塑料纸;一根半米左右的PVC塑料管,一块毛皮)
  教师:两位同学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当老师说“摸”的时候,用手摸一下盆的中央就行了。
  (教师用PVC塑料管不断跟毛皮摩擦,并跟上面的铝盆接触,实验过程通过投影展示给全班学生。学生用手触摸铝盆后迅速弹开)
  教师:请两位同学说一下感觉。
  学生:有触电的感觉,感觉盆里装着电。
  教师:很好!这整个装置其实就是我们物理中常用的一种器件叫“电容器”。那这样的装置有什么特点呢?第一位同学,请你把这个盆举起来。
  学生:中间隔了一层塑料膜。
  教师:塑料膜主要起什么作用?
  学生:绝缘。
  教师:很好!我们一起来简化刚刚这个实验装置,想办法构造出一个“电容器”模型来,大家说说看刚刚这个装置可以抽出哪些重要部件?
  学生:上面有一个铝盆,下面也有一个铝盆,中间有一层塑料膜。
  教师:很好。上面和下面的铝盆,可以导电吧?我们可以抽象成—
  学生:导体!
  教师:很好!那中间的塑料膜可以抽象成—
  学生:绝缘体!
  教师:非常好。大家把三个抽象的要素合起来。
  学生:上下是导体,中间是绝缘体。
  教师:这就是电容器模型。只要是两块相互靠近又彼此绝缘的导体,就构成了电容器。这个模型很简单,但是大家要从中体会物理学家们是怎样抽象出一个物理模型来的。
  在关于电容器概念的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只是将电容器的概念表述和物理模型直接告知学生,而后展示实际生活生产中常用的电容器器件。但是这些真实的小器件因为看不到内部结构而较难与电容器的概念及模型联系起来,学生缺乏直观、可视化的信息源,只能机械地记忆概念表述及模型。而采用上述建模教学策略,通过两个铝盆和中间的塑料薄膜演示储存电荷的实验,不仅形象生动,使学生对电容器的概念及模型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引导学生经历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出模型的过程,体会了建模思想,给予学生更全面的思维锻炼。
  二、从实验到规律建模教学策略初探
  物理规律是物理教学中的另一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先展示相应的演示实验或学生探究实验,而后引导学生从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实验结论,并用科学的语言表述成为物理规律,该过程同样是一个建模教学的过程。
  但在实际物理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建模意识,使得学生对于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是如何设计的,如何从实验到模型的过程不太清楚,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相关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提出以下从实验到规律的建模教学策略与流程。第一步,提出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想,尝试建立初步的理论模型。第二步,根据猜想的理论模型,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尝试提出实验验证方案。第三步,进行演示或探究实验。第四步,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理论模型是否得到了检验。第五步,回顾整个从实验到物理规律的建模过程,总结一般性的建模与实验设计思路。
  下面同样以笔者在高二年级讲授的一节公开课《了解电容器》相应片断为例,阐释上述规律建模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前面学过,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都跟它的比值量无关。那么,电容大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大家能否根据电容器的这个模型符号猜测一下?
  学生1:从这个模型符号看,我猜跟两个板的距离有关。
  学生2:我觉得两块板长点短点可能不同。(教师:用物理量怎么表示)正对面积。
  教师:很好!还跟什么有关?提示一下,大家看电容这个模型符号,中间是空的吧?   学生3:中间如果加一些物质,可能电容也会变化。
  教师:非常好!大家根据电容器模型进行的猜想很棒!猜想需要检验,我们还是用这个铝盆实验,一起想想,你们说的各个模型影响要素,都该怎么改变和测量?
  学生:用控制变量法。面积S的改变,可以让上下两个盆错位越来越大。研究距离的因素,就把两个盆拿远一点。中间加物质,要不就垫进去一本书吧。电容的大小……不知道。
  教师:很好,下面我就按照大家说的方案试试看。电容的大小也是有工具可以测量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表。(屏幕上投影出一个具有测电容功能的数字多用电表,教师通过单位引导学生,找出测电容时选择开关所在的位置)
  (实验过程略)
  教师:从刚刚各次电容的读数,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两极板的正对面积越大,电容越大;而两极板距离越大,电容越小。极板间不同物质也会影响电容大小,但怎么影响就不好说了。
  教师:说得很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定性的影响电容大小的物理模型。但是,物理模型应该是定量化的才更为准确,此处我们仪器条件有限无法进行精确实验,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跟两板的正对面积成正比,跟绝缘物质的介电常数成正比,跟板间距离成反比(边讲边板书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整个建模的过程。最开始我们是怎样?
  学生:从电容器的符号模型中猜想影响因素。(教师:很好,接着呢?)接着我们就想该怎样在实验中测出这些影响因素。
  教师:这就是设计实验方案了,然后我们做了什么?
  学生:按照方案设计实验,最后是检验猜测的模型与实验数据是不是相符。
  教师:很棒!物理学里面很多物理规律模型都是通过类似的思路建构出来的,同学们要慢慢体会这种研究的思想和方法。
  上述教学片断呈现了关于电容器影响因素规律建模教学的过程。在关于这一规律的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并不进行演示或探究实验,而是直接将规律告知学生,学生只能靠机械记忆和后续的大量做题来巩固对规律的理解,有时甚至会将公式中面积与距离的位置颠倒,这正是缺乏感观刺激记忆不牢的表现。根据前述从实验到规律的建模教学流程开展的上述教学,引入了铝盆探究实验,从理论模型的猜想到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再到模型的检验,学生成为课堂思维的主体,所建立的模型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而非教师灌输进去的,学生理解得更为深刻。
  三、结束语
  本文结合《了解电容器》一节课相应的教学片断,初步探讨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从实验到概念、从实验到规律开展建模教学的策略与流程。应当看到,当前物理考试往往是以物理模型为考查的核心,而模型的理解与认识,依赖于大量做题,只是一种机械记忆的形式,容易在头脑中混淆,值得警惕。我们倡导积极开展从实验到概念、规律的建模教学,一方面,形象直观的实验带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模型建构者经历了整个建模的过程,真正认识了模型的来龙去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2]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
其他文献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划的通知》(辽政办发[2003]57号)要求,笔者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和省教育厅联合组成的评估验收组于2012年9月17日至11月7日,对抚顺市、铁岭市、朝阳市和葫芦岛市的7个县(市、区)“双高普九”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和实地调研。听取了各县(市、区)分管教育副县长所做的工作情况汇报,现场评估检查了不同类区的70所普通初中和小学,以及各县(市、区)所属的素
期刊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属的公立学校,坐落于灵秀的金鸡湖东,学校占地面积40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 500平方米,设计规模为8轨48班。学校于2010年9月1日正式开学,目前有36个班,共1 600名学生。  “集方圆之慧,筑幸福之洲”,我校立志秉承“智圆行方”的学校校训,以“博采众长”“教及四方”“学遍五洲”作为学校三风,将童画创作定位为立校特色。现代的教育设施,优雅的校
期刊
一、数字校园的内涵  1.数字校园的定义  数字校园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这种新型的开放式教育环境提供了适应学习者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能够创新地运用和创造资源。数字校园环境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服务下,强调
期刊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原成都市龙泉中学)创办于1944年,系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于2006年着力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规划与建设。近5年育人质量一年一个台阶,已跻身省市名校前列。  纵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飞速提高与社会声誉的与日俱增,我们发现这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紧密相关,更是与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密不可分。现将学校实施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管理与应用情况归结如下。  一
期刊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无疑成为学生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使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难觅踪影,呈现出学生合作展示的积极学习状态。但在实践操作中,普遍存在分工而不合作、展示流于形式、表面热闹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热情降低。如何正确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突破上述困境,关键是从合作学习的深层次去探究实践。  一、巧妙分工,优化小组内部组织结
期刊
匡爱红,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曾获镇江市首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扬中市首届“十佳教学能手”,扬中市首批“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材实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任扬中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扬中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正校级督学,扬中市教育局督导科科长。  :匡校长,您好!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成立于2011年7月,是一所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学校。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贵校依托哪些条件,创
期刊
所谓特色数据库,是指图书情报机构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某一学科、专题、地域特色文化、人物等为研究对象,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分析、评价、整理、存储,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化要求,建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数据库。日本学者香山健一说:“从文明的角度看,进步基于差别,单调就是死亡,再生于对比之中。”“万物莫不相异”,没有个性就没有事物,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发展。少儿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编者按:  成都市金沙小学(以下简称金沙小学)位于成都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羊区,青羊区是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区。金沙小学借势崛起,走出了一条具有开放性、国际性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之路。  钟樱,现任成都市金沙小学校长。曾获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劳动模范、成都市首批特级校长以及成都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她发表的多篇论文和参与的多项研究课题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主编
期刊
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笔者在用好课本实验的同时,还敢于质疑课本实验的不足,合理利用现有的仪器和代用品,成功改进和设计了一些化学实验装置[1]。  改进和设计化学实验,笔者常以发明创造学上的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模仿法等技法为基础,然后灵活利用组合法、移植法、替换法、缩小法、逆向法等技法去改掉缺点、落实希望。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实验创新,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201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
期刊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笔者携外甥女去逛新华书店,在琳琅满目的故事书中,她挑选了一本图画书坐在那里看,而且越看越着迷。笔者对她的反常行为感到很惊奇,走过去翻开封面一看,原来是一本由美国知名的童书作家米歇尔·努森写的《图书馆狮子》。书中生动活泼的图画,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引起了外甥女极大的阅读兴趣。因为职业的原因,笔者将这本书一连看了多遍,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狮子的求知若渴、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