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互影响距离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穆尔提出的,它作为远程教育重要的理论之一,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学习者分析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为学习者的独立学习提出新的视角,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文章通过对交互影响距离理论的理解与分析,基于对话、结构、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的核心概念及其关系,浅谈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对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者分析的启示。通过对对话、结构的合理设计,确定交互距离的大小,进而影响到学习者的自治程度,照顾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得以体现。
关键词:交互影响距离理论;网络课程;学习者分析;交互距离;学生自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8-0063-03
一、交互影响距离理论
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又称为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穆尔在1972年提出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在魏德迈独立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对话、结构、交互距离、学生自治的概念并解释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为远程教育的独立性学习提出新的视角,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1.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
穆尔在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中,把远程教育的结构确定为两个维度: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远程教育中想要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不仅要跨越教师和学生间存在的物理和地理等“外在距离”,还要解决他们因心理问题和传播带来的通信障碍等“内在距离”。交互距离这一维度由对话D(Dialogue)和结构S(Structure)两个变量来控制,因此交互距离大小可以当作是由D和S变量控制的函数,即: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其中,对话D用来说明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否有交流和互动,以及给对方带来的影响。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对话用 D表示,反之则用-D表示。结构S用来说明对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设计的灵活性,如果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设计高度结构化,用 S表示,说明其难以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S则说明结构灵活,可以适应各类学习者的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交互距离的大小与D、S有如下关系:随着对话D程度的升高、结构S变化的灵活,交互影响距离是逐渐减小的,即在 D、-S时交互距离最小。随着对话D程度的降低、结构S最灵活时,交互影响距离是逐渐增大的,即在-D、-S时交互距离最大。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的函数关系和变量取值如表1所示。
交互影响距离理论的第二个维度是学生自治。这一维度则体现了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它是由学习者自己来决定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评价。其中,自主用A表示,不自主用N表示。这样就有了学生自治程度最强的AAA和学生自治程度最弱的NNN。在《远距离教育基础》一书中,穆尔用三维关系图展示了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的关系,即对话、结构、自主性对交互距离的影响,如图1所示[1]。可以发现学生自治与交互距离的关系:交互距离越小,学生的自主性越弱,独立性越低;交互距离越大,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独立性越高。学生的自主程度受到交互距离的影响,而交互距离取决于对话和结构这两个变量的取值。
2.交互影响距离理论的现实意义
穆尔的这一交互影响距离理论是对远程教育过程中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两个维度的具体描述,可以认为远程教育模式是一个函数,这个函数可以表示为:远程教育=F(交互距离,学生自治),由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这两个变量来控制。而交互距离的大小又由对话和结构来控制,即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综上可得关于远程教育的函数模型:远程教育=F(交互距离,学生自治)=F(f(对话,结构),学生自治)。
穆尔在一篇访谈中曾经提到,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为远程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个框架,对教学决策的合理化有很大帮助[2]。这一理论涵盖学习者特点和教学系统设计等多个方面,对教学设计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从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到现代远程教学,从传统教学的课程设计到在线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都涉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都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设置有正确的把握,都存在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内在距离”,都要求对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正确分析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在穆尔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当中有所体现,理论中对学生自治、对话、结构、交互距离概念的界定与其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类别的教学设计诸如传统教育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学科课程设计、网络课程设计等等,尤其对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意义。
例如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即学生自治程度,体现的是教学设计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通过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的“对话”、课程内容设计的结构性,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针对不同需要、能力、个性和心理特征的学习者,建立相应的“对话”——即双向通信机制,设计相应的“结构”——即适合他们的课程计划,从而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使学习者获得最优的选择和最大限度的发展[3]。
二、交互影响距离对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者分析的启示
在线学习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而网络课程又属于在线学习的范畴,即远程教育包含在线学习,在线学习可以由网络课程来呈现。因此,网络课程的设计必然基于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作为远程教育重要的理论之一,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学习者分析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对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传统教学系统设计中对学习者的分析,交互影响距离理论更适用于对网络课程设计环节中的学习者分析。下面,笔者将结合交互影响距离理论浅谈个人对网络课程设计中对学习者分析的启示。
1.對网络课程的认识
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网络课程。《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4]。武法提在《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一文中也认为,网络课程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当然,对网络课程的定义,国内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尚未有一个一致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网络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网络” “课程”。它是课程,满足课程的内涵:课程是知识、课程是活动、课程是经验。然而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它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也可以独立于网络教学平台。除了知识的传授,网络课程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包含丰富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是与传统课堂相对立的,伴随信息技术的更新,网络课程设计的资源多样、交互及时、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有可能颠覆传统课堂。 2.对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者分析的启示
根据以上对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用于传授某一门课程知识的教学活动,既然包含教学活动,就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整体指导和规划,涵盖多个层面。网络课程的设计作为网络课程开发、实施的前提,在整个网络教学环节中占据重要地位。用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首推迪克-凯瑞模式,该模式作为第一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就是在迪克-凯瑞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史密斯-雷根模式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环节:教学分析、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5]。
但是,网络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习者个体从群体分离出来,更多的是能根据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为其提供个别化、個性化的学习情境。因此,它需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尤其是对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或学生自治程度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前文对交互影响距离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程度的关系:交互距离越小,学生的自主性越弱,独立性越低;交互距离越大,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独立性越高。学生的自主程度受到交互距离的影响,而交互距离取决于对话和结构这两个变量的取值。网络课程的设计要对学习者进行正确分析,如果学习者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或自治程度强,就可以使其交互距离增大。在设计“对话D”时,可以相对减少交互程度,在设计“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S”时相对灵活,即函数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取值在(-D,-S)。这样便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相反,如果学习者的自主性或学生自治程度很弱,就要减小交互距离。在设计“对话D”时,就要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在设计“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S”时具有较高的结构化,即函数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取值在( D, S)。通过减小交互距离,减少自主性或自治程度弱给学习者带来的障碍,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特点,这样便于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然而,网络课程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者通过对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升学习者的自治程度,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应该如何设计对话和结构呢?根据对话和结构这两个变量对交互距离的影响,交互距离的大小与对话D、结构S有如下关系:随着对话D程度的升高、结构S变化的灵活,交互影响距离是逐渐减小的,即函数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中取值( D,-S)时交互距离最小。随着对话D程度的降低、结构S最灵活时,交互影响距离是逐渐增大的,即函数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中取值(-D,-S)时交互距离最大。因此,为了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应该在设计“对话D”时,相对减少对话程度,在设计“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S”时相对灵活。
综上所述,一个高度自主的对话和结构的设计,会给自治程度较弱的学习者带来负面影响。相反,对那些自主性强的学习者,如果使用结构性强的对话和结构设计,则不利于学习者原本自主性的施展。交互距离与学生自治理论给教学设计人员最大的启示,就是通过进行对话、结构的合理设计,确定交互距离的大小,进而影响到学习者的自治程度。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最佳选择就是能够依据学习者特点,照顾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2]钟志贤,黄林凯,范艳敏等.远程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访远程教育专家Michael G.Moore[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4-18.
[3]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4):20-24,43.
[4]梁林梅,杨九民.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编辑:鲁利瑞)
关键词:交互影响距离理论;网络课程;学习者分析;交互距离;学生自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8-0063-03
一、交互影响距离理论
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又称为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穆尔在1972年提出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在魏德迈独立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对话、结构、交互距离、学生自治的概念并解释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为远程教育的独立性学习提出新的视角,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1.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
穆尔在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中,把远程教育的结构确定为两个维度: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远程教育中想要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不仅要跨越教师和学生间存在的物理和地理等“外在距离”,还要解决他们因心理问题和传播带来的通信障碍等“内在距离”。交互距离这一维度由对话D(Dialogue)和结构S(Structure)两个变量来控制,因此交互距离大小可以当作是由D和S变量控制的函数,即: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其中,对话D用来说明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否有交流和互动,以及给对方带来的影响。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对话用 D表示,反之则用-D表示。结构S用来说明对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设计的灵活性,如果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设计高度结构化,用 S表示,说明其难以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S则说明结构灵活,可以适应各类学习者的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交互距离的大小与D、S有如下关系:随着对话D程度的升高、结构S变化的灵活,交互影响距离是逐渐减小的,即在 D、-S时交互距离最小。随着对话D程度的降低、结构S最灵活时,交互影响距离是逐渐增大的,即在-D、-S时交互距离最大。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的函数关系和变量取值如表1所示。
交互影响距离理论的第二个维度是学生自治。这一维度则体现了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它是由学习者自己来决定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评价。其中,自主用A表示,不自主用N表示。这样就有了学生自治程度最强的AAA和学生自治程度最弱的NNN。在《远距离教育基础》一书中,穆尔用三维关系图展示了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的关系,即对话、结构、自主性对交互距离的影响,如图1所示[1]。可以发现学生自治与交互距离的关系:交互距离越小,学生的自主性越弱,独立性越低;交互距离越大,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独立性越高。学生的自主程度受到交互距离的影响,而交互距离取决于对话和结构这两个变量的取值。
2.交互影响距离理论的现实意义
穆尔的这一交互影响距离理论是对远程教育过程中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两个维度的具体描述,可以认为远程教育模式是一个函数,这个函数可以表示为:远程教育=F(交互距离,学生自治),由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这两个变量来控制。而交互距离的大小又由对话和结构来控制,即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综上可得关于远程教育的函数模型:远程教育=F(交互距离,学生自治)=F(f(对话,结构),学生自治)。
穆尔在一篇访谈中曾经提到,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为远程教育的研究提供一个框架,对教学决策的合理化有很大帮助[2]。这一理论涵盖学习者特点和教学系统设计等多个方面,对教学设计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从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到现代远程教学,从传统教学的课程设计到在线学习的网络课程设计,都涉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都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设置有正确的把握,都存在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内在距离”,都要求对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正确分析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在穆尔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当中有所体现,理论中对学生自治、对话、结构、交互距离概念的界定与其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类别的教学设计诸如传统教育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学科课程设计、网络课程设计等等,尤其对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意义。
例如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即学生自治程度,体现的是教学设计中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通过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的“对话”、课程内容设计的结构性,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针对不同需要、能力、个性和心理特征的学习者,建立相应的“对话”——即双向通信机制,设计相应的“结构”——即适合他们的课程计划,从而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结构,使学习者获得最优的选择和最大限度的发展[3]。
二、交互影响距离对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者分析的启示
在线学习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而网络课程又属于在线学习的范畴,即远程教育包含在线学习,在线学习可以由网络课程来呈现。因此,网络课程的设计必然基于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交互影响距离理论作为远程教育重要的理论之一,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学习者分析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对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于传统教学系统设计中对学习者的分析,交互影响距离理论更适用于对网络课程设计环节中的学习者分析。下面,笔者将结合交互影响距离理论浅谈个人对网络课程设计中对学习者分析的启示。
1.對网络课程的认识
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网络课程。《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4]。武法提在《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一文中也认为,网络课程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当然,对网络课程的定义,国内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尚未有一个一致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网络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网络” “课程”。它是课程,满足课程的内涵:课程是知识、课程是活动、课程是经验。然而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它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也可以独立于网络教学平台。除了知识的传授,网络课程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包含丰富的教学活动。网络课程是与传统课堂相对立的,伴随信息技术的更新,网络课程设计的资源多样、交互及时、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要,有可能颠覆传统课堂。 2.对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者分析的启示
根据以上对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用于传授某一门课程知识的教学活动,既然包含教学活动,就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整体指导和规划,涵盖多个层面。网络课程的设计作为网络课程开发、实施的前提,在整个网络教学环节中占据重要地位。用于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首推迪克-凯瑞模式,该模式作为第一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模式,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就是在迪克-凯瑞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史密斯-雷根模式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环节:教学分析、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5]。
但是,网络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习者个体从群体分离出来,更多的是能根据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为其提供个别化、個性化的学习情境。因此,它需要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准确分析,尤其是对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或学生自治程度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前文对交互影响距离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交互距离和学生自治程度的关系:交互距离越小,学生的自主性越弱,独立性越低;交互距离越大,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独立性越高。学生的自主程度受到交互距离的影响,而交互距离取决于对话和结构这两个变量的取值。网络课程的设计要对学习者进行正确分析,如果学习者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或自治程度强,就可以使其交互距离增大。在设计“对话D”时,可以相对减少交互程度,在设计“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S”时相对灵活,即函数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取值在(-D,-S)。这样便于学习者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相反,如果学习者的自主性或学生自治程度很弱,就要减小交互距离。在设计“对话D”时,就要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在设计“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S”时具有较高的结构化,即函数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取值在( D, S)。通过减小交互距离,减少自主性或自治程度弱给学习者带来的障碍,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特点,这样便于学习者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然而,网络课程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者通过对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升学习者的自治程度,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应该如何设计对话和结构呢?根据对话和结构这两个变量对交互距离的影响,交互距离的大小与对话D、结构S有如下关系:随着对话D程度的升高、结构S变化的灵活,交互影响距离是逐渐减小的,即函数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中取值( D,-S)时交互距离最小。随着对话D程度的降低、结构S最灵活时,交互影响距离是逐渐增大的,即函数交互距离=f(对话,结构)中取值(-D,-S)时交互距离最大。因此,为了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应该在设计“对话D”时,相对减少对话程度,在设计“教学计划与课程结构S”时相对灵活。
综上所述,一个高度自主的对话和结构的设计,会给自治程度较弱的学习者带来负面影响。相反,对那些自主性强的学习者,如果使用结构性强的对话和结构设计,则不利于学习者原本自主性的施展。交互距离与学生自治理论给教学设计人员最大的启示,就是通过进行对话、结构的合理设计,确定交互距离的大小,进而影响到学习者的自治程度。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设计,是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最佳选择就是能够依据学习者特点,照顾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使他们的个性特征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基更.远距离教育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6.
[2]钟志贤,黄林凯,范艳敏等.远程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访远程教育专家Michael G.Moore[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4-18.
[3]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4):20-24,43.
[4]梁林梅,杨九民.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