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三角垂帐纹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l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三角垂帐纹在佛教艺术中大量存在且历史悠久,其形式演变存在一定规律。本文首先考察了三角垂帐纹的起源、形式演变及实物参照,接着对其在壁画中出现的位置及其象征含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又讨论了莫高窟藻井的象征含义,认为其结合了中国世俗建筑的藻井、印度佛教的伞盖以及中国的伞盖之象征含义,体现着人们的崇敬和供养,暗示着佛教石窟神圣的空间。
  【关键词】 三角垂帐纹;藻井;伞盖;莫高窟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62-02
  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的倒三角形装饰纹样,通常称作三角垂帐纹。目前所见研究中,除陈振旺在博士论文中对藻井处的垂帐纹进行过简单分类外鲜有讨论[1]。三角垂帐纹是一种形式相对简单的装饰纹样,在佛教艺术中大量存在,且历史悠久。本文作为对三角垂帐纹的初步整理分析,拟将研究对象划定在莫高窟,一方面因为莫高窟存在大量此类纹样,另一方面莫高窟时间跨度长,纹样形式变化具有明显规律。
  一、莫高窟三角垂帐纹起源及形式演变
  追溯佛教东传路径,在印度佛教艺术中可以发现类似纹样的身影:桑奇大塔浮雕中多处可见三角纹样,犍陀罗雕塑的佛龛边缘、建筑下沿、造像头光外缘等处也常见接续排列的三角纹样。自西向东,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也可见少量三角装饰纹,如38窟西壁壁脚及135窟穹窿下边缘都绘有交替出现的柱纹及三角纹装饰带,80窟主室南壁经变图边框上部也饰有黑色倒三角纹。而中国本土墓室壁画中此类纹样少见,这一纹样应为佛教艺术所独有。虽然这种纹样在印度及克孜尔佛教艺术中都有发现,但都不及莫高窟中数量之多,可以推测这类纹样是由印度传入后,经中国本土改造后逐渐流行的。
  通过整理,莫高窟三角垂帐纹分为三型:a型为单层三角形连续构成;b型在a型的基础之上相错叠加一层而成;c型同b型皆为双层三角形,其差别在于b型纹样在整体垂帐纹中占比较大,而c型常为钝角三角形,在整体垂帐纹中占比较小,且其下经常饰有大量璎珞、流苏等缀饰(图1)。考察各个时期的三角垂帐纹图案,可以发现明显演变规律,a型主要出现在北凉至北周早期,是垂帐纹中的主要纹饰,常与垂带纹搭配,装饰效果朴素;b型贯穿了北周至初唐阶段,常与垂鳞纹一同出现,b型纹在垂帐纹中仍处于主要位置,但占比较a型已经有所缩减;盛唐以后直至宋代,c型较为常见,c型三角垂帐纹在垂帐纹中已经退居次要位置,而与之搭配的各种璎珞缀饰等则占据了主要装饰地位,效果非常华丽。
  二、图像与实物
  敦煌壁画中的三角纹样通常出现于佛像的伞盖边缘,其形象是对于纺织品的模仿,因此被归为垂帐纹的一种。大英博物馆藏斯坦因带回的敦煌纺织品中,一件编号为MAS.885的帷幔保存十分完整,帷幔上部宽边上钉有挂襻,下部分为两层,底层是各种织物拼接成的布帷,上层以布片、布条装饰于宽边之下,其中最上层的三角形饰片,正是与三角垂帐纹所对应的实物。这些三角形饰片相互叠压、连缀在一起,形成层次分明的装饰带,有些底部缝有布料做成的绳结、囊或其他坠饰,十分华丽。此件帷幔年代应为晚唐到五代之间,而莫高窟晚唐161窟的藻井外圈垂帐装饰的各部分都能与这件帷幔各部件相对应。帷幔长28.5cm,宽46.2cm,从尺寸来看,可能用于装饰大型伞盖或用作供桌的桌帷。另一件编号为L.S.620的彩绘麻布伞盖亦保存完整,年代在7-9世纪左右。伞盖四周绘有一圈双层叠加的三角形纹样,內有莲花纹装饰,三角纹样下部绘系于其上的装饰,有绳结、垂带、流苏、珠串等,可与上文中的c型三角垂帐纹对应。此件织物的用途可能是在一些佛教大型节日或仪式中悬于佛像像顶的,可与日本法隆寺藏木质彩绘的方形华盖进行参照,这件木质华盖四缘刻绘布帷,其上饰以垂鳞纹及三角垂帐纹,由此可推测麻布伞盖悬挂后的具体结构,其盖顶四角的挂襻应为悬挂之用。这两件实物遗存为我们提供了佛教壁画雕塑艺术中三角纹样的现实原型,即织物上的三角形布片装饰。
  三、三角垂帐纹出现的位置及其象征含义
  莫高窟壁画中三角垂帐纹出现的位置较为固定,常见于伞盖垂幔处、藻井四周及四壁上部。伞盖处的三角形饰主要绘于伞盖盖顶边缘处,如北魏251窟北壁的伞盖图像、隋314窟东壁北侧的伞盖图像上都有较为醒目的三角垂帐纹装饰,中晚唐以后伞盖图案趋于华丽,三角垂帐纹虽不再占据主要位置,但依然存在,如中唐112窟南壁的伞盖图像。藻井的最外侧一圈常饰有类似伞盖周围垂帐的装饰纹样,可统称为垂帐纹,三角垂帐纹就包括在其中。例如隋311窟的藻井图案,内部为莲花纹样,外圈装饰则类似垂帐,自内向外分别d绘垂鳞纹、b型三角垂帐纹,以及下层的黑色垂幔,其中三角垂帐纹在藻井边饰中占据主要地位。四壁上部,四披最下部三角垂帐纹装饰也十分常见,但形式上较伞盖藻井处简洁。这种纹样还见于中心柱上端,如隋代303窟中心柱顶端的垂帐纹装饰。此外,在经变画中的帐或屋檐下也可见三角形垂帐纹样,中晚唐以后,某些台、案的四面围饰处,佛光最外圈装饰处也能少量看到三角垂帐纹,如中唐158南壁说法图就是这种情况。
  三角垂帐纹的位置应有特定使用规则。这种装饰来源于现实中的垂幔实物,而其在壁画中的位置是同其在现实中的功用相吻合的,伞盖、桌案、帐前的三角垂帐纹装饰自不必说,而藻井、四壁上部及中心柱等位置的使用,则可以看作是其现实功用在壁画艺术中的延伸。三角垂帐纹通出现在洞窟较高处,或佛像周围,结合三角垂帐装饰在现实中的使用,可以判断在壁画中,它的出现通常代表着神圣与尊贵的人物或场所,同时也体现着信徒们的尊敬与礼拜。
  四、藻井的象征含义
  藻井图案同伞盖的形式之间有密切关联,敦煌藻井图案也一直被认为是华盖(或伞盖)的象征。白化文《汉化法器服饰略说》一书中就提道:“中国古建筑学家对宗教和非宗教建筑一视同仁,一概称之(宝盖)为藻井”[2]。但对于这二者间具体的关联与内涵的转变却少有讨论。藻井是我国木构建筑的一种特有结构,也被称为“中霤”,藻井在汉代已经成为一种形制较成熟的建筑部分。藻井曾是人们祭祀的对象,汉代班固《白虎通德论》中有“六月祭中霤。中霤者,象土在中央也。”[3];王充《论衡》中也记载有“五祀报门、户、井、灶、室中霤之功”[4]。藻井的使用在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稽古定制 · 唐制》记载有唐代王公以下的屋舍不许使用重拱、藻井的规定。《宋史 · 舆服志》也有类似的规定。可见藻井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地位和权利的象征。   伞盖可分两部分分析,一是印度佛教艺术中的伞盖象征含义,二是中国本土的伞盖象征含义。在印度佛教艺术中,伞盖经常出现在佛塔,佛陀的顶部,表示对于佛陀的供养与尊敬。就其形式来看,通常为较单纯简洁的圆形弧盖,其下连有伞柄。有时会叠加成多层,或在佛塔上装饰多于一个的伞盖来表示敬仰。而在中国世俗世界中,伞盖也被作为神圣和权利的象征。汉墓壁画中常见的西王母图像头顶常绘有伞盖。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中,御龙前行的墓主人头顶亦绘有一悬空伞。《步辇图》中唐太宗身后仕女手中也舉有一红色伞盖。但世俗艺术中的伞盖形式较简单,多为整片单色织物制成,伞角缀有简单绳结,无过多装饰。佛教艺术中也可见到此类伞盖,但通常与身份较尊贵的供养人一同出现,如在巩县石窟的帝后礼佛图浮雕中,就可以看到皇室贵族官员礼佛的队列,每人身后都有一仕女举伞盖,伞盖的形制因身份尊卑稍有差异,但总体来说较为简洁。中国世俗中的伞盖多用于帝王和贵族官员出游或举行典礼时,是其权利、地位、尊贵身份的象征。而在佛教艺术中,用于佛陀的伞盖则更为华丽,通常饰有帷幔、璎珞、流苏等。
  敦煌莫高窟的藻井,是对规格较高的世俗建筑部件的模仿(这种佛教寺院模仿皇室建筑的例子,可见《洛阳伽蓝记》中说永宁寺的佛殿“形如太极殿”)。而藻井在世俗世界中作为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最华丽的装饰部件,甚至是人们祭祀的对象,当其被用于佛教建筑时,其中体现的思想仍然有所保留,并与佛教的教义有所交融。藻井因其所在位置为石窟的正中上方,而其形式也十分接近平顶四方形的伞盖,其含义同伞盖一样都包含有敬重之意。藻井与伞盖地结合在莫高窟中得到了体现,处于窟顶正中位置的藻井图案,不仅继承了藻井一贯的内涵——暗示着这个空间的尊贵和神圣,而其对伞盖的模仿也融合了印度佛教及中国本土世俗世界中伞盖自身的尊敬之意,其极尽华丽的装饰体现着人们对于佛陀,及佛陀所在空间的供奉和崇敬之心意。而饰于四壁上部的垂幔纹样则可能是对于藻井图案的延伸——将整个窟的顶部作为一个更大的伞盖,或帐,这些装饰暗示了伞盖四周的垂幔,使信徒进入其中,就如同与佛陀共处于一个伞盖之下,仿佛进入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神圣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振旺.隋及唐前期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8.
  [2]白化文.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9-70.
  [3](汉)班固.白虎通德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4-15.
  [4](汉)王充.论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53.
  作者简介:
  兰萌,女,汉族,陕西西安人,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术史。
其他文献
【摘要】 当代社会“环保与健康”概念的提出,使让传统草木染工艺逐渐回归到大众视线里来。草木染的独特的色彩和安全、无污染的技术形式,其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是我国民间工艺的宝贵遗产。传统草木染需要创新形式,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历史文化底蕴的支持,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支持和发展的。我国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民族性,而这种民族性正是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草木染只是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一种,但通过它
期刊
【摘要】 随着图像印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也日益加深。文化传播的载体正逐渐由文字向图像方面进行转变。视觉传达设计能够呈现在人们视线中的不仅只是颇具美感的图像,在这些图像当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不同年代的图像反映着不同时期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习惯。本文对视觉传达设计和文化传播的内涵,以及文化传播在视觉传达中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就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化传播的应用策略做出
期刊
【摘要】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初探索,“熊猫丛书”成功地将中国文学带给世界。运用勒菲佛尔提出的影响翻译的三因素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三个方面对“熊猫丛书”英译本的选材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多元视角下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除文字层面外,还要积极构建文化身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传播机制。  【关键词】 勒菲佛尔;熊猫丛书;翻译选材和策略;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I046
期刊
【摘要】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着独特的含义。中国的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理论修养是进行书法创作的文化基础,是促进书法创作的重要助力。书法理论修养对创作的作用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综合效果的全面展示。因此有必要对书法理论修养对创作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了书法理论修养的概念,提出了如何在书法创作中体现书法理论修养的价
期刊
【摘要】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和其他一些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有很大不同,而在政治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也有很大不同。从秦汉开始,中华文明一直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并且,中华文化的五千年历史一直传承至今。本文针对历史学与中国民族史进行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 历史学;中国;民族史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4
期刊
【摘要】 面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影响的逐渐深入,随之而来的政治文化冲击也逐渐加深。多元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顺应新时代的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更加努力地传承及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中华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方面也是面对相同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致力发展的。二胡音乐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之一,不光在国
期刊
【摘要】 砖雕是我国传统古建筑构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花戏楼砖雕的研究,结合古建筑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思考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 花戏楼;砖雕;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72-02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文化旅游强市背景下亳文化元素创新设计实践研究——以花戏楼砖雕装饰纹样为例;课题编
期刊
【摘要】 基于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会的研究内容,本文对《伊势物语》现存古、今版本展开梳理。在选取嵯峨本、参考小学馆《古典文学全集》的基础上,探讨使用搭建现代汉语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可行性。  【关键词】 嵯峨本;译本;平行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9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20
期刊
【摘要】 关于诗的可译性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然而,其中既有可译性成分,又需译者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使诗歌在异语世界重现诗意。本文以诗人史耐德英译中国寒山诗为例,借寒山诗在美国经典化的表现,着重分析寒山诗英译中史耐德的诗学处理方式、采取特定翻译策略的原因以及译文所呈现的效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英译提供借鉴意义,促进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在异语世界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 史耐德选译;诗学的重构;文本表
期刊
【摘要】 石涛山水画作为清朝改革派的代表作品,后人对其研究很多。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其山水画及其款识独树一帜。本文为“探析石涛与倪瓒山水画款识异同”,深入分析石涛山水画的款识与倪瓒的独特性。  【关键词】 石涛;倪瓒;山水画;款识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1-0070-02  据记载,早期的中国画的款识更多是一种解释说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