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我们各族人民奋斗和不断前进的精神源泉,伴随着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现如今,人们对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群众文化工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俨然成为了当前基层文化主管单位主要的工作内容及方向。加强群众文化创新建设工作,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群众文化工作进行了简要分析,立足于根本,结合新时期新时代的潮流发展,为今后群众文化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创新思考;改革措施
引言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有着精神支撑和方向指引的重要作用;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新时期具有文化吸引力的事业和产业,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去,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
一、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活动,源于群众,并服务于群众,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传播性,为群众的生活增添色彩、增加民族凝聚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相对处在滞后的阶段,长期如此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分析阻碍其发展的原因并探究解决办法。
1.1 群众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欠缺主观能动性发挥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居住环境发生了变迁,快节奏的生活让多数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区域群众文化活动了解甚少,重视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和积极性。此外,群众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本身相较于重视经济增长硬性指标、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的其它行业来说处于被动地位,严重造成了人民群众及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忽视了文化建设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精神文明城市具有推动作用,没有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所在,没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2 群众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
城市各地区群众文化建设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现象,以客观经济条件为界点,文化建设工作举办较为出众多彩的地区,都是经济基础雄厚、各类基础设施齐全的地区,因此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发展较为良好,相对于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地区,资源分配、人才储备等受限制因素较多,群众的文化活动项目十分有限。此外,资源共享使用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城区的图书馆、科技馆以及文化馆等方面,对于文化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宣传力度达不到所需,人民群众切实关心和有意向活动的组织策划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论是从资料积累、人才培养、宣传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力,因此,与高校建立联系组织文化活动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思考与改革措施
2.1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2.1.1 建立各地区规章制度
为了加强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认知的程度,首先需要开展地区的制度文化建设工作。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较好的群众文化氛围的形成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立足于地区实际条件,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建立培养良好的群众文化氛围,为文化建设所需的群众基础做铺垫。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对居民起到行之有效的约束规范作用。
2.1.2 完善各项机制
充分做好领导及各基层干部员工理论教育活动,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价值观念的培训工作,深刻落实并贯彻十九大会议报告精神,对群众文化在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中的重要地位予以肯定。制定、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协调统一政府、组织、群众以及机制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职能,共同推进文化发展。
2.1.3 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快地区文化建设的进程,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将优秀的人才注入文化建设工作中来,才能解决当前群众文化所面临的困境。积极开展文化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活动,更新思想意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多方面多层次引进人才,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和知识青年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队伍中,营造良好的文化建设工作环境,提高从业者的薪资待遇,确保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事业中去。
2.1.4 强化资金保障制度
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修筑组织文化活动的设施及场所,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注入。进行有偿服务积累,例如商业演出、文化商品产业开发等,大力开发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旅游产业,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2.2 打造品牌文化建设
2.2.1 品牌文化建设
结合地区各类文化交流融合,创建自身突出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品牌响应,加深群众认识。此外,还应加大文化宣传阵地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生活氛围和精神追求,重点在于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更好的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
2.2.2 加大网络文化建设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其特有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反馈之全等特点,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便捷,需要我们积极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各种微信公众号、微博认证以及网站贴吧论坛等窗口开展群众文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传播积极健康的正能量。
2.3 发挥高校引领作用
2.3.1 鼓励师生参与群众文化建设
高校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对周边地区群众文化活动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发展的共建,从而促使城市群众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品质更加优越。具体方式为与高校联系,鼓励师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積极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中,充分利用各地区现有的资源,组织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活动来满足居民不同的文化需求。此外,还应充分利用高校资源,鼓励专家学者走下讲台,走进社区,面向居民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帮助广大群众理解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引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文化活动中来。
2.3.2 建立大学生实践机制
高校通过选送相关专业优秀人才到各个地区进行实践工作,协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建设,完善人员配备,融入年轻思维模式,建立高校与社会沟通交流纽带,使学生的能力素养得到锻炼,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了专业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2.4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组织制定群众文化活动方案。完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定期召开研讨会议,解决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其次,政府组织建立交流活动,鼓励专家、学者走进群众开展文化建设专题演讲,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营造群众文化良好氛围,通过强化政府工作,进一步促进群众文化主体的平衡。最后,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到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来,使得文化建设工作朝着现代化、年轻化方向发展,既能保留继承传统文化方式的魅力,又能引进现代文化潮流,吸引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进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不断加深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工作,提高文化创新水平和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参考文献
[1]王楠.当前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与有效举措[J]青春岁月,2016(13).
[2]王晓娜.新时期推动文化创新的途径及要点[J].青年时代,2015(4):165-166.
关键词:群众文化;创新思考;改革措施
引言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复兴,有着精神支撑和方向指引的重要作用;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新时期具有文化吸引力的事业和产业,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人民群众中去,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
一、群众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群众文化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活动,源于群众,并服务于群众,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传播性,为群众的生活增添色彩、增加民族凝聚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相对处在滞后的阶段,长期如此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作用。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分析阻碍其发展的原因并探究解决办法。
1.1 群众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欠缺主观能动性发挥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居住环境发生了变迁,快节奏的生活让多数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区域群众文化活动了解甚少,重视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和积极性。此外,群众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本身相较于重视经济增长硬性指标、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的其它行业来说处于被动地位,严重造成了人民群众及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的现象,忽视了文化建设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精神文明城市具有推动作用,没有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所在,没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2 群众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
城市各地区群众文化建设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现象,以客观经济条件为界点,文化建设工作举办较为出众多彩的地区,都是经济基础雄厚、各类基础设施齐全的地区,因此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发展较为良好,相对于经济条件差一点的地区,资源分配、人才储备等受限制因素较多,群众的文化活动项目十分有限。此外,资源共享使用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城区的图书馆、科技馆以及文化馆等方面,对于文化信息资源的更新速度,宣传力度达不到所需,人民群众切实关心和有意向活动的组织策划还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论是从资料积累、人才培养、宣传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力,因此,与高校建立联系组织文化活动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思考与改革措施
2.1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2.1.1 建立各地区规章制度
为了加强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认知的程度,首先需要开展地区的制度文化建设工作。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较好的群众文化氛围的形成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立足于地区实际条件,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建立培养良好的群众文化氛围,为文化建设所需的群众基础做铺垫。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对居民起到行之有效的约束规范作用。
2.1.2 完善各项机制
充分做好领导及各基层干部员工理论教育活动,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价值观念的培训工作,深刻落实并贯彻十九大会议报告精神,对群众文化在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中的重要地位予以肯定。制定、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协调统一政府、组织、群众以及机制之间的关系,明确各部门职能,共同推进文化发展。
2.1.3 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快地区文化建设的进程,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将优秀的人才注入文化建设工作中来,才能解决当前群众文化所面临的困境。积极开展文化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活动,更新思想意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多方面多层次引进人才,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和知识青年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队伍中,营造良好的文化建设工作环境,提高从业者的薪资待遇,确保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事业中去。
2.1.4 强化资金保障制度
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修筑组织文化活动的设施及场所,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的注入。进行有偿服务积累,例如商业演出、文化商品产业开发等,大力开发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旅游产业,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
2.2 打造品牌文化建设
2.2.1 品牌文化建设
结合地区各类文化交流融合,创建自身突出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品牌响应,加深群众认识。此外,还应加大文化宣传阵地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生活氛围和精神追求,重点在于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更好的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
2.2.2 加大网络文化建设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其特有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反馈之全等特点,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便捷,需要我们积极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各种微信公众号、微博认证以及网站贴吧论坛等窗口开展群众文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传播积极健康的正能量。
2.3 发挥高校引领作用
2.3.1 鼓励师生参与群众文化建设
高校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对周边地区群众文化活动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发展的共建,从而促使城市群众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品质更加优越。具体方式为与高校联系,鼓励师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積极主动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中,充分利用各地区现有的资源,组织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活动来满足居民不同的文化需求。此外,还应充分利用高校资源,鼓励专家学者走下讲台,走进社区,面向居民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帮助广大群众理解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引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文化活动中来。
2.3.2 建立大学生实践机制
高校通过选送相关专业优秀人才到各个地区进行实践工作,协助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建设,完善人员配备,融入年轻思维模式,建立高校与社会沟通交流纽带,使学生的能力素养得到锻炼,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了专业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2.4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首先,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组织制定群众文化活动方案。完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定期召开研讨会议,解决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其次,政府组织建立交流活动,鼓励专家、学者走进群众开展文化建设专题演讲,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营造群众文化良好氛围,通过强化政府工作,进一步促进群众文化主体的平衡。最后,吸引年轻人积极参与到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来,使得文化建设工作朝着现代化、年轻化方向发展,既能保留继承传统文化方式的魅力,又能引进现代文化潮流,吸引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进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不断加深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工作,提高文化创新水平和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参考文献
[1]王楠.当前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与有效举措[J]青春岁月,2016(13).
[2]王晓娜.新时期推动文化创新的途径及要点[J].青年时代,2015(4):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