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守是个沉重的字眼,留守儿童牵动着社会的神经。他们的成长过程缺少关爱,身心发展问题凸显,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爱留守儿童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给力,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微笑和希望。
关键词:留守儿童 道德教育 思考
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身在家乡的孩子却因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又以道德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家庭道德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根本
1.唤回父母的教育责任
每一个孩子刚生下来时都是自然的原创,他们需要在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的人生保持原有的原创性。可见儿童对父母具有天生的依赖性,家庭亲情有助于儿童的成长,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因此,父母应当把对子女的监护责任放在首要位置。
2.寻找妥当的监护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综合素质高的家庭监护人能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模范和榜样作用,使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朝良性方向发展。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具备一定的道德和文化素质,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言传身教,并能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给予正面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父母应该将孩子交给文化水平较高、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较好的亲戚或家人监管,以此弥补家庭榜样教育的不足。
3.重视日常的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虽然与孩子相隔两地,但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效果更佳,因此,家长在与子女的联系过程中不能只谈生活、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满足情况,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并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反映,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疏导,让孩子确实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此外,父母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校道德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中坚
1.树立智育与德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树立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所持守的重成绩而轻道德的传统观念,将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标准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状态,以此弥补家庭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不足。
2.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教育要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儿童的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离开父母的孩子需要亲情的代偿,需要通过心理教育手段来补偿儿童的某些基本心理需要的缺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老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动态,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情感疏导,帮助学生排解情感上的困难和疑惑,保证其健康成长。
3.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
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和班主任应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和照顾,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并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盲点和不足,并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除此之外,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缺失的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需要职能部门长期不懈的努力。第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工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齐抓共管,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
关键词:留守儿童 道德教育 思考
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身在家乡的孩子却因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又以道德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家庭道德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根本
1.唤回父母的教育责任
每一个孩子刚生下来时都是自然的原创,他们需要在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的人生保持原有的原创性。可见儿童对父母具有天生的依赖性,家庭亲情有助于儿童的成长,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因此,父母应当把对子女的监护责任放在首要位置。
2.寻找妥当的监护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综合素质高的家庭监护人能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模范和榜样作用,使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朝良性方向发展。因此,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具备一定的道德和文化素质,能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言传身教,并能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给予正面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父母应该将孩子交给文化水平较高、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较好的亲戚或家人监管,以此弥补家庭榜样教育的不足。
3.重视日常的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虽然与孩子相隔两地,但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效果更佳,因此,家长在与子女的联系过程中不能只谈生活、仅仅关注孩子的物质满足情况,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并时时关注孩子的情感反映,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疏导,让孩子确实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此外,父母应当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校道德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中坚
1.树立智育与德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树立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所持守的重成绩而轻道德的传统观念,将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道德标准渗透到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育状态,以此弥补家庭对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不足。
2.重视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
教育要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儿童的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离开父母的孩子需要亲情的代偿,需要通过心理教育手段来补偿儿童的某些基本心理需要的缺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学校老师要和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动态,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情感疏导,帮助学生排解情感上的困难和疑惑,保证其健康成长。
3.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
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和班主任应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和照顾,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并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必须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盲点和不足,并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除此之外,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氛围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政策,切实履行政府职能,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这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保护和亲情上缺失的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法律、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需要职能部门长期不懈的努力。第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清理整顿校园周边小环境,营造和谐的社会大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工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齐抓共管,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