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幼儿园很多活动,教师们都要随时拍照。有些作为资料留存,有些上传到幼儿园网站,还有些洗印后用于《幼儿成长档案》。笔者随机到班级,在不告知教师观察内容的情况下,重点观察班上教师组织活动时如何分配组织者和拍摄者的角色,拍摄过程中是否打扰幼儿的活动,幼儿被打扰后能否继续之前的活动等。
大班:建构活动。几个幼儿想合作搭建医院,他们协商分工,过程中有商量,有争执,最终达成了一致,准备分头行动。班上的一位教师可能觉得幼儿商量、争执、妥协,最终能明确分T是社会性发展良好的表现,需要拍照。她拿来了相机,正在指导另一组游戏的教师也走了过来,指挥幼儿“把商量的过程再来一遍”。本来已经开始动手搭建的幼儿只好打住,听从安排,摆拍了几张。在玩其他游戏的幼儿一个接一个被吸引过来,参观了拍照的全过程,只剩五个幼儿还在坚持刚才的游戏。等到照片拍好,幼儿迟迟不散,教师一再强调“继续游戏”,围观的幼儿才回到原来的区域。
大班:“小吃店”游戏。该游戏角色有食客、营业员。食客先到自动柜员机上取钱(10以内数量的游戏币),冉到柜台挑选标着单价的点心券,然后到收银台结账。规则是一次花完所有的钱,买两样点心,营业员负责检查钱数和券值是否相符。这个游戏旨在引导幼儿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指导的重点应该放在柜台和收银台。笔者看到,一个幼儿在营业员那儿碰壁后,回到柜台,反复琢磨左手的6块钱和右手的3元煎饺券、4元包子券,万分不舍地把煎饺券放回去,换了2块钱的油条券,口中念念有词:6可以分成4和2。另一个幼儿精得很,先看好自己爱吃的早点券上的标价,把两张券的金额相加,得出总数,冉去取钱。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班上一位教师一直在收银台边督促营业员检查钱数、券值匹配情况,另一位教师则寻找“画面”准备抓拍,根本没有注意到柜台处幼儿的活动情况。可能认为幼儿“吃”的行为画面感更强,所以教师的镜头更多地聚焦在餐桌边。
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组织教师就“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否要拍摄影像资料”进行了讨论。
大多数教师认为,活动过程中拍摄影像资料不可常态化。有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拍的照片越多,他们的感受和体验就越少,对所拍目标的细节也记得越模糊。这就是“拍照效应”。作为一个拍客,他的“感受和体验”也许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幼儿活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介入的时机,才能发现幼儿新的兴趣点,才能了解不同幼儿和同一种材料的互动情况,同一个幼儿和不同材料的互动情况,从而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当教师不停地按下快门时,他的注意力无疑集中在拍照上了,对幼儿当下的活动反而关注得较少。
那么,怎样做既能满足家园沟通需要和资料收集要求,又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呢?教师们在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
1.家园沟通,求得理解。利用家长会告知家长:不管是用影像还是用文字记录幼儿活动,都是为了回顾、总结教学过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幼儿发展。影像资料具体形象,真实可感,但需要在现场即时拍摄,势必要投入人力。班级人手有限,不可能每一个活动都进行拍摄。文字资料的整理、上传可以在幼儿离园后进行,保证幼儿在园时教师能够更加专注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每班教师会根据本班情况决定拍摄密度、拍摄时间、拍摄内容,家长无须攀比哪个班级上传的图像多。家长可以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孩子活动情况,也可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了解班级活动动向和最新的幼儿教育资讯。
2.精心统筹,明确分工。学期初每班根据教学计划、园(班)特色活动和资料收集需要,初步拟定拍摄内容。每周根据活动安排确定拍摄时间、活动组织者和拍摄者。拍摄幼儿活动时,组织活动的教师应该专注于活动,不能分心于拍摄工作。拍摄者根据需要,选择典型画面,隐秘、快速拍摄,以不影响幼儿活动为原则。禁止为了拍摄效果让幼儿摆拍,禁止凶为拍摄影响幼儿的正常生活、学习。
3.家园配合,分工合作。《幼儿成长档案》中一些图片可以请家长帮助完成。家长和孩子共同生活时间长,可选择的拍摄素材更广泛,更有利于表现孩子的个性特征和多姿多彩的生活。而且,这样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大班:建构活动。几个幼儿想合作搭建医院,他们协商分工,过程中有商量,有争执,最终达成了一致,准备分头行动。班上的一位教师可能觉得幼儿商量、争执、妥协,最终能明确分T是社会性发展良好的表现,需要拍照。她拿来了相机,正在指导另一组游戏的教师也走了过来,指挥幼儿“把商量的过程再来一遍”。本来已经开始动手搭建的幼儿只好打住,听从安排,摆拍了几张。在玩其他游戏的幼儿一个接一个被吸引过来,参观了拍照的全过程,只剩五个幼儿还在坚持刚才的游戏。等到照片拍好,幼儿迟迟不散,教师一再强调“继续游戏”,围观的幼儿才回到原来的区域。
大班:“小吃店”游戏。该游戏角色有食客、营业员。食客先到自动柜员机上取钱(10以内数量的游戏币),冉到柜台挑选标着单价的点心券,然后到收银台结账。规则是一次花完所有的钱,买两样点心,营业员负责检查钱数和券值是否相符。这个游戏旨在引导幼儿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指导的重点应该放在柜台和收银台。笔者看到,一个幼儿在营业员那儿碰壁后,回到柜台,反复琢磨左手的6块钱和右手的3元煎饺券、4元包子券,万分不舍地把煎饺券放回去,换了2块钱的油条券,口中念念有词:6可以分成4和2。另一个幼儿精得很,先看好自己爱吃的早点券上的标价,把两张券的金额相加,得出总数,冉去取钱。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班上一位教师一直在收银台边督促营业员检查钱数、券值匹配情况,另一位教师则寻找“画面”准备抓拍,根本没有注意到柜台处幼儿的活动情况。可能认为幼儿“吃”的行为画面感更强,所以教师的镜头更多地聚焦在餐桌边。
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组织教师就“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否要拍摄影像资料”进行了讨论。
大多数教师认为,活动过程中拍摄影像资料不可常态化。有心理学家指出,人们拍的照片越多,他们的感受和体验就越少,对所拍目标的细节也记得越模糊。这就是“拍照效应”。作为一个拍客,他的“感受和体验”也许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作为一个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幼儿活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介入的时机,才能发现幼儿新的兴趣点,才能了解不同幼儿和同一种材料的互动情况,同一个幼儿和不同材料的互动情况,从而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当教师不停地按下快门时,他的注意力无疑集中在拍照上了,对幼儿当下的活动反而关注得较少。
那么,怎样做既能满足家园沟通需要和资料收集要求,又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呢?教师们在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
1.家园沟通,求得理解。利用家长会告知家长:不管是用影像还是用文字记录幼儿活动,都是为了回顾、总结教学过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幼儿发展。影像资料具体形象,真实可感,但需要在现场即时拍摄,势必要投入人力。班级人手有限,不可能每一个活动都进行拍摄。文字资料的整理、上传可以在幼儿离园后进行,保证幼儿在园时教师能够更加专注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每班教师会根据本班情况决定拍摄密度、拍摄时间、拍摄内容,家长无须攀比哪个班级上传的图像多。家长可以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孩子活动情况,也可以通过阅读文字资料了解班级活动动向和最新的幼儿教育资讯。
2.精心统筹,明确分工。学期初每班根据教学计划、园(班)特色活动和资料收集需要,初步拟定拍摄内容。每周根据活动安排确定拍摄时间、活动组织者和拍摄者。拍摄幼儿活动时,组织活动的教师应该专注于活动,不能分心于拍摄工作。拍摄者根据需要,选择典型画面,隐秘、快速拍摄,以不影响幼儿活动为原则。禁止为了拍摄效果让幼儿摆拍,禁止凶为拍摄影响幼儿的正常生活、学习。
3.家园配合,分工合作。《幼儿成长档案》中一些图片可以请家长帮助完成。家长和孩子共同生活时间长,可选择的拍摄素材更广泛,更有利于表现孩子的个性特征和多姿多彩的生活。而且,这样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