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满族民居文化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zxjzxjzxjzxjzx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族民居在很多层面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了其作为建筑物的一个范畴,更多的则是作为一种满族文化的载体。但是,如今的满族民居的保护却存在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究竟缘何?而我们又该如何去保护它们?
  关于满族民居的现存问题:
  关于满族民居的现存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论述:1.在民居的修复以及保护等问题上规划滞后;2.时间范畴上导致的年久失修;3.资金的匮乏;4.关于档案的缺失5.人们的对于文化的认识程度不够从整个全面宏观来看,不仅仅是满族民居,中国很多的古城及传统建筑和民居都存在这样一个情况——在民居的修复及保护等问题上存在规划滞后的问题。比如很少或尚未出台有关满族民居保护的条例及保护规划。
  同时,时间范畴上,建筑物本身具有不断的损毁属性,而由于资金的匮乏补充不够,及相关档案的缺失,使得修复工程也难以得到维系。
  很多人不能很好的认识到满族民居背后的各种文化符号意义,以及对于文化保存和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全国最大的满族四合院”为例,吉林省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东北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俊峰说:范家满族四合院在东北已经很难见到了,前不久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这座四合院应该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言下之意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不够,相关部门的了解不到位,导致的是它未能纳入文保单位。而却由于普查时有关人员对满族的民俗研究不够,同时缺乏对满族建筑的了解,所以未能普查到。
  关于满族民居的保护问题:
  一 、形成一种保护的机制:满族民居的保护肯定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政府只能起一个宏观调控与指导的工作,却不可能作为主力军,对于满族民居的保护,更应该是是自发性的,以常住户为单元,解决生活实际需求,包括住房改建、翻建、加建、卫生设施再造、修缮、养护等。这种自我改造方式能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也能吸引相当数量的小规模商业资金投入到旧城镇的居住环境营建上,还能使改造满族常住民的生活需求。同时,这种自我改造方式投资较少,容易受到现在环境条件的制约,是一种“活着”的传统传承的方式,也是一种小城镇建设中对传统民居改造的“微量循环”的模式。政府拿出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城镇传统民居的整体改造是有难度的。之外,传统民居建筑若是成片地改造,可能对人和自然环境具有摧毁性破坏,影响传统民居建设的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延续。
  二、保护中的和谐发展:保护的意义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以及一些美好的东西延续下去,需要形成的是一种自我保护和修复功能,所以将这些民居形成一种旅游经济延续下去,有助于激励居民和政府的保护欲望,也能够用这些资金进行更完善的维护。通过旅游文化经济既能很好的宣传到传统文化,让大家更能了解满族民居文化的重要性,又能获取一定的资金进行自我修复,何乐而不为。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顺应自然的传统民居:满族民居的最大的特征就是顺应自然,处处洋溢着与自然盎然共存的生态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追求人与自然的契合,憧憬返璞归真的愿望,城镇平面布局是随地形而立。
  2、历史文化的保护: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满族古居居民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追求,自然地表露在对传统民居建筑的急切改造上。其次,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单一,环境质量较差,缺少公共设施,缺少日常维修,成为居民迫切改造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城市建设中,要是抛弃了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即摧毁的是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遗产,切割的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失去的是古城的建筑文化记忆,堵塞的是旅游经济带来的发展动力。
  3、保护中的取舍: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不是所有传统民居都值得保护,在谈及传统民居文化时,则很少有人否定保护它的价值。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形态,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特类。不能单靠法律的保护,更重要的要靠传统道德的约束,以法治形,用德治神,德法兼治,相辅相成。对规划布局而言,无论是对历史街区的古建筑、古居民的保护修缮还是城镇化的建设,政府的规划始终坚持如影随形、山水之势而灵活变化营造,是古城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有着浑然天成的境界。
  4、具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专门制定“居委会建筑师责任制”,为常住民,建筑师和政府责任部门建立起联系约定。建筑师了解常住民对住宅维修改造的需求,也让常住居民认识到所维修改建民居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另外(1)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意识,增加深厚群众基础。(2)不同地段,不同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考评,分级进行保护、维修、改建或再建的三级保护模式;(3)专家审核;(4)本土材料,原类质材料;(5)居民自我改造与住房改革结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长春伪满中央银行俱乐部为例,从辩证的角度,由总体布局、建筑造型、空间处理以及材料做法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伪满中央银行俱乐部所体现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伪满中央银行俱乐部;草原式住宅;自然 和谐美  伪满中央银行俱乐部(以下简称伪中银俱乐部)由日本设计师远藤新(1989~1951)主持设计,由伪满中央银行设立,是伪满中央银行的招待所和集会场所。作为殖民文化下的产物,伪中银俱乐部的主要
期刊
书法一等奖  上海市  车俊杰 张士奕阳 金轶哲 金弈飞 丁蕴婕 孙久晖  陈容吉 姚震杰 甘 羽 徐雨萍 王天成 伏起嘉  童姸鸣 刘宇轩 沈宸宇 吕秋悦 钱梦舟  深圳市  龙泳豪 叶慧兰 敖雨诗 房 珉 卢子云 曾 立  徐瀚洋 蓝思媛 蒋欣辰  柳州市  黄靖宇 覃嘉慧 陆贝宁 林雨晴 陆晓云 陈柏荣  李林蔚 吕文婷 韦黄强 丁柳清 吕佳慧 莫婷媛  黄金莹 韦清清 王怡丹 滕翰文 李文
期刊
引言:21世纪是数码的时代,计算机图形艺术作为当下最热的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正确认识计算机图形技术,掌握计算机图形技术,这对当下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图形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应用将电脑上的美术创作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科技与艺术在非物质层面的结合使“数码艺术”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广泛的被广大设计者所接受
期刊
摘要:所谓数字电影,是高科技的产物,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并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从制作工艺与制作方式到发行方式均属数字化。这样便可视为一部完整的数字电影。如今看来,电影的数字化已是电影产业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调色之前,校色员也应该深谙整个片子的剧情和导演的主旨。了解之后参照前期拍摄过后的影像对这个片子进行
期刊
进入21世纪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的经济环境将由以往的本国内部市场之间的互相竞争突然上升到与全球大市场的竞争。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无论是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等,必须适应新形势、国际化的发展。当然,我国艺术设计与美术教育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在新形势下培养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艺术设计人才美术教育的发展问题。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
期刊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决定着城市绿地有机体的功能发挥和系统的形态。面对科学发展观及美学设计的要求,长春市做出了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战略部署,力争把长春建成 “生态大都市”。本文通过对长春市绿地发展历程及绿地系统布局的研究,分析绿地系统布局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及美学设计对策。  关键词:绿地系统布局;绿地建设;长春市;美学设计  1、前言  现代城市充斥着各种问题,如大气污染、温
期刊
摘要:巴洛克是在文艺复兴发展到颠峰之后,艺术家们在探索今后的出路时,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格。这种装饰风格带来了一种雍容华贵,又有些戏剧性、有些矛盾性的效果。  关键词:巴洛克;装饰艺术;风格  一、巴洛克风格产生的历史背景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指“有瑕疵的珍珠”,带有贬义。巴洛克是在文艺复兴发展到颠峰之后,艺术家们在探索今后的出路时,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格。米开朗基罗及文艺复兴晚期的维尼奥拉、帕拉第奥
期刊
摘要:“阴阳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古代的价值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从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说对古代设计的影响、五色的运用等论述了这一观点。  关键词:阴阳五行说;天人合一;五色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影响十分深远的社会思想,它不仅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哲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思想的内容和形式上,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息息相关。阴
期刊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下,校园景观,作为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我国东北高校的校园景观建设,因其特殊的地域性气候环境条件,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关键词:寒地;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审美  高校作为高等学府,文化与知识高度集中的区域,应保持自身独特的校园景观文化,彰显一所大学的独到审美与品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涉及到生态、建筑、美学等诸多领域,
期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不但能够积极地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的养成,使他们逐步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文化素养,而且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拓展学生想像空间,引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