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族民居在很多层面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了其作为建筑物的一个范畴,更多的则是作为一种满族文化的载体。但是,如今的满族民居的保护却存在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究竟缘何?而我们又该如何去保护它们?
关于满族民居的现存问题:
关于满族民居的现存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论述:1.在民居的修复以及保护等问题上规划滞后;2.时间范畴上导致的年久失修;3.资金的匮乏;4.关于档案的缺失5.人们的对于文化的认识程度不够从整个全面宏观来看,不仅仅是满族民居,中国很多的古城及传统建筑和民居都存在这样一个情况——在民居的修复及保护等问题上存在规划滞后的问题。比如很少或尚未出台有关满族民居保护的条例及保护规划。
同时,时间范畴上,建筑物本身具有不断的损毁属性,而由于资金的匮乏补充不够,及相关档案的缺失,使得修复工程也难以得到维系。
很多人不能很好的认识到满族民居背后的各种文化符号意义,以及对于文化保存和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全国最大的满族四合院”为例,吉林省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东北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俊峰说:范家满族四合院在东北已经很难见到了,前不久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这座四合院应该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言下之意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不够,相关部门的了解不到位,导致的是它未能纳入文保单位。而却由于普查时有关人员对满族的民俗研究不够,同时缺乏对满族建筑的了解,所以未能普查到。
关于满族民居的保护问题:
一 、形成一种保护的机制:满族民居的保护肯定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政府只能起一个宏观调控与指导的工作,却不可能作为主力军,对于满族民居的保护,更应该是是自发性的,以常住户为单元,解决生活实际需求,包括住房改建、翻建、加建、卫生设施再造、修缮、养护等。这种自我改造方式能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也能吸引相当数量的小规模商业资金投入到旧城镇的居住环境营建上,还能使改造满族常住民的生活需求。同时,这种自我改造方式投资较少,容易受到现在环境条件的制约,是一种“活着”的传统传承的方式,也是一种小城镇建设中对传统民居改造的“微量循环”的模式。政府拿出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城镇传统民居的整体改造是有难度的。之外,传统民居建筑若是成片地改造,可能对人和自然环境具有摧毁性破坏,影响传统民居建设的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延续。
二、保护中的和谐发展:保护的意义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以及一些美好的东西延续下去,需要形成的是一种自我保护和修复功能,所以将这些民居形成一种旅游经济延续下去,有助于激励居民和政府的保护欲望,也能够用这些资金进行更完善的维护。通过旅游文化经济既能很好的宣传到传统文化,让大家更能了解满族民居文化的重要性,又能获取一定的资金进行自我修复,何乐而不为。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顺应自然的传统民居:满族民居的最大的特征就是顺应自然,处处洋溢着与自然盎然共存的生态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追求人与自然的契合,憧憬返璞归真的愿望,城镇平面布局是随地形而立。
2、历史文化的保护: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满族古居居民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追求,自然地表露在对传统民居建筑的急切改造上。其次,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单一,环境质量较差,缺少公共设施,缺少日常维修,成为居民迫切改造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城市建设中,要是抛弃了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即摧毁的是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遗产,切割的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失去的是古城的建筑文化记忆,堵塞的是旅游经济带来的发展动力。
3、保护中的取舍: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不是所有传统民居都值得保护,在谈及传统民居文化时,则很少有人否定保护它的价值。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形态,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特类。不能单靠法律的保护,更重要的要靠传统道德的约束,以法治形,用德治神,德法兼治,相辅相成。对规划布局而言,无论是对历史街区的古建筑、古居民的保护修缮还是城镇化的建设,政府的规划始终坚持如影随形、山水之势而灵活变化营造,是古城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有着浑然天成的境界。
4、具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专门制定“居委会建筑师责任制”,为常住民,建筑师和政府责任部门建立起联系约定。建筑师了解常住民对住宅维修改造的需求,也让常住居民认识到所维修改建民居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另外(1)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意识,增加深厚群众基础。(2)不同地段,不同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考评,分级进行保护、维修、改建或再建的三级保护模式;(3)专家审核;(4)本土材料,原类质材料;(5)居民自我改造与住房改革结合。
关于满族民居的现存问题:
关于满族民居的现存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论述:1.在民居的修复以及保护等问题上规划滞后;2.时间范畴上导致的年久失修;3.资金的匮乏;4.关于档案的缺失5.人们的对于文化的认识程度不够从整个全面宏观来看,不仅仅是满族民居,中国很多的古城及传统建筑和民居都存在这样一个情况——在民居的修复及保护等问题上存在规划滞后的问题。比如很少或尚未出台有关满族民居保护的条例及保护规划。
同时,时间范畴上,建筑物本身具有不断的损毁属性,而由于资金的匮乏补充不够,及相关档案的缺失,使得修复工程也难以得到维系。
很多人不能很好的认识到满族民居背后的各种文化符号意义,以及对于文化保存和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全国最大的满族四合院”为例,吉林省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东北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俊峰说:范家满族四合院在东北已经很难见到了,前不久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物,这座四合院应该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言下之意则是因为人们的认识不够,相关部门的了解不到位,导致的是它未能纳入文保单位。而却由于普查时有关人员对满族的民俗研究不够,同时缺乏对满族建筑的了解,所以未能普查到。
关于满族民居的保护问题:
一 、形成一种保护的机制:满族民居的保护肯定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政府只能起一个宏观调控与指导的工作,却不可能作为主力军,对于满族民居的保护,更应该是是自发性的,以常住户为单元,解决生活实际需求,包括住房改建、翻建、加建、卫生设施再造、修缮、养护等。这种自我改造方式能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也能吸引相当数量的小规模商业资金投入到旧城镇的居住环境营建上,还能使改造满族常住民的生活需求。同时,这种自我改造方式投资较少,容易受到现在环境条件的制约,是一种“活着”的传统传承的方式,也是一种小城镇建设中对传统民居改造的“微量循环”的模式。政府拿出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城镇传统民居的整体改造是有难度的。之外,传统民居建筑若是成片地改造,可能对人和自然环境具有摧毁性破坏,影响传统民居建设的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延续。
二、保护中的和谐发展:保护的意义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以及一些美好的东西延续下去,需要形成的是一种自我保护和修复功能,所以将这些民居形成一种旅游经济延续下去,有助于激励居民和政府的保护欲望,也能够用这些资金进行更完善的维护。通过旅游文化经济既能很好的宣传到传统文化,让大家更能了解满族民居文化的重要性,又能获取一定的资金进行自我修复,何乐而不为。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顺应自然的传统民居:满族民居的最大的特征就是顺应自然,处处洋溢着与自然盎然共存的生态中,反映了少数民族追求人与自然的契合,憧憬返璞归真的愿望,城镇平面布局是随地形而立。
2、历史文化的保护: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满族古居居民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追求,自然地表露在对传统民居建筑的急切改造上。其次,传统民居建筑结构单一,环境质量较差,缺少公共设施,缺少日常维修,成为居民迫切改造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城市建设中,要是抛弃了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即摧毁的是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遗产,切割的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失去的是古城的建筑文化记忆,堵塞的是旅游经济带来的发展动力。
3、保护中的取舍: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不是所有传统民居都值得保护,在谈及传统民居文化时,则很少有人否定保护它的价值。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形态,是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特类。不能单靠法律的保护,更重要的要靠传统道德的约束,以法治形,用德治神,德法兼治,相辅相成。对规划布局而言,无论是对历史街区的古建筑、古居民的保护修缮还是城镇化的建设,政府的规划始终坚持如影随形、山水之势而灵活变化营造,是古城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有着浑然天成的境界。
4、具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专门制定“居委会建筑师责任制”,为常住民,建筑师和政府责任部门建立起联系约定。建筑师了解常住民对住宅维修改造的需求,也让常住居民认识到所维修改建民居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作用。另外(1)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意识,增加深厚群众基础。(2)不同地段,不同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考评,分级进行保护、维修、改建或再建的三级保护模式;(3)专家审核;(4)本土材料,原类质材料;(5)居民自我改造与住房改革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