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学习演唱,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深深体会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衷感到骄傲与自豪; 同时也感到惭愧。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对中国古典诗歌曲的传承工作做得还很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以老师为榜样,为中国古典诗歌曲的学习和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古典诗词;歌曲;声乐
一、前言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声乐艺术中的瑰宝,它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是我国民族歌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副其实的我国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含蓄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美学意境。她以其独特的古典文化风韵,成为最具中国传统风格的歌曲形式,也成为声乐课程教学,特别是民族声乐教学中重要的歌曲体裁。在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对于拓展学生声乐技巧,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与音乐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其状况却令人担忧。
二、高師音乐专业古典诗词歌曲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副主任艾君认为,我国文化的本身是经过多元文化的长期交融而形成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看来,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典诗词歌曲最能体现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音乐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的。在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中,“和”是评价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准,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孔子的“和,乐之本也”,与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音声相和”,都说明了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是求“和”的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中诗词与音乐的和谐统一,体现在音乐与诗词中塑造的形象一致,思想倾向一致。作曲家运用恰当的音乐表现手法将诗词与音乐巧妙结合,在传达诗词的意境与语言的表现上,都在追求和谐与统一的境界,强调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体现了我国儒家音乐的审美理念。以姜夔的《杏花天影》为例,歌曲在节奏安排上既有长时值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也有短时值的八分音符,使得音乐节奏与诗词朗诵时的节奏基本一致; 又以雅乐一字一音融入词乐,适当地吸收燕乐繁声促节的特点,在板眼之间增设了花腔或延长符号,使得繁声促节与典雅平缓相尊,充分体现了我国儒家" 和" 的音乐美学思想。由此可见,古典诗词歌曲与我国的儒家音乐美学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2.古典诗词歌曲体现了人的修养与至高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著名评论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凌强调,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要以情带声,尽量使音韵古雅而有情致,一起一落,一转一折。资深的歌剧表演艺术家、中国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管林老师则认为,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唱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要对诗词的社会风情、历史背景做深入研究与探讨,才能对其风格掌握贴切; 二是要正确掌握汉语字音音读的规律,摆脱对词的束缚,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灵活的表现力来正确处理词腔关系; 三是不能以曲调的音符来演唱,熟练掌握民族韵味和表现方法,唱出曲谱上难以标出的许多装饰音。艾君认为,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民族音乐演唱的巅峰,而学习中国民歌与中国戏曲对此有很大帮助。只有对历史的熟知,在明白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与气韵神态的前提下,在歌唱技巧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典诗词歌曲。
三、古典诗词歌曲教学现状
1.古典诗词歌曲
“市场”狭小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之所以成为“阳春白雪”,是由于古典诗词理解困难,传统音乐作品的难以把握。自然而然,曲高和寡。加之老百姓自身的艺术素质及价值观念,又极大制约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这一高雅艺术的发展。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受民众冷落也就成了必然。当今,古典詩词歌曲发 展 的普 及 空 间 正 面 临 着 市 场 的 巨 大挑战。曾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付出毕生心血的已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昆曲名家傅雪漪的弟子中,仅有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王苏芬,迄今没有放弃这一领域。她不仅使古曲教学走入了本科、研究生等良性的教育轨道,还于 2007 年推动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古曲演唱研究中心”,对于古典诗词的普及与传承起到了科研组织者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更何况王苏芬教授现已从中国音乐学院退休。
2.对古典诗词歌曲认识偏颇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部分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师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缺乏一定的认识,重视不够。因为古典诗词歌曲对演唱者的文化修养与音乐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故对待声乐学生在这方面的教授上也就相应成为薄弱环节。如此循环,极不利于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更谈不上将声乐艺术中的瑰宝发扬光大。另外,在目前的声乐教学中,各大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也以外国咏叹调以及中外其他艺术歌曲为主,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极少被运用,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闻所未闻,更谈不上演唱,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盲区。
四、结论
中国古典诗词几千年来以博大的精神内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将之作为声乐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艺术修养。
【关键词】:古典诗词;歌曲;声乐
一、前言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声乐艺术中的瑰宝,它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是我国民族歌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副其实的我国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含蓄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美学意境。她以其独特的古典文化风韵,成为最具中国传统风格的歌曲形式,也成为声乐课程教学,特别是民族声乐教学中重要的歌曲体裁。在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对于拓展学生声乐技巧,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与音乐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其状况却令人担忧。
二、高師音乐专业古典诗词歌曲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副主任艾君认为,我国文化的本身是经过多元文化的长期交融而形成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看来,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典诗词歌曲最能体现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音乐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的。在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中,“和”是评价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准,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孔子的“和,乐之本也”,与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音声相和”,都说明了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是求“和”的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中诗词与音乐的和谐统一,体现在音乐与诗词中塑造的形象一致,思想倾向一致。作曲家运用恰当的音乐表现手法将诗词与音乐巧妙结合,在传达诗词的意境与语言的表现上,都在追求和谐与统一的境界,强调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体现了我国儒家音乐的审美理念。以姜夔的《杏花天影》为例,歌曲在节奏安排上既有长时值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也有短时值的八分音符,使得音乐节奏与诗词朗诵时的节奏基本一致; 又以雅乐一字一音融入词乐,适当地吸收燕乐繁声促节的特点,在板眼之间增设了花腔或延长符号,使得繁声促节与典雅平缓相尊,充分体现了我国儒家" 和" 的音乐美学思想。由此可见,古典诗词歌曲与我国的儒家音乐美学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2.古典诗词歌曲体现了人的修养与至高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著名评论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凌强调,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要以情带声,尽量使音韵古雅而有情致,一起一落,一转一折。资深的歌剧表演艺术家、中国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管林老师则认为,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唱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要对诗词的社会风情、历史背景做深入研究与探讨,才能对其风格掌握贴切; 二是要正确掌握汉语字音音读的规律,摆脱对词的束缚,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灵活的表现力来正确处理词腔关系; 三是不能以曲调的音符来演唱,熟练掌握民族韵味和表现方法,唱出曲谱上难以标出的许多装饰音。艾君认为,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民族音乐演唱的巅峰,而学习中国民歌与中国戏曲对此有很大帮助。只有对历史的熟知,在明白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与气韵神态的前提下,在歌唱技巧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典诗词歌曲。
三、古典诗词歌曲教学现状
1.古典诗词歌曲
“市场”狭小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之所以成为“阳春白雪”,是由于古典诗词理解困难,传统音乐作品的难以把握。自然而然,曲高和寡。加之老百姓自身的艺术素质及价值观念,又极大制约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这一高雅艺术的发展。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受民众冷落也就成了必然。当今,古典詩词歌曲发 展 的普 及 空 间 正 面 临 着 市 场 的 巨 大挑战。曾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付出毕生心血的已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昆曲名家傅雪漪的弟子中,仅有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王苏芬,迄今没有放弃这一领域。她不仅使古曲教学走入了本科、研究生等良性的教育轨道,还于 2007 年推动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古曲演唱研究中心”,对于古典诗词的普及与传承起到了科研组织者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更何况王苏芬教授现已从中国音乐学院退休。
2.对古典诗词歌曲认识偏颇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部分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师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缺乏一定的认识,重视不够。因为古典诗词歌曲对演唱者的文化修养与音乐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故对待声乐学生在这方面的教授上也就相应成为薄弱环节。如此循环,极不利于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更谈不上将声乐艺术中的瑰宝发扬光大。另外,在目前的声乐教学中,各大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也以外国咏叹调以及中外其他艺术歌曲为主,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极少被运用,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闻所未闻,更谈不上演唱,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盲区。
四、结论
中国古典诗词几千年来以博大的精神内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将之作为声乐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