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练笔为基石,加强学生习作素养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它是学生表达个人思想、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即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如果我们不能顾及学生习作是内心的需要而一味地苛求,孩子怎敢提起那杆沉重的笔来抒写自己稚嫩的心?在小学习作中,我们提倡“儿童习作无禁区”!要求学生习作时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就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我们提倡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语言自由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体验。只有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门槛,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学生的想象才能真正放飞。
  一、当前农村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
  l.教师指导模式化。许多语文教师只围绕课本进行习作,缺乏开发利用教材的意识和能力,不愿意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实际改进习作课堂教学,教师命题的习作十分突出,远离学生的感知、体验,缺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凭空虚构,随意习作,因而学生习作单调乏味。
  2.教师要求过高化。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每次习作都要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使得习作成为学生心中难以承受的“重”,成为学生心中难以跨越的“坎”。
  3.学生生活积累缺乏。现在学生感到习作难,往往觉得“无从下手”“无内容可写”,这就是平常的积累不够。对于生活发生的事,学生经常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加上部分农村家长学识有限,想配合而无能为力,并且对现代教学提出的问题感到茫然,更无法进行家庭辅导。
  4.习作过于形式化。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评价,学生写出来的作品缺乏展示平台。许多学生苦读苦写,却极少得到老师的赞赏和激励。在同学间相互交流、互读作品的机会极少,他们的文章被埋没,心灵被封存,难以与人交流,因而也难以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
  针对上述种种存在的情况,本人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认为以练笔为基石,可以加强学生习作素养。
  二、练笔的实施与运用
  由于现代习作教学不再是应试获取高分的手段,它应成为孩子一生学习、生活、工作的一种内在需要。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 “心动”而致“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练笔的表现形式也不再是固定格式、固定题目的训练,而是“百花齐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让习作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增强实践应用意识,搭建习作应用的舞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进行习作的最重要的动力。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可以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到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就尽情抒发,实实在在地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加上练笔篇幅较小,动笔的时间短,教师能及时评价,大多数学生在动笔之后马上就能收获到成功。
  (一)走进文本,解读生活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将成为维系和决定全局的关键因素之一。随文练笔没有固定的教学套路,而且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落入俗套,很容易走弯路。随文练笔到底该练什么?怎么练?如何抓住随文练笔的时机,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情可抒?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更新理念,能正确地审视练笔应有的作用。只有充分挖掘随文练笔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以思促情的功能,不断积累,不断反思,才能让练笔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放射出熠熠的光芒,才能奏响语文教学的华美乐章,演绎出“和谐共振”的有力序曲。
  《桃花心木》中种树人重点说了三句话,我让学生分别对这三句话进行讨论,学生很快探究出种树人的第一句话: “种树人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树苗好。如果他定期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不会自己努力成长,会养成依赖的心。如果有一天种树人不能来了,小树苗就会枯死。”种树人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小树苗只有自己努力成长,养成独立自主的心,能经历大自然的考验,不怕风吹雨打,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能所有的事都依赖家长。种树和育人是一个道理。”学生通过品读与探究,很快就吃透了文本,通过练笔发现学生利用文本内容促进自己的学习,使文本与生活完美结合。
  (二)结合文本,重现生活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还有利于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感悟人生道理。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让学生在表达时信手拈来,如涓涓细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往往要进行一次短暂的小结,而小结的内容往往是一节课中所学到的新知识、学习方法或者受到的启示等等。如果我们长期这样做,课堂就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也无兴趣。其实,我们可以尝试把这种课堂小结改成让学生进行的练笔。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表达个性化语言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学习《匆匆》,文中作者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過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描写了日子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劝告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光阴。学生理解了作者对日子来去匆匆的无奈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或身边的人,日子是怎样从他们的不经意中流走的。学生蠢蠢欲动,他们都想通过练笔的形式来表达。以仿写的形式进行练笔,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我让他们自由地到台前展示,他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有个女同学写道:
  “我照顾妹妹‘便便’时,日子从她的小兜兜边过 去;帮助妹妹吃‘奶奶’时,日子从她的奶嘴边过去; 哄妹妹睡觉时,便从她半笑半睡的神情中过去。”
  学生们听后都笑起来,但我却肯定了这个女同学仿写得很具体,而且我发现这个学生不但不觉得尴尬,而且表现得特别自豪。本来她能完成这次练笔,就已经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但为了让同学们更明白她为什么敢这样写,我鼓励这个女同学读下去:   “虽然我觉得日子过得也很快,它的流逝对我来 说也很无奈,但通过照顾几个月大的妹妹,既减轻了 妈妈的负担,也与妹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促 进我自觉地完成各科作业。我就想借这个机会告诉同 学们,要好好地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发现全班同学听得特别认真,都对这位女同学表现出羡慕之情。回想这段时间,我发现这个女同学的确进步很大。学习完《匆匆》后,我发现班风学风有了明显的好转,想不到一次练笔,借一个学生之口给同学们上了一节思德课,收获是何其大啊!
  (三)拓展文本,延续生活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时代就有模仿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学生在学习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我发现学生对文中的巴迪都很羡慕,说他的确很幸运:他有个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这两者缺一不可,帮助他最后成就大事业。我听到有个学生悄悄地对同桌说:他很烦恼,每次拿着试卷回家,就是他最烦恼的日子,因自己的成绩只是一般,妈妈虽然没批评他,但他感觉到妈妈看完分数后是有点不高兴的,他不知道为什么妈妈的态度总是这样。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同学们说:“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不管我们的母亲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都是爱,只是“爱”各不一样,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果然不出所料,那个学生把自己与同桌说的全部写出来。阅读完他的练笔后,我给他送上一句批语:你的妈妈用她的方式在爱你。如果你改变一下对妈妈的看法,相信你会感受到妈妈正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爱你!我发现这个孩子看了我给他的批语后,学习态度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
  (四)遷移文本,想象生活
  如何进行积极的内化吸收、内化表达,并实现书面表达促进阅读积累?阅读教学中的“迁移运用”,能促使学生及时地把储备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外化表达,而外化表达又能积极作用于新一轮的阅读积累。因此,我们在充盈学生的语言库存的同时,应激活思维,内化书面语言,领悟表达方法,实现迁移运用。学习了《山中访友》后,我针对文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形式进行练笔。因为文本采用第二人称,并且用了大量的拟人、排比及比喻等修辞手法,我发现学生对这种写法很感兴趣,于是他们纷纷拿起笔写起来。
  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根据自己原来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我利用学生所写的练笔,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达到了文本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三、借助多元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是一项艰辛而有意义的劳动,他们最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赏识。因而,我们要赏识学生的习作,真诚地激励学生写作,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习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我经常创设一个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品评的氛围,让他们自由地交流,取长补短,让先进的学生有幸福感,让后进的学生有学习的榜样。把每位学生的成功练笔及习作编印成册,放在班级图书角里让学生共同分享这份喜悦,调动他们习作的愿望和激情,激发习作的兴趣。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能活学活用教材,善于挖掘借鉴,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以练笔为基石,积极辐射延伸,开源畅流,在练笔中体验成功,并能持之以恒,学生的习作园地就会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习作素养就会得到加强。
其他文献
【摘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我国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很强,但他们英语应用能力较差,不能熟练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特别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方面,听和说更是呈现出明显的弱势与不足。所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中职学校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方面进行改革,实现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因此,本文将对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能力训练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为中职英语教学听
【摘要】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传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信息,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英语的教学当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文化意识。现在的英语教学教材中,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拓展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视野与文化交流,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深远,使传统文化扎根在学生的内心当中。
编者按:近日,东莞市曹阳明名校长工作室的全体学员在东莞市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曹陽明的带领下,通过钉钉平台进行了2020年度首次视频研修学习。在曹阳明校长的主持下,本次研修活动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在线教育质量”主题开展了沙龙研讨。工作室特邀了曹阳明名校长工作室指导专家、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贾汇亮院长和工作室导师南城阳光第五小学张林校长等参与研讨。贾汇亮院长还作了“如何开展有效的线上教育”微型讲座
【摘要】“快乐作文赶集会”的新颖做法在实验班学生中收效明显,笔者认为,其关键原因在于课题组采取了“变”字诀、“顺”字诀、“激”字诀三大写作动机的激发策略。组织形式的变革、反馈渠道的变换、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写作变得有趣好玩且富有挑战性。本项目顺应学习规律,充分放手让儿童探索,又运用管理规则强化外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良性发展;本项目依照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加以激发心理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
一、情景呈现   2020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出预警:25年来最严重的蝗灾,正在东非蔓延,所到之处数万顷农田不见青苗,唯余赤土,对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国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都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2月中旬蝗群更是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肆虐,距離我国已经是咫尺之遥。   蝗虫会否进一步危及中国?中国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对外表示,考虑到中国边境地区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阻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对能力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就是说,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具备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探索浅谈一些看法。  一、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生刚刚接触物理,对这门科学有着强烈的
【摘要】线上学习被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向普及。家长面对子女在家学习的时间增加,让本来就状态百出的亲子学习辅导变得更加令人堪忧。家长由于自身原因,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教育功能认识不足,在辅导子女学习时,负面情绪高涨,不仅影响自身健康、家庭和睦,对子女学习能力提升也无利。因此,家长控制自身的负面情绪,有效地辅导子女学习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辅导;负面情绪;家庭教育  20
教育部明确规定:“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但迫于高考升学压力,很多老师仍以不断加大作业的分量和难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习惯题海战术,教师布置作业盲目性、随意性的现象仍很突出,这使学生作业负担过重,失去了学习探索的乐趣和精神。如何有效设计作业,实现“师生和谐”呢?笔者尝试进行思维作业的“四性”实践,根据学生实际对作业从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反思性四方
【摘要】本文以近两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为例,通过对社会热点和地理生活的素材分析,凸显地理试题中对核心价值观、地理素养的考查,并对试题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对教学作出一定的分析、指导。  【关键词】高考试题;地理价值;核心素养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球表面生存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分析近两年全国卷地理试题,其充分体现了对“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
【摘要】教育最大的源动力就是“爱心”。作为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充满爱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从而对老师敞开心扉,用宽容的态度包容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用赏识的眼光去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老师温暖的爱中快乐地进步、成长。  【关键词】爱心;宽容;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庄重地写道:“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答道:‘爱孩子。’”热爱孩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