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10月是诺贝尔奖开奖的日子,今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又双叒陪跑,已经71岁的他不知道还能再等待多少年。除了这位我们熟知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外,在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中也有很多人常年被提名却还没有获得这一科学界最高荣誉。
诺贝尔奖是先由同行提名再评审产生的,不能毛遂自荐。每年委员会向有资格的提名人发出秘密问卷:目前有资格提名的人大约有3000人,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奖委员会委员,前诺奖得主,西方部分高校的教授,诺奖委员会特聘科学家或认可的提名者以及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等。
委员会根据提名名单进行审议后提出候选名单,并委托专家调查,组织审阅调查报告,最后评出获奖者。而且诺奖只颁给生者,每年同一奖项获奖者不能超过三人。
根据诺奖基金会的规则,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信息将严格保密50年。截至目前,诺奖官网上仅公布了196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截至1953年、和平奖截至1967年)以前的信息。因此谁是诺奖候选人并非由官方透露,而是一些提名人自行公开或者是根据当年其他科学奖项推测的。
被称为诺奖界“小李子”的村上春树,多年以来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但至今还没能拿奖,但他跟下面这些科学家相比还不算最受伤的。由于诺奖只颁发给在世者,又需要成果经得起时间的验证,多少科学家直到去世也没等来获奖。
1. 加斯顿·雷蒙,155次
加斯顿·雷蒙(Gaston Ramon)是法国生物学家,于1920年发明用福尔马林灭活白喉病毒的方法制造疫苗,可以有效对抗白喉以及破伤风,此法至今仍被用于疫苗生产中。
2. Emile Roux,115次
Emile Roux是法国医生兼研究人员。他与鼠疫细菌的发现者Alexandre Yersin一起发现了白喉毒素蛋白。
3. 阿诺德·索末菲,84次
阿诺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j是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的开山鼻祖,也是目前为止教导过最多诺奖得主的人。他首先提出第二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第四量子数(自旋量子数),并且提出精细结构常数和开创了X射线波动理论。
4. Rene Leriche,79次
Rene Leriche是法国外科医生,在现代外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917年,他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切除术。交感神经切除术可用于治疗各种血管舒缩障碍、雷诺氏病和硬皮病。
5. Jacques Loeb,78次
Jacques Loeb是德裔美籍动物学家、心理学家,于1890年提出了用于动物行为的向性理论,并于1899年利用海胆卵实施首例人工单性生殖实验。
6. 莉泽·迈特纳,48次
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是瑞典原子物理学家,她解释了核裂变的原理。她在一生中,共获得29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和19次诺贝尔化学奖提名,但从未获奖。
7. 弗洛伊德,33次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获得33次诺奖提名。1936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甚至提名他诺贝尔文学奖。在提名信中,罗兰写道:“我知道,乍一看,精神分析学家更适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他(弗洛伊德)的伟大作品,在过去30年间深深影响了文学界。”
8. Vera Rubin,未知
Vera Rubin是美国天文学家,被称为“暗物质之母”的她通过对星系旋转曲线的研究发现了暗物质。而当前天文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就是“两暗一黑三起源”: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她一直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可惜直到2016年去世也没能得到这一殊荣。
9. 薛定谔,41次提名后获奖
因“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而被大众熟知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因搭建起波动力学的基础(薛定谔方程)被提名41次,终于在1933年和狄拉克共同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狄拉克方程是薛定谔方程在考虑相对论效应下的新形式,两者都是量子力学框架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基本方程。
10. 爱因斯坦,62次提名后获奖
现在我们看来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完全值几个诺奖,但由于当时科学界对相对论存在较大的争议,导致他虽然被提名62次,最终保守的诺奖委员会只能绕开相对论以光电效应给爱因斯坦发了诺奖。最终诺奖错过了伟大的相对论,这不得不说是诺奖的遗憾而非爱因斯坦的遗憾。
虽然诺奖错过了相对论,但2017年获奖的引力波和2020年获奖的黑洞都是根据相对论衍生出来的理论成果,后被天文学观测实证后才获奖的。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黑洞。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是英国数学家,他从广义相对论出发用自创专门研究黑洞的数学工具从理论上证明30倍以上太阳质量的恒星一定可以坍缩成黑洞。后来德国天文学家莱恩哈德·根策尔(Reinhard Genzel)和美国天文学家安德烈娅·盖兹(Andrea Ghez)分别用天文望远镜发现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虽然看不见但质量达430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天体(诺奖委员会依然没有确切说它就是黑洞)。
彭罗斯证明黑洞中心是一个密度无穷大体积无穷小的奇点。你可能听说过“宇宙大爆炸必然始于一个奇点”,这源于彭罗斯与霍金共同研究的成果——奇点定理,又称作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霍金对黑洞研究确实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诺奖检验研究成果有个重要规则,就是该成果是否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因此往往几十年过去,相关科学家才能获奖,所以很多诺奖得主发表成果时年轻帅气,得奖时却已经白发苍苍。
还有一个难题是诺奖最多颁给三人的限制,随着科学研究的复杂不少科研成果来自团队的努力,这个限制已经引起过核心贡献者落选的事件,引发不少指责。因此就算霍金还活着能否获得今年的诺奖依然要看委员会的取舍。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法国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国Jennifer A.Doudna这对姐妹花,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其实多年来姐妹花团队与张锋团队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上就有专利之争。张锋,1982年生于河北,是美国著名华人生物学家。他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成就,并率先获得了美国专利(2017年美国法院将CRISPR基因组编辑专利判给张锋所在的Broad研究所),因获得2016年“引文桂冠奖”被视为诺奖的热门人选。可以说今年的诺奖结果也令张锋获奖梦碎。
科睿唯安每年会基于研究论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频次和引文影响力为主要标准,遴选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顶尖研究人员,并授予他们“引文桂冠奖”。迄今为止,已经有 54 位“引文桂冠奖”得主斩获诺贝尔奖。因此“引文桂冠奖”的获奖者也许就是未来的诺奖得主。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对于生理学或医学奖来说,现在有大把的成果在排队等着拿诺奖。
例如美国Pamela J.Bjorkman和Jack L.Strominger两位,他们确定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是分子免疫学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有助于药物和疫苗开发。
癌症研究方面也有多个诺奖级的成果在排队,比如日本中村祐辅对多态性遗传标记物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贡献,开启了癌症的个性化治疗。
还有美国神经学家Huda Y.Zoghbi,她发现了包括雷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的遗传起源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
这些成果相比今年获诺奖的发现丙肝病毒毫不逊色。
诺贝尔奖被很多人看作是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每年这时候都会泛起诺奖情结。
雖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前沿科研领域已经逐渐赶上欧美日等先进国家,但由于诺奖要求成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少理论成果经常需要等待十几年,且诺奖提名和评审机制对于我国科学家来说也很不利。目前我们获得的诺奖还很稀少。
但是不要忘记了,诺奖始终都是一个奖项,它并不能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标志。而且当我国科研实力强大到他人无法忽视时,自然就会迎来诺奖的井喷。
一、 诺奖的提名制度
诺贝尔奖是先由同行提名再评审产生的,不能毛遂自荐。每年委员会向有资格的提名人发出秘密问卷:目前有资格提名的人大约有3000人,包括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奖委员会委员,前诺奖得主,西方部分高校的教授,诺奖委员会特聘科学家或认可的提名者以及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等。
委员会根据提名名单进行审议后提出候选名单,并委托专家调查,组织审阅调查报告,最后评出获奖者。而且诺奖只颁给生者,每年同一奖项获奖者不能超过三人。
根据诺奖基金会的规则,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信息将严格保密50年。截至目前,诺奖官网上仅公布了196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截至1953年、和平奖截至1967年)以前的信息。因此谁是诺奖候选人并非由官方透露,而是一些提名人自行公开或者是根据当年其他科学奖项推测的。
二、 超長陪跑者
被称为诺奖界“小李子”的村上春树,多年以来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但至今还没能拿奖,但他跟下面这些科学家相比还不算最受伤的。由于诺奖只颁发给在世者,又需要成果经得起时间的验证,多少科学家直到去世也没等来获奖。
1. 加斯顿·雷蒙,155次
加斯顿·雷蒙(Gaston Ramon)是法国生物学家,于1920年发明用福尔马林灭活白喉病毒的方法制造疫苗,可以有效对抗白喉以及破伤风,此法至今仍被用于疫苗生产中。
2. Emile Roux,115次
Emile Roux是法国医生兼研究人员。他与鼠疫细菌的发现者Alexandre Yersin一起发现了白喉毒素蛋白。
3. 阿诺德·索末菲,84次
阿诺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j是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的开山鼻祖,也是目前为止教导过最多诺奖得主的人。他首先提出第二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第四量子数(自旋量子数),并且提出精细结构常数和开创了X射线波动理论。
4. Rene Leriche,79次
Rene Leriche是法国外科医生,在现代外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917年,他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切除术。交感神经切除术可用于治疗各种血管舒缩障碍、雷诺氏病和硬皮病。
5. Jacques Loeb,78次
Jacques Loeb是德裔美籍动物学家、心理学家,于1890年提出了用于动物行为的向性理论,并于1899年利用海胆卵实施首例人工单性生殖实验。
6. 莉泽·迈特纳,48次
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是瑞典原子物理学家,她解释了核裂变的原理。她在一生中,共获得29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和19次诺贝尔化学奖提名,但从未获奖。
7. 弗洛伊德,33次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获得33次诺奖提名。1936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甚至提名他诺贝尔文学奖。在提名信中,罗兰写道:“我知道,乍一看,精神分析学家更适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他(弗洛伊德)的伟大作品,在过去30年间深深影响了文学界。”
8. Vera Rubin,未知
Vera Rubin是美国天文学家,被称为“暗物质之母”的她通过对星系旋转曲线的研究发现了暗物质。而当前天文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就是“两暗一黑三起源”: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她一直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可惜直到2016年去世也没能得到这一殊荣。
9. 薛定谔,41次提名后获奖
因“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而被大众熟知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因搭建起波动力学的基础(薛定谔方程)被提名41次,终于在1933年和狄拉克共同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狄拉克方程是薛定谔方程在考虑相对论效应下的新形式,两者都是量子力学框架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基本方程。
10. 爱因斯坦,62次提名后获奖
现在我们看来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完全值几个诺奖,但由于当时科学界对相对论存在较大的争议,导致他虽然被提名62次,最终保守的诺奖委员会只能绕开相对论以光电效应给爱因斯坦发了诺奖。最终诺奖错过了伟大的相对论,这不得不说是诺奖的遗憾而非爱因斯坦的遗憾。
三、 如果霍金还活着
虽然诺奖错过了相对论,但2017年获奖的引力波和2020年获奖的黑洞都是根据相对论衍生出来的理论成果,后被天文学观测实证后才获奖的。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黑洞。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是英国数学家,他从广义相对论出发用自创专门研究黑洞的数学工具从理论上证明30倍以上太阳质量的恒星一定可以坍缩成黑洞。后来德国天文学家莱恩哈德·根策尔(Reinhard Genzel)和美国天文学家安德烈娅·盖兹(Andrea Ghez)分别用天文望远镜发现银河系中心有一个虽然看不见但质量达430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天体(诺奖委员会依然没有确切说它就是黑洞)。
彭罗斯证明黑洞中心是一个密度无穷大体积无穷小的奇点。你可能听说过“宇宙大爆炸必然始于一个奇点”,这源于彭罗斯与霍金共同研究的成果——奇点定理,又称作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霍金对黑洞研究确实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诺奖检验研究成果有个重要规则,就是该成果是否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因此往往几十年过去,相关科学家才能获奖,所以很多诺奖得主发表成果时年轻帅气,得奖时却已经白发苍苍。
还有一个难题是诺奖最多颁给三人的限制,随着科学研究的复杂不少科研成果来自团队的努力,这个限制已经引起过核心贡献者落选的事件,引发不少指责。因此就算霍金还活着能否获得今年的诺奖依然要看委员会的取舍。
四、 张锋也错过了今年的诺奖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法国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国Jennifer A.Doudna这对姐妹花,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其实多年来姐妹花团队与张锋团队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上就有专利之争。张锋,1982年生于河北,是美国著名华人生物学家。他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成就,并率先获得了美国专利(2017年美国法院将CRISPR基因组编辑专利判给张锋所在的Broad研究所),因获得2016年“引文桂冠奖”被视为诺奖的热门人选。可以说今年的诺奖结果也令张锋获奖梦碎。
五、 他们也值得一个诺奖
科睿唯安每年会基于研究论文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频次和引文影响力为主要标准,遴选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顶尖研究人员,并授予他们“引文桂冠奖”。迄今为止,已经有 54 位“引文桂冠奖”得主斩获诺贝尔奖。因此“引文桂冠奖”的获奖者也许就是未来的诺奖得主。
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对于生理学或医学奖来说,现在有大把的成果在排队等着拿诺奖。
例如美国Pamela J.Bjorkman和Jack L.Strominger两位,他们确定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是分子免疫学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有助于药物和疫苗开发。
癌症研究方面也有多个诺奖级的成果在排队,比如日本中村祐辅对多态性遗传标记物的开创性研究,以及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贡献,开启了癌症的个性化治疗。
还有美国神经学家Huda Y.Zoghbi,她发现了包括雷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的遗传起源在内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
这些成果相比今年获诺奖的发现丙肝病毒毫不逊色。
六、 何时我们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被很多人看作是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每年这时候都会泛起诺奖情结。
雖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前沿科研领域已经逐渐赶上欧美日等先进国家,但由于诺奖要求成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少理论成果经常需要等待十几年,且诺奖提名和评审机制对于我国科学家来说也很不利。目前我们获得的诺奖还很稀少。
但是不要忘记了,诺奖始终都是一个奖项,它并不能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标志。而且当我国科研实力强大到他人无法忽视时,自然就会迎来诺奖的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