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的记忆,偷走的时光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olink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港产文艺片产量剧增,质量也保持较高的水准。《岁月神偷》就是这样一部温馨感人的低成本香港文艺电影。本文主要结合香港的殖民史来分析《岁月神偷》所投射出的香港精神和家园意识。
  关键词:香港;《岁月神偷》;家园意识
  
  一、漂泊之岛,羁旅之人
  
  每当谈起香港人的本土情结,我们脑海中就蹦出一个观点:香港人是没有根的。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中深刻描摹了历史变迁的世事无常:1949年,国共战争末端,势力重新划分,战火纷飞;即将南下的站台上,望着拥挤的人群,低头注视哭闹的儿子,母亲在犹豫:儿子留下来也许好一点。母亲的手伸出去,缩回来,再伸出去,又缩回来。哨声响起,火车将发,千钧之重在一瞬,母亲的手还是松开了。站台上,码头边,匆匆一瞥,两岸相隔,几十年魂牵梦萦的守望,化作一腔悠远悲怆的离愁别恨。六十年后的剧院里,一出《四郎探母》让老态龙钟的儿子听得老泪纵横、哽咽出声。儿子的一生,就如四郎般,“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敌我的对峙中仓皇度日,七十年岁月如江水飘月,一生再也见不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1]。时光的背影如此悠悠,往日的岁月又上心头。香港就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夹缝中生存的地方。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香港电影中,我们会看到不同的关于香港的镜像。有些人眼中的香港是传奇、喧闹的,动作警匪类型片镜头下的香港便是一个典型,吴宇森镜头中舞蹈般的枪战场面、教堂外惊起的白鸽凸显了纷杂岁月中香港的江湖气息。在王家卫眼中,香港是现代并带点丝丝惆怅的,充溢着传统与西式交融的迷离美感:《花样年华》的昏黄路灯下,寂寥老街道,在香烟氤氲中,一袭旗袍的少妇幽幽飘过,弄堂里,馄饨摊,麻将铺,上海移民,浓烈的香港气息扑面而来;《重庆森林》中迷幻色彩的都市森林,逼仄的密闭空间,速食店打工的女生暗恋每天来买宵夜的警察,而警察却陷在与空姐前女友的爱恨纠缠中,迷恋上戴金色假发的女杀手的男生酷爱凤梨罐头,嬉皮、松散、随意,另一种香港味道。而在许鞍华、张婉婷、岸西镜头下的香港则升腾起世俗的烟火,温婉、细腻,从《难兄难弟》(1982)中的市井小巷春风街、留声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到《岁月神偷》(2010)中的影戏院、中秋节、金鱼,东方与西方、岁月与青春、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在视角模糊的个人回忆中渐渐融合交汇。我们对于香港充满了想象:它的过去、历史、情怀,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香港人来说,香港依旧是神秘的,让人流连忘返,感慨不已。被岁月偷走的又岂止是时光,还有关于家的想念。
  香港的漂泊感主要来源于它的殖民历史。就像龙应台在《大江大海1949》中写的当代人对父辈历史的感知那样:“父母之于我,大概就像城市里的行道树一样吧?这些树,种在道路两旁,疾驶过去的车轮溅出的脏水喷在树干上,天空漂浮着的蒙蒙细灰,静悄悄地下来,蒙住每一片向上张开的叶,行道树用脚,往下守着道路,却用脸,朝上接住整个城市落尘。”[2]对于香港这个岛屿来说,它成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所具有的独特性来自于童年时期的影响——一百五十七年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寻求自我的生存之道,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泡沫经济的幻灭、结构转型的阵痛。南来北往伫留的人,在香港经历了东西方思维的混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可以这么说,追溯到每个岛民的上一辈,都会有一段或颠沛流离或荡气回肠的家国往事。很难说是香港塑造了羁旅之人,还是漂泊无根的港人塑造了今日的香港。无论在港人还是外来人看来,香港都只像是一个驿站或者月台,你可以暂时停留、憩息、相送、道别,说到底,这里没有家的概念。《岁月神偷》中的罗氏一家四口生活在英国人的“特殊关照”中,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做鞋养活全家;被查出白血病的大儿子罗进一住院治疗,医院的护士抽血或接开水都要索取小费;时局动荡中移民到香港的上海人经营小本生意艰难度日。影片中,香港普通民众在殖民统治时期艰难创业的日子看得很清楚。虽然面对残酷荒凉的现实,但《岁月神偷》却用一种戏剧化的浪漫手法细致描摹了一幅底层民众喜怒哀乐的众生相,观来颇有一番感慨。通过对小人物悲欢离合的生活进行细节刻画和浪漫化的处理,我们听到了一曲关于生命、成长、爱情、亲情的温馨情歌。
  
  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独特视角
  影片以小弟罗进二的视角贯穿全片。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小男孩将鱼缸套在头上(因为老爸说人最重要的是要保个顶),戴着透明鱼缸,小弟好像太空漫步一般,观众透过他的视点观望着鱼缸外熟悉又间离的世界,嘈杂声变得不清晰,周遭的忙碌身影、寻常事物开始摇晃模糊并呈现出奇异的景象,在温馨的英伦老情歌和爱尔兰笛的交叠声中,观众也好似飞一般被带入殖民时代老香港的氛围中,去体验平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浓浓的人情味扑面而来,每一帧画面都在述说着老香港。观众在小弟稚嫩口吻的介绍下逐一跟爸爸、妈妈、奶奶、大伯、哥哥和街坊邻居认识,直到家门口被老爸严厉的声音打断,小弟在匆忙间摘下了鱼缸,观众这才被拉回到现实中。听着小弟用稚嫩的声音讲述那平淡而又温馨的生活,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像汩汩泉水般浮上心头。悠扬动听的旋律配上清新的画面,扣人心弦。
  (二)浪漫手法
  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忆在记忆深处是最美好的。各种滤光镜在影片中灵活使用:金黄滤光镜呈现出童年的颜色,渲染了记忆中老时光的温暖情怀;冷色调滤光镜表现了原本平淡的一家人遭遇的无常命运,命途坎坷却坚韧。摄影机灵活调度,非常规视角的鱼眼镜头渗透了作者的感情:小弟透过一个鱼缸看到天堂——一朵花、一尾金鱼,温馨而又细腻;简单的故事被画面雕琢得精细完美:想吃完一盒双黄莲蓉月饼的小弟事情暴露后,遭到老爸老妈的当街打骂,大哭大嚷委屈至极;医院窗外,寒风刺骨,漫天白雪,窗内,暖色调充溢了镜头,两兄弟惊惧地望着窗外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哥哥安慰惊魂未定的弟弟“不要怕,有哥哥在”;老爸把为老妈量身定做的红皮鞋高举着,得意地说这双鞋有多好多好。虽然只是表现普通生活场景的画面,却美得一塌糊涂,因为它真实、细腻、感人。这样一部从容的片子,连接了生命中那些被遗忘的离散时光,安静地读解命运中的无常,将生命重新描绘成了这样一些零碎却又无比美好的小片段。
  (三)类型创作
  成长岁月中甜美与苦涩交织。父母柴米油盐的爱情,成绩优异却罹患绝症的哥哥无疾而终的懵懂爱情,被罚站的小弟,台风肆虐下人的无助渺小,英国殖民统治下小市民生存的困苦。生命中的艰辛挥之不去却可以如此轻描淡写,也许,所有回忆中琐碎的事情都是美好而温馨的,纯粹而真实的。近些年香港文艺片的创作数量与日俱增且一直口碑不错,从最早的描写香港小市民情怀的《难兄难弟》(1982)到《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七十二家租客》(2010)和《月满轩尼诗》(2010)一直到《岁月神偷》。画面美轮美奂,表演真实自然,镜头调度、用光考究,专注于小人物生活细节的挖掘和情感的共鸣,是这类低成本文艺片的生存之道。
  
  三、结语
  
  片中老爸说过,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保个顶。只要保住这个顶,就不怕大雨淋、太阳晒。朴实中包含着最深刻的人生哲学:人生在世,可以选择,也可以放弃,但总有那么一个“顶”是你不可遗弃的生命支撑,那就是你的家,是所谓的根和“安全感”存在的地方。《岁月神偷》是一出画面美化过的私人故事,也是一场群体的集体性回忆。一步难一步佳,我们就这样匆匆地一步步走来,走过大江大海的历史,走过花朵与天堂。
  
  注释:
  [1][2] 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天下杂志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第8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其他文献
第二十一章毕摩神咒  “司主农时节令的神,向你献酒啊。过了些日子,到耕种的季节。但愿坳上的庄稼不遭风灾,坝上的农作物不缺雨露。地边不让蛇来蟠伏;田边不让鼠来打洞。保护庄稼的神,望你好好保护,使庄稼茂盛,不遭虫害;看守庄稼的神,望你好好看守,雀鸟见到有谁看守,它就不敢来害庄稼。大田稀株莫费秧.以免插秧手的腰部发疼。禾苗长起来就出穗.出穗就结籽。结籽就成实。收割要遇晴天,扬干簸净要顺风行的方向。大仓小
期刊
摘要:戴望舒是现代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受西方象征派、现代派的影响,又融汇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养分。戴望舒对于“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的追求,使他的一些诗作具有一种综合性的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种艺术特色。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结合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解读方法,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借鉴意义四个方面探讨此诗,希望对现当代诗歌创作和欣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戴望舒
期刊
摘要:长篇小说《芙蓉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既严峻真实又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诚如作者所说“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胡玉音,她勤劳善良、性情柔顺、坚强不屈……这种朴素的人性美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给文学创作留下了一个成功的艺术范例。  关键词:《芙蓉镇》;人性美;胡玉音;艺术形象    《芙蓉镇》发表于《当代》
期刊
摘要:綦江课改作为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初、高中衔接教学改革,开设选修课程,教师绩效考核“给力”等措施使綦江课改呈现生态性表征,实现了课堂教学理论的还原与重建。  关键词:主体性;还原;教学相长;生态视域;綦江课改    被称为“綦江模式”的綦江课改,始于2004年。六年后,丰富了中国教育“重庆现象”内涵的“綦江模式”因其可持续发展性备受人们关
期刊
摘要:文学意象是一种较为隐秘的审美心理活动,它通过作品中具有感情色彩的客观事物来实现作者情感的表现。因此,凡是文学意象都应是一种内涵丰富、匠心独特的高层次形象,有一定的寓意和寄托。《高原上的探戈》中“T鹰”这一文学意象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传情内涵及不同的寓意,为作品中人物内心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完善作用,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角度出现的意象“T鹰”进行心理解读,也
期刊
摘要:巴金的《随想录》被称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史”。作者通过自我批判,传达对社会的深刻批判。《随想录》的最大价值在于重回五四精神,坚持和弘扬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  关键词:随想录;创作动机;五四精神    一、《随想录》的创作动机    巴金从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随想录》,共计42万字,历时8年。《随想录》是年届八旬的作者对“文革”作出的反省与忏悔。  《随想录》有
期刊
摘要:不同于传统上升型成长道路,《残龙笔记》的主人公的主体成长表现出萎缩、甚至后退的倾向,如主人公所认同的“我是一条虫”的成长宣言那样,表现出反成长的倾向。反成长虽然另类,却也是成长的一种。主人公小雨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想象的父亲”之爱的缺乏,而导致主体向“父亲之名”成长过渡的受阻。小雨的自我不断逃逸,从现实到网络,再从网络到梦境,只为寻找自我的镜像(理想自我)。小雨的镜像自我(理想自我)通过恋爱
期刊
摘要:影片《画皮》虽根据小说《聊斋志异》改编,通过莎士比亚式的戏剧手法,阐释的却是现代人所遭遇的感情困境。《画皮》以唯美的爱情为主线,和着人鬼殊途同归的人性救赎观念,以一曲凄美的音乐,将“带着脚镣歌舞”的境界刻画得如痴如醉,实现了对传统“鬼片”和同类型题材改编的嬗变。  关键词:《画皮》;内涵;音乐变奏    一片笑靥,情深深几许?  一句承诺,忠贞真多久?  一生轮回,携手守千年。  看尽世间分
期刊
摘要:“是……的”句式是动词谓语句的一种,主要是由“是……的”前呼后应构成的,突出强调与动作相关的某个成分。本文根据自建小型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中级汉语水平的在华留学生作文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学生在“是……的”句式上造成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并提出在教授此类句式时应采取情景教学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是……的”;偏误分析;中介语语料库    “是……的”句式是动词谓语句的一种,句子主要是由
期刊
摘要:在电影《长江七号》(2008)中,周星驰一改其以往作品的“无厘头”风格。影片人物情感塑造真挚感人,在喜剧与讽刺之间塑造了全新的人物形象,影视特技的运用也使影片增色不少。  关键词:情感;喜剧;特技    影片《长江七号》是周星驰继2004年《功夫》后蛰伏三年的心血之作,由中影集团老总韩三平和周星驰出任总制片人。除此之外,周星驰还担任影片的出品人、监制、编剧、导演及主演。这部电影的构思灵感来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