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调查,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在高校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常见的一些心理障碍表现形式如下:
1.不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校园是个小社会,不是一尘不染的圣地:奖学金的评定、人党、提干等等竞争初见端倪,书呆子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当作宝贝,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大部分学生在进人大学后,能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顺利渡过适应大学生活这一关,而少数大学生在矛盾心理交织作用下,陷人持久的不良适应状态,不能自拔,出现厌学情绪,最后不得不因为学习和身体原因而中途退学或休学。 由于生活环境的更换,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其所处的不是“理想”的现实,因而出现适应不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外貌体型都不如别人而全盘否定自己。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面对大学的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等一系列变化,跟不上学习进度,在父母、老师面前,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形成了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素质和消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的心理“软骨病”。一个人得了这种病,就永无出头之日。
1.2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是一种封闭内心的性格障碍,是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他们很想广交朋友,希望有知心朋友。但是,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现有的交往能力又不能满足自身交往的需要,所以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社交或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负清高,独往独来。有的大学生好猜疑、多幻想。这些表现长此下去,易使他们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更加孤独。
1.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个体对一定的准则、规范或行为表现出来的反感、厌恶从而产生抵触的心理。逆反心理有两种表现,一是积极的亲社会心理。诸如:对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厌恶,对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行政命令、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的反感,对不实事求是的批评或表扬的不满等等;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诸如对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的厌烦,对政治理论及学习的反感,对教育者正确的批评不以为然,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触,思维中充满着强烈的独立性、批判性。
1.4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是促进个体人格整合与个体社会化的内在动力。只有当焦虑表现为焦虑性神经症时,才可视为病态。大学生在生活、恋爱、学习、工作上受到挫折和意外事故的伤害后,最易产生焦虑心理。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惶恐害怕、思维迟钝、心跳加快、易怒出汗、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反映。这种反应在正常人中也时有发生。
1.5苦闷心理
苦闷心理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感受,是对如何保证学业和未来就业的担忧和疑虑。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大部分大学生来源于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人家庭,借贷无门,日常生活难以保障。与此相反,有些大学生花钱似流水,更使人不敷出的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出现度日如年的苦闷心理。特别是看到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下岗现象,感到将来找到称心的工作很难。由于对复杂的社会缺乏阅历,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
2.人际关系不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珑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表现比较普遍。同学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都在一起,特别是在集体宿舍,由于个性、习惯、爱好、才能的差异,难免磕磕碰碰,而大学生好胜心自尊心强,如互不相让,就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僵化。人际关系不良常见于那些具有攻击性、反抗性的学生。他们性格上的不合群,使自己易在同学中处于不被理解、被排斥、受冷落的境地,久而久之,往往会产生精神压力。另外,还易产生自卑与自负的心理、嫉妒心理、猜忌心理、闭锁和逆反心理等不良心态。
3.情感脆弱
现在高校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学习上一帆风顺,没有经受过逆境与困难的磨练,比较脆弱,生活中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比如学业不理想,专业不理想,家境贫寒等问题,就会陷入苦闷、忧虑、质怒之中,并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种脆弱的情感和缺乏耐挫力的意志造成部分同学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学习,严重的留级退学甚至个别走向犯罪或自我毁灭。而占据比重最大的则是男女恋爱造成的危机。大学生们心理简单而真诚,恋爱失败会使其无法控制和驱使自己的感情,从而严重地干扰正常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处理,甚至使学习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在极度的悲痛、忧郁、焦虑、烦躁等情况下,极易产生轻生自杀和做出莽撞的事来。失恋或单相思者,往往在精神上蒙受痛苦,有的将深情隐藏心里,形成一种痛苦和自我折磨,造成心理失调。
4.认识能力和自制能力不强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生理变化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他们兴趣广泛,活动面宽,思维活跃,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自制能力常落后于活动能力,因而导致众多的矛盾和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和自己不够尊重别人的矛盾,交往与封闭的矛盾,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冲突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若不能及时调适,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焦虑、苦闷、惆怅、失望、压抑、自卑、懒散、强迫等情绪。
心理障碍已成为高校学生中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更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正确认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整,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黄训美.大学生心理保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徐小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6
[4].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不适应新的环境
大学生活的压力,让学生觉得自己不再是天之骄子,一枝独秀。校园是个小社会,不是一尘不染的圣地:奖学金的评定、人党、提干等等竞争初见端倪,书呆子不受欢迎,个人的风采和魅力最重要,不再有人把你当作宝贝,很可能从过去的宠儿沦为不起眼的小角色。大部分学生在进人大学后,能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顺利渡过适应大学生活这一关,而少数大学生在矛盾心理交织作用下,陷人持久的不良适应状态,不能自拔,出现厌学情绪,最后不得不因为学习和身体原因而中途退学或休学。 由于生活环境的更换,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其所处的不是“理想”的现实,因而出现适应不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外貌体型都不如别人而全盘否定自己。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面对大学的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等一系列变化,跟不上学习进度,在父母、老师面前,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形成了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素质和消极的心态,是一个人的心理“软骨病”。一个人得了这种病,就永无出头之日。
1.2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是一种封闭内心的性格障碍,是一种主观感受。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是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他们很想广交朋友,希望有知心朋友。但是,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现有的交往能力又不能满足自身交往的需要,所以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社交或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负清高,独往独来。有的大学生好猜疑、多幻想。这些表现长此下去,易使他们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更加孤独。
1.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个体对一定的准则、规范或行为表现出来的反感、厌恶从而产生抵触的心理。逆反心理有两种表现,一是积极的亲社会心理。诸如:对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厌恶,对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行政命令、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的反感,对不实事求是的批评或表扬的不满等等;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诸如对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的厌烦,对政治理论及学习的反感,对教育者正确的批评不以为然,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触,思维中充满着强烈的独立性、批判性。
1.4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忧虑、烦恼、恐惧不安等感受交织而形成的复杂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是促进个体人格整合与个体社会化的内在动力。只有当焦虑表现为焦虑性神经症时,才可视为病态。大学生在生活、恋爱、学习、工作上受到挫折和意外事故的伤害后,最易产生焦虑心理。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惶恐害怕、思维迟钝、心跳加快、易怒出汗、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反映。这种反应在正常人中也时有发生。
1.5苦闷心理
苦闷心理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感受,是对如何保证学业和未来就业的担忧和疑虑。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上大学是一种投资行为。大部分大学生来源于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低收人家庭,借贷无门,日常生活难以保障。与此相反,有些大学生花钱似流水,更使人不敷出的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出现度日如年的苦闷心理。特别是看到社会上已经存在的下岗现象,感到将来找到称心的工作很难。由于对复杂的社会缺乏阅历,内心深处充满了苦闷。
2.人际关系不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珑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的。”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表现比较普遍。同学们学习、工作、生活、娱乐都在一起,特别是在集体宿舍,由于个性、习惯、爱好、才能的差异,难免磕磕碰碰,而大学生好胜心自尊心强,如互不相让,就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僵化。人际关系不良常见于那些具有攻击性、反抗性的学生。他们性格上的不合群,使自己易在同学中处于不被理解、被排斥、受冷落的境地,久而久之,往往会产生精神压力。另外,还易产生自卑与自负的心理、嫉妒心理、猜忌心理、闭锁和逆反心理等不良心态。
3.情感脆弱
现在高校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学习上一帆风顺,没有经受过逆境与困难的磨练,比较脆弱,生活中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比如学业不理想,专业不理想,家境贫寒等问题,就会陷入苦闷、忧虑、质怒之中,并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这种脆弱的情感和缺乏耐挫力的意志造成部分同学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学习,严重的留级退学甚至个别走向犯罪或自我毁灭。而占据比重最大的则是男女恋爱造成的危机。大学生们心理简单而真诚,恋爱失败会使其无法控制和驱使自己的感情,从而严重地干扰正常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处理,甚至使学习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在极度的悲痛、忧郁、焦虑、烦躁等情况下,极易产生轻生自杀和做出莽撞的事来。失恋或单相思者,往往在精神上蒙受痛苦,有的将深情隐藏心里,形成一种痛苦和自我折磨,造成心理失调。
4.认识能力和自制能力不强
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生理变化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他们兴趣广泛,活动面宽,思维活跃,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自制能力常落后于活动能力,因而导致众多的矛盾和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和自己不够尊重别人的矛盾,交往与封闭的矛盾,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冲突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若不能及时调适,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焦虑、苦闷、惆怅、失望、压抑、自卑、懒散、强迫等情绪。
心理障碍已成为高校学生中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更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因此,正确认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整,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黄训美.大学生心理保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徐小娟.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6
[4].李进宏.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