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谱华章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ncheng7758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苏城乡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建设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
  
  建国以来,江苏省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在快速嬗变中追求和谐,在延续历史中活力四射。城市化率从建国初的12.4%提高到2008年的54.3%,年均提高0.70个百分点,是全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城镇人口从437万人增长到3775万人,60年间新增的城镇人口相当于增加了30个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新世纪以来,城市化率年均递增1.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37.25万人,新增城市建成区102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新建一个特大城市。在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全省城镇空间布局日趋合理,“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全省初步形成了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二、城乡居住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建国初期,城市住房十分简陋,结构简单,一套20多平方米的住房往往是几家合用,1949年全省人均居住面积仅为4.63平方米;农村住房问题更为突出,基本都是以“土坯墙、草屋顶、纸糊窗”为主的简陋房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住宅建設仍然存在规模小、标准低、配套不齐等问题。随着江苏经济腾飞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大幅度改善。1998-2008年,江苏商品住宅竣工面积达35002万平方米,若按每套70平方米的基本住房标准,10年新建商品住房共解决了500多万户的城镇居民住房问题。2008年,全省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9平方米,比1949年增长了近7倍,提前达到省定小康标准;住房成套率达90%左右,套型结构日趋合理,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住区环境品质不断提升,物业管理日益普及和规范。在城市居民居住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住房的条件也日益改善。建国以来,全省农村经历了2-3轮建房高潮,实现了从草房到瓦房再到楼房的飞跃,农民居住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到2008年底,全省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9.77平方米。基本以砖混结构楼房为主。与此同时,全省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计划将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我省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三、人居环境和设施条件显著改善
  
  建国以来,江苏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建国初期,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市道路狭窄、坑洼,城市日供水能力仅7.35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不足10%,烧饭只能依靠燃煤和秸杆。经过60年的大力推进和不断完善,彻底改变了过去设施滞后、数量不足、功能不全、承载力低下的局面,实现了适度超前、服务提升的跨越。到2008年底,全省县以上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从改革开放初期每年10多亿元增加到每年700亿元:各大城市基本形成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等级分明的网络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已经形成社会共识,南京、苏州、无锡正在加快地铁建设,常州在全国率先建成BRT线路。2008年,县以上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2356.86万立方米,是建国初的320多倍,并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城乡的区域集中供水网络。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980年的0.1吨/日,提高到2008年的748.4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4.13%。城市垃圾处理由以前的简单填埋处理向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方向发展,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97.6%,无害化处理率约为80%。积极推进城乡垃圾统筹处理,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9.3%上升到42.5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7平方米达到12.31平方米,在全国31个省、市中名列前茅。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南京、扬州、张家港等3个城市获联合国人居奖,19个城市获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称号,数量居全国第一。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先后实施了两轮农村五件实事工程,加大农村道路、交通、饮水、草危房改造、环境整治、垃圾收集处理、河塘清淤等建设力度,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显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设施配套适宜、环境卫生整洁、乡土风情浓郁的村庄。不断加强城市管理,逐步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积极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南京、扬州、盐城、常州、泰州、南通、宿迁等7市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已建成运行。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四、城乡规划引导调控作用日益增强
  
  60年来,江苏城乡规划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时期以物质生产与建设为核心到市场经济时代注重多元弹性政策指引的转型,逐步建立完善了对城乡发展有效引导和调控的城乡规划体制,成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省城乡规划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全省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大区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等全面启动,城乡规划技术和法规逐渐成熟,规划设计精品不断涌现,规划管理队伍不断壮大,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2005年,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目前,全省65个市、县全部完成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全省12个省辖市、23个县级市和19个县实现了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在全国率先组织编制了镇村布局规划,将全省25万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5万个左右的集中居住点。与此同时,全省完成了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460多项。规划全覆盖目标的实现,为促进规划引导城乡建设和发展、依据规划实施管理和调控发挥了重大作用。
  
  五、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成为支柱产业
  
  以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为代表的建设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快速崛起的过程,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建国初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福利化分房和低租金公房制度,除一些从事房屋管理和维修的房管部门外,几乎没有专门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房地产市场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1992年启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1998年停止实物分房,促使住房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江苏房地产业由此实现巨大飞跃,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产业规模、生产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得到快速提升。从1998年到200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5%提高到4.03%,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从4.2%提高到20.35%,2008年,江苏房地产业完成税收344.45亿元,占地税收入的20.8%,成为经济主要增长点和重要财税收入来源,支柱产业地位逐步确立。
  建国至今,江苏建筑业企业规模由小到大,施工能力由弱到强,成为一支奋进在全国各地名符其实的建筑业“铁军”,成功实现了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的跨越。建国后,我省建筑业经历了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兴办农村建筑队到乡镇企业的转变,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集体建筑施工企业一直是江苏建筑业的主要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江苏建筑业的主导力量,建筑业发展进入迅猛腾飞的时代。至2008年,全省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972.41亿元,是1990年的48倍,是1978年的321倍,位列全国第一。建筑业从业人员501万人,其中吸纳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285万人,占全省劳动力转移总数的16.8%,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达到28.5%,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建筑业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全省工程管理水平同步提升,建设市场不断规范。2008年,全省共获得国家优秀工程鲁班奖11项,11项工程获国优奖,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
  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城乡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江苏城乡建设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构建21世纪人居家园的宏伟蓝图。实现江苏城乡建设从全国总体领先向总体率先、全面领先的跨越,谱写新时代的建设华章。
  
  责任编辑:戈尚达
其他文献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江苏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在“两个率先”征程上迈出新步伐。日前,中共泰兴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保增长、促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现将中心组部分成员发言内容摘登如下:  张兆江(中共泰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次
期刊
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泗洪县,残疾人的幸福指数达到了“五星级”:所有的残疾适龄儿童都上学,所有的下肢残疾人都坐上免费轮椅,所有的白内障患者都免费做手术再见光明,所有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都能安排就业岗位……这一切,都是李玉芳来到县残联以后出现的变化。在泗洪,李玉芳被所有残疾人视作天使,她的事迹在泗洪县干部群众中广为流传。    体现人生价值的平台    数不清的感人事例。印证了泗洪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六年
期刊
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打造文化强市目标,提升文化竞争力,为此,先后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并且选派12位干部赴长沙挂职工作3个月,深入学习长沙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进理念、创新思路和管理经验。学习考察期间,长沙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给我们良多思考和启示。    一、发展文化产业,思想解放是前提    我们
期刊
江苏建设“更高文明素质省份”的目标,激励着全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这一创建活动的精华就在于一切源于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于群众。多年来,我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服务发展、服务大局中体现价值,在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中贴近百姓。实现了创建与为民的有机统一。    改善环境,促进文明城市创建    城市文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我省围绕利民
期刊
编者按:前一阶段,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等有关部门的同志对我省改革开放30年来涌现出的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苏州工业园区、华西村、沙钢集团、尚德公司、武家嘴村等先进典型作了专题调研,系统总结了其发展历程、鲜明特色和成功经验。这批调研报告是江苏改革开放30周年的成果,同时也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亮点。本刊将于近期分批刊登这8篇调研成果,并以此向建国60周年献礼。    改革开放之初,昆山自费创办开发
期刊
闻名遐迩的花木之乡顾庄,位于我省如皋市的南郊。千百年来,顾庄人以“玩花弄草”为生为乐为趣。以“云头”、“雨足”、“美人腰”为特点的如派盆景便是出自顾庄人之手。千年历史的沉淀和人文荟萃使得如派盆景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奇葩”。宋代词人王观对如派盆景写下了“盗大地之妙”的赞誉之句。  改革开放以来,顾庄人把小小的花木做成了特色农业、做成了高效农业,不仅让它们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而且让它们生产出富贵
期刊
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为实现公共支出的效率目标,依据“花钱买服务”的公共预算思想、公共委托代理理论、“结果导向”和“为顾客服务导向”管理。对公共部门支出的业绩、效果进行评议和估价的制度。它是政府绩效管理的基础环节,也是政府改革的核心内容。2005年省财政厅专门设立职能部门绩效评价处,启动全省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几年间,先后开展了全省义务教育、部分省属高校、农村小城镇建设、城市社区卫生等上百
期刊
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是2006年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年轻”开发区。面对金融危机,面对强手如林,开发区经济不仅没有下滑、放缓,而且一路飘红,逆势上扬。2008年,园区实现销售210亿元,自营出口创汇5.5亿美元,财政收入8亿元,并以最年轻园区的身份,从长三角地区200个国家和省级开发区中脱颖而出,名列“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综合实力第七名。成为宜兴对外开放的窗口区、新型工业化的样板区和先进制造业的密
期刊
上半年,江苏全力以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运行逐步向积极方向转化,呈现出“总体企稳、结构好转、内需上升、预期改善”的格局,经济形势总体上呈现“三个继续”,即:“经济增长继续回升,回暖基础继续巩固,发展信心继续提振”。我省经济运行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好于东部沿海省市、好于预期,预计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2%左右。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4.1个百分点。  工业稳中趋升推动经济回暖。上半年,
期刊
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军。新中国60年,是江苏交通坚持服务全省大局、自觉践行先行使命的60年。60年来,江苏交通事业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经历几代交通人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其规模、数量、质量、技术装备水平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索出了一条适应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和江苏特点的交通发展之路,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    6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