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下,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等“三微一端”为代表的“自媒体”的高速发展极大增强了社会信息传播的自主性、便捷性,让中国开始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县、镇两级政府作为与民接触的一线,在处理信访、民生、征地拆迁、环保等一系列热点问题时,正面临着“网上网下”双重压力,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正在成为一个难题和必须正视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 移动网络发达;移动新闻端发达;新闻意识落后;民生民意反映不足
【中图分类号】 F22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322-02
1 基层政府网络舆情现状
县、镇两级政府直接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并直接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网民诉求旺盛,容易集聚形成网络舆情。目前基层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网络舆情发布更便捷,参与主体广。据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7.1亿,手机用户6.56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2.5%,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乡镇以及95%的行政村。从数据就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或電脑在网络发布信息,主体可以为各阶层群体。信息被网民发布在本地的网站后,会迅速被其他网民跟帖、转载,尤其是在“三微一端”等自媒体发展后,传播速度更是爆炸性,其传播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社会影响之大也往往超乎想象。
1.2 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舆情影响大。从网络舆情来源来看:网站、论坛、微博等处监测到的舆情;上级宣传部门交办的舆情。从涉及领域看,主要涉及民间融资风险、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环境污染、自来水管网改造及水源地保护、干部作风及农村基层干群矛盾、开发商与业主矛盾、涉访涉诉涉警矛盾、重点人头炒作,以及自然灾害、安全生产、校园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突发事件等方面。
2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2.1 应对意识较为滞后。部分基层机关工作人员因身处基层,习惯于过去走村串户了解民情的方式,习惯于面对面打交道,对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网络舆情影响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认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忽视或轻视网络舆情的管控及应对处置。在面对网络舆情时,要么不理不睬、听之任之,觉得别人发帖没有什么影响,错失应对处置的良机;要么不会说话或者乱说话,应对处置不当。
2.2 应对措施较为缺乏。在舆情应对过程中面临着舆情发现滞后、舆情发帖人难查找、舆情处置难等困境,基层政府因为人力、设备的限制,往往依靠人工进行搜索,容易导致舆情发现滞后,错过最佳处置时间;舆情出现后,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寄希望于封堵、删除、隐瞒等手段,不疏导,只封堵,只顾网上,不顾网下,这样往往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3 舆论引导力度不够。在面对突发事件报道、负面舆情处置引导时,有时会把握不住最佳时机,在第一时间内主动出击,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和话语权。在热点难点问题精准引导上把握不够。在一些违背事实的网络舆情的引导上还有待提高。舆论宣传效果还不能实现最大化。舆论宣传还有待进一步创新提高,宣传影响力还需进一步强化。
3 如何改变基层新闻工作现状
3.1 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报道中,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旋律,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来。要坚持下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造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鼓舞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新闻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3.2 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坚定地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宣传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内容。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决之前作定性,定罪和案发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严格保守觉和国家的秘密,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3.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活,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真实。为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
3.4 建设网络舆情的监管体系。促进舆情监管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实现网络舆情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落实县、镇区(部门)、村居(科室、下属单位)三级网络,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舆情监管体系。
3.5 强化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舆情发生后,要发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的优势,积极主动“摆事实,讲道理”,将群众情绪向理性、平和、客观的方向引导,推动事态向有利于妥善处置的方向转化。注重从公众的角度提供权威、可靠的新闻信息,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判断能力。创新舆论引导手段,善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有号召力的网评员,一旦有舆情发生,能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引导、点评,有效引领社会舆论,充分发挥基层新闻工作的作用。
作者简介:李正廷(1983.3-),男,漢族,本科,天水市麦积区文化广播影视局,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关键词: 移动网络发达;移动新闻端发达;新闻意识落后;民生民意反映不足
【中图分类号】 F22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322-02
1 基层政府网络舆情现状
县、镇两级政府直接面对群众利益诉求,并直接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网民诉求旺盛,容易集聚形成网络舆情。目前基层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网络舆情发布更便捷,参与主体广。据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7.1亿,手机用户6.56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2.5%,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乡镇以及95%的行政村。从数据就可以看出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或電脑在网络发布信息,主体可以为各阶层群体。信息被网民发布在本地的网站后,会迅速被其他网民跟帖、转载,尤其是在“三微一端”等自媒体发展后,传播速度更是爆炸性,其传播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社会影响之大也往往超乎想象。
1.2 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舆情影响大。从网络舆情来源来看:网站、论坛、微博等处监测到的舆情;上级宣传部门交办的舆情。从涉及领域看,主要涉及民间融资风险、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环境污染、自来水管网改造及水源地保护、干部作风及农村基层干群矛盾、开发商与业主矛盾、涉访涉诉涉警矛盾、重点人头炒作,以及自然灾害、安全生产、校园安全、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突发事件等方面。
2 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2.1 应对意识较为滞后。部分基层机关工作人员因身处基层,习惯于过去走村串户了解民情的方式,习惯于面对面打交道,对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网络舆情影响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认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忽视或轻视网络舆情的管控及应对处置。在面对网络舆情时,要么不理不睬、听之任之,觉得别人发帖没有什么影响,错失应对处置的良机;要么不会说话或者乱说话,应对处置不当。
2.2 应对措施较为缺乏。在舆情应对过程中面临着舆情发现滞后、舆情发帖人难查找、舆情处置难等困境,基层政府因为人力、设备的限制,往往依靠人工进行搜索,容易导致舆情发现滞后,错过最佳处置时间;舆情出现后,一些地方政府一味寄希望于封堵、删除、隐瞒等手段,不疏导,只封堵,只顾网上,不顾网下,这样往往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2.3 舆论引导力度不够。在面对突发事件报道、负面舆情处置引导时,有时会把握不住最佳时机,在第一时间内主动出击,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和话语权。在热点难点问题精准引导上把握不够。在一些违背事实的网络舆情的引导上还有待提高。舆论宣传效果还不能实现最大化。舆论宣传还有待进一步创新提高,宣传影响力还需进一步强化。
3 如何改变基层新闻工作现状
3.1 新闻工作者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闻报道中,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旋律,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来。要坚持下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造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鼓舞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新闻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3.2 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坚定地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宣传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内容。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的案件不得在法庭判决之前作定性,定罪和案发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严格保守觉和国家的秘密,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3.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活,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真实。为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
3.4 建设网络舆情的监管体系。促进舆情监管关口前移,触角向下延伸,实现网络舆情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落实县、镇区(部门)、村居(科室、下属单位)三级网络,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舆情监管体系。
3.5 强化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舆情发生后,要发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的优势,积极主动“摆事实,讲道理”,将群众情绪向理性、平和、客观的方向引导,推动事态向有利于妥善处置的方向转化。注重从公众的角度提供权威、可靠的新闻信息,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判断能力。创新舆论引导手段,善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有号召力的网评员,一旦有舆情发生,能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引导、点评,有效引领社会舆论,充分发挥基层新闻工作的作用。
作者简介:李正廷(1983.3-),男,漢族,本科,天水市麦积区文化广播影视局,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