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瘾”高一尺 “好”高一丈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yx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收藏,收而藏之。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了收藏历程中无尽的辛酸、无尽的快乐。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过或即将开始收藏,无论是金银玉器,还是片寸纸头,也许会让他人艳羡不已,也许会被他人嗤之以鼻。但在收藏者心中它们都是巨大的财富,因为这些个“珍宝”承载着收藏者说不尽的故事。
  《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志编辑部主任:
  您好!贵刊自创办两年多来,一直以既面对文博界,又面对收藏大众为主要阅读群体。坚持双轨鉴定的办刊方针,以改革开放的办刊作风,客观理性地为文博、收藏领域广大研究学者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平台,又为广大订阅群体提供了客观、全新、创新、通俗易懂的文博、收藏理论与知识。因此深得广大文博、收藏人员的信赖与认可。我们宁夏地区除了新增了不少认识、认可贵刊的会员,更有弃原订其他收藏刊物,改订贵刊的读者,足以说明贵刊的办刊成功,万望戒骄戒躁,定能在众多收藏刊物中脱颖而出。
  另告,我协会有一理事系中国某知名国企一名基层领导,因特别缘由,加入收藏队伍,以他弃牌入藏的特别经历,书写了一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收藏文化巨大感染魅力的文章,请求我协会推荐给贵刊,以求发表。一则:教育启发更多牌友;二则:纪念引他入收藏之道的我协会已故常务理事姚迅。
  敬请你们审阅定夺。
  宁夏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治国
  敬荐
  公元2011年9月26日18点40分。一颗高尚的心脏,带着对白发苍苍的父母、孤苦伶仃的妻女的不舍,带着对未竟事业的眷恋,带着与白血病魔顽强搏斗近一年半的疲惫,停止了跳动!
  本来这篇文章早就写好了,只是想跟众藏友交流心得,由于怕写得不好而贻笑大方,所以就一直没有投稿。现在我的收藏老师故去了,就在前后加了两段文字,想发表出来纪念我的老师!
  “三缺一,老地方,快来!”电话里是牌友熟悉的召唤声,那是以前心中急切期盼的声音,那是具有压倒一切的魔力的声音,那是无需拒绝也根本无法拒绝的声音,但现在只能抱歉地跟牌友用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婉拒。
  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婉拒,慢慢的牌友们就不再召唤我了;随着藏品的增多、收藏领域的拓展、收藏知识的丰富、收藏水平的提高,我的牌瘾渐渐地减小了、消除了。朋友们都很奇怪,他们的铁杆牌友怎么变了?是什么使他“金盆洗手”了呢?其实他们不知道,是收藏这个新“爱好”战胜了原以为此生相伴永远的麻将“心瘾”。
  未接触收藏以前,我的业余活动最多的就是打麻将。其实,我从刚参加工作就喜欢打麻将,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麻将是我的最爱,而且几乎到了酷爱的程度。我感觉打麻将的过程,就是精神满足、释放压力、身心充分享受的过程。这些年的一些经典战例到现在还是历历在目、如数家珍;“爱恨情仇”、得失心得跟牌友交流起来也是津津有味、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平时,遇有牌友召唤,基本上是随叫随到。当然,我也经常召唤牌友活动,往往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往往我一周要“激战”几次、每次要10小时左右才觉得过瘾,如果几天不摸麻将就觉得特别难受。我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麻将瘾”,而且“瘾”得很重。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收藏。把我领进这个领域的是亦师亦友的姚迅老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次机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使我从“有百害而无一利”低级趣味享受中挣脱出来,业余精神生活上升到高雅的收藏层面。其实我和姚老师是同事,认识已有20年了,但一直没有深交,直到一年前一次偶然“邂逅”,才“铸就”了我的收藏爱好和我们的情谊。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跟他去淘宝的情景:当时我们坐一辆厂车下班,而有正好坐在了一起,在车上就随便地聊了起来,快下车时他问我想不想去“淘宝”,抱着好奇的心态我就跟着他去了。街道两旁摆摊的小贩很多,一个接着一个,摆放的“宝贝”也是琳琅满目、形形色色,令人目不暇接。淘宝的人摩肩接踵,场面很是热闹。我跟着他在小摊前穿梭、搜寻。突然,一件看着并不起眼的“玉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拿起玉杯,仔细端详,从各个角度反复审视,然后从包里掏出一把小手电对着玉杯照射、观察。最后,他又拿出一支高倍放大镜对着玉杯上的纹饰逐个观察、品鉴。拿着玉杯,他与摊主攀谈起来。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姚老师满心欢喜地淘到了他心仪的藏品。在步行回家的路上,他告诉我这是一把罕见的战国时期的青玉“玉卮”,是当时贵族人士饮酒的器皿,它甚至可以和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相媲美。面对我诸多的带着怀疑的询问,他就手中拿着的“玉卮”向我解释了如何从玉器的神态、器型、玉质、纹饰、工艺,甚至味道来判定一件玉器的真伪。真没想到以前觉得很简单的玉器,竟还有如此丰富的学问!
  从那以后,我们就经常相约去淘宝。下班回家的路上、周末休息的空闲时间都留下了我们淘宝的身影。姚老师还将他十余年的收藏、鉴赏的实战经验倾囊而出,不管是初期的“打眼”交学费,还是现在的“火眼金睛”地“捡漏”淘宝。更难能可贵的是,姚老师还拿出包括他的参加过2008年全国古玉精品展的精美藏品让我了解、掌握参考书上所说各种术语、观点,加深我的对古玉真品的神态、器形等直观印象,要知道,那届古玉精品展全国才筛选出208件展品。古玉制作的“沟彻”技法、“游丝毛雕”、“平地打洼”等技法、古玉的不可复制的神韵等就是这样学会、记牢的。
  在学习“相玉”的过程中,姚老师还将他的许多古玉收藏的书籍借给我研读,如《中华古玉》《玉器材质》《玉礼器》等,让我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在“相玉”的过程中我经常发现自己历史、地理甚至古汉语等方面知识的不足。我感觉随着自己水平的提高,未知的东西就越多。于是,不出去淘宝的时间,就大量阅读书籍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经过如此不断地充实和姚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我也算是一个“入门”的学生了。
  收藏成了我的新爱好,它的无限魅力深深吸引了我,我无限幸福地徜徉其中,使我远离了曾经不可或缺的最爱,精神境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档次。我收藏,我快乐,我幸福!
  2011年9月中旬,姚老师的病情十分严重,他已经知道属于自己的时日不多!在我最后一次去医院探望他的时候,他像留遗嘱似地说起了以前常跟我说的古玉及唐代金银器鉴定方法,并且在我几乎一句不漏地重复之后,他才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老师一路走好!
其他文献
古代文人画最钟情渔父。渔父形象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穿过,带着文人特有的追慕,在仕与隐之间展现着他们的内心挣扎。杜牧《赠渔父》诗曰:“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诗眼在“不曾逢着独醒人”,其表层意思是说世道浑浊,到处皆是随波逐流之辈,“独醒”不易逢知己,抒发对特立独行的超越境界的向往,对心灵的一种无奈选择的安慰。  明弘治张路《渔父图》,原藏于日本东京护国寺(见著录《海外珍藏中国名画》肆,P1
期刊
艺术家简介:  胡立伟,1956年生于长沙。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美协理事。  出版有《胡立伟作品集》《胡立伟金石书画作品集》《胡立伟写生集》《中国篆刻百家·胡立伟卷》《走进胡立伟艺术世界作品集》。  作品赴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展出,2012年在长沙举办个人画展。
期刊
作为人类最早艺术实践之一的壁画,在旧石器時代就已经出现了。而墓室壁画作为墓葬的主要组成部分大致出现在西汉前期。从现有的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可以大体推断,墓室壁画的出现時间要晚于宫殿壁画和庙堂壁画,但是墓葬壁画的产生与宫殿壁画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墓室壁画是地上宫殿和庙堂壁画在地下的延续,这也恰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迄今为止,我国各地发现的墓葬壁画的内容和
期刊
正是油菜花绽放碧野,将满袖的清香醮着灿如金光的花色洒满乡间的时节,立伟先生将他即将展出的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作品集送给我阅读。瞬间,我的眼前便清晰而诗意般地浮现出如此典雅而生动、深邃而空灵的画面,那山峰、云雾、霞晖、岩瀑、树影、花光、飞雁、山居、幽径,还有纤细雅致的题字,玲珑古韵的印章,一齐在我心灵的深处激扬诗情,闪耀灵光,生发妙香,亦如梦如幻,如弦如歌,又如玉泉绕石,星月落涧,神境高远,辽阔若海。
期刊
艺术家简介:  程显才。字椿淋,尔今五十知天命。常自喻五柳先生。半生求索游于艺,诗书画印常年不懈。祖籍山东莱阳,自幼生于沈阳。而长于长白山区。  先生作为职业画家,身居斗室纵览古今。方丈画案纵横天下。身边常有三五知己,一杯清茶往来无白丁,诗书画印金石碑刻,一生获奖无数如云烟。  书为心画,画为心形。书法者,出入魏晋通秦汉,方为上品。先生专注篆隶,上通甲骨龟板,古拙中蕴含金石之声,高雅中赋予阴阳之变
期刊
雕塑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盛赞:“艺术之始,雕塑为先……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青铜像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说三星堆及其之前的青铜像和面具仍具有肇始阶段的原始色彩的话,那么汉代的青铜造像即可称为成熟期的产物。尤其是青铜佛像的出现,不但为传统雕塑带来了新的元素,更是影响了其后几千年的雕塑史,成为中国雕塑一个大的门类。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玉器也是中国早期文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玉在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人们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玉文化。东汉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对玉的定义是“玉,石之美者”,所以玉又称作玉石。  玉石是石中的高级质料,在自然界中稀少难得,其加工技术又繁难不易,所以早期人类
期刊
面对当前中国文物市场的现状,有人不禁感叹道:现在的文物市场,收藏者专业知识缺乏,易上当受骗;鉴定专家鱼龙混杂,是真是假,不得而知;拍卖公司知假拍假,扰乱市场。整个文物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啊!  2012年3月底,国家文物局从文物鉴定资质、行业道德、文物评估、舆论导向、管理机制、交易市场六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规范化措施。这些措施是否能规范文物市场呢?吴树说,对于这些举措,我们可以做出积极评价,但文物
期刊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1301年生于江苏无锡梅里祗陀村。于1374年于11月11日逝世,葬江阴习里,后改葬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  在中国绘画史上,倪瓒以诗、书、画著名于当时,享誉于后世,其画风影响历四百余年之久。倪瓒的山水画与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迥然不同,倪瓒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性格将山水画发展到空前完美的形式,把山水画的“高逸”推到了最高峰。  倪瓒的山水画风在元四大家之中是比较复杂的。他广泛研究
期刊
编者按:  林栩先生认为:“指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是艺术的起源,这一源泉生发了艺术的多元性。”指画这门独一无二的艺术在中国唐朝已经形成,到清朝而盛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绘画艺术。峨眉山指画为清朝指画大师高其佩先生所传。高其佩先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出任四川分巡川南水宁道,直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升任四川按察使,在此行政期间,高其佩同时将指画传播。四川一时指画空前发展。高其佩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