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白石大师曾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古人亦然。罗杨深知:书法的笔墨技巧是可以练出来的,章法布局结体是可以学出来的,而意境韵味则是要靠悟出来的。惟其如此,方可得前人之精华。所谓“书者心迹也”,“必由神悟”。
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曾引用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诗句,高度称道罗杨的书法作品,我深有同感。每次欣赏罗杨的新作,我都会联想到秀逸挺拔的竹枝,罗杨的书法的确如竹枝一样清雅俊逸,同时又内蕴着刚直苍劲。东坡曰:“无竹使人俗”,竹从来就是高洁脱俗的象征,而若竹枝一样的书法自然也超逸无尘,在书坛独具一格。
书者心迹也
粗略看去,罗杨的书法十分传统,中规中矩,与当今书坛一些以怪、奇、险、野来哗众取宠的书法大不相同。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然而保持民族传统,继承国粹精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在如今“创新”成为时尚的年代,独辟蹊径往往成为投机取巧的面具,能坚守优良传统并真正得其精粹,这一点很是可贵,很是需要持续不断的修炼的。
中国传统艺术十分讲究基本功,这是一条优良传统。书法领域,有过张芝临池尽墨,王献之写尽十八缸,智永退笔成冢。因此当代文人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就是摹仿前代大师的作品,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今人学习书法一条捷径。长时间的学习和摹仿,可以因学习古人的书法体式,陶冶自己的气度。当然,摹仿学习不是做古人的影子。齐白石大师曾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古人亦然。罗杨深知:书法的笔墨技巧是可以练出来的,章法布局结体是可以学出来的,而意境韵味则是要靠悟出来的。惟其如此,方可得前人之精华。所谓“书者心迹也”,“必由神悟”。摹仿不是临帖的全部,书法以“质”取胜,如果临帖只是于书求书,过于注重外在的结构、用笔、章法的摹仿,那只是下了皮毛的功夫,终为匠。正如林散之先生所说:“不读书,越工越俗,再写总是个书匠。”
罗杨认为:学习书法只有取法乎上,方能得乎其中。有人认为传统是僵化,是束缚,这种态度是很不科学的。
传统就像太阳,每一天都会升起,都会有新的辉煌而光芒万丈。抛弃传统就不是书法。继承传统是基础,食古而化显精神。
书法家首先是文人
中国传统文人始终强调要在书法作品中渗透着学识、修养和造诣,惟此方能提升书法的品位。所以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罗杨认识到:古代的书法家(书匠除外),首先是文人,即有文化的人,有着丰厚的内在功力,讲究才、学、识三长。古人写字是读书入手,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是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古代书法家多是出口成章,提笔成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苏东坡、黄庭坚都是大诗人。相比之下,今天我们的一些书家难免有些才疏学浅。古人以“诗书画印”为四绝,重视的是打通各门艺术并获得深厚的造诣。惟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会潜移默化而景行行止,融于书法才能令笔传神,写出风采。
书到极致是文化,书到深处是修养。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古人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罗杨意识到:雅俗之分实际上就是有文化与没文化之分,高雅的艺术上必然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反之就是俗。从书法的笔墨技巧来说,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而作为书法艺术的终极目标“神韵”,则不仅是要客观努力,而主要的是在于因人而异的主观印象而为之。一个缺文少墨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书法家,很多书法家不是用功不够,而是修养不够,因而在创作上裹足不前。书到妙处靠修养,古今大师莫不如此。
由木到森
评判书法艺术作品,就像对别的艺术作品一样,我以为:既要见“木”,也要见“林”,还要见“森”。对书法来说,“木”就是一个个“字”,每个“字”的结体颇为重要。“林”指的是由一个个“字”联结起来的整幅作品,要有起伏,有节奏,有律动,有神韵。“森”则指一个书法家的全部作品,由此以观一个书家的整体艺术风格。以此来返观罗杨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木”,还是“林”,或是“森”,均较好地实现了传统精髓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罗杨结字通常内紧外舒,字形多修长,俊骨丰茂,劲健刚直,潇洒自如,清新悦目,显得十分飘逸灵动。罗杨用笔非常讲究,有论者称之曰:时而清若蝉翼,如初月之出天涯;时而重若崩云,有奔雷坠石之奇。用墨更是匠心独运,随着笔锋的抑扬顿挫,墨色浓淡有致,五彩斑斓,让人联想到水墨国画的韵味。在当代书家的行草作品中,实属独具一格。他作品中的许多字,润而内含铁骨,秀而凸显劲挺,笔墨变化出神入化,奇而不怪,给人以大气天然的感受。
而其整幅的结构,常用黄金分割的长宽比例,一入眼目便顿感舒适大方。通篇气势连贯而起伏跌宕,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行气雅致,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气息。用笔轻盈矫健、隽秀俊逸,起笔灵动,收笔自然,行笔通畅似行云流水。我曾写有《在平面上作诗》一文,罗杨也是在平(纸)面上作诗、作画,乃至在纸面上翩翩起舞,舞出了神采,舞出了气势。
罗杨 书法家首先是文人
书法家首先是文人。罗杨认识到:古代的书法家(书匠除外),首先是文人,即有文化的人,有着丰厚的内在功力,讲究才、学、识三长。古人写字是读书入手,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是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古代书法家多是出口成章,提笔成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苏东坡、黄庭坚都是大诗人。
相比之下,今天我们的一些书家难免有些才疏学浅。古人以“诗书画印”为四绝,重视的是打通各门艺术并获得深厚的造诣。惟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会潜移默化而景行行止,融于书法才能令笔传神,写出风采。
古人云:文如其人,其实书亦如其人。罗杨书法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其学识之深和为人之周。“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这句话正是罗杨的真实写照。
罗杨,字散淡,号先飞,别署点水斋。书法家、摄影家。承家学而自幼练书习画,后一直从事文化工作。先后在国家文物局、文化部、中国文联等部门任职。
现为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警世格言》、《中华传统名言选萃》、《罗杨书法作品集》等字帖及《中国摄影家作品精粹罗杨专辑》等。
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曾引用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诗句,高度称道罗杨的书法作品,我深有同感。每次欣赏罗杨的新作,我都会联想到秀逸挺拔的竹枝,罗杨的书法的确如竹枝一样清雅俊逸,同时又内蕴着刚直苍劲。东坡曰:“无竹使人俗”,竹从来就是高洁脱俗的象征,而若竹枝一样的书法自然也超逸无尘,在书坛独具一格。
书者心迹也
粗略看去,罗杨的书法十分传统,中规中矩,与当今书坛一些以怪、奇、险、野来哗众取宠的书法大不相同。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然而保持民族传统,继承国粹精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在如今“创新”成为时尚的年代,独辟蹊径往往成为投机取巧的面具,能坚守优良传统并真正得其精粹,这一点很是可贵,很是需要持续不断的修炼的。
中国传统艺术十分讲究基本功,这是一条优良传统。书法领域,有过张芝临池尽墨,王献之写尽十八缸,智永退笔成冢。因此当代文人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就是摹仿前代大师的作品,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今人学习书法一条捷径。长时间的学习和摹仿,可以因学习古人的书法体式,陶冶自己的气度。当然,摹仿学习不是做古人的影子。齐白石大师曾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古人亦然。罗杨深知:书法的笔墨技巧是可以练出来的,章法布局结体是可以学出来的,而意境韵味则是要靠悟出来的。惟其如此,方可得前人之精华。所谓“书者心迹也”,“必由神悟”。摹仿不是临帖的全部,书法以“质”取胜,如果临帖只是于书求书,过于注重外在的结构、用笔、章法的摹仿,那只是下了皮毛的功夫,终为匠。正如林散之先生所说:“不读书,越工越俗,再写总是个书匠。”
罗杨认为:学习书法只有取法乎上,方能得乎其中。有人认为传统是僵化,是束缚,这种态度是很不科学的。
传统就像太阳,每一天都会升起,都会有新的辉煌而光芒万丈。抛弃传统就不是书法。继承传统是基础,食古而化显精神。
书法家首先是文人
中国传统文人始终强调要在书法作品中渗透着学识、修养和造诣,惟此方能提升书法的品位。所以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罗杨认识到:古代的书法家(书匠除外),首先是文人,即有文化的人,有着丰厚的内在功力,讲究才、学、识三长。古人写字是读书入手,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是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古代书法家多是出口成章,提笔成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苏东坡、黄庭坚都是大诗人。相比之下,今天我们的一些书家难免有些才疏学浅。古人以“诗书画印”为四绝,重视的是打通各门艺术并获得深厚的造诣。惟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会潜移默化而景行行止,融于书法才能令笔传神,写出风采。
书到极致是文化,书到深处是修养。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古人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罗杨意识到:雅俗之分实际上就是有文化与没文化之分,高雅的艺术上必然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反之就是俗。从书法的笔墨技巧来说,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别;而作为书法艺术的终极目标“神韵”,则不仅是要客观努力,而主要的是在于因人而异的主观印象而为之。一个缺文少墨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书法家,很多书法家不是用功不够,而是修养不够,因而在创作上裹足不前。书到妙处靠修养,古今大师莫不如此。
由木到森
评判书法艺术作品,就像对别的艺术作品一样,我以为:既要见“木”,也要见“林”,还要见“森”。对书法来说,“木”就是一个个“字”,每个“字”的结体颇为重要。“林”指的是由一个个“字”联结起来的整幅作品,要有起伏,有节奏,有律动,有神韵。“森”则指一个书法家的全部作品,由此以观一个书家的整体艺术风格。以此来返观罗杨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木”,还是“林”,或是“森”,均较好地实现了传统精髓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罗杨结字通常内紧外舒,字形多修长,俊骨丰茂,劲健刚直,潇洒自如,清新悦目,显得十分飘逸灵动。罗杨用笔非常讲究,有论者称之曰:时而清若蝉翼,如初月之出天涯;时而重若崩云,有奔雷坠石之奇。用墨更是匠心独运,随着笔锋的抑扬顿挫,墨色浓淡有致,五彩斑斓,让人联想到水墨国画的韵味。在当代书家的行草作品中,实属独具一格。他作品中的许多字,润而内含铁骨,秀而凸显劲挺,笔墨变化出神入化,奇而不怪,给人以大气天然的感受。
而其整幅的结构,常用黄金分割的长宽比例,一入眼目便顿感舒适大方。通篇气势连贯而起伏跌宕,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行气雅致,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气息。用笔轻盈矫健、隽秀俊逸,起笔灵动,收笔自然,行笔通畅似行云流水。我曾写有《在平面上作诗》一文,罗杨也是在平(纸)面上作诗、作画,乃至在纸面上翩翩起舞,舞出了神采,舞出了气势。
罗杨 书法家首先是文人
书法家首先是文人。罗杨认识到:古代的书法家(书匠除外),首先是文人,即有文化的人,有着丰厚的内在功力,讲究才、学、识三长。古人写字是读书入手,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是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古代书法家多是出口成章,提笔成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本身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苏东坡、黄庭坚都是大诗人。
相比之下,今天我们的一些书家难免有些才疏学浅。古人以“诗书画印”为四绝,重视的是打通各门艺术并获得深厚的造诣。惟有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会潜移默化而景行行止,融于书法才能令笔传神,写出风采。
古人云:文如其人,其实书亦如其人。罗杨书法风格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其学识之深和为人之周。“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这句话正是罗杨的真实写照。
罗杨,字散淡,号先飞,别署点水斋。书法家、摄影家。承家学而自幼练书习画,后一直从事文化工作。先后在国家文物局、文化部、中国文联等部门任职。
现为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主要作品有《警世格言》、《中华传统名言选萃》、《罗杨书法作品集》等字帖及《中国摄影家作品精粹罗杨专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