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教学,找出适合聋儿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无疑成为当前最适合、最为之有效的聋儿康复教学。把情境教学带入课堂,让更多聋儿受益。
【关键词】 现实;模拟;语言康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每一位父母在教导牙牙学语的幼儿语言能力时,总是会从幼儿感兴趣的一个玩具、一种喜欢的物品、一部爱看的动画片或者在亲子游戏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从刚开始的一个字到完整的一句话,父母通过孩子的兴趣来开发、引导孩子的语言能力。而聋儿作为社会上一群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响造成了听力障碍,听力的受损使他们无法接收到语言和信息,导致了也无法通过发音来表达意愿。他们不同于正常孩子们,聋儿无法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那该通过什么教学方法来康复聋儿的语言能力呢?
一、传统语训与情境教育对比
作者有幸观摩过几节聋儿语言培训课。绝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们使用已经制定好教学大纲,利用固定的多次使用的图片或实物机械地重复课堂的教学内容。
传统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循环运用大量的固定性图片或画面反复教学及练习。聋儿由于听力障碍造成反应较慢、记忆力较弱、学习效率低,而传统课堂“图片教育”与实际事物相脱节形成学生学习地恶性循环,学不会记不住不愿学。因此,在聋儿语言康复过程中尽量寻找使用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课堂的活跃度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育法,主要是指在语言康复过程中通过观察聋童心理特征,利用其生活中可遇见、感兴趣的事物再与课文实体内容相结合创建模拟情境、想象情境、实体情境等多种相应情境模式,让虚拟环境激发聋童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语言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模拟场景,为语言康复学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及具体的实践教学。相比健康的孩子,聋儿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引导。把情境教学带入到语言康复中,让聋儿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对学习的渴望,帮助他们完成听力康复的心愿。
二、寻找、发展理解性语言
语言来源于生活,带聋儿走出课堂去户外体验小桥流水、花鸟虫鸣、山川田野等这些以自然事物为原型的实体情境。也可以将孩子带到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的场景,不仅能刺激语言康复,也能让聋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比如:教“水果”就把孩子超市或水果店挑水果、买水果在实实在在的情境下学习“苹果”“香蕉”“梨”等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它们的颜色,尝尝它们的味道;需要教到衣服时把孩子们带到商场“外套”“裤子”“衬衫”“西装”“连衣裙”告诉孩子们这些衣服穿在哪,什么季节穿;来到动物园“老虎”“狮子”“大象”“长颈鹿”“大熊猫”讲给孩子们听这些动物来自哪里,多高多重。情境体验让聋儿们看的见,摸得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知识点有易理解、易掌握的特点,学习地全面而深刻。这也是情境教学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地一大优势。
聋儿语言康复过程中,需要眼、脑、耳、手等运动神经协调运作,让他们看到、想到、摸到,而不是机械、大声地重复纸片上单调的词语或画面。学生们通过走出课堂,接触原来只能在“图片”上的事物,刺激了聋儿的学习兴趣。凭借实体情境,极大丰富了物体表象,积累了词汇量,加深对物体的理解。加快聋儿进入表达性语言发展阶段。
三、创建模拟情境
实体情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真实而生动的优势。但实体情境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客观上,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语言都有相对应的实体场景;主观上,并不是所有语言都需要以实体情境的模式出现。在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模拟情境,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事物的主要特征在课堂上进行场景再现,生动形象地反应出事物事件的重点。角色扮演、图画再现、游戏活动等等都属于模拟情境。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进行模拟情境的训练,比如通过老师角色扮演老奶奶,“老奶奶摔倒了”“李老师扶起了老奶奶”“老奶奶说,谢谢”“李老师说,不客气,不用谢”然后再由学生分组练习对话。通过模拟场景的教学,让学生学习了“摔倒” “谢谢”“不客气,不用谢”等词语,培养了聋儿描述事情场景的能力,传授了助人为乐的精神。聋儿们通过眼前所看到的场景和有参与感的自我体验,结合以前学习的积累,充分地发展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提高自我表达能力。期望更好地发展聋儿的发展性语言,须加强模拟情境的教学理念及把模拟情境融入课堂教学。
心理学中暗示、移情、扮演等理论运用在聋儿的情境教学法中,更好地促进了聋儿对于环境的参与、融入、表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统一理论,也运用于聋儿康复教学中。聋儿在学习中强化感受,积极参与拉近了与老师和同学之前的距离。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去参与、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聋儿由于自身缺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常常难以融入社会,与实际生活脱节造成对学习及生活的排斥。实体情境由于真实性、具体性能把聋儿带入大自然,带入日常生活中,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及社会融入感。通过感官去感受四季的变化、日夜的更迭在生活中学习,完善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模拟情境,透过生动的音乐旋律、有趣的游戏、互动的交流各种形式的虚拟环境,引导孩子们精神与意识上的建设,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对周围的事物环境去留心、去感受。开启了聋儿自身对学习地渴望,提高了聋儿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能力,为下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敏.浅谈日常对话活动在聋儿语言康复中的作用[C].//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11
[2]李玲.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的实践与探索[J].中文信息,2014,(4)
[3]简栋梁.引领聋儿到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9,(6)
【关键词】 现实;模拟;语言康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每一位父母在教导牙牙学语的幼儿语言能力时,总是会从幼儿感兴趣的一个玩具、一种喜欢的物品、一部爱看的动画片或者在亲子游戏中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从刚开始的一个字到完整的一句话,父母通过孩子的兴趣来开发、引导孩子的语言能力。而聋儿作为社会上一群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响造成了听力障碍,听力的受损使他们无法接收到语言和信息,导致了也无法通过发音来表达意愿。他们不同于正常孩子们,聋儿无法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那该通过什么教学方法来康复聋儿的语言能力呢?
一、传统语训与情境教育对比
作者有幸观摩过几节聋儿语言培训课。绝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们使用已经制定好教学大纲,利用固定的多次使用的图片或实物机械地重复课堂的教学内容。
传统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循环运用大量的固定性图片或画面反复教学及练习。聋儿由于听力障碍造成反应较慢、记忆力较弱、学习效率低,而传统课堂“图片教育”与实际事物相脱节形成学生学习地恶性循环,学不会记不住不愿学。因此,在聋儿语言康复过程中尽量寻找使用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课堂的活跃度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育法,主要是指在语言康复过程中通过观察聋童心理特征,利用其生活中可遇见、感兴趣的事物再与课文实体内容相结合创建模拟情境、想象情境、实体情境等多种相应情境模式,让虚拟环境激发聋童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语言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模拟场景,为语言康复学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及具体的实践教学。相比健康的孩子,聋儿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引导。把情境教学带入到语言康复中,让聋儿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对学习的渴望,帮助他们完成听力康复的心愿。
二、寻找、发展理解性语言
语言来源于生活,带聋儿走出课堂去户外体验小桥流水、花鸟虫鸣、山川田野等这些以自然事物为原型的实体情境。也可以将孩子带到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的场景,不仅能刺激语言康复,也能让聋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比如:教“水果”就把孩子超市或水果店挑水果、买水果在实实在在的情境下学习“苹果”“香蕉”“梨”等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它们的颜色,尝尝它们的味道;需要教到衣服时把孩子们带到商场“外套”“裤子”“衬衫”“西装”“连衣裙”告诉孩子们这些衣服穿在哪,什么季节穿;来到动物园“老虎”“狮子”“大象”“长颈鹿”“大熊猫”讲给孩子们听这些动物来自哪里,多高多重。情境体验让聋儿们看的见,摸得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知识点有易理解、易掌握的特点,学习地全面而深刻。这也是情境教学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地一大优势。
聋儿语言康复过程中,需要眼、脑、耳、手等运动神经协调运作,让他们看到、想到、摸到,而不是机械、大声地重复纸片上单调的词语或画面。学生们通过走出课堂,接触原来只能在“图片”上的事物,刺激了聋儿的学习兴趣。凭借实体情境,极大丰富了物体表象,积累了词汇量,加深对物体的理解。加快聋儿进入表达性语言发展阶段。
三、创建模拟情境
实体情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具有真实而生动的优势。但实体情境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客观上,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语言都有相对应的实体场景;主观上,并不是所有语言都需要以实体情境的模式出现。在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模拟情境,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事物的主要特征在课堂上进行场景再现,生动形象地反应出事物事件的重点。角色扮演、图画再现、游戏活动等等都属于模拟情境。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进行模拟情境的训练,比如通过老师角色扮演老奶奶,“老奶奶摔倒了”“李老师扶起了老奶奶”“老奶奶说,谢谢”“李老师说,不客气,不用谢”然后再由学生分组练习对话。通过模拟场景的教学,让学生学习了“摔倒” “谢谢”“不客气,不用谢”等词语,培养了聋儿描述事情场景的能力,传授了助人为乐的精神。聋儿们通过眼前所看到的场景和有参与感的自我体验,结合以前学习的积累,充分地发展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提高自我表达能力。期望更好地发展聋儿的发展性语言,须加强模拟情境的教学理念及把模拟情境融入课堂教学。
心理学中暗示、移情、扮演等理论运用在聋儿的情境教学法中,更好地促进了聋儿对于环境的参与、融入、表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统一理论,也运用于聋儿康复教学中。聋儿在学习中强化感受,积极参与拉近了与老师和同学之前的距离。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去参与、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聋儿由于自身缺陷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常常难以融入社会,与实际生活脱节造成对学习及生活的排斥。实体情境由于真实性、具体性能把聋儿带入大自然,带入日常生活中,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及社会融入感。通过感官去感受四季的变化、日夜的更迭在生活中学习,完善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模拟情境,透过生动的音乐旋律、有趣的游戏、互动的交流各种形式的虚拟环境,引导孩子们精神与意识上的建设,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对周围的事物环境去留心、去感受。开启了聋儿自身对学习地渴望,提高了聋儿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能力,为下一步培养孩子们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敏.浅谈日常对话活动在聋儿语言康复中的作用[C].//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五届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11
[2]李玲.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的实践与探索[J].中文信息,2014,(4)
[3]简栋梁.引领聋儿到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