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福建茶名气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树上的一片嫩绿叶芽,到杯中的带着清香的健康饮品,福建茶业的发展一直承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今,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这片“绿叶”,开始进入历史发展的全新时期——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254.6万亩,茶叶产量22.4万吨,毛茶产值超50亿元;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近1/5,其中乌龙茶产量12万吨,成为我省第一大茶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茶名气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树上的一片嫩绿叶芽,到杯中的带着清香的健康饮品,福建茶业的发展一直承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今,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的这片“绿叶”,开始进入历史发展的全新时期——从茶业大省向茶业强省迈进。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254.6万亩,茶叶产量22.4万吨,毛茶产值超50亿元;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近1/5,其中乌龙茶产量12万吨,成为我省第一大茶类,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79.3%;全省茶叶平均单产为95公斤/亩,居全国第一位;全省茶叶出口1.8万吨,出口创汇5166万美元;对台茶业合作与交流全国第一;茶园面积、产值和出口创汇均居全国第二位。
海峡西岸正春风,八闽大地茶飘香。福建的茶产业从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具研发、茶食品开发,再到茶业旅游的兴起、茶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茶学院的兴办及学术交流、产业合作,无不在拉长着传统茶产业链条。
其他文献
向来喜好闲来品茗听音乐,听过许多好乐曲,但笛箫名家张维良的一曲《茶禅一味》。如天籁之音,每每使人觉得意犹未尽。在静幽空灵的音乐里,思绪不由随着音乐进入缥缈之中……茶香中。禅意的钟声与木鱼声。若有若无的箫与古筝,让你逐渐进入一种从实有到空无的无我境界。 提到禅意茶心。要从佛教与茶结缘说起。三祖僧璨提倡打坐念经的同时还需要劳作,以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因而植茶树、采茶叶、制茶、饮茶便融入佛事中。因为茶有
茶是一种与生活共鸣的饮品,它的生命力在于帮助我们摆脱俗世的焦虑和荣耀,体悟生命的灵性,进入逍遥的心态。 现代人的浮躁症以人染人,往往不知不觉中变得难以面对自己。构建和谐更需平凡人、平常心,平心静气、清心养怡。不求别人善待自己,只求自己善待他人;不向社会贪婪索取,更向社会增加己任。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
茶能养生,这在许多中国古代茶书以及医药书中都有记录,日本茶道之祖荣西(公元1141年~公元1215年)则在此基础上,写了一部“吃茶养生记”,系统地阐述了茶养生的主要理论问题。荣西所依据的养生理论,就是古代中国的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古人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一种理论。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
中秋送礼有团圆、祝福之意。 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的活动。但作为一个节日,中秋节盛行于唐朝,至明清时开始与元旦齐名,成为主要节日之一。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已经很多。《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做馅,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
位于闽江源头的福建闽北茶区是中国乌龙茶和世界红茶的发源地,也是乌龙茶的制作技艺起源地。 清朝崇安县令陆延灿在《续茶经》中引述王草堂的《茶说》记叙了武夷茶的制作工艺,与现代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如出一辙,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制茶高僧释超全则写过:“溪茶遂仿岩茶样”。陈彬藩先生考证“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渊源于武夷岩茶”。茶业专家陈文怀先生在《茶的品饮艺术》中确定“乌龙茶的制法,发祥于武夷山”。 当这种
说起乌龙茶,自然想到了福建,说起福建的乌龙茶自然离不开那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且风景迤逦、钟灵毓秀的武夷山。 武夷山有2000多年的茶叶栽培历史。这里土地肥沃、生态条件好,适宜种茶,武夷山茶人更善于研制制茶技术,他们开创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制作工艺,造就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他们在引进松萝茶的炒青技术同时,加上自己原有的焙制技术,首创了与传统绿茶不同的另类茶——小种红茶,成为中国红茶,乃至世界红
人物名片 徐汉棠,193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1954年师从顾景舟学艺,1960年随师父顾景舟一起进紫砂研究所专事设计和创新,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深造、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任总工艺师、紫砂研究所所长、 1984年设计创作的《五头上六茶具》获全国陶艺评比二等奖,同年作品《
短篇小说名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集《园会》中,一则曾被用作英文语法习作的故事《一杯茶》描画的阶级关系,摆明是一出讽刺独幕剧。作者曼斯菲尔德出生于中产家庭,1888年生于新西兰威灵顿。早早离乡,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英国度过,以致不少人甚至误以为她是英国作家。她一方面常以冷眼观察自己所属阶层的生活,另一方面却也很享受优裕阶级带来的好处。 1908年,19岁的曼斯菲尔德离开新西兰前往英国,临行前,身为
作家何立伟为丰子恺画《品茶》配诗云:“总得有这样的时光/让我们坐在如烟柳阴下/坐在声声鸟啼中/品品茶/品品忙碌人生里的闲暇/品品庭院里的落花/品品似曾相识的清风/品品广大无边的季节/和土地深处的歌声。”如此喝茶品茗,是中国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亦是中国茶最鲜明的一个文化符号。 闽地茶道,源远流长,集中华千年茶艺之精粹,承华夏百代品茗之真谛,情趣高雅,求和求真。无论是观音茶道、武夷茶道还是白茶绿茶
作为最早成名的武夷岩茶,铁罗汉一直以其刚烈浓郁的品性吸引着不少老茶客。笔者有幸在短时间内3次品饮到难得一遇的铁罗汉,现在回想起3次邂逅真有点独特而奇妙。 壹 时间:午后,燥热 地点:老伍私人茶室 茶品:慧宛铁罗汉 茶器:白瓷盖碗,精巧的无色透明玻璃隔热杯 老伍的爱妻是地道的武夷山人,从小饮茶。岩茶,已经是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夫随妇唱”的老伍也因此与茶结缘。常常借着看望老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