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历史故事为案例,分析了刘邦高超的领导艺术。
关键词:刘邦领导艺术;管理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0-01
有人说小型企业的发展靠老板的精明,中型企业的发展靠制度的管理,大型企业的发展靠老板的做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看秦末刘氏公司与项氏公司的兼并组合中,也可发现这一规律,刘氏公司赢在刘邦老板的做人上。从鸿门宴的一次宴会上就可见一斑。
一、要让小荷露尖角
作为领导要有让属下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在现代企业中留得住人才的第一要素并不是
金钱,而是企业能否让人才崭露头角,发展自我,从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刘邦深谙此道,在每一次困境中,他不是自己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而是把这样的表现机会让给下属。
如张良告诉他明日项羽将来攻打他,他没有故作高深的思考来积极应对,而是说“为之奈何”,让张良去思考应对。张良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就此发泄了自己的怨气。张良说谁为大王为此计,也就是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并派兵据守函谷关。由此可见此时张良还不是大汉公司的核心层高管,对没有他参与的最高董事会决议欲王关中深为不满,所以借此责备董事长刘邦。即然是你张良发现的问题,那就让张良来解决问题,再次问他“且为之奈何?”既然董事长如此一而再地垂询他,张良也就当仁不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安排策划了鸿门谈判,并化险为夷为刘氏公司的生存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从此进入刘氏公司高管,作为韩王属下的他开始死心踏地为刘氏公司效力,成为刘氏公司的三杰之一,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士为知己不吝死
老板对下属往往吝啬情感的投入,总是板着面孔公事公办,这不利于拉近上下级之间关系,也不利于调动下属主动性积极性。其实每一个员工都希望与老板关系不一般,受到老板重视与尊敬,从而为老板卖力,若老板不能尊敬与重视属下时,下属就会产生对立,甚至叛离。
刘邦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对张良的不同称呼,就拉近了与张良的距离,张良为此感恩戴德不惜危险为刘邦善后。第一天刘邦称呼张良为“君”,让张良请项伯“君为我呼入”。君只是对人的一般尊称,而第二天宴会将结束,警报未完全解除时,刘邦欲提前回去,需要张良替他送些礼物给项羽范增时,他说“公为我献之”。他一转口称张良为“公”,张良此时心里的激动可以想象,当时刘邦走,张良善后,其危险仍然很大,范增可一气杀张良,项羽醒悟过来也可杀之,甚至项羽手下将军们一怒,乱刃之下杀张良,项羽也不会为此责怪谁,刘邦更不敢讨说法,可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仅仅因刘邦的一句“公”让张良庄严宣誓“谨诺”,而万死不辞,这才叫卖力。
三、大事当前臣做主
领导本是最后决策之人,有时最后的拍板之言不妨让下级说出来,让属下有表现的机会,也有当家作主的感觉,更会因出自自己之口而更具责任意识。
如果说刘邦听到项羽明天就要来攻打自己,此时他还没有任何主意而问张良“为之奈何”,那么在宴会接近尾声,他出来如厕,准备先行告退,此时他的主意已定,这从他的详细的安排可知,张良为他送礼,樊哙等四人断后,他自己从小道二十里至军中。那么此时他问樊哙“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这就是他的领导艺术了。樊哙所说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些话何尝不是刘邦所想,而让属下说出既冠冕堂皇,又让属下感到为领导分忧而产生责任感,从而不惜危险樊哙与夏侯婴、靳疆、纪信步行断后。这种安排固然有命令但从樊哙之前冲进帐中的表现看,何尝不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呢?属下的责任意识怎么培养,刘邦已作出了回答。
四、细微之处统筹顾
最高领导考虑的是战略问题,不必事必恭亲,但这不是说就不关注细节。越是最高领导越要在有些细节上留心,不然容易脱离具体情况而产生错误决策,长此以往,也容易被基层报表蒙蔽
在鸿门宴的最后有一个环节,让你不得不佩服刘邦的心细与严谨,在这样的领导面前,不论他是真不知而为之奈何还是假不知而为之奈何,属下都不敢蒙蔽他,这也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养。刘邦准备先回去,鸿门到霸上四十里,来时坐车从大道,而走时“从骊山下,道企阳间行不过二十里”,作为最高统帅,他对这样的小道里程、路径非常清楚,不清楚也不敢“脱身独骑”。在他身后有四员猛将步行断后,若有追兵亦可抵挡一阵。又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二十里快马最多半个时辰,此时项羽想追,刘邦也到军中了。他在最后逃离鸿门的安排中,地形地势之熟悉,方案备案之严谨,让我们不能不佩服刘邦的细心与严谨。
除此之外他面对下级的责问能自我检讨,面对下属的背叛能当即立断等等都值得一个管理者学习的。在楚汉相争中刘氏公司能网罗一批能臣武将,由弱变强,这和他的做人魅力,管理艺术是分不开的,虽然鸿门宴只是两大公司兼并的第一次谈判,但从两位董事长身上所体现出的管理水平,我们就可预知两大公司的运营走势。
关键词:刘邦领导艺术;管理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0-01
有人说小型企业的发展靠老板的精明,中型企业的发展靠制度的管理,大型企业的发展靠老板的做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看秦末刘氏公司与项氏公司的兼并组合中,也可发现这一规律,刘氏公司赢在刘邦老板的做人上。从鸿门宴的一次宴会上就可见一斑。
一、要让小荷露尖角
作为领导要有让属下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在现代企业中留得住人才的第一要素并不是
金钱,而是企业能否让人才崭露头角,发展自我,从而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刘邦深谙此道,在每一次困境中,他不是自己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而是把这样的表现机会让给下属。
如张良告诉他明日项羽将来攻打他,他没有故作高深的思考来积极应对,而是说“为之奈何”,让张良去思考应对。张良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就此发泄了自己的怨气。张良说谁为大王为此计,也就是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并派兵据守函谷关。由此可见此时张良还不是大汉公司的核心层高管,对没有他参与的最高董事会决议欲王关中深为不满,所以借此责备董事长刘邦。即然是你张良发现的问题,那就让张良来解决问题,再次问他“且为之奈何?”既然董事长如此一而再地垂询他,张良也就当仁不让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安排策划了鸿门谈判,并化险为夷为刘氏公司的生存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从此进入刘氏公司高管,作为韩王属下的他开始死心踏地为刘氏公司效力,成为刘氏公司的三杰之一,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士为知己不吝死
老板对下属往往吝啬情感的投入,总是板着面孔公事公办,这不利于拉近上下级之间关系,也不利于调动下属主动性积极性。其实每一个员工都希望与老板关系不一般,受到老板重视与尊敬,从而为老板卖力,若老板不能尊敬与重视属下时,下属就会产生对立,甚至叛离。
刘邦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对张良的不同称呼,就拉近了与张良的距离,张良为此感恩戴德不惜危险为刘邦善后。第一天刘邦称呼张良为“君”,让张良请项伯“君为我呼入”。君只是对人的一般尊称,而第二天宴会将结束,警报未完全解除时,刘邦欲提前回去,需要张良替他送些礼物给项羽范增时,他说“公为我献之”。他一转口称张良为“公”,张良此时心里的激动可以想象,当时刘邦走,张良善后,其危险仍然很大,范增可一气杀张良,项羽醒悟过来也可杀之,甚至项羽手下将军们一怒,乱刃之下杀张良,项羽也不会为此责怪谁,刘邦更不敢讨说法,可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仅仅因刘邦的一句“公”让张良庄严宣誓“谨诺”,而万死不辞,这才叫卖力。
三、大事当前臣做主
领导本是最后决策之人,有时最后的拍板之言不妨让下级说出来,让属下有表现的机会,也有当家作主的感觉,更会因出自自己之口而更具责任意识。
如果说刘邦听到项羽明天就要来攻打自己,此时他还没有任何主意而问张良“为之奈何”,那么在宴会接近尾声,他出来如厕,准备先行告退,此时他的主意已定,这从他的详细的安排可知,张良为他送礼,樊哙等四人断后,他自己从小道二十里至军中。那么此时他问樊哙“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这就是他的领导艺术了。樊哙所说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这些话何尝不是刘邦所想,而让属下说出既冠冕堂皇,又让属下感到为领导分忧而产生责任感,从而不惜危险樊哙与夏侯婴、靳疆、纪信步行断后。这种安排固然有命令但从樊哙之前冲进帐中的表现看,何尝不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呢?属下的责任意识怎么培养,刘邦已作出了回答。
四、细微之处统筹顾
最高领导考虑的是战略问题,不必事必恭亲,但这不是说就不关注细节。越是最高领导越要在有些细节上留心,不然容易脱离具体情况而产生错误决策,长此以往,也容易被基层报表蒙蔽
在鸿门宴的最后有一个环节,让你不得不佩服刘邦的心细与严谨,在这样的领导面前,不论他是真不知而为之奈何还是假不知而为之奈何,属下都不敢蒙蔽他,这也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养。刘邦准备先回去,鸿门到霸上四十里,来时坐车从大道,而走时“从骊山下,道企阳间行不过二十里”,作为最高统帅,他对这样的小道里程、路径非常清楚,不清楚也不敢“脱身独骑”。在他身后有四员猛将步行断后,若有追兵亦可抵挡一阵。又对张良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二十里快马最多半个时辰,此时项羽想追,刘邦也到军中了。他在最后逃离鸿门的安排中,地形地势之熟悉,方案备案之严谨,让我们不能不佩服刘邦的细心与严谨。
除此之外他面对下级的责问能自我检讨,面对下属的背叛能当即立断等等都值得一个管理者学习的。在楚汉相争中刘氏公司能网罗一批能臣武将,由弱变强,这和他的做人魅力,管理艺术是分不开的,虽然鸿门宴只是两大公司兼并的第一次谈判,但从两位董事长身上所体现出的管理水平,我们就可预知两大公司的运营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