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现状已逐步显示出了弊端,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在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目的不清,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因此,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校 经济管理类专业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253-02
一、改革的背景
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了普及化,同时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大部分企业对经济管理类的学生都有用人需求,工作中也更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但客觀上,我们的学生确实存在着着没有经验以及工作业务操作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与目前高校在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关。所以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二、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不足。虽然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已普遍运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教学中“灌输式”教学依然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人机对话”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高校教学中应与互联网相结合。比如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查询到实时的数据。这样使得教学内容更真实,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查询数据的能力。而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室普遍存在不能使用互联网的状况。
2.培养目标要求过高、过窄,与就业实际需求相脱离。自高校扩招以来,经济管理类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部分毕业生都是要走向大众化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也应从学术型转为应用型。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宽领域的。企业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但目前我们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还是比较侧重于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忽略。导致学生在工作中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从目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来看,教育理念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3.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教与学的互动。目前高校教学中都普遍存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现象。这样确实可以使学生建立起一套某一学科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但其弊端也显著存在。使得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上教师为了符合教学进度很难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主动的思考问题。造成了学生不得不跟着老师的思维转,丧失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也忽视了教与学的互动和教学的过程性,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脱离实际。近年来,高校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但由于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实验设施、场所显得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训练[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室建设在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做的很成功了,许多综合性实习可以在校内完成,但仍有部分院校虽然在名义上保留了实践课程,但实际上却是形式大于实质。实践课时压缩严重不足,有些课程甚至没有设置实践课,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
三、改革措施
1.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些高校多媒体教学已引入多年,但有些一直没有更新设备以及设备的维护也欠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高校应加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同时应引进现代化教学软件,鼓励大部分课程尽可能使用电子案、“双语”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使用中要处理好与板书的关系,教师不能完全依赖电子课件而零板书。要明确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了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是能够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2.加强校企合作。高等院校应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加大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企业单位为学生提供调研和实习的场所。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此外,也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以强化实践性教学。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这些企业管理人员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业余生活。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一般实践性都较强与实事相联系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否则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让他们觉得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在国外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师都要求必须要有企业工作经历,有了丰富的阅历在课堂上才能更生动地授课并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才会更加深刻。而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进入高校任教,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于是在授课中没有亲身经历的案例可讲,也不知道实际工作中真实状况如何。不可避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授课内容空洞乏味。所以,高校可以定期让教师参加短期进修或企业举办的会议。同时,校企合作利用假期让教师到企业去实习。教师亲身经历的远比道听途说的生动的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增加教师的个人魅力。
4.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45分钟完全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入(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源自哈佛商学院,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引入大量的真实案例供学生学习。我们也可借鉴这种方法,可先围绕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取实时社会热点,请学生先自己讨论,然后再对讨论意见作相关的阐述,最后教师点评。这样不仅可以迅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课堂小组陈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选出leader。每组根据课程有关内容选取一个社会热点作议题,制作成power point在课堂上陈述,陈述完后教师给予点评或指导。这样学生既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的过程中也无形的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好的巩固和理解。
参考文献:
[1]任宇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3).
[2]逢娜聚.从宏观与徽观结合上把握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5,(12).
【关键词】高校 经济管理类专业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253-02
一、改革的背景
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了普及化,同时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大部分企业对经济管理类的学生都有用人需求,工作中也更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但客觀上,我们的学生确实存在着着没有经验以及工作业务操作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与目前高校在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关。所以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二、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现代化运用不足。虽然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已普遍运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教学中“灌输式”教学依然存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人机对话”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高校教学中应与互联网相结合。比如在课堂上可以直接查询到实时的数据。这样使得教学内容更真实,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查询数据的能力。而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室普遍存在不能使用互联网的状况。
2.培养目标要求过高、过窄,与就业实际需求相脱离。自高校扩招以来,经济管理类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部分毕业生都是要走向大众化的工作岗位。培养学生也应从学术型转为应用型。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宽领域的。企业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但目前我们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还是比较侧重于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忽略。导致学生在工作中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因此,从目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来看,教育理念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3.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教与学的互动。目前高校教学中都普遍存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现象。这样确实可以使学生建立起一套某一学科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但其弊端也显著存在。使得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上教师为了符合教学进度很难有更多的时间,让他们主动的思考问题。造成了学生不得不跟着老师的思维转,丧失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也忽视了教与学的互动和教学的过程性,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脱离实际。近年来,高校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在提高,但由于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实验设施、场所显得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训练[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室建设在一些重点院校已经做的很成功了,许多综合性实习可以在校内完成,但仍有部分院校虽然在名义上保留了实践课程,但实际上却是形式大于实质。实践课时压缩严重不足,有些课程甚至没有设置实践课,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
三、改革措施
1.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些高校多媒体教学已引入多年,但有些一直没有更新设备以及设备的维护也欠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高校应加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同时应引进现代化教学软件,鼓励大部分课程尽可能使用电子案、“双语”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使用中要处理好与板书的关系,教师不能完全依赖电子课件而零板书。要明确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为了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是能够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2.加强校企合作。高等院校应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应加大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企业单位为学生提供调研和实习的场所。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此外,也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以强化实践性教学。同时,也可以定期邀请这些企业管理人员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业余生活。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一般实践性都较强与实事相联系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否则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让他们觉得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在国外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师都要求必须要有企业工作经历,有了丰富的阅历在课堂上才能更生动地授课并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才会更加深刻。而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的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就进入高校任教,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于是在授课中没有亲身经历的案例可讲,也不知道实际工作中真实状况如何。不可避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授课内容空洞乏味。所以,高校可以定期让教师参加短期进修或企业举办的会议。同时,校企合作利用假期让教师到企业去实习。教师亲身经历的远比道听途说的生动的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增加教师的个人魅力。
4.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45分钟完全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入(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源自哈佛商学院,在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引入大量的真实案例供学生学习。我们也可借鉴这种方法,可先围绕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取实时社会热点,请学生先自己讨论,然后再对讨论意见作相关的阐述,最后教师点评。这样不仅可以迅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课堂小组陈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选出leader。每组根据课程有关内容选取一个社会热点作议题,制作成power point在课堂上陈述,陈述完后教师给予点评或指导。这样学生既有自我展示的机会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的过程中也无形的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好的巩固和理解。
参考文献:
[1]任宇华.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6,(3).
[2]逢娜聚.从宏观与徽观结合上把握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