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办法研究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hui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大背景下,怎样有效处理古村镇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当下各地区古村镇旅游资源开发阶段因尚未进行科学规划与论证,造成古村镇的文化核心有不断消逝的趋势。文章在解读古村镇景观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法。希望相关方法的应用,能有效的保护古村镇真实性,传承文化,助推于旅游产业长效发展进程。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古村镇;保护;旅游产业;发展方法
  引言:
  新型城镇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去乡村化”,其是在“记住乡愁”理念的正确引导下,加大对生态文化的保护力度,传承与弘扬历史文化,建设出历史和当前相交融、文化与自然生态相呼应的宜居型家园[1]。城镇化建设脚步推进过程中,对古村镇保护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在所难免,故而应重视对古村镇的综合性保护,进而有效保留乡镇的历史文化记忆,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使乡村振兴过程捕获更强大的支撑。
  1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1自然破坏
  古村镇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抗自然灾害及抵御风雨侵蚀的能力整体偏差,在风雨侵蚀、洪水、地震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当前很多无人居住的古宅、祠堂面临着倒塌的风险。初有的里巷、民宅、水系、植被等保护不足,其持有的历史性特征与传统文化面貌也日渐消退。
  1.2人为破坏
  一是开发性破坏。古村镇可以看成是遗留下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不可再生型、脆弱性是其典型特征,很多古村镇历经百余年的兴盛、衰败,自身已出现不同程度残旧,并且大量游客前来参观,驱动了古村镇的损耗、破坏过程[2]。部分古村镇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为吸引更多游客,满足部分人员的低级趣味需求,将古村镇整改成度假村,于古村镇内外修建宽阔的柏油路、停车场、条件优质的宾馆、餐馆及现代娱乐设施等,过往宁静、靓丽、质朴的小村落不复存在。部分古建筑修复或仿制精细度严重不足,和初有建筑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协调关系,对初有古村镇意境、淳朴形成极大损伤。
  二是生活性破坏。社会发展进步、居民生活观念及方式调整,初有基础设施、居室结构及住所环境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现代旅游经济发展也难以形成助推作用,古村镇内的部分居民,当经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陆续购车盖房。
  “空心化”是古村镇保护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人们迁居到县城或沿海地区,古村镇内出现了老人留守甚至无人聚居的局面。而木结构建筑物在无人居住的情况下,破损过程将会被推进,屋顶杂草众生、屋内墙壁爬满白蚁等情况屡见不鲜。还有部分人在老宅基地上修建新建筑,砖房外部粘贴磁砖,和古村镇古韵风貌存在出入,也阻碍了地域传统风貌的延续过程[3]。
  1.3文化缺失
  近些年,国内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节假日涌入至古村镇,外加异质文化、思想、生活习惯等的渗透,造成古村镇传统文化、民宿日渐淡化、趋同化,质朴的民风一旦被破坏,复原是极为渺茫的。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古村镇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方法
  2.1准确梳理古村镇保护、更新和利用间的相关性
  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要以正确态度对待古村镇遗产,有机整合保护合开发利用,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有规划性的更新使用古村镇资源[4]。
  首先,要切实的保护古村镇文化的“原真性”,侧重保护建筑、街道及其部署空间的完整度。地方政府可颁发和古镇古迹及历史街区保护相关政策规范,以从最基础环节保护古镇古街的原真性,将“保护居于首位”设定为古村镇各项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综合规划古村镇的资源保护、更新与应用,科学规划是有效保护措施实施的基础。古村镇应陆续拟定古镇保护、建设及旅游业发展规划,毫不动摇的秉持保护是前提、听从保护开展建设工作、适度拓展旅游产业格局的原则[5]。科学论证是保护规划的“先行者”,明确具体保护对象,保护、更新与利用措施,在拓展地方文化基因挖掘深度的基础上,修正古村镇风貌,充分彰显文化基因,维护古村镇的“地方感”,将科学规划在古村镇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将自身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不可盲目性调整、损坏。
  最后,提倡利用性保护。针对古村镇景观非核心区,力争在合理保护的基础上,予以必要的更新应用,使文化遗产的价值功能最大化,这是和实况相吻合的保护态度与有效措施,最终达成活态保护的目标。
  2.2注重保护整体风貌
  针对古村镇的遗产,保护村镇风貌的完整度时前提,若一古村镇仅保留下来几处古建筑单体或遗址,那就预示着其整体历史文化体系尚未形成。缺乏整体性保护,是造成近几年古村镇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往,传统风貌也将会被销毁,风韵消逝。为此,应秉持整体性原则加大古村镇遗产的保护力度,修缮、更新、再建、整改古村镇过程中,均要维护其整体风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古村镇初有建筑风貌和空间形态布局的延展,切忌照搬现代城市建设阶段实施的有关规范与标准;二是维护古村镇风貌的原始性,在修建、整改实践中,不能为修筑成某种建筑格调而忽视、剔除地方文化基因;三是要留存本地生产与生活模式的原真性,从某种程度上分析,传统生产与生活形式为古村镇遗产体系的重要构成,将其视为整体加以保护、保存,方能更有效的强化古村镇的生机活力[6]。笔者认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并不代表滞后,恰恰相反,其实数百年来前辈人和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最有利佐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包涵着生活哲学,富有较高的文化传承、弘扬价值和科学价值。
  2.3有效结合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个体化旅游体验需求不断增多的时代背景下,个性化旅游产品发展态势一片大好,回归于拥抱生态自然,切身感受质朴的民风民俗,以上均是现代城市群体重要的休闲选择形式之一,古村镇旅游业应时而生。旅游业隶属于带动性很强的规模化、综合性产业,产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起会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古镇应采用合法的形式提升古村镇内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全力发展古镇旅游产业,有针对性的整改与完善地方的产业结构,拓展古镇服务功能,延展产业鏈条,使用古村镇居民灵活就业,整体提升经济收入水平,为古镇就地城镇化转型发展进程获得更为强大的支撑力。同时,在科学保护古村镇原真性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以上是新时期下壮大发展古村镇产业的有效渠道之一,也能为优化古村镇各类资源保护效果筹集更多资金,打造出“保护和发展并肩同行”的城镇化新格局。   目前,国内很多古村镇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发达、持有优良的农业基础、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深邃的文化内容,应提升对以上先天性优势的利用率,将“慢生活”设定为主要发展线路,打造出“忘忧型文化”旅游产品,加大旅游休闲与健康养生产业的开发、发展力度,循序渐进完善住宿、餐饮、交通、旅游采购等多样化配套产业,延展产业链条,开发文化创新、观光休闲、特色养殖产业等[7]。推行“文化旅游+”新型战略,助推于文化旅游和他类产业有机整合过程,自觉培养旅游业新业态,加速产业结构整改进程,参照适宜居住、旅游、养生、休闲、就业的标准要求,打造出特色化旅游小镇、外来群体休闲度假基地与本地居民和谐、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
  2.4加大互动体验模式的开发力度
  古村镇应主动应用自身持有的天然性地理优势,深度解读现代城市发展的客观需求,运营富有“好吃、好玩、好看、观景”特征的多样化体验式业态,提升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率,并对外提供线上线下交易服务,将周边特色化农业产业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果园、田间互动式采摘和观光活动、有机整合田园景观、自然环境资源,科学运营旅游相关项目、本土文化与农家质朴醇厚的生活,力争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多的休闲旅游、互动体验式场合,一方面能让游客在休闲度假生活中和谐互动沟通,另一方面还能便捷的地方特征带回家。以上发展举措不仅能推动旅游和农业产业高效率融合过程,还能使旅游产品内涵更具深度性,拓展古村镇传统文化宣传的范畴[8]。笔者认为,也要推动自驾游与民宿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能“活化”古村镇周边人文自然资源,有针对性的整改、优化村镇生态环境景观,打造出宏观旅游发展大格局,全力开发互动体验式旅游项目,在休闲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使地方经济更快速发展,也能较明显的提升本地居民收入水平。
  结束语:
  现如今,城市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古村镇是民族文化的始源于根基,也是承载历史文化的重要媒介,是一种特有的、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富有较高的价值功能,故而成为当下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之一。然而,在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面对古村镇这一历史性资源,我们始终要秉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加大古村镇原真性的保护力度,始终做到科学规划,发展相关配套设施,拓展产业链条,促进古村镇和人、生态自然及其他业态和谐有效发展進程。
  参考文献:
  [1]马静卿,高玥.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常州古村镇文化品牌构建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4(06):83+85.
  [2]刘天曌,刘沛林,王良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路径选择——以萱洲古镇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01):133-145.
  [3]许艳.国内外历史古村镇旅游研究进展[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06):68-74.
  [4]张扬.古村镇旅游开发研究策略与宣传推广——以肥西三河为例[J].度假旅游,2018(08):103-106.
  [5]德村志成.从乡愁、乡创、乡建谈乡村旅游与民宿发展问题[J].小城镇建设,2017,74(03):24-31.
  [6]万芳婷,刘争,王仁文.基于游客满意度的中国传统古村镇旅游发展研究[J].质量探索,2017,14(01):83-91.
  [7]张阳,龚先洁,杨望暾,等.陕南古村镇旅游发展策略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01):31-35.
  [8]陈小春.大湘西古村镇休闲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47(05):61-65.
  基金项目:
  衢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Q19X095大花园背景下对古村镇旅游的调查研究-以衢州、金华为例
  项目负责人:李佳吉
  指导老师:陈建红  李小华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民航运输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民航运输业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了顺应当下时代发展,满足人民出行需求,提升民航运输业地面服务质量管理成为了首要任务。在民航运输业中,民航运输地面服务是整个民航服务点的最终端,想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民航运输的服务质量一次性来满足人民的需求,就需要采取相对的有效措施来对民
期刊
摘要:日本从3世纪建国以来,并不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但是日本民族十分擅长对外来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它从一个蛮夷小国发展到世界强国.其中最为显著的三个事例是在:大化革新、明治维新和战后改革这三次改革之中对于外来法律文化的吸收。从对与儒家文化的吸收,到对近代法律体系的吸收,再到对于民主文化的吸收,都反映了日本对于外来法律文化的成功借鉴。日本对外来法文化的吸收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创新性的特点
期刊
摘要:本论文在笔者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后农民目前的生计状况,搬迁后存在的生计发展困难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以此篇论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微薄帮助。  关键词:生计;问题;对策  一、前言  易地扶贫搬迁属于国家专项扶贫,《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坚持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扶贫对象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国家脱贫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电视新闻节目对受众实行单向型灌输,形式僵化,风格雷同,信息量匮乏,导致受众对电视新闻节目丧失兴趣,收视率不断走低。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当进行换位思考,从受众需求角度出发,对电视新闻节目加以创新。本文就此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电视新闻;受众需求;编辑;创新  电视新闻,是依托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播放,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的报道。1976年,
期刊
摘要:近代以來,伴随者工业革命的开始,国际环境损害事件不断发生,传统的国际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承担方式呈现出了局限性。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领域内开始研究国际环境损害的私法责任,国际环境损害的私法责任同样存在弊端。解决国际环境损害事件,国家责任与私法责任二者不可缺失。  关键词:国际环境损害责任;国家责任;私法责任  上个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地球环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环境污
期刊
摘要:加强社区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有效推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以社区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科学、有效和合理地开展社区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为社区教育有关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推进电大有效介入社区教育工作、提高社区教育质量、规范社区教育发展。  关键词:社区教育;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各大城市社区教育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全国社区教育
期刊
摘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电视栏目缺乏品牌意识。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电视媒体正在遭受来自新媒体的冲击,面临着受众流失的困境。在此情形下,电视媒体应当主动对自己的电视栏目进行调整、转型,实施品牌化经营,从而争取更多的受众,并增强电视媒体的竞争力。本文将就此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栏目;品牌化经营  电视栏目,指的是电视台播出的,具有固定名称、具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宗
期刊
摘要:道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人民的幸福密切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探索出的一条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道路。文章梳理分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道路面临的困境、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衰竭以及当前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缓慢发展状况,分析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独特性、实践性、创新性,以更加坚定的意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昂首迈进。
期刊
摘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有待提高和大学生成长成才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等情况,应不断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扩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载体,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以此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吸引力,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吸引力;高校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数字化的微波传输技术作为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被较为广泛的运用到广播电视中。这就要求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需要灵活的掌握该项技术,将其运用到广播电视中,保障数字化的微波技术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本文将主要研究数字化微波技术的发展状况、广播电视中微波技术传输数字化的应用现状以及对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而能够较好的满足广播电视行业的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