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雷锋 永远的团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特殊的团队:上世纪六十年代孕育出“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为中华民族道德家园新添一座精神丰碑;50多年来,一茬茬官兵接力践行雷锋精神不断线,引领各个时期社会风尚;卸甲返乡的两万余名官兵退伍不褪色,一生一世信仰追随雷锋……
  这个团队就是闻名全军的雷锋生前所在团——沈阳军区第40集团军工兵团,人们亲切地称其为“雷锋团”。
  光荣的团队——
  英雄的土壤孕育永恒的雷锋
  这是一片英雄的土壤。
  工兵十团组建于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9月,该团先后参加了晋南战役、太原战役,因其作战英勇,六十二军授其“发展壮大、越战越强”锦旗一面。该团进军西南剿匪期间,又荣获十六兵团“剿匪模范”锦旗一面。1952年该团回到东北,改编为六十二军一八五师五五四团,归东北军区管辖。1955年改编为工兵十团。该团英雄辈出,曾涌现出王立学、崔生子等英雄人物,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战争年代英雄辈出,和平时期典型璀璨。1960年1月,雷锋入伍来到工兵十团,成为团队历史上最闪亮的一颗星。那时,还是新兵的雷锋上台发言时,时任团政委韩万金便感到:“他讲话很有力量,政治觉悟比较高,是个好苗子。”了解雷锋的事迹后,韩万金提议召开团党委会,树雷锋为“节约标兵”,号召全团向雷锋学习。
  英雄的土壤孕育永恒的雷锋,当雷锋这颗“好苗子”深植这片英雄的土壤,很快便开枝散叶、枝繁叶茂。为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工兵十团1960年2月进驻抚顺瓢儿屯,参与抚顺钢铁厂扩建工程建设。期间,在团队的鼓励下,已经小有名气的雷锋多次受抚顺市邀请作“忆苦思甜”报告,还选举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聘请为抚顺望花区本溪路小学和建设街小学校外辅导员。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短短两年零八个月的军旅生涯中,雷锋在部队迅速成长,因表现出色,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牺牲后,在雷锋精神的鼓舞感召下,“工兵十团”各类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团队迸发出的“万难莫挡、攻坚啃硬、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精神,激励官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永恒的雷锋照亮英雄的土壤。1998年“大裁军”,工兵十团被列为撤编对象。当上级工作组进行例行性工作视察时,时任中共抚顺市委书记陈家洱带领五大班子领导来到部队,向检查组详细汇报“雷锋团”驻防抚顺13年来,坚定不移用雷锋精神建团育人服务人民的事迹,饱含深情地代表抚顺市230万人民请求沈阳军区党委保留工兵十团这个“雷锋团”,让“雷锋团”在抚顺这块土地上深深扎根,让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
  工作组被抚顺市人民群众的真情所打动,被抚顺市人民群众和雷锋生前所在团血浓于水的军民亲情所感动。一个月后,沈阳军区党委决定,雷锋生前所在团保留建制,转隶到四十集团军,仍然驻防在抚顺地区。
  保留下来的“雷锋团”,从此深深扎根于抚顺这片拥军的沃土上,迎来了全面建设的春天。1995年沈阳、抚顺地区遭受特大洪灾,全团官兵顽强作战,保住了大伙房水库二号溢洪坝,挽救了浑河下游1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被中央军委荣记集体一等功;1998年,团队官兵奔赴哈尔滨、大庆地区参加抗洪抢险,以血肉之躯捍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99年军区抗洪抢险工程技术集训,团队出色完成军区18个科目的演示,被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团,荣立集体三等功;2000年全军科技大练兵成果汇报演示,团队成功演示“智能雷弹打巡航导弹”科目,20名参演官兵代表受到军委领导亲切接见。2003年3月,雷锋生前所在的汽车连被军区命名为“雷锋连”。
  厚重的承载——
  五十余载血脉相传雷锋精神
  一个英雄的离去,身后注定会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后来人。雷锋牺牲半个多世纪以来,团队始终坚持传播雷锋精神,像不知疲倦的“播火者”一样,把雷锋种子撒向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
  1962年10月22日,工兵十团正式建成“雷锋烈士生前事迹展览室”,原本只向官兵开放的展览室,随后又顺应驻地百姓的要求,移到抚顺市工人文化宫向社会开放。此后,一项以追忆雷锋事迹、宣传雷锋精神为主要内容,以青少年、解放军和民兵为主体,以抚顺、沈阳军区为先导的学雷锋活动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展开。雷锋生前所在团官兵和共青团抚顺市委先后组成学雷锋小组、学雷锋小分队,走进工厂、农村、学校、社区,开展为人民服务,成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的先锋。
  进入新时期以来,“雷锋团”——工兵十团着眼时代特点不断拓展雷锋精神传播渠道,从奥运安保到全运执勤,从出国维和到支援地方共建,官兵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的种子播种在哪里。
  两年前,经过反复调研思考,“雷锋团”决定将高校作为雷锋精神宣传的新阵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最高学府、有中国思想动态“晴雨表”之称的北京大学。双方协商决定,发挥两家特有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探索军地联袂育才特别是在高校传播雷锋精神的新路径。
  2012年3月5日,“雷锋团”和北京大学团委签订《學雷锋共建共育协议》。接下来的半年,他们先后9次选派官兵到北大宣传雷锋精神,向师生赠送雷锋像章500多个、雷锋宣传资料1000多份;组织“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团”作专场报告,精心制作“流动雷锋纪念馆”,方便师生长期参观学习;在团队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年多来有3批共80多名北大师生访团,通过住雷锋班排、与战士出操训练,加深了对雷锋精神的了解。针对大学生信服行动的特点,他们还协调北大开办“人才素质升级培训班”,组织学雷锋标兵到北大上学,用学雷锋行动感染影响大学生。
  时光荏苒,在“雷锋团”官兵的努力下,雷锋精神还跨越千山万水,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
  2004年,“雷锋团”组建首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工程兵大队。维和期间,他们建起120多平方米的雷锋事迹展览室,成为中国工兵与利比亚人民以及外军交往了解、增进友谊的平台。仅当年6月份,就有联利团总司令奥潘德将军和国际维和组织、四个战区的司令官、副司令官等70多人观看雷锋事迹展。参观完展览室的大吉达省省长彼德,虔诚地在留言本上写道:“我知道中国工兵为什么出色,因为他们都是雷锋。”   在8个月时间里,全团275名维和官兵克服环境恶劣、任务繁重、疾病困扰等重重困难,抢修道路678公里,架设桥梁21座,把雷锋精神传到了西非大地,受到联合国官员和利比里亚政府的高度评价。
  不变的誓言——
  两万余名退役官兵追随雷锋
  1997年,豫南小城邓州,560余名“雷锋团”退役老兵组成的“编外雷锋团”,走进工厂、学校,义务作报告宣讲雷锋事迹,走上街头、社区,打扫卫生、植树造绿、募捐义卖……变化还在持续。没隔几年,“编外雷锋团”让邓州成为远近闻名的“雷锋城”:方圓40平方公里的城区,有雷锋大道、雷锋广场、雷锋小学、交通雷锋岗、雷锋号公交,雷锋的塑像和语录更是数不胜数。
  一群人改变一座城的奇迹,源于“雷锋团”第9任团长宋清梅。1997年4月,宋清梅把退役回到邓州的560余名战友聚拢起来,报邓州市委、市政府批准,组建起“编外雷锋团”。
  自诞生起,“编外雷锋团”坚持扎根一地,教化一方。如今,“编外雷锋团”已将雷锋精神深深植入邓州大地和百姓心中。近年来,邓州市涌现出了336个学雷锋先进集体、3万余名先进个人、40.7万个学雷锋文明户、428名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誓言。“编外雷锋团”的故事,只是“雷锋团”两万余名退役官兵退伍不褪色,坚持学雷锋的一个缩影。卸甲返乡后,他们像火种般遍撒神州大地,义无反顾扛起雷锋精神的旗帜,一生一世行走在追随雷锋的道路上。
  雷锋班第四任班长、枣庄市房管局原党委书记曲建文,先后在3个单位任党委书记,把3个单位都带成了学雷锋先进集体,培养出17名学雷锋标兵。为进一步集聚雷锋火种,壮大学雷锋力量,他牵头成立了枣庄市雷锋精神研究会。就在研究会成立当天,通过授予“枣庄市雷锋精神教育基地”称号,将驻枣某部队等3个单位召集到雷锋的旗帜下。
  自此以后,枣庄市峄城区阴平中学、山亭区新纪元小学、滕州火车站客运服务班等40多家单位相继被研究会授予“雷锋中学”、“雷锋小学”“铁道线上的雷锋班”等学雷锋光荣称号。齐鲁大地上,雷锋火种愈来愈旺盛,呈现出燎原之势……
  而在千里之外的天府之国,“雷锋团”老兵刘长明从1992年开始下海创业,历经一番挫折后,创建大蓉和餐饮集团。现在的大蓉和集团,在全国发展了30多个加盟、连锁店,员工6000多人,年营业额超6亿,为国家上缴利税逾8000万元。
  富裕之后不忘雷锋本色。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刘长明亲自率队前往灾区开办爱心食堂,连续数月义务免费为灾区群众提供饭食,还拿出100万抢救一名入职不久的先天性心脏病员工。
  更具标志性的事件,发生在2014年8月15日。这一天,经过多方筹备,海军原副政委冷宽等“雷锋团”退役官兵齐聚抚顺,启动“雷锋精神种子工程”,代表“雷锋团”退役官兵立下“走进雷锋团我以雷锋为荣,走出雷锋团雷锋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
  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孝老爱亲、助残养孤……多年来,“雷锋团”两万余名退役官兵身上的温暖故事,如满天星辰般数不胜数。“温暖中国”身边好人赵喜昌、“黄河故道活雷锋”的田永亮、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原主任刘景汉、“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沈阳市公安局排爆大队长公丕发……他们在各条战线、各自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兑现誓言,浓墨重彩的彰显雷锋本色。
  永远的雷锋,永远的团。50多年来,“雷锋团”始终不变其志、不改其节、不悔其道。他们矢志不渝高擎雷锋旗帜,为中华民族撑起一片道德的天空。
其他文献
渐渐地,天气凉了,风也冷多了。西藏高原的冬天,那个冷呀,把人冻得鼻酸头疼,寒冷的风冻得骨头疼,早晨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就像刀刮一样,两脚就像两块冰。城市尚且如此,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那个寒冷而闭塞的山区里,经受的是怎样的煎熬啊!西藏昂仁县偏远山区孔隆乡的孩子们又是怎样经受严冬的煎熬呢?  看到我们记者到来,孩子们一窝蜂的从教室跑出来,又羞涩而腼腆的抿着嘴笑, 在他们空灵纯粹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真
期刊
雷锋生前所在团是一支英雄部队.1947年9月1日,活动在晋南一带的地方武装在中共襄陵县委书记姚登山的领导下,组建了“襄陵独立团”,被编入太岳军区19分区45团,这就是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前身。这只部队组建后,先后参加了太原战役、扶眉战役和入川剿匪战斗,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1952年部队由步兵改为工程兵,1958年进驻营口。1992年转隶为第64集团军。1998年大裁军,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撤销陆
期刊
2014年12月9日,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有名的“赤脚医生”曾伟,被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授予“最美乡村医生”称号。作为邓州“编外雷锋团”彭桥镇卫生排排长的曾伟,在此之前,就曾因医术精湛和扶危救困的仁爱之心,先后被评为“民间中医名医”、“河南省优秀乡村医生”、“邓州市首届十大新闻人物”、“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  彭桥镇位于豫鄂两省3县(市)交界地,曾伟1993年从原南阳卫校毕业后,回到村卫生室,
期刊
《雷锋》杂志创刊,邀我写点什么。却之不恭,无奈我已八十五岁,无力著长文,便写了一套散曲应命,并略作說明。   雷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却平凡而伟大。他只活了二十二岁,然而他的生命却永垂不朽。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可是在他的血液中,又流淌和充溢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华。《老子》主张“上善若水”,认为人间之至善,应该像流水一样无所不在。而雷锋正是这样,他无论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
期刊
刘广金是中国书画院院士、高级工艺美术师、世界创新科学院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花鸟画院副院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客座教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北京艺博林轩画院名誉院长  劉广金195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仲宫,酷爱丹青40年。多年从事军队和地方文化工作,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美术功底。1992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由于倾爱“天下无双绝,人间第一香”的花王牡丹,则潜心研究,水墨
期刊
评说社会风气,人们经常引用一句典语:“风起于上而俗成于下。” 意思是,风气是由社会领导层面倡导和推行的,而要变成一种约定俗成具有特定地域性的习惯和通例,力量却在普通民众之中。一个制度规定、一种风气倡导,倘若不能推延普及到民众之中,变成群众的自觉遵循,即使意义远大、前程美好,亦无实际意义。  风气是自上而下的,习俗则是在特定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自下而上的。一种风气,要由领导层面的倡导,转化为社会民
期刊
欣闻《雷锋》杂志创刊,野草诗社诸友特作“三同诗”五首以贺!梅竹松为岁寒三友,此诗喻指雷锋、《雷锋》杂志和广大读者、作者永远是朋友。   岁寒三友竹梅松,   亮节高风万世宗。   欲学做人先悟道,   新刊问世唤雷锋。   (克己)   见刊如见岁寒松,   一代英风万古宗。   人学千招先学好,   好人名字叫雷锋。   (沫之)   生生不已看青松,   世世温良寻正宗。   常态旻中需有道,
期刊
寸土寸金的香港,停留在人们脑海的是鳞次栉比的大厦,醒目亮眼的招牌,行色匆匆的路人。然而却总有那么一些地方,闹中取静,让你在转身之间,忘却身后的喧嚣。  1881 Heritag前身——香港水警总部:这座超过120年的历史古迹,是目前香港四大最古老的政府建筑之一,也被列定为法定古迹,整组建筑群包括主楼、马厩及报时塔。除日占期间,曾用作日本海军基地外,至1996年为止,一直为水警所用。本为一所两层高建
期刊
一道菜从创意到成型,包含了很多味道,有的可以用味蕾品尝,而有的要用心来咀嚼。  这里无疑是深圳市内最有氛围的地方:欢乐谷、世界之窗等主题公园与它对街而望;掩映于绿荫中的美术馆就在周围:海水正蓝的深圳湾把其临窗美景装扮得如画一般,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刻也有了一个远眺的演绎。登高而能望远,在威斯汀的顶层餐厅,美食与美景的享受多了一丝文化的优雅。  威斯汀的扒房就坐落在大厦的顶层,扒房的厨师长
期刊
2014年的冬天有些冷,纪念雷锋第74个生日日子,却让北京充满了暖意。历史真的应该记住这一天,也真的应该记住这样一个地点,当然,也应该记下这一天,这一地点,发生了一个怎样的事情。这是一个即将诞生的《雷锋》杂志社,他们举办了一个“雷锋文化研究与传播座谈会”,在2014年12月20日这一天,在北京,解放军报社会议室这一地点。一个颇具新意的主题,吸引了全国雷锋研究專家学者和学雷锋活动团队代表50多位聚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