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如泣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电影史上最为卖座和成功的影片之一《泰坦尼克号》,身披最新3D科技的外衣再度向世人走来。这部当年勇夺11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又一次成为了人們谈论的焦点。成就这部经典凄美灾难巨作的众多元素中,音乐艺术元素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 凄美爱情 主题音乐 背景音乐
  2012年4月上旬,人类电影史上最为卖座和成功的影片之一《泰坦尼克号》,身披最新3D科技的外衣再度向世人走来。这部当年勇夺11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又一次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焦点。
  成就这部经典凄美灾难巨作的众多元素中,音乐艺术元素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最佳音效、最佳音乐剪辑、最佳电影歌曲、最佳原创音乐奖,所有奥斯卡音乐大奖,全部囊括。而一首席琳?迪翁演唱的“My Heart Will Go On”,更是风靡全球,家喻户晓。可以说,《泰坦尼克号》剧情发展的起伏跌宕,和音乐那“如歌如泣”的婉转相得益彰。下面,本文将从主题音乐之魅,背景音乐之魅,主题曲音乐之魅三个方面对该电影音乐加以分析。
  一、主题音乐之魅
  主题音乐,往往是能够表达影片中心思想或整部作品情绪的音乐,它既是连接剧情的“流动线条”,又是对于剧情主要段落或场景起烘托作用的关键之所在。《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不是某一个音乐,或者某部分,从影片的开始到结束,它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类似于绘画般的谱曲手法,是伟大的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最为独特的概念之一。只不过,该影片所要呈现的是双重主题,即凄美爱情和灾难结局,二者共同交织出影片的双重线条。
  影片伊始,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苏格兰风笛,哀婉吹响,如此鲜明的定下整部电影的风格和基调,仿佛让我们在观影之处就已经产生了无限的回忆,而这种回忆又是由于音乐所带给人独有的听觉效果而产生的莫名情愫。
  作为主题音乐的序奏,以一种女歌手无词歌哼鸣式的演唱来完成。与此同时,银幕中出现了当年首航的泰坦尼克号邮轮,缓缓离开码头的画面。在那带有含蓄和飘渺的无词歌伴随下,观影者很自然的产生了一股诀别的伤感,以及恍惚之间便要隔世之情。这也是主题音乐根据主题曲的片段而进行的第一次变奏。当年轻貌美的女主角露丝小姐,首次出现在头等舱甲板的栏杆旁,杰克正好在其下方,他默默的向她凝视。同时,主题音乐的另一次变奏,以温馨动人的音乐织体出现,映衬出了杰克心中对露丝的恋慕之情。当然,之后在影片情节精心设计的那组极为动感和饱满的镜头中,主题曲第三次变奏出的无词歌,更使这一对情人站在船头所表现出的经典拥抱飞翔的情节,变得让人过目不忘。更为绝妙的是,片头部分的第一次变奏在影片的末尾再现了。这次变奏是在所有观影者最为揪心的情节中的出现——浸泡在冰冷的海洋里的杰克,在完全丧失意识前向他自己心爱的露丝叮嘱与话别。多处的主题曲变奏与凄美剧情结合的近乎完美,并为这个发生于灾难背景上的爱情故事起到了首尾呼应、突出电影内涵的作用。
  在场景变化和灾难情节必然发生的同时,运用交响曲式配器的场景音乐,也是主题音乐之魅的具体体现。灾难剧情,也正是这部电影所要交代和描述出的第二线条。当影片中出现沉船这个必然发生的事件之际,旋律的节奏紧密程度和打击乐的出现,不仅表达出了影片视觉所要烘托出的紧张氛围,而且更能说明灾难来临时人们内心无法掩饰的恐惧和惊吓。当男女主角出现在银幕中后,主题变奏再次出现。而此处的出现,不论是节奏和气氛都与之前那些舒缓变奏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听觉对比。随着音乐的不断推动,紧张之情推向高潮,整艘船都被一种灭顶之灾的氛围笼罩,仿佛爱情和生命都必须在不久的将来走向灭亡。观影者在主题音乐与情节完全贴切融合的感染之下,必然会得到精神的最佳快感。
  二、背景音乐之魅
  背景音乐,又可称为之为背景音效。广泛来说是指的电影里面出现的所有声音效果。由于已将主题音乐从背景音乐中剥离开来加以单独分析,那么,这里所要谈到的便是除主题音乐之外的,影片画面内外的各种声音之和。
  背景音乐往往能够将影片中的情节环境和剧情发生地点用各种特殊的音乐表达出来。运用是否得当、衔接是否合理缜密,既是对影片整体把握的精髓之所在,也是电影音乐之魅的关键。《泰坦尼克号》开场潜水摄像机到海底沉船时,有三到四个场景,仿佛回到了当年首航时的华丽而壮观的场景,而此时的背景音乐恰巧运用了类似于原景重现的片段渲染,让影片的情节与气氛在两个不同的时空来回穿梭,让人浮想联翩。这种瞬间的场景与音乐同步转换,给观影者以强烈的现场感。而在该影片中,配乐大师和导演对于声音剪辑和音响的处理恰到好处。将背景音乐之魅发挥到了极致。
  不同情节声音大小的不同收放、不同场景音效回响的不同调节足以看出,背景音乐对于推动情节和拉近观影者与影片的距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背景音乐还能够在表达剧中人物心理活动和情绪方面给予暗示和铺垫。当露丝由于受不了自己的未婚夫给予自己的过多的束缚,并且以各种可能的方式给她带来精神上的重压之时,背景音乐是用低沉的大提琴代之气氛阴霾,暗示出露丝内心的不安与愤恨;而当船上不同层次的人们得知死亡靠近他们时,同样代笔他们的背景音乐也是完全不同的:富人们采取傲慢与惊慌的言语去争抢救生船,一组音乐家选择共同演奏最为得意的作品来度过人生的最后一刻,更多的人们被那些烦乱不安的脚步声、逃生的吼叫包围着等等,代表着他们各自的背景音乐来回穿插于这些场景出现的同时,将不同人对于生命的理解渲染得淋漓尽致。
  三、主题曲音乐之魅
  主题曲,通常也是影片最为重要的点睛之笔。经典的影视名曲,可以传唱多年,甚至数十年而经久不衰。本片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是由享誉全球的流行天后席琳?迪翁演唱的,她用自己纯美而略带忧伤的唱腔演绎了这部凄美爱情的真谛。同时,短短的四分钟,也是整部影片的浓缩版本。
  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同样出自于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之手。整首歌曲充满了浓郁的爱尔兰民风,而具有纯正民族韵味的爱尔兰锡哨,在大师的巧妙编配下,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就使得歌曲尽显凄美而悠长。歌曲的旋律走向也是从最初的平缓之引到激昂的中段,再到缠绵悱恻的副歌,一直到歌曲的悲剧尾部。席琳?迪翁用她独特的鼻声哼鸣收尾,荡气回肠,回味无穷。正如歌词所说:“怨命运总捉弄,缱绻时,太匆匆,留我一世一生的痛……记得所有的感动,星光下我们紧紧相拥。无论是否能重逢,我的心永远守候,只盼来生与共……”故事已经讲完,而主题曲的响起,也是对于影片的又一次简短回顾。因此,每当观影者再度听到这首歌曲时,便会快速的在脑海中闪现出“如歌如泣”的影片剧情,以及已经深深根植于各自心中的那份对于爱情和生命的感动。
  四、结语
  《泰坦尼克号》,一部穿越15年岁月历练的伟大作品。我们可以有太多的理由去喜欢它,去再一次走入影院观赏它,去找寻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而这种记忆也会随着电影音乐的再度响起,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阻隔,再度拥抱这个让人终生难忘的凄美故事。品味于影片的动人之处,沉浸于音乐的魅力之中。
其他文献
[摘要] 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博弈关系,好的导演能激发出演员的创造力,同样,优秀的演员也能带给导演无穷的灵感。法斯宾德对男性演员的选用和培养,既是一种逼迫,演员通过表演也是一种反抗,这种否定与认同折射在其电影中。  [关键词] 逼迫 反抗 法斯宾德  德国导演法斯宾德只活了37岁,他既是个电影天才备受众人尊敬,同时生活也臭名昭著——瘾君子、同性恋。他的人生,就是一场电影。他乐于去迎合杂志给他
放怀秋水 纵笔南山——读肖意忱的画  尹 军    我一直固执地以为:艺术家倘若没有铿锵鲜明的个性,他的作品终究显现不出撼人心魂的灵光;而即便他有了十全充足的自我,倘若缺乏长期的韬晦与涵浑,他作品里的灵光也会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意忱兄的个性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意忱兄对自我的锤炼与打磨恒久执着,朝夕不怠。  勿庸赘述,没有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就没有中国画的源远流长;同样,源远流长的中国画若不
吴林田(大壶、江东大壶) 1969年11月生于江苏海门,现居上海,职业艺术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客座教授。近年来在《文汇报》《新民晚报》《美术报》《新民周刊》等报刊发表美术随笔评论百余篇,作品参加国内外学术展览及艺术交流活动二百余次。2011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吴林田中国画集》,2013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艺术文丛《荡漾时代》。  全球化问题对于当代任何人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不过更不应忽视的是自己
2018年1月3日,B站的著名up主“木鱼水心”在他的“木鱼微剧场”栏目上传了一个时长达50多分钟的视频,借助苏联1966年版的电影画面,较全面地讲解了托尔斯泰的原著《战争与和平》。令人惊讶的是,不到20天时间,视频在B站的点击就达38万,8541人收藏了该视频,获得5205条弹幕和2126条评论。  木鱼水心在视频中表示:“鉴于影视语言与文学之间的距离,电影其实穷尽所能也无法完全表达出书中思想。
一、《绒花》产生的历史背景  催生歌曲《绒花》的社会因素是人们对军旅文化的看重与认可。20世纪后半叶,中国与邻国一共发生了三场大的军事冲突。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1969年的中苏珍宝岛军事冲突、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军人以血肉之躯守住了家园,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据此,社会对于军人的敬重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把自己的亲人送上战场,大批的军事文学和军事题材的电影问鼎社会,促成了文坛军事热潮
《千与千寻》讲述了女孩千寻因巧合而误入了一个新的世界,父母因为贪吃变成猪,千寻在绝望中得到朋友小白的帮助,通过努力在油屋工作完成任务,最终帮助小白找到自我,拯救父母,重回现实世界的故事。该片荣获2003年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也是首部以电影身份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动画作品。  关于影片的主题众说纷纭,但多数集中在青春成长,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于童真的礼赞几个角度进行阐释。本文尝试从精神分析的维度
在有关“影戏”理论的讨论中,侯曜及其“‘影戏’理论经典著述”[1]《影戏剧本作法》,一直以来都是被关注的焦点。  1980年代中期,钟大丰与陈犀禾在初步建构“影戏”理论时,均不同程度地参考了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一书——或部分援引其中理论观点,或直接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在《论“影戏”》(1985)、《“影戏”理论历史溯源》(1986)以及《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1986)
独立电影人多萝塔·肯杰尔扎沃斯卡是波兰少壮派女导演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20世纪90年代最优秀的女性作者导演之一。多萝塔电影最明显的特征,是对社会边缘人群、弱势群体的关注,她的镜头聚焦在女性和孩童的身上,细腻地刻画出他们的孤独、苦难和坚韧。作为相对弱势的流浪儿童群体,他们观看生活的视角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就与有着美满家庭、幸福童年的孩子大为不同,“家园”与幸福是他们所不拥有但又极度渴望的彼岸之物。  完
[摘要] 民间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一味的保护,更应该让其回到生活,焕发新的光彩,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唯有如此才可能保持民间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间石刻 民间文化艺术 政府调控 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40    
由许鞍华执导的影片《黄金时代》于2014年10月上映,许鞍华凭借《黄金时代》获得第34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整部影片的基调安静、平和,就像影片的叙述,就像萧红的文字。随着影片的推进,观众似乎真正走进萧红的文字世界。影片中许许多多像萧红、萧军一样的人共同创造了黄金时代,一个虽然物质贫乏但却充满自由和理想的时代。[1]黄金时代造就了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编剧等等,每个人都拥有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