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点亮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为例,集“逻辑性、辩证性、探究性、量化性、趣味性”于复习课教学中,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探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严谨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逻辑性;辩证性;探究性;量化性;趣味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3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12
  复习的重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复习课注重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下,高三复习时间有限但内容繁杂,部分化学教师针对高考应试来进行复习,在复习课的教学中一味注重于全面梳理知识点,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进行题组式的习题演练,强化解题技能。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这样的复习方式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没有被唤起,教学基本停留在“教”而没有充分转化为“学”,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复习课不应被枯燥无趣的知识罗列和题海战术所占据。我们尝试在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中,将逻辑性、辩证性、探究性、量化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构建充满生命力和发展力的理想课堂。在呈现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探究的乐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以高三复习课“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为例阐明。
  一、逻辑性
  高三复习内容繁杂,任务重而时间紧。要做到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讲究逻辑性,教学重难点一意贯穿,教学活动一气呵成。本节课是高三复习课,在之前的复习中,学生对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规律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且刚刚结束元素化合物知识板块中卤素的复习,对物质的氧化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氧族元素化合物二氧化硫性质的复习,既要全面分析,构建知识框架,又须突出重点,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成果,同时还要强化反应原理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学习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总体展示了SO2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通性、氧化性、还原性、特性等,但教学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以SO2的还原性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索,突出SO2的还原性这一重难点。回顾SO2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可与某些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让学生分析SO2与BaCl2溶液是否反应,并进行实验探究。将SO2通入BaCl2溶液,观察到溶液出现了浑浊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SO2的还原性。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研究S元素从 4价转化为 6价的规律,探索物质转化的本质。实验探究时逸出部分SO2,让位于教室前排的同学真切的体会了SO2的刺激性气味,于是紧接着提出含有SO2的工业尾气需要处理,引出“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而脱硫处理后的尾气能否能排放,还需要检验尾气中SO2含量是否合格,自然过渡到“碘量法”检测尾气中SO2的含量。这样的教学设计将SO2的性质与化学反应原理和工业生产进行了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更体会到了学习的意义——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辩证性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SO2具有刺激性气味,有毒,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之一。受环境恶化的影响,学生谈毒色变,对SO2的认识往往片面强调它的“弊”而忽视它的“利”。教学中如果只谈物质“阴暗面”,长期潜移默化,学生在将来的科学研究中对物质“阳光面”的开发就会很被动。例如NO有毒,但它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小板粘附等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果一味的嫌弃它的“毒”而避之惟恐不及,恐怕它在心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就不会被发现了。
  “有毒”与“有用”是矛盾的两极,它们相互对立,又彼此依存,将二者能动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对SO2性质更全面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从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素材入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用辩证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SO2的“功”与“过”。例如葡萄酒几乎都标注了“含二氧化硫”。为什么这个常常跟酸雨、空气污染物相关联的“有毒有害物质”出现在了葡萄酒中?葡萄酒的酿造过程需要保鲜、防腐与抗氧化,从技术角度来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但人们发现仅用SO2就可以完成这些任务。目前没有发现比SO2更合适的替代品,葡萄酒行业还依然广泛使用着它,进而让学生认识到SO2是一种很有用的食品添加剂,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价值观。
  三、探究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形象的感性信息。化学实验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学习。本节课实验探究的内容是“SO2与BaCl2溶液是否反应”。 首先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酸性氧化物和某些盐溶液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是弱酸不能制取强酸,因而推断SO2与BaCl2溶液不会发生反应。然而实验表明,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不久后溶液出现浑浊。理论分析和实验事实竟然矛盾了!此时学生疑惑了,但是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也立刻被激发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在该实验条件下产生的浑浊物可能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恍然大悟:正是现实条件下无处不在的空气(氧气)参与反应才得到了沉淀,一切都真相大白!由此自然切入SO2核心性质——还原性的教学。
  正如布鲁纳所说“利用惊奇,发生疑惑,提供很多不确定的答案,以及遭遇困难,提示矛盾存在”。如果复习课只停留在重复旧知识和旧经验,学生对学习将丧失兴趣。本节课巧妙地设计该实验让学生发现矛盾,再引导学生解决矛盾,既活跃了复习课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又提高了课堂思维训练的质量,让学生拓宽思路、深刻思考、活跃思维。此外,该实验选择以空气(氧气)而不是多数人选择的酸性KMnO4溶液作为氧化剂,不仅操作简便,而且锻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食品或试剂具有还原性,它们的生产与保存需要考虑添加抗氧化剂等保护措施。   四、量化性
  定性和定量结合既是化学的重要思想,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定性分析是定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定量研究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检验。科学探究都是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到定性的过程。经历了精确定量这个中间环节,后一个定性比前一个定性更高级,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更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研究事物时往往想到的是定性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单的区分,如“大小”、“快慢”、“强弱”等,形成初步的认识。然而全面认识事物离不开更精确的定量研究,数据不会说谎,掷地有声的数据能充分体现科学的可信性。对于普遍重感性轻理性的中学生来说,形成量化分析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并渗透量化研究思想,实现从定性上升到定量这一质的飞跃。
  本节复习课上,在讲到工业上SO2尾气的处理方法时,介绍了“石灰石—石膏法脱硫”,问学生为何可用石灰石浊液来吸收SO2?有学生回答因为H2SO3酸性强于H2CO3。追问为何H2SO3酸性强于H2CO3?学生面面相觑。此时展示H2SO3和H2CO3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据,学生的困惑顿时烟消云散了。利用化学反应原理的数据来解释化合物的性质,怎能不叫人信服?紧接着继续追问,脱硫后的尾气就一定能排放吗?引导学生认识必须检测脱硫后尾气中SO2的含量是否达到排放标准,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准确测量SO2的含量呢?联想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定量实验“中和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自然引出用“碘量法”来精确测量尾气中SO2的含量。这些案例都体现了量化分析方法在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性,强化了学生的量化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注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出发,在定性复习SO2的性质后用定量研究的手段来解决大气污染物SO2的处理,渗透了量化分析的意识,提升了科学思维的品质。
  五、趣味性
  学习有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它是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培养兴趣需注重教学过程中趣味性的引导。
  传统的复习课大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将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全部灌输给学生,无意中将学生当成了知识存储容器和解题机器,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此法看似传输的知识量大,但是学生常常被动学习甚至消极学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化学趣味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化学的生动有趣和魅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备课时将SO2性质、用途与危害等知识融入到原创漫画中,在复习课上结合授课内容适时的展示这些漫画(如图1-5)。形式上原创漫画紧跟当今“视觉文化”潮流,符合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学生喜闻乐见;内容上原创漫画针对课堂教学目标,生动直观地呈现化学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笑中学到了化学知识,在体验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比如在复习课上引入实验教学,加强实验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多感官深度参与,利用实验趣味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求知动力。此外,教师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对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大有裨益的。课堂上教师风趣的语言、生动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
  综上所述,逻辑性梳理清晰的思路, 辩证性擦亮全面的眼光,探究性指引科学的方向,量化性培养严谨的思维,趣味性催化求知的热情。如此精心设计,构建生动活泼又科学严谨的复习课堂,既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品质,又发展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任宁生,陈凯,徐惠. 基于生活问题的主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游泳池中的化学[J].化学教与学,2013,(9):70-73
  [3] 曹旭琴. 二氧化硫复习课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4,(4):41-42,44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对近几年常州化学中考试卷的分析,创设以注射器为主线,利用注射器的特点和优点,加以归纳和研究,进行精心设计, 巧妙利用,达到对化学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使课堂既有趣味也有化学味。  关键词:注射器;问题;改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8-008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8.
摘要: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要求,在原电池新授课中通过设计“建立原电池认知模型”“修正原电池认知模型”“应用原电池认知模型”三个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从已有的“氧化还原反应认知模型”进阶到“原电池认知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原电池;认知模型;学习进阶  文章编号:1008-05
摘要:针对高中化学必修1“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从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化合价二维图的建立及完善,建构认识物质性质的角度。从学生熟悉的多种含铁物质落实二维图相应位置出发,通过Fe的性质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化合价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基于物质类别通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和分析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完成含铁物质的相互转化,学会认识物质性质的两个角度。  关键词:铁
摘要:文章阐述了微粒作用观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以“醇的化学性质”为例,从化学键的极性出发,分析了有机化学教学中如何借助微粒作用观深入分析有机物宏观性质产生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微粒作用观;键的极性;醇的化学性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
摘要:以“盐类水解”的复习教学为例,用“泡沫灭火器”载体作为驱动任务,基于化学实验,使化学知识的学习、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并探析化学实验在复习课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实验;复习;盐类水解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2-0081-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
摘要: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为例,选择氧气为核心物质,围绕“感受无处不在的氧气”“氧气的来源”“氧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创设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知识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实验探究、以及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情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氧化还原反应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1-0045-04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在STEM教育大力开展的背景之下,设计了利用铜线、电池、磁铁等生活中的资源制作“简易小马达”的实验。该实验引导学生在解决科学与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且在“金钥匙”活动中成功开展。最后,结合时代发展和热点问题,进一步改进了“简易小马达”的实验。  关键词:STEM教育;生活化;探究;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8-0546(2018)11-007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摘要:把四种散落的盐通过一种拟人化、娱乐化的方式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星光大道”娱乐节目的应用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而学习小组的安排、学生之间的团结和竞争、学生的语言表达、实验展示等,促进了学生的多种能力的锻炼,学习效果非常好。  关键词:星光大道;碳酸钠;碳酸钙;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71-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摘要:文章从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出发,以现场教学为依托,探讨了生态化学理念下化学教学从“课堂”走向“现场”的意义和原则,对生态化学的实施途径做了思考。  关键词:生态化学;教学现场;体验;3P原则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1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生态”的本质是“关系”,即生命体与环境以一定的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哲
摘要:以“气体制备”复习教学为例,探索教学中如何设置有效问题,驱动学生复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思维。首先,设计“引导型”问题,理清学生思维脉络,驱动学生形成“制取气体时药品选择”的思路;然后,设计“挑战型”问题,拓展学生迁移能力,驱动学生形成“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和干燥装置”的思路;最后,设计“开放型”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驱动学生形成“气体制取后剩余物质分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