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为例,集“逻辑性、辩证性、探究性、量化性、趣味性”于复习课教学中,让学生乐于思考,敢于探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严谨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逻辑性;辩证性;探究性;量化性;趣味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3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12
复习的重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复习课注重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下,高三复习时间有限但内容繁杂,部分化学教师针对高考应试来进行复习,在复习课的教学中一味注重于全面梳理知识点,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进行题组式的习题演练,强化解题技能。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这样的复习方式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没有被唤起,教学基本停留在“教”而没有充分转化为“学”,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复习课不应被枯燥无趣的知识罗列和题海战术所占据。我们尝试在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中,将逻辑性、辩证性、探究性、量化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构建充满生命力和发展力的理想课堂。在呈现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探究的乐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以高三复习课“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为例阐明。
一、逻辑性
高三复习内容繁杂,任务重而时间紧。要做到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讲究逻辑性,教学重难点一意贯穿,教学活动一气呵成。本节课是高三复习课,在之前的复习中,学生对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规律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且刚刚结束元素化合物知识板块中卤素的复习,对物质的氧化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氧族元素化合物二氧化硫性质的复习,既要全面分析,构建知识框架,又须突出重点,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成果,同时还要强化反应原理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学习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总体展示了SO2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通性、氧化性、还原性、特性等,但教学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以SO2的还原性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索,突出SO2的还原性这一重难点。回顾SO2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可与某些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让学生分析SO2与BaCl2溶液是否反应,并进行实验探究。将SO2通入BaCl2溶液,观察到溶液出现了浑浊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SO2的还原性。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研究S元素从 4价转化为 6价的规律,探索物质转化的本质。实验探究时逸出部分SO2,让位于教室前排的同学真切的体会了SO2的刺激性气味,于是紧接着提出含有SO2的工业尾气需要处理,引出“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而脱硫处理后的尾气能否能排放,还需要检验尾气中SO2含量是否合格,自然过渡到“碘量法”检测尾气中SO2的含量。这样的教学设计将SO2的性质与化学反应原理和工业生产进行了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更体会到了学习的意义——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辩证性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SO2具有刺激性气味,有毒,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之一。受环境恶化的影响,学生谈毒色变,对SO2的认识往往片面强调它的“弊”而忽视它的“利”。教学中如果只谈物质“阴暗面”,长期潜移默化,学生在将来的科学研究中对物质“阳光面”的开发就会很被动。例如NO有毒,但它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小板粘附等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果一味的嫌弃它的“毒”而避之惟恐不及,恐怕它在心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就不会被发现了。
“有毒”与“有用”是矛盾的两极,它们相互对立,又彼此依存,将二者能动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对SO2性质更全面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从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素材入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用辩证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SO2的“功”与“过”。例如葡萄酒几乎都标注了“含二氧化硫”。为什么这个常常跟酸雨、空气污染物相关联的“有毒有害物质”出现在了葡萄酒中?葡萄酒的酿造过程需要保鲜、防腐与抗氧化,从技术角度来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但人们发现仅用SO2就可以完成这些任务。目前没有发现比SO2更合适的替代品,葡萄酒行业还依然广泛使用着它,进而让学生认识到SO2是一种很有用的食品添加剂,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价值观。
三、探究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形象的感性信息。化学实验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学习。本节课实验探究的内容是“SO2与BaCl2溶液是否反应”。 首先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酸性氧化物和某些盐溶液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是弱酸不能制取强酸,因而推断SO2与BaCl2溶液不会发生反应。然而实验表明,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不久后溶液出现浑浊。理论分析和实验事实竟然矛盾了!此时学生疑惑了,但是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也立刻被激发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在该实验条件下产生的浑浊物可能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恍然大悟:正是现实条件下无处不在的空气(氧气)参与反应才得到了沉淀,一切都真相大白!由此自然切入SO2核心性质——还原性的教学。
正如布鲁纳所说“利用惊奇,发生疑惑,提供很多不确定的答案,以及遭遇困难,提示矛盾存在”。如果复习课只停留在重复旧知识和旧经验,学生对学习将丧失兴趣。本节课巧妙地设计该实验让学生发现矛盾,再引导学生解决矛盾,既活跃了复习课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又提高了课堂思维训练的质量,让学生拓宽思路、深刻思考、活跃思维。此外,该实验选择以空气(氧气)而不是多数人选择的酸性KMnO4溶液作为氧化剂,不仅操作简便,而且锻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食品或试剂具有还原性,它们的生产与保存需要考虑添加抗氧化剂等保护措施。 四、量化性
定性和定量结合既是化学的重要思想,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定性分析是定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定量研究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检验。科学探究都是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到定性的过程。经历了精确定量这个中间环节,后一个定性比前一个定性更高级,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更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研究事物时往往想到的是定性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单的区分,如“大小”、“快慢”、“强弱”等,形成初步的认识。然而全面认识事物离不开更精确的定量研究,数据不会说谎,掷地有声的数据能充分体现科学的可信性。对于普遍重感性轻理性的中学生来说,形成量化分析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并渗透量化研究思想,实现从定性上升到定量这一质的飞跃。
本节复习课上,在讲到工业上SO2尾气的处理方法时,介绍了“石灰石—石膏法脱硫”,问学生为何可用石灰石浊液来吸收SO2?有学生回答因为H2SO3酸性强于H2CO3。追问为何H2SO3酸性强于H2CO3?学生面面相觑。此时展示H2SO3和H2CO3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据,学生的困惑顿时烟消云散了。利用化学反应原理的数据来解释化合物的性质,怎能不叫人信服?紧接着继续追问,脱硫后的尾气就一定能排放吗?引导学生认识必须检测脱硫后尾气中SO2的含量是否达到排放标准,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准确测量SO2的含量呢?联想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定量实验“中和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自然引出用“碘量法”来精确测量尾气中SO2的含量。这些案例都体现了量化分析方法在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性,强化了学生的量化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注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出发,在定性复习SO2的性质后用定量研究的手段来解决大气污染物SO2的处理,渗透了量化分析的意识,提升了科学思维的品质。
五、趣味性
学习有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它是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培养兴趣需注重教学过程中趣味性的引导。
传统的复习课大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将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全部灌输给学生,无意中将学生当成了知识存储容器和解题机器,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此法看似传输的知识量大,但是学生常常被动学习甚至消极学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化学趣味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化学的生动有趣和魅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备课时将SO2性质、用途与危害等知识融入到原创漫画中,在复习课上结合授课内容适时的展示这些漫画(如图1-5)。形式上原创漫画紧跟当今“视觉文化”潮流,符合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学生喜闻乐见;内容上原创漫画针对课堂教学目标,生动直观地呈现化学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笑中学到了化学知识,在体验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比如在复习课上引入实验教学,加强实验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多感官深度参与,利用实验趣味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求知动力。此外,教师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对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大有裨益的。课堂上教师风趣的语言、生动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
综上所述,逻辑性梳理清晰的思路, 辩证性擦亮全面的眼光,探究性指引科学的方向,量化性培养严谨的思维,趣味性催化求知的热情。如此精心设计,构建生动活泼又科学严谨的复习课堂,既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品质,又发展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任宁生,陈凯,徐惠. 基于生活问题的主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游泳池中的化学[J].化学教与学,2013,(9):70-73
[3] 曹旭琴. 二氧化硫复习课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4,(4):41-42,44
关键词:逻辑性;辩证性;探究性;量化性;趣味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3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4.012
复习的重要目的在于对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复习课注重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下,高三复习时间有限但内容繁杂,部分化学教师针对高考应试来进行复习,在复习课的教学中一味注重于全面梳理知识点,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进行题组式的习题演练,强化解题技能。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上,这样的复习方式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没有被唤起,教学基本停留在“教”而没有充分转化为“学”,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复习课不应被枯燥无趣的知识罗列和题海战术所占据。我们尝试在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教学中,将逻辑性、辩证性、探究性、量化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构建充满生命力和发展力的理想课堂。在呈现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探究的乐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以高三复习课“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为例阐明。
一、逻辑性
高三复习内容繁杂,任务重而时间紧。要做到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讲究逻辑性,教学重难点一意贯穿,教学活动一气呵成。本节课是高三复习课,在之前的复习中,学生对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规律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且刚刚结束元素化合物知识板块中卤素的复习,对物质的氧化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氧族元素化合物二氧化硫性质的复习,既要全面分析,构建知识框架,又须突出重点,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成果,同时还要强化反应原理对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学习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总体展示了SO2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通性、氧化性、还原性、特性等,但教学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以SO2的还原性作为贯穿课堂的主线索,突出SO2的还原性这一重难点。回顾SO2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可与某些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让学生分析SO2与BaCl2溶液是否反应,并进行实验探究。将SO2通入BaCl2溶液,观察到溶液出现了浑浊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出SO2的还原性。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研究S元素从 4价转化为 6价的规律,探索物质转化的本质。实验探究时逸出部分SO2,让位于教室前排的同学真切的体会了SO2的刺激性气味,于是紧接着提出含有SO2的工业尾气需要处理,引出“石灰石—石膏法脱硫”。而脱硫处理后的尾气能否能排放,还需要检验尾气中SO2含量是否合格,自然过渡到“碘量法”检测尾气中SO2的含量。这样的教学设计将SO2的性质与化学反应原理和工业生产进行了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了化学知识,更体会到了学习的意义——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辩证性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SO2具有刺激性气味,有毒,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之一。受环境恶化的影响,学生谈毒色变,对SO2的认识往往片面强调它的“弊”而忽视它的“利”。教学中如果只谈物质“阴暗面”,长期潜移默化,学生在将来的科学研究中对物质“阳光面”的开发就会很被动。例如NO有毒,但它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小板粘附等重要的生理作用,如果一味的嫌弃它的“毒”而避之惟恐不及,恐怕它在心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就不会被发现了。
“有毒”与“有用”是矛盾的两极,它们相互对立,又彼此依存,将二者能动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对SO2性质更全面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从生活中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素材入手,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用辩证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SO2的“功”与“过”。例如葡萄酒几乎都标注了“含二氧化硫”。为什么这个常常跟酸雨、空气污染物相关联的“有毒有害物质”出现在了葡萄酒中?葡萄酒的酿造过程需要保鲜、防腐与抗氧化,从技术角度来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但人们发现仅用SO2就可以完成这些任务。目前没有发现比SO2更合适的替代品,葡萄酒行业还依然广泛使用着它,进而让学生认识到SO2是一种很有用的食品添加剂,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价值观。
三、探究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形象的感性信息。化学实验探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学习。本节课实验探究的内容是“SO2与BaCl2溶液是否反应”。 首先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酸性氧化物和某些盐溶液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是弱酸不能制取强酸,因而推断SO2与BaCl2溶液不会发生反应。然而实验表明,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不久后溶液出现浑浊。理论分析和实验事实竟然矛盾了!此时学生疑惑了,但是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也立刻被激发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在该实验条件下产生的浑浊物可能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恍然大悟:正是现实条件下无处不在的空气(氧气)参与反应才得到了沉淀,一切都真相大白!由此自然切入SO2核心性质——还原性的教学。
正如布鲁纳所说“利用惊奇,发生疑惑,提供很多不确定的答案,以及遭遇困难,提示矛盾存在”。如果复习课只停留在重复旧知识和旧经验,学生对学习将丧失兴趣。本节课巧妙地设计该实验让学生发现矛盾,再引导学生解决矛盾,既活跃了复习课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又提高了课堂思维训练的质量,让学生拓宽思路、深刻思考、活跃思维。此外,该实验选择以空气(氧气)而不是多数人选择的酸性KMnO4溶液作为氧化剂,不仅操作简便,而且锻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食品或试剂具有还原性,它们的生产与保存需要考虑添加抗氧化剂等保护措施。 四、量化性
定性和定量结合既是化学的重要思想,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定性分析是定量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定量研究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检验。科学探究都是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到定性的过程。经历了精确定量这个中间环节,后一个定性比前一个定性更高级,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更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研究事物时往往想到的是定性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单的区分,如“大小”、“快慢”、“强弱”等,形成初步的认识。然而全面认识事物离不开更精确的定量研究,数据不会说谎,掷地有声的数据能充分体现科学的可信性。对于普遍重感性轻理性的中学生来说,形成量化分析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并渗透量化研究思想,实现从定性上升到定量这一质的飞跃。
本节复习课上,在讲到工业上SO2尾气的处理方法时,介绍了“石灰石—石膏法脱硫”,问学生为何可用石灰石浊液来吸收SO2?有学生回答因为H2SO3酸性强于H2CO3。追问为何H2SO3酸性强于H2CO3?学生面面相觑。此时展示H2SO3和H2CO3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据,学生的困惑顿时烟消云散了。利用化学反应原理的数据来解释化合物的性质,怎能不叫人信服?紧接着继续追问,脱硫后的尾气就一定能排放吗?引导学生认识必须检测脱硫后尾气中SO2的含量是否达到排放标准,那么用什么方法能准确测量SO2的含量呢?联想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定量实验“中和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自然引出用“碘量法”来精确测量尾气中SO2的含量。这些案例都体现了量化分析方法在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性,强化了学生的量化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注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出发,在定性复习SO2的性质后用定量研究的手段来解决大气污染物SO2的处理,渗透了量化分析的意识,提升了科学思维的品质。
五、趣味性
学习有三层境界:知 、好、 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它是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因此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培养兴趣需注重教学过程中趣味性的引导。
传统的复习课大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将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全部灌输给学生,无意中将学生当成了知识存储容器和解题机器,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此法看似传输的知识量大,但是学生常常被动学习甚至消极学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化学趣味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化学的生动有趣和魅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备课时将SO2性质、用途与危害等知识融入到原创漫画中,在复习课上结合授课内容适时的展示这些漫画(如图1-5)。形式上原创漫画紧跟当今“视觉文化”潮流,符合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学生喜闻乐见;内容上原创漫画针对课堂教学目标,生动直观地呈现化学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欢笑中学到了化学知识,在体验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比如在复习课上引入实验教学,加强实验观察与操作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多感官深度参与,利用实验趣味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进而转化为学生的求知动力。此外,教师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对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大有裨益的。课堂上教师风趣的语言、生动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
综上所述,逻辑性梳理清晰的思路, 辩证性擦亮全面的眼光,探究性指引科学的方向,量化性培养严谨的思维,趣味性催化求知的热情。如此精心设计,构建生动活泼又科学严谨的复习课堂,既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品质,又发展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任宁生,陈凯,徐惠. 基于生活问题的主题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游泳池中的化学[J].化学教与学,2013,(9):70-73
[3] 曹旭琴. 二氧化硫复习课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4,(4):4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