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建设中的特色课程《规划生态学》为例,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体制、课程建设成效及改革等方面着手探讨如何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以期能够更好的培养具有生态学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城乡规划工作人才,为其它城乡规划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划生态学 特色课程 生态学 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39-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简称北航北海学院)于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5年制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以生态规划为指导进行跨专业人才培养,开设有园林植物学、生态学原理、规划生态学、建筑生态学等生态学基础课程。从2008年开始开设规划生态学和建筑生态学课程,是国内唯一开设这两门课程的院校。2012年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获广西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其中《规划生态学》是该立项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目前已有自编的《规划生态学》(于2009年1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教材,该教材获广西区优秀教材立项和本校优秀教材项目立项,并且该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1 《规划生态学》课程定位与目标
1.1 课程定位
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生态学背景,以能力为核心,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职业能力、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服务于广西区、北部湾经济区和全国各地。《规划生态学》课程涉及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是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1]
1.2 课程目标
《规划生态学》课程以实际工作中的规划项目为例,介绍与城乡规划相关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剖析规划项目中存在的生态不合理性,详尽系统的介绍怎样将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城乡规划中编制符合生态学发展规律的项目规划。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规划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制定以生态为前提和导向的科学规划。
2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教学内容
《规划生态学》理论课时为32学时,在城市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分为:引论、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三大部分,共16章,详见表1。
该课程的难点在于生态学的哪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用以指导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以及相关的生态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城乡规划怎样应用。课程结合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在后续的传统村落调研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村落的调研,应用规划生态学的理论对传统村落进行生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规划的技术与方法,编制传统村落修复性规划方案,以体现专业特色,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师资队伍
该门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由1~2名主讲教师和1~2名辅讲教师组成,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师资配置方面较为合理。课程教师责任感强、专业知识精通、团队协作精神好,形成较为稳定合理的专业梯队。在长期的教学中,由1名教授或者副教授担任课程的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校年度的教学安排及科研情况,选取1~2名中青年优秀教师和课程负责人一起作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需涉及城乡规划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专业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根据学校及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采用传统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自导式(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3]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安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详见表2。
2.4 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目前已有2009年12月出版的自编教材《规划生态学》,该教材是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推荐教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學校优秀教材计划项目。虽然已经有自编教材,但是这不能满足城乡规划学于2011年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的需要。[4~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新近案例充实教材中案例部分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新近案例的引入需征得主讲教师的同意,并讨论后选择典型案例,作为以后课程的教授内容,同时也作为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充实。
(2)教学参考资料建设。
北航北海学院每个学期都会根据教师对参考书和期刊征订申请,征订教学需要的参考书和期刊。因此,课程主讲教师在每个学期都可以向学校申请购买和征订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期刊,以便于教师备课丰富教学内容。
(3)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近年来,《规划生态学》作为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中特色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开展课程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通过相关专业和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反馈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4)实践平台建设。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为纯理论课程,没有专业的实践部分,实践部分在今后相关课程设计和实训中开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规划生态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北航北海学院在校外一些传统村落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作为学生的活体教材。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应用实例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训。
学校目前已建有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设计室、专业设计室、模型实验室、生态与园林实验室,配备有相关实验设备,为学生进行规划生态学课程实践提供了实验条件和场所。 2.5 考核体制
考虑到《规划生态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摒弃以往只用期末考试来进行课程考核的形式,兼顾公平、公正,重新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分为笔试、课程论文或设计两部分。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规划生态学主要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课程论文或设计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两方面的考查,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够更好的达到课程教学预期目标。
3 《规划生态学》课程建设成效及改革
3.1 课程建设成效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已有2006级到2010级5届城市规划专业的400多学生上过这一课程,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主要有:(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程教授的内容和方法都比较认可,在课程教学评价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获得广泛好评,目前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还有不少学生考上香港大学和国外一些知名院校的研究生。(3)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能力的提升。通过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并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交流访问,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引进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调动了青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4)提升了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影响力。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到全国各地工作的毕业生把课程的思想带到了工作中;另一方面,考研继续学习的学生也把课程的思想和科研方法带到了学习科研中,这样就把这一特色课程的思想带到全国各地。此外,课程组的教师从事城乡规划项目编制或评审,在区域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3.2 课程改革
虽然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成效。(1)聘请城乡规划专家给學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或者开展讲座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对学生完成的设计作业进行点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2)开展校园生态规划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应用规划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设计作品,参加全国学生设计大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3)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国外交流学习和科研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与国外高校间的学生交流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也为学生以后出国留学打下基础。(4)丰富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该课程目前在其他高校没有开设,与此相关的书籍也很少,因此,参考资料相对来说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以及网络等资源,进一步丰富参考资料。(5)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听取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评价,不断改进,建成校精品课程,也为以后广西区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请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鹏飞,卿贵华.规划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6.
[2] 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3] 梁飞媛.教学方法的思变[J].教育学术月刊,2011(9):105-107.
[4]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关于广泛征求《增设“城市规划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的意见函[EB/OL].http://www.planning.org.cn/news/shownews.asp?id=232.
[5] 赵万民.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6-54.
关键词:规划生态学 特色课程 生态学 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39-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简称北航北海学院)于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5年制城乡规划专业。该专业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以生态规划为指导进行跨专业人才培养,开设有园林植物学、生态学原理、规划生态学、建筑生态学等生态学基础课程。从2008年开始开设规划生态学和建筑生态学课程,是国内唯一开设这两门课程的院校。2012年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获广西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其中《规划生态学》是该立项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目前已有自编的《规划生态学》(于2009年1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教材,该教材获广西区优秀教材立项和本校优秀教材项目立项,并且该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1 《规划生态学》课程定位与目标
1.1 课程定位
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生态学背景,以能力为核心,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较强职业能力、适应性强、有创造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服务于广西区、北部湾经济区和全国各地。《规划生态学》课程涉及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是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1]
1.2 课程目标
《规划生态学》课程以实际工作中的规划项目为例,介绍与城乡规划相关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剖析规划项目中存在的生态不合理性,详尽系统的介绍怎样将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城乡规划中编制符合生态学发展规律的项目规划。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规划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制定以生态为前提和导向的科学规划。
2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2.1 教学内容
《规划生态学》理论课时为32学时,在城市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分为:引论、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三大部分,共16章,详见表1。
该课程的难点在于生态学的哪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用以指导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以及相关的生态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城乡规划怎样应用。课程结合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在后续的传统村落调研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村落的调研,应用规划生态学的理论对传统村落进行生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规划的技术与方法,编制传统村落修复性规划方案,以体现专业特色,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师资队伍
该门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由1~2名主讲教师和1~2名辅讲教师组成,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师资配置方面较为合理。课程教师责任感强、专业知识精通、团队协作精神好,形成较为稳定合理的专业梯队。在长期的教学中,由1名教授或者副教授担任课程的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校年度的教学安排及科研情况,选取1~2名中青年优秀教师和课程负责人一起作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需涉及城乡规划和生态学的教学和研究,专业基础扎实,知识渊博,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根据学校及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采用传统式、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和自导式(自学+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3]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安排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详见表2。
2.4 教学条件
(1)教材建设。
目前已有2009年12月出版的自编教材《规划生态学》,该教材是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推荐教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學校优秀教材计划项目。虽然已经有自编教材,但是这不能满足城乡规划学于2011年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的需要。[4~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新近案例充实教材中案例部分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新近案例的引入需征得主讲教师的同意,并讨论后选择典型案例,作为以后课程的教授内容,同时也作为教材内容的更新和充实。
(2)教学参考资料建设。
北航北海学院每个学期都会根据教师对参考书和期刊征订申请,征订教学需要的参考书和期刊。因此,课程主讲教师在每个学期都可以向学校申请购买和征订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籍和学术期刊,以便于教师备课丰富教学内容。
(3)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近年来,《规划生态学》作为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中特色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开展课程建设,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通过相关专业和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反馈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4)实践平台建设。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为纯理论课程,没有专业的实践部分,实践部分在今后相关课程设计和实训中开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规划生态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北航北海学院在校外一些传统村落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作为学生的活体教材。教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应用实例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训。
学校目前已建有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设计室、专业设计室、模型实验室、生态与园林实验室,配备有相关实验设备,为学生进行规划生态学课程实践提供了实验条件和场所。 2.5 考核体制
考虑到《规划生态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摒弃以往只用期末考试来进行课程考核的形式,兼顾公平、公正,重新设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课程考核分为笔试、课程论文或设计两部分。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规划生态学主要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课程论文或设计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主要体现学生对课程知识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两方面的考查,可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够更好的达到课程教学预期目标。
3 《规划生态学》课程建设成效及改革
3.1 课程建设成效
目前,《规划生态学》课程已有2006级到2010级5届城市规划专业的400多学生上过这一课程,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主要有:(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提高,学生对课程教授的内容和方法都比较认可,在课程教学评价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毕业生获得广泛好评,目前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还有不少学生考上香港大学和国外一些知名院校的研究生。(3)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能力的提升。通过课程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继续学习和深造,并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交流访问,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引进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调动了青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4)提升了北航北海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影响力。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到全国各地工作的毕业生把课程的思想带到了工作中;另一方面,考研继续学习的学生也把课程的思想和科研方法带到了学习科研中,这样就把这一特色课程的思想带到全国各地。此外,课程组的教师从事城乡规划项目编制或评审,在区域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3.2 课程改革
虽然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成效。(1)聘请城乡规划专家给學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或者开展讲座给学生讲授城乡规划的案例,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对学生完成的设计作业进行点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师资力量。(2)开展校园生态规划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应用规划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设计作品,参加全国学生设计大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3)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国外交流学习和科研合作,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与国外高校间的学生交流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也为学生以后出国留学打下基础。(4)丰富课程教学参考资料。该课程目前在其他高校没有开设,与此相关的书籍也很少,因此,参考资料相对来说比较缺乏,需要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以及网络等资源,进一步丰富参考资料。(5)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听取教师和学生对该课程评价,不断改进,建成校精品课程,也为以后广西区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申请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鹏飞,卿贵华.规划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6.
[2] 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7-30.
[3] 梁飞媛.教学方法的思变[J].教育学术月刊,2011(9):105-107.
[4]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关于广泛征求《增设“城市规划学”为一级学科论证报告》的意见函[EB/OL].http://www.planning.org.cn/news/shownews.asp?id=232.
[5] 赵万民.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