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立身行事,当有底气支撑。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底气不足,则畏畏缩缩,优柔寡断,让人不信任、不放心。因此,做人需要底气,做事更需要底气。底气,是良好品德的表现,是能力素质的体现,是严格自律的彰显。
读完以上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病文展示
底 气
鲁镇上最出名的小吃叫“鞋底饼”,于是一整条仿古旅游街上,随处可见“鞋底饼”的招牌。
走到一家饼店前停下来,里面的师傅正忙得热火朝天。只见店里的小伙计从压面机里取出压好的面饼,大师傅一手按住面饼,一手持擀面杖,用力一擀,一张饼便做好了。前头的烤箱打开了,一托盘的饼,色泽金黄,香气四溢,让人在这阴沉沉的天里,心情顿时明朗了许多,我买了一个,迫不及待地咬一口,香香脆脆,还算可口。
边上凑过来一个老乡:“吃饼呢,小姑娘?要说做这种饼最正宗的,还是老李家!”“去去去,别打扰我的生意。”大师傅听了,面上有些不悦。“老李家在哪里?”我很是好奇。“他家呀,阴天不做饼。”大师傅接话道,语气很是不屑,颇不情愿地告诉我,“这条弄子进去第二家。”
因机缘巧合,我之后又去了一趟鲁镇。趁着时间有余,便进了弄堂,想寻找“传说”中的老李家的饼店。进入巷口,远远就看见那第二户门口排着的长队,走近些,只见一张小匾上写着:阴天不做饼,雨天不做饼,天黑不做饼,天冷不做饼。看着还在继续变长的队伍,我心想:“顾客怎么这么多啊!”
从窗口望进去,李师傅正在揉面,店里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小伙计帮忙。只见他站直身子,手肘撑得笔直,踮起左脚,仿佛全身力量都压到了右手上。他右手快速揉捏的同时,左手飞速旋转着面团。“只有手发的面,才有筋道,才能做出‘千层’的效果,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千层鞋底千层饼’啊!”一位老大爷骄傲地向顾客解说。
这时李师傅坐了下来,左手持面饼,右手拿擀面杖,右手擀一次,左手便折叠一次,右手再擀一次,左手再折一次……“这擀面擀千次的,擀出来的饼看似薄,咬下去便知有‘千层’……看见那木桶没,那才是真正的烤炉,把饼芯贴上去,烤出来的饼香、酥、脆,还带有木头的香气……”老大爷依旧热情地充当着解说员。随后,李师傅细心地把饼胚一个个贴在内壁上,那用作烤炉的桶,外围是木质的,直径足有一米多。“阴雨天湿气重,烤出的饼不够脆;天黑了也是……”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阴天不做饼”的真正原因。
老大爷的声音在我耳边逐渐模糊,李师傅的身影却在我眼中高大起来……
●病文诊断
这是一篇颇有意味的记叙文。考生通过塑造李师傅这样一个传统手艺人的形象,表达了自身对“底气”的思考。
但此文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其一,扣题、点题不到位,文末缺少提升之笔,影响了作文的思想深度;其二,作文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我”的心理感受的描摹欠缺,细节描写不到位;其三,作文叙述平淡,不能吸引读者,全文的现场感、画面感以及感染力有待增强。
●升格指导
1.在作文开篇及结尾增加点睛之笔,对“底气”这一主旨加以强调,升华。
2.增加对“我”的心理描写,对手工匠人李师傅及其做饼过程进行细致刻画。
3.作文要收到“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效果,不仅在细节描写上要细致、生动,行文过程也要不断点题、设疑,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往下看,结尾揭示原因时才能让人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感。
该题目源于当下的社会现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我们到底应具有怎样的“底气”观,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放眼生活,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自身的“底气”。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考生都应有事可述,有理可言,有情可抒。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1.有底气,就不畏山高路遥,就有生活的方向与动力。
2.要辩证地看待“底气”,正确地体现“底气”。是通过自我奋斗而实现“底气”,还是一味依赖别人才有“底气”,抑或是通过投机取巧而获得“底气”?
3.底气源于对正义的坚守。
4.底气需要积淀,有准备则底气足。
5.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百姓生活更有底气。
6.文化崛起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添底气。
升格佳作
底 气
一考生
鲁镇上最出名的小吃叫“鞋底饼”,一整条仿古旅游街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招牌,上面写着:“吃了鞋底饼,生活有底气。”
走到一家饼店前停下来,里面的师傅正忙得热火朝天。只见店里的小伙计从压面机里取出压好的面饼,大师傅一手按住面饼,一手持擀面杖,用力一擀,一张饼便成形。前面案板上的烤箱打开了,一托盘的饼,色泽金黄,香气四溢,让人在这阴沉沉的天里,心情顿时明朗起来。我买了一个,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很香,但不够脆,有点粘牙。
边上凑过来一个老乡:“吃饼呢,小姑娘?这里做饼最正宗的,还是老李家!”“去去去,别打扰我的生意。”大师傅听了,面上有些不悦。“老李家在哪里?”我很是好奇。“他家呀,阴天不做饼。”大师傅抢着接话道,语气很是不屑,又满脸不情愿地告诉我,“这条弄子进去第二家。”
既然今天不做饼,我也失去了寻找的兴趣,只是在返程的路上,心里满是疑惑,想着这李师傅好生傲慢,凭什么阴天就不开张呢?
一次机缘巧合,我又去了趟鲁镇。趁着时间还有空余,便进了弄堂,想寻寻那“传说”中的老李家的饼店。进入巷口,远远就看见第二户门口排着的长队,走近些,只见一张小匾上写着:阴天不做饼,雨天不做饼,天黑不做饼,天冷不做饼。看着还在继续变长的队伍,我心想:“如此傲慢的店家,客人却这么多,想必是有几分底气的。”
从窗口望进去,李师傅正在揉面。店里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小伙计帮忙。只见他站直身子,手肘撑得笔直,踮起左脚,仿佛把全身的力量都压到了右手上。他右手快速揉捏的同时,左手飞速旋转着面团,直看得我眼花缭乱。“只有手发的面,才有筋道,才能做出‘千层’的效果,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千层鞋底千层饼’啊!”一位老大爷骄傲地向顾客解说。
这时李师傅坐了下来,右手拿擀面杖,左手持面饼,右手擀一次,左手便折叠一次,右手擀一次,左手再折一次……李师傅那双骨节突出的手,此刻显得异常灵巧,只用拇指略微一翻,饼就又多了一层。“这擀面擀千次的,擀出来的饼看似薄,咬下去便知有‘千层’……看见那木桶没,那才是真正的烤炉,把饼芯贴上去,烤出来的饼香、酥、脆,还带着木头的清香味……”老大爷依旧热情地充当着解说员。
随后,李师傅细心地把饼胚一个个贴在内壁上,那用作烤炉的桶,外围是木质的,直径足有一米多。“阴雨天湿气重,烤出的饼不够脆;天黑了也是……”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阴天不做饼”的真正原因。
老大爷的声音在我耳边逐渐模糊,李师傅弯腰貼饼的身影却在我眼里愈加高大。那白色的围兜,那朴素的木桶,那双骨节分明的手……透过这些,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人:做手工剪纸的老太太,认真刺绣的绣娘,摇橹的船工……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李师傅那“傲慢”的底气,恰是源于对传统民族手艺的传承,源于手工匠人对信誉的坚守。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对李师傅做饼一事展开了详细刻画与描写,揭示了“傲慢”底气的来源,引发了我们对工匠精神的深思。文中前后两个场景对比鲜明,意蕴颇丰。因为有“我”的见证和感受,才能吸引读者一步步去体会,去感受,进而与作品产生“心电感应”。作文灵动飞扬,波澜起伏,不失为一篇升格佳作。
读完以上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病文展示
底 气
鲁镇上最出名的小吃叫“鞋底饼”,于是一整条仿古旅游街上,随处可见“鞋底饼”的招牌。
走到一家饼店前停下来,里面的师傅正忙得热火朝天。只见店里的小伙计从压面机里取出压好的面饼,大师傅一手按住面饼,一手持擀面杖,用力一擀,一张饼便做好了。前头的烤箱打开了,一托盘的饼,色泽金黄,香气四溢,让人在这阴沉沉的天里,心情顿时明朗了许多,我买了一个,迫不及待地咬一口,香香脆脆,还算可口。
边上凑过来一个老乡:“吃饼呢,小姑娘?要说做这种饼最正宗的,还是老李家!”“去去去,别打扰我的生意。”大师傅听了,面上有些不悦。“老李家在哪里?”我很是好奇。“他家呀,阴天不做饼。”大师傅接话道,语气很是不屑,颇不情愿地告诉我,“这条弄子进去第二家。”
因机缘巧合,我之后又去了一趟鲁镇。趁着时间有余,便进了弄堂,想寻找“传说”中的老李家的饼店。进入巷口,远远就看见那第二户门口排着的长队,走近些,只见一张小匾上写着:阴天不做饼,雨天不做饼,天黑不做饼,天冷不做饼。看着还在继续变长的队伍,我心想:“顾客怎么这么多啊!”
从窗口望进去,李师傅正在揉面,店里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小伙计帮忙。只见他站直身子,手肘撑得笔直,踮起左脚,仿佛全身力量都压到了右手上。他右手快速揉捏的同时,左手飞速旋转着面团。“只有手发的面,才有筋道,才能做出‘千层’的效果,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千层鞋底千层饼’啊!”一位老大爷骄傲地向顾客解说。
这时李师傅坐了下来,左手持面饼,右手拿擀面杖,右手擀一次,左手便折叠一次,右手再擀一次,左手再折一次……“这擀面擀千次的,擀出来的饼看似薄,咬下去便知有‘千层’……看见那木桶没,那才是真正的烤炉,把饼芯贴上去,烤出来的饼香、酥、脆,还带有木头的香气……”老大爷依旧热情地充当着解说员。随后,李师傅细心地把饼胚一个个贴在内壁上,那用作烤炉的桶,外围是木质的,直径足有一米多。“阴雨天湿气重,烤出的饼不够脆;天黑了也是……”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阴天不做饼”的真正原因。
老大爷的声音在我耳边逐渐模糊,李师傅的身影却在我眼中高大起来……
●病文诊断
这是一篇颇有意味的记叙文。考生通过塑造李师傅这样一个传统手艺人的形象,表达了自身对“底气”的思考。
但此文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其一,扣题、点题不到位,文末缺少提升之笔,影响了作文的思想深度;其二,作文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我”的心理感受的描摹欠缺,细节描写不到位;其三,作文叙述平淡,不能吸引读者,全文的现场感、画面感以及感染力有待增强。
●升格指导
1.在作文开篇及结尾增加点睛之笔,对“底气”这一主旨加以强调,升华。
2.增加对“我”的心理描写,对手工匠人李师傅及其做饼过程进行细致刻画。
3.作文要收到“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效果,不仅在细节描写上要细致、生动,行文过程也要不断点题、设疑,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往下看,结尾揭示原因时才能让人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感。
该题目源于当下的社会现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我们到底应具有怎样的“底气”观,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放眼生活,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着自身的“底气”。因此,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考生都应有事可述,有理可言,有情可抒。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1.有底气,就不畏山高路遥,就有生活的方向与动力。
2.要辩证地看待“底气”,正确地体现“底气”。是通过自我奋斗而实现“底气”,还是一味依赖别人才有“底气”,抑或是通过投机取巧而获得“底气”?
3.底气源于对正义的坚守。
4.底气需要积淀,有准备则底气足。
5.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百姓生活更有底气。
6.文化崛起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添底气。
升格佳作
底 气
一考生
鲁镇上最出名的小吃叫“鞋底饼”,一整条仿古旅游街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招牌,上面写着:“吃了鞋底饼,生活有底气。”
走到一家饼店前停下来,里面的师傅正忙得热火朝天。只见店里的小伙计从压面机里取出压好的面饼,大师傅一手按住面饼,一手持擀面杖,用力一擀,一张饼便成形。前面案板上的烤箱打开了,一托盘的饼,色泽金黄,香气四溢,让人在这阴沉沉的天里,心情顿时明朗起来。我买了一个,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很香,但不够脆,有点粘牙。
边上凑过来一个老乡:“吃饼呢,小姑娘?这里做饼最正宗的,还是老李家!”“去去去,别打扰我的生意。”大师傅听了,面上有些不悦。“老李家在哪里?”我很是好奇。“他家呀,阴天不做饼。”大师傅抢着接话道,语气很是不屑,又满脸不情愿地告诉我,“这条弄子进去第二家。”
既然今天不做饼,我也失去了寻找的兴趣,只是在返程的路上,心里满是疑惑,想着这李师傅好生傲慢,凭什么阴天就不开张呢?
一次机缘巧合,我又去了趟鲁镇。趁着时间还有空余,便进了弄堂,想寻寻那“传说”中的老李家的饼店。进入巷口,远远就看见第二户门口排着的长队,走近些,只见一张小匾上写着:阴天不做饼,雨天不做饼,天黑不做饼,天冷不做饼。看着还在继续变长的队伍,我心想:“如此傲慢的店家,客人却这么多,想必是有几分底气的。”
从窗口望进去,李师傅正在揉面。店里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小伙计帮忙。只见他站直身子,手肘撑得笔直,踮起左脚,仿佛把全身的力量都压到了右手上。他右手快速揉捏的同时,左手飞速旋转着面团,直看得我眼花缭乱。“只有手发的面,才有筋道,才能做出‘千层’的效果,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千层鞋底千层饼’啊!”一位老大爷骄傲地向顾客解说。
这时李师傅坐了下来,右手拿擀面杖,左手持面饼,右手擀一次,左手便折叠一次,右手擀一次,左手再折一次……李师傅那双骨节突出的手,此刻显得异常灵巧,只用拇指略微一翻,饼就又多了一层。“这擀面擀千次的,擀出来的饼看似薄,咬下去便知有‘千层’……看见那木桶没,那才是真正的烤炉,把饼芯贴上去,烤出来的饼香、酥、脆,还带着木头的清香味……”老大爷依旧热情地充当着解说员。
随后,李师傅细心地把饼胚一个个贴在内壁上,那用作烤炉的桶,外围是木质的,直径足有一米多。“阴雨天湿气重,烤出的饼不够脆;天黑了也是……”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阴天不做饼”的真正原因。
老大爷的声音在我耳边逐渐模糊,李师傅弯腰貼饼的身影却在我眼里愈加高大。那白色的围兜,那朴素的木桶,那双骨节分明的手……透过这些,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人:做手工剪纸的老太太,认真刺绣的绣娘,摇橹的船工……这一刻,我终于明白,李师傅那“傲慢”的底气,恰是源于对传统民族手艺的传承,源于手工匠人对信誉的坚守。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作文对李师傅做饼一事展开了详细刻画与描写,揭示了“傲慢”底气的来源,引发了我们对工匠精神的深思。文中前后两个场景对比鲜明,意蕴颇丰。因为有“我”的见证和感受,才能吸引读者一步步去体会,去感受,进而与作品产生“心电感应”。作文灵动飞扬,波澜起伏,不失为一篇升格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