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刻把握和领会新课改的理念。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新课改理念的把握。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理念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242-01
2004年秋,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首先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试行,经过几年的逐步试点,现已在全国大范围施行。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于2005年秋开始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是对新课改理念的领会。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阐述了如何从课程目標、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理念。
1.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单一的历史知识的传授向兼顾知识的传授与方法的培养的转变。与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构成的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相比,新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知识与能力”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还应培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单独提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重视,强调学生在参加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的取代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突破了过去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兼顾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兴趣、情感、态度多方面的教育,既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又注重了历史学科的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层面。
2.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历史知识的连续性编排向专题化构建的转变。原有的历史教科书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对各阶段的历史进行编排,注重了历史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但其重点却放在了政治史上,忽略了政治史与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科技文化史的比例均衡,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方案将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这种由模块到专题的编排体系更加兼顾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对多元历史、多元文化和多元政治的把握,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创新,同时也体现了历史教材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3.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法的转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中心,支配着整个课堂,学生则一味地接受,对知识的思考与感悟很少,易形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思维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教师要改进教学理念,把课堂变成师生交往和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学习的引导者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这一思路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自主交流,完成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方式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二,倡导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把教学内容分解到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合作及不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在此活动中充当组织者和策划者。
4.在评价体系的改进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单一的考试评价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控教学的关键指针。在传统的学习评价中,无论是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是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估,一般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而对学生的德育、创新能力鲜有涉及。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实现了评价内容的转变,既注重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又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实现了评价方式的改进,重视采用灵活多样的开放性评价方式,将“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进行历史制作”、“开展历史调查”、“考试”相结合,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煜,姚锦祥,陈辉.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理念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242-01
2004年秋,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首先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试行,经过几年的逐步试点,现已在全国大范围施行。笔者所在的江苏省于2005年秋开始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核心是对新课改理念的领会。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阐述了如何从课程目標、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理念。
1.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单一的历史知识的传授向兼顾知识的传授与方法的培养的转变。与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构成的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相比,新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知识与能力”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还应培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单独提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重视,强调学生在参加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的取代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突破了过去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兼顾了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兴趣、情感、态度多方面的教育,既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又注重了历史学科的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层面。
2.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历史知识的连续性编排向专题化构建的转变。原有的历史教科书按照由古到今的顺序对各阶段的历史进行编排,注重了历史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但其重点却放在了政治史上,忽略了政治史与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科技文化史的比例均衡,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方案将高中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这种由模块到专题的编排体系更加兼顾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对多元历史、多元文化和多元政治的把握,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创新,同时也体现了历史教材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3.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法的转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中心,支配着整个课堂,学生则一味地接受,对知识的思考与感悟很少,易形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思维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教师要改进教学理念,把课堂变成师生交往和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完成从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学习的引导者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这一思路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讨、自主交流,完成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方式的优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第二,倡导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把教学内容分解到不同的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合作及不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在此活动中充当组织者和策划者。
4.在评价体系的改进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单一的考试评价向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评价的转变。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控教学的关键指针。在传统的学习评价中,无论是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还是学校或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估,一般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而对学生的德育、创新能力鲜有涉及。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实现了评价内容的转变,既注重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又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实现了评价方式的改进,重视采用灵活多样的开放性评价方式,将“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进行历史制作”、“开展历史调查”、“考试”相结合,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煜,姚锦祥,陈辉.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