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计算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的一项基本技能。然而,当前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小学生在计算方面存在有一些问题,如:口算能力差、计算速度慢、准确率不高等等,因此,研究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对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研究对策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知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着因为抄错题运算粗心等原因造成计算出错的现象,而且计算错误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多,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 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心理因素
1、小学生固定的思维方法。学生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有利也有弊。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或方法的时候。他们会习惯用类似的旧知识或方法去思考问题,如在学习了比例线段以后有这样一道题“如果 ,那么下列比例线段正确的是( ),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这个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以为还是跟课本上一样的,所以这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计算的速度,使计算过程繁冗不堪。
2、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缺乏比较意识。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学生学会善于选优而从。但是,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认为做对就行了。如在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的过程中,都是按照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却忽视这道题可以考虑用乘法分配率来做较简单,所以这就导致计算的速度很慢并且很繁琐,甚至会出现错误。
二、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1、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爱上计算,乐于计算,只有这样,计算教学才是达到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的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听算,抢答口算自编计算题等,用种种方法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乐计算,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逐步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为提高其计算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使小学生掌握和理解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在数学教学中,基础知识是是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重要理据,没有基础理论,学生跟本就无法计算。然而,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基础知识不过硬却是引起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 例如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者其他更复杂的计算,它们都是以“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为基础,如果这些基础知识不过关,达不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计算的速度与准确性,从而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学生必须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3、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习惯成自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可塑性,良好的计算习惯对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千万不要用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那么要培养哪些良好的计算习惯呢?
(1)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计算时都要抄题,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检查,做到不错不漏。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把题目弄清楚,降低计算错误率。
(2)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审题。一般在审题过程中应该做到:一要审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计算题的特点,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只有审清楚题目,才能提高运算的效率以及准确性。
(3)培养学生打草稿的良好习惯。不打草稿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怕麻烦而不喜欢打草稿。然而,通过实践,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很难口算出结果来。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巡视,严格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地形成这一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的良好习惯。要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的良好习惯,首先学生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教师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应该在学生计算过程中,要求作业和练习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要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不会因为书写不清晰而导致计算错误了。
4、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计算练习。
“熟能生巧”,要想达到计算的熟练与正确,就应该都练。教师应该在小学生掌握和熟悉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强化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引导学生悟出计算的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那么教师在强化学生练习过程中,应该要注意那几点呢?第一,练习题目要精,不要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比如,基础练习,牢固基础;对比练习,发现异同,举一反三;综合练习,灵活运用等等。第二,练习应该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有层次性,第三,进行一些特殊练习,如:圆周率的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乘积。这种练习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记忆,牢记常用数值,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第四,借助游戏方式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强化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切记不能搞题海战术,不应该没有质量的机械化训练,这样将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教学效果。
5、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鼓励学生把计算运用到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感,从而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经常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买东西坐车等费用的计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口算应用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其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研究对策
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知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着因为抄错题运算粗心等原因造成计算出错的现象,而且计算错误导致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很多,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 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心理因素
1、小学生固定的思维方法。学生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有利也有弊。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或方法的时候。他们会习惯用类似的旧知识或方法去思考问题,如在学习了比例线段以后有这样一道题“如果 ,那么下列比例线段正确的是( ),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这个答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以为还是跟课本上一样的,所以这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计算的速度,使计算过程繁冗不堪。
2、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缺乏比较意识。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学生学会善于选优而从。但是,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认为做对就行了。如在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的过程中,都是按照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却忽视这道题可以考虑用乘法分配率来做较简单,所以这就导致计算的速度很慢并且很繁琐,甚至会出现错误。
二、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1、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爱上计算,乐于计算,只有这样,计算教学才是达到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的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听算,抢答口算自编计算题等,用种种方法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乐计算,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逐步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为提高其计算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使小学生掌握和理解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在数学教学中,基础知识是是学生计算过程中的重要理据,没有基础理论,学生跟本就无法计算。然而,基础知识混淆、模糊,基础知识不过硬却是引起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学, 例如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者其他更复杂的计算,它们都是以“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为基础,如果这些基础知识不过关,达不到脱口而出的程度,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计算的速度与准确性,从而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学生必须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3、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习惯成自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可塑性,良好的计算习惯对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千万不要用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那么要培养哪些良好的计算习惯呢?
(1)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计算时都要抄题,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检查,做到不错不漏。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把题目弄清楚,降低计算错误率。
(2)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审题。一般在审题过程中应该做到:一要审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计算题的特点,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只有审清楚题目,才能提高运算的效率以及准确性。
(3)培养学生打草稿的良好习惯。不打草稿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怕麻烦而不喜欢打草稿。然而,通过实践,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很难口算出结果来。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巡视,严格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地形成这一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的良好习惯。要培养学生估算和验算的良好习惯,首先学生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教师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应该在学生计算过程中,要求作业和练习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要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不会因为书写不清晰而导致计算错误了。
4、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计算练习。
“熟能生巧”,要想达到计算的熟练与正确,就应该都练。教师应该在小学生掌握和熟悉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强化训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引导学生悟出计算的技巧,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那么教师在强化学生练习过程中,应该要注意那几点呢?第一,练习题目要精,不要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比如,基础练习,牢固基础;对比练习,发现异同,举一反三;综合练习,灵活运用等等。第二,练习应该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有层次性,第三,进行一些特殊练习,如:圆周率的近似值3.14与一位数的乘积。这种练习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记忆,牢记常用数值,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第四,借助游戏方式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强化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切记不能搞题海战术,不应该没有质量的机械化训练,这样将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教学效果。
5、要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鼓励学生把计算运用到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计算知识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感,从而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经常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买东西坐车等费用的计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口算应用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其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