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临毕业的柴大程很忙。和所有毕业生一样,忙于论文,忙于找工作,忙于参加面试。
当年,作为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学院第一个开办公司的在校研究生,柴大程收获了诸多荣耀与关注。如今三年过去,即将走出校门的研三学生柴大程决定重新上路,到社会上摸爬滚打,继续为自己“充电”。
2009年,柴大程大四毕业之际,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仍存,大学生就业形势不算太好。当时,山东省出台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青岛科技大学的团委老师多次给毕业生开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开始,柴大程并没有下决心要创业。真正决定创业,是在和一位在轮胎行业工作的师兄沟通之后。比柴大程高一级的王光振已经工作,因为不喜欢太过确定的未来,他返回青岛,尝试创业。大学期间,王光振是学生会主席,柴大成是学生会副主席,两人平素关系很好。师兄回到青岛,第一时间找到了柴大程,透露了创业的想法,邀他“一起做点东西”。
决定要“做点东西”,两人就去找导师,想听听指导意见。恰好那时,导师正在做橡胶胶片隔离剂(用于轮胎制造企业在炼胶过程中,对橡胶胶片之间的隔离)的项目,于是,这也成为他们的创业领域。创业方向定了,他们邀请当年同为学生会副主席的李雯加入,三个人根据各自特长形成不同分工:有工作经验的王光振负责协调与销售;柴大程主管技术研发与生产;女生李雯负责行政事务与宣传工作。
2009年7月,柴大程的创业团队注册了青岛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橡胶胶片隔离剂。“在这个领域创业,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了解市场,二是技术革新。”柴大程的母校青岛科技大学,被称作“橡胶界黄埔军校”,该领域的很多企业里都有青岛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师兄师姐成为柴大程创业之初的宝贵资源,他们对橡胶行业的了解为尚在校园的柴大程提供了了解行业、了解市场的渠道。当时他们了解到,隔离剂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是,很多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主要还是采用粉体隔离剂,而相对环保的液体隔离剂用量较少。柴大程决定走差异化竞争路线,主攻液体隔离剂,打出“环保”牌。同时依托学院师兄师姐的人才优势,一点点开拓市场。在技术方面,因为还是学生,柴大程可以不断与老师沟通,不断做实验,来提高技术水平。
创业之初,柴大程对公司的期待是:在隔离剂行业站稳脚跟,同时拓展市场。三年过去了,柴大程对公司的现状却不算满意,直言公司的发展“和预期差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资金和技术是这家新生公司发展的两个拦路虎。
在公司中,柴大程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而在材料领域创业,最大的困难恰恰也在于技术。人脉网络可以从师兄师姐中搭建,技术难关却只能自个儿摸索和攻克。“毕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与在设备上进行生产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不断重复、不断测试,不断寻找更合适的原材料,还得要控制成本。”一次,跑市场的王光振已经和青岛的一家轮胎企业初步敲定两吨产品的订单。这本是一次很好的业务拓展机会,但因为一种助剂的使用出了问题,产品测试没有通过,最后业务也泡了汤。
一边攻读研究生,一边兼顾公司,而且还要在学院担任辅导员,柴大程努力平衡着自己的精力分配。“重要的是计划。一开始我也常逃课、旷课,过了一段时间,我慢慢调整过来了,制定计划,并根据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柴大程常常熬夜做实验。学校里学的知识虽然可以指导公司里的实验,但实际生产和实验室里的“小打小闹”截然不同。“在实验室里,每次需要反应的液体可能就几百毫升,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生产的量是以吨计算的。比如,做实验时各加250毫升的A试剂和250毫升的B试剂,就能反应出物质C。那么,按照我们常规的想法,如果需要生产的量增多了,要添加的A和B的数量成比例增多就行。但是,实际生产中,因为生产量太大,不可控的因素就更多,温度、反应时间等关键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可能需要加入的就不是相同份量的A、B试剂,需要不断进行调试。”
目前,青岛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还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的公司,“为了减少成本,生产主要由我们自己来做。我们没有招专业的技术工人,平时会招一些兼职的本科生。”公司的全职工作人员只有5人,这是因为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公司并不需要太多人手,柴大程也坦言,公司的运营发展难度很大,资金不足,无力聘请更多的专业全职人员。
已经被低年级学生称作“柴老师”的柴大程,对师弟师妹也有寄语。创业三年,从研一坚持到毕业,个中滋味,柴大程也是深有体会。“如果要创业,一定要先了解好市场;创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人员、财务、管理,事无巨细;课堂上学的东西只是理论,最好先找一家同类公司实习,了解清楚如何实践,再做决定。”
作为创业过来人,柴大程说他不赞成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因为大学生们还不够成熟,不知道怎么与人沟通,不知道怎么跑市场拉业务,可以说,大学生没有任何相关经验。没有经验想要创业,真的很难。”因为真的很难,没有必要迎难而上,也可以在工作岗位上锻炼几年,再另起炉灶。
责任编辑:尹颖尧
当年,作为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学院第一个开办公司的在校研究生,柴大程收获了诸多荣耀与关注。如今三年过去,即将走出校门的研三学生柴大程决定重新上路,到社会上摸爬滚打,继续为自己“充电”。
2009年,柴大程大四毕业之际,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仍存,大学生就业形势不算太好。当时,山东省出台了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青岛科技大学的团委老师多次给毕业生开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开始,柴大程并没有下决心要创业。真正决定创业,是在和一位在轮胎行业工作的师兄沟通之后。比柴大程高一级的王光振已经工作,因为不喜欢太过确定的未来,他返回青岛,尝试创业。大学期间,王光振是学生会主席,柴大成是学生会副主席,两人平素关系很好。师兄回到青岛,第一时间找到了柴大程,透露了创业的想法,邀他“一起做点东西”。
决定要“做点东西”,两人就去找导师,想听听指导意见。恰好那时,导师正在做橡胶胶片隔离剂(用于轮胎制造企业在炼胶过程中,对橡胶胶片之间的隔离)的项目,于是,这也成为他们的创业领域。创业方向定了,他们邀请当年同为学生会副主席的李雯加入,三个人根据各自特长形成不同分工:有工作经验的王光振负责协调与销售;柴大程主管技术研发与生产;女生李雯负责行政事务与宣传工作。
2009年7月,柴大程的创业团队注册了青岛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橡胶胶片隔离剂。“在这个领域创业,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了解市场,二是技术革新。”柴大程的母校青岛科技大学,被称作“橡胶界黄埔军校”,该领域的很多企业里都有青岛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师兄师姐成为柴大程创业之初的宝贵资源,他们对橡胶行业的了解为尚在校园的柴大程提供了了解行业、了解市场的渠道。当时他们了解到,隔离剂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是,很多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主要还是采用粉体隔离剂,而相对环保的液体隔离剂用量较少。柴大程决定走差异化竞争路线,主攻液体隔离剂,打出“环保”牌。同时依托学院师兄师姐的人才优势,一点点开拓市场。在技术方面,因为还是学生,柴大程可以不断与老师沟通,不断做实验,来提高技术水平。
创业之初,柴大程对公司的期待是:在隔离剂行业站稳脚跟,同时拓展市场。三年过去了,柴大程对公司的现状却不算满意,直言公司的发展“和预期差很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资金和技术是这家新生公司发展的两个拦路虎。
在公司中,柴大程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而在材料领域创业,最大的困难恰恰也在于技术。人脉网络可以从师兄师姐中搭建,技术难关却只能自个儿摸索和攻克。“毕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与在设备上进行生产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不断重复、不断测试,不断寻找更合适的原材料,还得要控制成本。”一次,跑市场的王光振已经和青岛的一家轮胎企业初步敲定两吨产品的订单。这本是一次很好的业务拓展机会,但因为一种助剂的使用出了问题,产品测试没有通过,最后业务也泡了汤。
一边攻读研究生,一边兼顾公司,而且还要在学院担任辅导员,柴大程努力平衡着自己的精力分配。“重要的是计划。一开始我也常逃课、旷课,过了一段时间,我慢慢调整过来了,制定计划,并根据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柴大程常常熬夜做实验。学校里学的知识虽然可以指导公司里的实验,但实际生产和实验室里的“小打小闹”截然不同。“在实验室里,每次需要反应的液体可能就几百毫升,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生产的量是以吨计算的。比如,做实验时各加250毫升的A试剂和250毫升的B试剂,就能反应出物质C。那么,按照我们常规的想法,如果需要生产的量增多了,要添加的A和B的数量成比例增多就行。但是,实际生产中,因为生产量太大,不可控的因素就更多,温度、反应时间等关键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可能需要加入的就不是相同份量的A、B试剂,需要不断进行调试。”
目前,青岛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还是一个以大学生为主的公司,“为了减少成本,生产主要由我们自己来做。我们没有招专业的技术工人,平时会招一些兼职的本科生。”公司的全职工作人员只有5人,这是因为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公司并不需要太多人手,柴大程也坦言,公司的运营发展难度很大,资金不足,无力聘请更多的专业全职人员。
已经被低年级学生称作“柴老师”的柴大程,对师弟师妹也有寄语。创业三年,从研一坚持到毕业,个中滋味,柴大程也是深有体会。“如果要创业,一定要先了解好市场;创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人员、财务、管理,事无巨细;课堂上学的东西只是理论,最好先找一家同类公司实习,了解清楚如何实践,再做决定。”
作为创业过来人,柴大程说他不赞成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因为大学生们还不够成熟,不知道怎么与人沟通,不知道怎么跑市场拉业务,可以说,大学生没有任何相关经验。没有经验想要创业,真的很难。”因为真的很难,没有必要迎难而上,也可以在工作岗位上锻炼几年,再另起炉灶。
责任编辑:尹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