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中职教育的生命力。随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学与之相适,随之变化创新。本文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课现状、改革内容、对策三个方面探究了新形势下中职德育课发展的内容和趋势,设计出一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德育课教育教学体系。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1.对德育课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但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随着用人单位基于企业长远发展需求,对学生职业素质、品德修养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中职学校对德育课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普遍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要求开设德育课,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工学结合”下,部分中职学校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单纯或过多地从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衡量教学质量,德育课教学的弱化问题仍然存在。
2.德育课的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但存在“真空”地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实训实习环节中,丰富人生阅历,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容易重知识和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修养,导致日后发展中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后劲和可持续发展力,需要通过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来解决。
3.中职德育课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但实效性有待提高。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学校的普遍应用和人们对德育课教育功能认识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中职学校能够契合办学和社会需求,及时创新德育课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上发挥作用。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众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的问题,需要在与职业相关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德育课教育方法和手段来解决,更需要提高德育课教育的实效性来实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育改革的内容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改革和优化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内容,形成符合“工学结合”教育特色的中职德育课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1.加大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积极探索法律常识模块教学,搞好单元设计,确立起了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精选案例,以案说理,以案释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用法律为自己走向社会护航。
2.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采取“今日关注”“焦点访谈”“时事讲座”“一周形势回顾”等形式,结合国内外形势、创新教育、就业指导融入到德育课的日常教学中。例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
3.重视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教学。从职业岗位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人际沟通与礼仪教育融入日常德育课教学中,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趣味性,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4.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德育课程着重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为专业服务,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就业,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涯的发展。强化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德育课教学计划,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中职德育课改革的重要抓手,满足中职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使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起来,将就业指导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改革的途径
1.坚持以“崇尚一技之长”为本,突出中职德育课教育的“能力本位”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重要部署: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按照党和国家政策要求,中职学校应从用人单位对中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设计德育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素质培养为根本,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价值观,实现基本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生不仅仅学会操作技能,重要的是确立人生信念,强化职业道德,适应岗位要求。同时,中职德育课的目标定位还要适应专业设置,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突出中职德育课教育的“能力本位”。
2.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和形式,实行模块化教学
首先,围绕学生就业需求,拓展中职德育课的内容。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学要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在实践中整合德育课教学资源,探索新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案例教学,加强行业规范教育,适当吸收典型的企业道德规范和案例作为中职德育课活动中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又如,在德育课的单元设计中,可以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对内容进行了整编,将全国统一的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有层次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实行模块化项目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五个教学模块,即领航导引模块、理想情操教育模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模块、道德观教育模块、法治观教育模块。在教学内容的五个模块中,教师要自然地融入校园人、社会人、职业人相结合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意识、诚信意识、集体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法制意识、爱岗敬业、职业兴趣等。围绕项目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不同的课堂内容和活动形式,真正实现德育课教育内容的优化及创新,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其次,围绕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组织教学,拓展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形式。学校可以采用主题活动月的方式,组织主题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活动,如“素质拓展活动”“读书活动”;可以针对某一时段的新闻事件或历史事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主题鲜明大型活动,如知识竞赛、电影周、报告会、座谈会;通过多媒体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企业需求和就业内容融入整个中职德育课培养体系中;可以请一些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传授职场经验,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敬业精神、责任心、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使命、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诚信、职业价值观、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等职业素养。
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
在德育课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校企合作与专业自身特点,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参考,探索新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身体验、拓展延伸和巩固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理解。
在 “项目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情境创设、主动探究、案例分析、交流讨论、实践调查、素质拓展等教育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反思,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具体要求是:
第一,中职德育课要以“问题解决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案例的分析,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习惯,让学生从“体验”职业道德上升到“悟出”职业道德并加以运用。
第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实践活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职业实践教育活动,包括校内外的见习、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现场参观、座谈访问、资料征集、书面问卷、网站跟踪等方式多种途径开展企业调研活动,通过职业实践活动亲身体会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所传递的信息与自己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入职及职业发展有紧密联系。
第三,举办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让先进模范人物、企业管理人员、知名校友等到学校来现身说法,讲解各行业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职业道德的实践行为。这种榜样的力量往往有极大的典型示范教育意义。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学应结合实际状况,将德育课教学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为社会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1.对德育课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但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随着用人单位基于企业长远发展需求,对学生职业素质、品德修养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中职学校对德育课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普遍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要求开设德育课,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工学结合”下,部分中职学校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单纯或过多地从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衡量教学质量,德育课教学的弱化问题仍然存在。
2.德育课的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但存在“真空”地带。“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实训实习环节中,丰富人生阅历,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容易重知识和技能,轻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修养,导致日后发展中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后劲和可持续发展力,需要通过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来解决。
3.中职德育课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但实效性有待提高。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学校的普遍应用和人们对德育课教育功能认识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中职学校能够契合办学和社会需求,及时创新德育课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上发挥作用。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众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的问题,需要在与职业相关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德育课教育方法和手段来解决,更需要提高德育课教育的实效性来实现。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育改革的内容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过改革和优化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内容,形成符合“工学结合”教育特色的中职德育课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1.加大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积极探索法律常识模块教学,搞好单元设计,确立起了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精选案例,以案说理,以案释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用法律为自己走向社会护航。
2.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采取“今日关注”“焦点访谈”“时事讲座”“一周形势回顾”等形式,结合国内外形势、创新教育、就业指导融入到德育课的日常教学中。例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
3.重视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教学。从职业岗位出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人际沟通与礼仪教育融入日常德育课教学中,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趣味性,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4.加大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德育课程着重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为专业服务,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过程指导、职业适应与发展、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就业,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涯的发展。强化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德育课教学计划,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中职德育课改革的重要抓手,满足中职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使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统一起来,将就业指导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改革的途径
1.坚持以“崇尚一技之长”为本,突出中职德育课教育的“能力本位”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重要部署: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按照党和国家政策要求,中职学校应从用人单位对中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设计德育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素质培养为根本,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价值观,实现基本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学生不仅仅学会操作技能,重要的是确立人生信念,强化职业道德,适应岗位要求。同时,中职德育课的目标定位还要适应专业设置,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突出中职德育课教育的“能力本位”。
2.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和形式,实行模块化教学
首先,围绕学生就业需求,拓展中职德育课的内容。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学要体现职业性和实践性,在实践中整合德育课教学资源,探索新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案例教学,加强行业规范教育,适当吸收典型的企业道德规范和案例作为中职德育课活动中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又如,在德育课的单元设计中,可以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对内容进行了整编,将全国统一的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有层次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实行模块化项目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五个教学模块,即领航导引模块、理想情操教育模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模块、道德观教育模块、法治观教育模块。在教学内容的五个模块中,教师要自然地融入校园人、社会人、职业人相结合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意识、诚信意识、集体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法制意识、爱岗敬业、职业兴趣等。围绕项目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不同的课堂内容和活动形式,真正实现德育课教育内容的优化及创新,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其次,围绕学生未来职业需要组织教学,拓展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形式。学校可以采用主题活动月的方式,组织主题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活动,如“素质拓展活动”“读书活动”;可以针对某一时段的新闻事件或历史事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主题鲜明大型活动,如知识竞赛、电影周、报告会、座谈会;通过多媒体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企业需求和就业内容融入整个中职德育课培养体系中;可以请一些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传授职场经验,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敬业精神、责任心、吃苦耐劳、虚心学习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使命、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诚信、职业价值观、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等职业素养。
3.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
在德育课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校企合作与专业自身特点,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参考,探索新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身体验、拓展延伸和巩固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理解。
在 “项目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情境创设、主动探究、案例分析、交流讨论、实践调查、素质拓展等教育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反思,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具体要求是:
第一,中职德育课要以“问题解决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案例的分析,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习惯,让学生从“体验”职业道德上升到“悟出”职业道德并加以运用。
第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实践活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职业实践教育活动,包括校内外的见习、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现场参观、座谈访问、资料征集、书面问卷、网站跟踪等方式多种途径开展企业调研活动,通过职业实践活动亲身体会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本职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所传递的信息与自己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入职及职业发展有紧密联系。
第三,举办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让先进模范人物、企业管理人员、知名校友等到学校来现身说法,讲解各行业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职业道德的实践行为。这种榜样的力量往往有极大的典型示范教育意义。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教学应结合实际状况,将德育课教学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为社会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