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初中数学作业的现状
从毕业开始我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数学科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学生的数学水平差异这一问题。有的同学基础好,接受得快,一点就通,甚至无师自通,他们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作业完成也较快;一些同学要经过努力也能过得去,作业也需要通过同学或家长帮助才能完成或者错误较多;另一些同学则是不能拿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否则会使他们学起来非常吃力。这种教学现象几乎在我教过的所有班级都出现过,在所有学科中出现过,对于数学作业来说更是这样。现就作业的难度、量与难度分类举例说明。
(1)作业的难度。很多学困生说:“老师,我想告诉您我为什么怕数学。从小我就不怎么喜欢数学,在四、五、六年级开始懂事后,数学上不懂的问题,我不敢请教老师,家長又不在身边,问同学又怕被嘲笑,因此数学基础较差。”“老师,我想告诉您一句真心话,我真得很想把数学这门功课学好,可我就是做不到。我也曾一次又一次地下决心要好好学数学,但等拿到课后作业时,我就傻了,明明上课听懂了例题,可作业就是无从下手。”“我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太多的问题,有问题又不敢问老师,最后问题越积越多,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另一些数学学习较好的人则常常抱怨,“作业布置得太少,太简单。”“不值得一做。”
(2)作业的量。不少老师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过关”,就采取了布置作业“大运动量”的办法,即同一类型的作业布置了很多。且大大超过了法定应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耗在数学作业的课后时间上多,重复劳动演变成不费脑子的机械劳作,既不能使学得好的同学在做作业时得到什么新的挑战,也加重了学习一般的同学的负担,更使学习困难的学生难上加难。因此,加大数学作业的量,并不能解决问题。
(3)作业的难度分类。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数学基础、爱好选择等等差异,布置相同的作业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作业太难,学困生不能适应,不会做;作业太简单,中等和上等生吃不饱;作业难度中等,上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作业如何处理?如果就数学作业而言,把学生分成三类,即学困类、中等类、上等类(且这样的分类要由学生自己认可),那么作业分层要求比较合理,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反之对作业统一要求,就不具有普遍适应性。因此,作业分层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好的方案。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教研组渐渐认识到作业布置要因人而异,在作业量和难度上要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的空间。
二、分层的依据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分层的必要性
(1)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此就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评价学生。然而,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但没有得到快乐,反而还被一次次的失败而打击。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2)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师,设计作业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四、如何分层
(1)学生分层。根据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业情况的了解,把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其中:成绩最好的命名为“宏志组”;成绩中等的命名为“提高组”;成绩较差的命名为“奋进组”(其中“奋进”就是奋勇进步,不断提高的意思)。①硬性分层。开始分层时,老师只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分层,不考虑其他因素。这种分层相对比较公平,因为分数是硬性的。②软性分层(也叫滚动分层)。当分组一段时间后,一些学生通过勤奋学习,不懈努力,在考试和作业中明显进步,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时,这时就进入到高一组。因此,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③)弹性分层。对极少数学生,从多种原因考虑,不适宜明确分层的,可以找其谈心,给他(她)建议适合的组别,让他(她)有弹性的空间,既保护了情面,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老师可以不拘于常规,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分层方式,以完成不同时期对学生训练的要求。值得注意是,在分组前,一定要给学生讲清分层(组)的目的和意义,不能让学生有自卑或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软性分层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在自愿的基础之上,进行自主选择,满足不同的需要。不足之处是容易造成惰性强的学生养成更大的惰性。
(2)做作业分层。在布置作业时,按《课标》和《中考考试说明》,根据各层次学生学习水平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飞鹰组”不做,“奋发组”和“启航组”人人要完成。考虑到“飞鹰组”“奋发组”“启航组”三层次学生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供“奋发组”和“飞鹰组”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便于“飞鹰组”同学完成(当然,不会的也可以不做),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获学习的喜悦。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作业后,在作业本上把当天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小结。通过小结当天的知识点、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时的独到见解,积累方法,优化解题策略。同时,鼓励“启航组”的同学去思考和尝试做“奋发组”的作业,“奋发组”的同学去尝试做“飞鹰组”的作业。对他们大胆尝试、或尝试成功的,给予大力的表彰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实施分层作业,虽然增加了老师布置和批改作业的负担。但是分层布置后,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心中有一种成就感。也杜绝了抄袭的毛病。从而使学生爱学数学,不再怕做作业了。
从毕业开始我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数学科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学生的数学水平差异这一问题。有的同学基础好,接受得快,一点就通,甚至无师自通,他们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作业完成也较快;一些同学要经过努力也能过得去,作业也需要通过同学或家长帮助才能完成或者错误较多;另一些同学则是不能拿同样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否则会使他们学起来非常吃力。这种教学现象几乎在我教过的所有班级都出现过,在所有学科中出现过,对于数学作业来说更是这样。现就作业的难度、量与难度分类举例说明。
(1)作业的难度。很多学困生说:“老师,我想告诉您我为什么怕数学。从小我就不怎么喜欢数学,在四、五、六年级开始懂事后,数学上不懂的问题,我不敢请教老师,家長又不在身边,问同学又怕被嘲笑,因此数学基础较差。”“老师,我想告诉您一句真心话,我真得很想把数学这门功课学好,可我就是做不到。我也曾一次又一次地下决心要好好学数学,但等拿到课后作业时,我就傻了,明明上课听懂了例题,可作业就是无从下手。”“我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太多的问题,有问题又不敢问老师,最后问题越积越多,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另一些数学学习较好的人则常常抱怨,“作业布置得太少,太简单。”“不值得一做。”
(2)作业的量。不少老师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过关”,就采取了布置作业“大运动量”的办法,即同一类型的作业布置了很多。且大大超过了法定应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耗在数学作业的课后时间上多,重复劳动演变成不费脑子的机械劳作,既不能使学得好的同学在做作业时得到什么新的挑战,也加重了学习一般的同学的负担,更使学习困难的学生难上加难。因此,加大数学作业的量,并不能解决问题。
(3)作业的难度分类。由于学生学习能力、数学基础、爱好选择等等差异,布置相同的作业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作业太难,学困生不能适应,不会做;作业太简单,中等和上等生吃不饱;作业难度中等,上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作业如何处理?如果就数学作业而言,把学生分成三类,即学困类、中等类、上等类(且这样的分类要由学生自己认可),那么作业分层要求比较合理,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反之对作业统一要求,就不具有普遍适应性。因此,作业分层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好的方案。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教研组渐渐认识到作业布置要因人而异,在作业量和难度上要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的空间。
二、分层的依据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实施有差异的分组分层教学。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分层的必要性
(1)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更是我们实行素质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因此就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评价学生。然而,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但没有得到快乐,反而还被一次次的失败而打击。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2)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师,设计作业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因素,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四、如何分层
(1)学生分层。根据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业情况的了解,把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其中:成绩最好的命名为“宏志组”;成绩中等的命名为“提高组”;成绩较差的命名为“奋进组”(其中“奋进”就是奋勇进步,不断提高的意思)。①硬性分层。开始分层时,老师只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分层,不考虑其他因素。这种分层相对比较公平,因为分数是硬性的。②软性分层(也叫滚动分层)。当分组一段时间后,一些学生通过勤奋学习,不懈努力,在考试和作业中明显进步,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时,这时就进入到高一组。因此,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③)弹性分层。对极少数学生,从多种原因考虑,不适宜明确分层的,可以找其谈心,给他(她)建议适合的组别,让他(她)有弹性的空间,既保护了情面,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老师可以不拘于常规,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分层方式,以完成不同时期对学生训练的要求。值得注意是,在分组前,一定要给学生讲清分层(组)的目的和意义,不能让学生有自卑或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软性分层的好处是,使学生能够在自愿的基础之上,进行自主选择,满足不同的需要。不足之处是容易造成惰性强的学生养成更大的惰性。
(2)做作业分层。在布置作业时,按《课标》和《中考考试说明》,根据各层次学生学习水平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飞鹰组”不做,“奋发组”和“启航组”人人要完成。考虑到“飞鹰组”“奋发组”“启航组”三层次学生的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供“奋发组”和“飞鹰组”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便于“飞鹰组”同学完成(当然,不会的也可以不做),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获学习的喜悦。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作业后,在作业本上把当天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小结。通过小结当天的知识点、解题方法以及解题时的独到见解,积累方法,优化解题策略。同时,鼓励“启航组”的同学去思考和尝试做“奋发组”的作业,“奋发组”的同学去尝试做“飞鹰组”的作业。对他们大胆尝试、或尝试成功的,给予大力的表彰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实施分层作业,虽然增加了老师布置和批改作业的负担。但是分层布置后,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心中有一种成就感。也杜绝了抄袭的毛病。从而使学生爱学数学,不再怕做作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