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动幽默神笔 点缀数学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w87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和反应,灵活、适当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话语,往往能调整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以理性见长的数学课,不妨也在教学中适时地幽上一默,让学生乐上一回,这对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均有好处。最近,有幸走进几位“数学大师”的课堂,在赏析他们教学语言艺术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收获。
  
  幽默是一种“柔化剂”,可以消除紧张
  
  [案例] 平均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
  课前谈话,流露真情。
  师:小朋友们好!(深深地鞠躬)
  (学生可能因为好奇和陌生,也可能因为等的时间稍长了些,一时没反应过来)
  师(诚挚、真情地):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再次深深地鞠躬)
  生:老师好!
  师:终于睡醒了。小朋友们,我姓吴,来自北京,见你们的第一句话应该说,对不起,请原谅我。
  生:没关系!
  师:这么宽宏大量!谢谢你们!今天吴老师上午从北京赶过来,因为北京的天气大雾蒙蒙,所以飞机稍稍延迟了一会儿才起飞,到这里晚了,让你们等这么久,真对不起,请你们原谅我!
  生:好!
  师:谢谢,让我跟听课的老师们说一句话。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来向各位老师作汇报。今天不管是什么原因,我迟到了,真对不起,我再说一次,原谅我吧!(深深地鞠躬)谢谢老师们,谢谢!
  师:上课的铃声马上就要拉响了,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老师们,上课好,还是玩好?
  生:上课好!
  师:那玩好不好?
  生:不好。
  师:你们说的是实话吗7(不相信地看着学生微笑)让我说呀,玩最好。上课好不好呢?这事我们得体验体验,40分钟以后再来谈你们的体会,好吗?
  生:好。
  [收获]面对着这么多听课的老师,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上课老师,学生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紧张与好奇。吴老师以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语言,惟妙惟肖的动作进行第一次的会面和交流,为数学课带来了春的温暖,让数学课充满了生机活力。这样不仅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令听者强烈地感受到大师高尚的人格魅力。这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平等对待的态度。
  
  幽默是一种“强化剂”,可以亢奋思维
  
  [案例] 24时记时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
  对比教学,深化认识。
  1认识和比较两种计时法。
  8:50
  16:40
  19:00
  上午8:50 下午4:40 晚上7:D0
  2.讨论和命名两种记时法。
  师:我们现在找到了两种记时法的不同之处,让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好吗?
  生1:我给上面的一行取了个名字叫数字计时法,下面的叫汉字计时法。
  师:可以啊,可是下面一行好象有文字也有数字啊!再想想,怎样称呼它们才能更准确一些。
  生2:我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上面的叫它懒人计时法,下面的叫它聪明人计时法。(学生自己都说得笑了起来,听课的老师们也都笑了)
  师(很惊讶地):为什么上面的叫它懒人计时法?下面的叫它聪明人计时法?
  生2:因为上面的没有写清楚,而下面的上午、下午、晚上写得很清楚!
  师:啊。就因为没有写上午、下午和晚上就懒呀?
  (虽然名字取的不是很准确,但却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儿童的语言和想法)
  生3:我反对,我觉得上面一行虽然没有写上午、下午和晚上,可是也很清楚呀,能想出这种计时法已经很不错了。
  师:那你知道怎样的不错吗?
  生3:我认为上面的方法比下面的更简洁一些,一看数字就知道是上午还是下午。
  师:听到没有?他在夸上面的一种计时法简洁啊,不要写什么上午下午了。除了简洁,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4:它可以让我们知道数学知识,还可以让我们思考!假如现在到了14:00,我们就知道这一天过了14个小时;假如现在到了19:00,就表示这一天过了19个小时。
  (看,学生多聪明,看到时间都能想到数学并进行思考了!这说明前面的谈话对这个学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师:怎么办呢?这个名字取不好,不如我们就叫它A方法和B方法吧。
  生:不好!
  生5:老师,我发现上面一行是从1至24来计时的,下面一行是从1至12来计时的。
  师:是啊,可不可以在24和12上想名字呢?
  生6:我们就叫它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吧。
  师:可以啊!上面的我们叫它24时计时法,下面的叫它12时计时法(分别板书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这样称呼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收获]教师盘活了学生的争辩现象,并进行二度开发,使争辨成为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这样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了价值观,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非常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你们看,孩子们的争辩还蛮有大学生辩论的味道呢!经过黄爱华老师别具匠心的创设,课堂变得妙趣横生,真让人佩服至极。
  
  幽默是一种“催化剂”,可以化解矛盾
  
  [案例]长方体的认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
  认识相对、相交的位置关系。
  师: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共同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
  (研究鼓掌动作)
  师:鼓掌动作看似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
  (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学生窃笑)
  生:不行,要用两只手才行。
  师:两只手就一定能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生大笑)
  生:不是这样的。(有好多同学做出鼓掌动作)
  师:哦,原来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做到掌心相对。(板书:相对)
  (随后教师通过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的位置关系)
  师: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动作,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
  生:不行,这叫交叉。
  师: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板书:相交)
  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两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位置关系。
  [收获]教师语言、动作的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知识。刘老师在夸张的动作中加入了幽默“夹心”的数学知识,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理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开启心智,这同教师反复叮咛或进行反复练习相比,学生记得更轻松、更有效。
  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生动、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这些大师之所以能非常出色地贯彻新课程理念而又挥默如金,绝非一日之功,这是一种极高的教育艺术境界,是集多种素养于一身的结果。相信只要我们勤奋学习、积极探索、反复实践,挥动幽默这支“神笔”,也一定会把我们的数学课堂点缀得活灵活现,神采飞扬!
其他文献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常有教师埋怨课程资源太少,其实,即使是农村或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其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除了教材、辅导材料等非生命载体外,还有重要的生命载体——学生。下面,结合“分数应用题思维训练”的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巧用现实情境,生成研究问题    [片断一]  师:谁能告诉
期刊
有效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呢?下面一个真实的案例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案例:“面积的含义”中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出示面积比较接近的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后,发言踊跃,纷纷
期刊
下面是两位教师对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76~78)一课的不同处理:    [案例一]  师:“2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怎样列式?  生:14×2。  师:14×2的结果是多少?怎样计算呢?  生1:14+14=28。  生2:1×2=2,4×2=8,合起来是28。  师:这儿的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应该说10×2=  20,4×2=8,20+8=28。
期刊
作为数学教师,可能不止一次遇到过这道题:比较1和0.9的大小。对于这道题,学生回答1>0.9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要说1=0.9即1=0.9999……无论如何,学生总会觉得不对。我们知道,从科学角度出发,本题是用极限知识来证明的:      但是,我们面对的是刚刚学了循环小数的四、五年级学生,如何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来证明呢?实践中,我探索出如下方法:  方法一:用循环小数的分数表示法。因为0.1=1
期刊
人教社新修订的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2002年4月第1版)先后集中教学的分数、百分數应用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期末复习若把百分数、分数应用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梳理,精心设计“导、练”和“小步子、快节奏”的分层训练,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沟通联系、理清思路,提升他们解决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增强复习的实效性。下面的复习思路(3个课时)可供同行参考。
期刊
教学背景: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与商的定位方法及笔算竖式书写格式。很多教师在第一次教学这一内容时,都认为非常简单,实际上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从高位除起?除后十位上余下的数为什么要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因为教师觉得这一内容简单,导致第一次执教这一课时很少有教师成功解决这些难点。我第一次执教失败后,第二次执教这一课时,采取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
期刊
《小学教学参考》(教学版)2006年第7~8期刊登了张小慧老师撰写的《智慧的美丽》一文,笔者深为教者的课堂应变能力所折服,文中对学生解题方法创新的呵护无疑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然而,笔者认为,文中所撷取的案例“空瓶换汽水”中教师所认同的创新解题方法,以及由“空瓶换汽水”引申到“分马故事”中解题思想方法的“嫁接”过程值得商榷。  “空瓶换汽水”的题目是这样的:小强和伙伴们买了10瓶汽水,店主告诉他们,喝
期刊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听课感想  黎士良    学校开展“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听课中发现,一位教师教学“分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时,为了揭示计算法则,先安排学生进行折纸活动,即把一张长方形纸的3/5再平均分成3份,观察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得出算式:3/5÷3=(3÷3)/5=1/5(能整除),进而又将一张纸的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5÷3=(1÷3)/5(不能整除)。继而推导出,分数
期刊
读到陈军老师《“七桥问题”的启示》一文(2006年《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深受启发。陈老师从欧拉用一笔画解决“七桥问题”,进而把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可谓学以致用。但笔者对陈老师文中的一些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想与陈老师商榷,同时也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陈老师为了说明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如何渗透数学模型的方法,举了自己教学的一个真实案例:  教学“百分数应用题
期刊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倾听和接受,在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与精神互通,并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各种问题作出的不同解答,这时教师能否善于倾听、发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富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观点,并能以平等的作风与宽容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条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
期刊